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曲家何占豪90大寿谈创作:我和《梁祝》

来源|音乐家Mook

编排|婧怡

图片来源|音悦季图库 网络

何占豪,1933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代表作之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具国际声誉的经典交响乐名曲。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二胡协奏曲《乱世情》《别亦难》《莫愁女》、柳琴协奏曲《花》、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交响诗《龙华塔》、筝与乐队《云山组曲》、筝乐诗《陆游与唐婉》、交响南音《陈三五娘》等。2019年,何占豪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音乐是一种语言,是具有民族性的。在音乐创作上,何占豪先生经常提到一句话,那便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在中国文艺评论对何占豪先生的专访中,他对此做出了自己的阐释:

外来形式民族化”是指形式是外来的,民族化是指民族的内容和民族的音乐语言。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协奏曲的形式是外来的,民族的内容是采用梁祝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的故事,民族的音乐语言是采用越剧素材来创作。

关于《梁祝》,陈钢先生在《蝶中蝶:陈钢谈艺录》中回忆道,在当时提倡“民族化”口号的影响下,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将以何占豪为首的几个小提琴专业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来探讨小提琴演奏与创作中的民族风格问题。

在写《梁祝》呈示部(“相爱”)中的副题时,为了加强作品的民族色彩,曾经想在配器时加入一组民族弹拨乐器(三弦、琵琶和月琴)。那时的学生乐队,每周只能排练一次。第一次排练时,我完全听不到这组弹拔乐的声音,因为它们在大乐队里全被淹没了。第二次排练时,我要求他们尽量地使劲弹,结果听见了,但听到的全是噪音!这可怎么办?要么听不见,要么全噪音。第三次排练时,他们因开会请假,没来排练,结果音响显得很干净统一,而弦乐的拨弦也可以代替民族弹拨乐的音效,因此,到第四次排练时就请他们不要参加了。这也是为什么要将《梁祝》写成小提琴协奏曲而没有写成二胡协奏曲的缘故。

“民族音乐现代化”则是以民歌和戏曲为例,通过吸收外来艺术的发展经验,使得本民族的形式更富有现代性。由于早期的民歌主要为独唱,而通过学习吸收歌剧这种外来艺术的形式,进一步扩展为重唱、合唱,演绎形式就会得到丰富和发展。

何占豪先生的《梁祝》是世界上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梁祝》一曲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精华,其旋律取自民间,辅以西方音乐作曲技巧,曲调凄美婉转,以情动人,是中国传统乐曲与西方器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音乐的本质是美,音乐的核心是情。用美的音乐抒发感情,这份情自然产生打动人心的音。何占豪先生创作《梁祝》时的出发点就是让更多老百姓喜欢,让老百姓能听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音乐风格,因此,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每一段主题都有民间源头。有句话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正是因为《梁祝》蕴含着浓郁的中国特色,而这也是对何占豪先生的座右铭的最好诠释。

除了自己本身的创作,何占豪先生也为世界乐坛培养、推荐了一大批年轻艺术家。在他看来,中国的音乐语言就在民歌和戏曲里,中华戏曲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乐宝库。只有熟练掌握我们民族的音乐“母语”,才让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作品的亲和力、表现力。

最后,小编在这里也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祝愿何占豪先生90岁生日快乐,身体安康、后福无疆!

90岁何占豪谈创作:如何谱写出人民喜爱的音乐?


梁祝吕思清 - 梁祝


2022年8月29日,是作曲家何占豪90岁的生日。近日,他的亲朋、故交、学生聚在一起,为他办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仪式。席间,何占豪风趣幽默,妙语连珠,讲到高兴处还要连哼带唱地演上一番,完全看不出已是鲐背之年。


而在聚会交流中,何占豪自己所关注的,毫无疑问依旧还是音乐,或者说得具体一点,是蕴藏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色、展现民族精神的中国音乐。

“90岁以后,我给自己定了两项任务。一项还是要注意身体健康,第二项,趁我现在思维能力还可以,对于中国音乐发展,我还有些设想想要继续完成。”采访中,他谈到自己对古筝、二胡专业教学上的一些意见和想法,谈到民族音乐、民族戏曲元素在交响乐创作中的吸纳及活用,也谈到自己多年来在红色题材音乐创作上的不懈耕耘与求索。他说自己始终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一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想将我对革命历史、对革命精神的情真意切的感受,用音乐的语言雅俗共赏地写出来,使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寄语那些才华横溢的青年后辈们,希望他们能多多从戏曲和民歌中学习我们民族的音乐语言,“只有他们充分掌握民族音乐语言,他们的作品才能够更加受群众的欢迎”。

问何老自己的90岁生日愿望是什么,他爽朗一笑:“我的愿望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我所写的作品能够让全国的乐迷都听到。”

如何创作出为人民喜爱的音乐?

口述 何占豪

我今年90岁了,仍然忙碌在传承和讲学的一线。最近,又完成了几部新作,其中包括交响秦腔组曲《根据地》。到了我这个年纪,就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健康和充沛精力,为党和人民写出更多好音乐。前人给我们留下太多宝贵的音乐财富,我希望尽自己所能,让更多青年创作者认识到这个音乐宝库的广博与珍贵,也希望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播撒出去,生根发芽。

音乐是一种语言,他是有民族性的。尽管音乐不像文字那样具体,但每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都有自己的传统和风格。为什么有的音乐作品和老百姓格格不入?因为没有和自己民族的音乐语言结合。中国音乐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才会受国人喜欢,才会在世界乐坛中独树一帜。

有人问我《梁祝》是谁创作的,我说是中国的老百姓。它的旋律取自民间、来自越剧,可以说是许多琴师、民间艺人共同创作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我们只是继承先辈们的创造,整理升华而已。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初动因,也来自老百姓。当年我们下乡演出,农民们很热情,也非常实在。他们说,我们拉的贝多芬、巴赫好听但听不懂,他们喜欢的是越剧和沪剧。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党支部书记、长笛教师刘品先生就提出,要使小提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就必须民族化、群众化。

孟波(右三)等领导看望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化“实验小组”


《梁祝》1959年首演于兰心大戏院

民族音乐是一代代人集体创作的结晶,它融化在人们的血脉中,一听就懂。为什么《梁祝》人们一听就懂、一听就喜欢,因为它虽然是外来的形式,但却是民族的内容。有句话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正是因为《梁祝》浓郁的中国特色。我们的国家疆域辽阔,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音乐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每一段主题,都有民间源头。中国的音乐语言就在民歌和戏曲里,中华戏曲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乐宝库。中国作曲家要熟练掌握我们民族的音乐“母语”,让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作品的亲和力、表现力。

中国音乐是有自己风格的。客观地说,我们的音乐技术曾一度落后,比如曾经没有完整的和声学、配器法。但这不等同于音乐语言的落后。恰恰相反,我们的民族音乐传统是一座富矿:这么丰富的民歌、这么浩瀚的戏曲音乐,都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是富有音乐才能的中国老百姓缔造了这样的传统。


何占豪作品集

这些年来,“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音乐理念,一直伴随着我。发展民族音乐,必须要看到外国近代音乐的先进技巧,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为基础,进而借鉴,将外来形式民族化,使本民族音乐更富有现代性。《黄河大合唱》就是典型例子,它用合唱这种艺术形式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音乐家,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借鉴西方音乐作曲技巧,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洋为中用”地创作充满民族韵味的音乐作品。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后来创作了那么多新的交响乐作品,没有如《梁祝》那般在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一些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年轻人才华横溢,在现代音乐技法方面超越了我们老一辈,但可能过分强调现代音乐技巧,不够重视祖先留下的宝贵民族音乐,因而从他们笔下创作出来的音乐,老百姓不喜欢听、不感兴趣,觉得有距离感。


交响诗《龙华塔》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的民族乐器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音区、音色和表现情感方面的功能各有不同。只有推动民族音乐适应时代、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感,把民族艺术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才能为全人类共享

我长期钻研民族乐器与交响乐的现代化合作,努力挖掘二胡、古筝、柳琴、扬琴、笛子、阮、笙等传统乐器的演奏表现力,创作了二胡协奏曲《别亦难》《英雄泪》、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也曾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改编为古筝协奏曲。与民族器乐现代化并行,我对戏曲音乐也进行创新探索。以交响乐形式呈现越剧音乐,推出越剧清唱剧《莫愁女》;对“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南音进行探索,改编创作交响南音《陈三五娘》等作品,焕新这支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乐曲。

民族音乐只有现代化,只有反映现代人感情、为现代人服务,才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音乐的终审评委是人民群众。一部作品是不是经典,不是看它是否得了金奖银奖,而是看这个作品传播的面有多广、影响力有多久

古筝与弦乐《孔雀东南飞》何占豪 - 中国民族器乐名家名曲⑦-何占豪作品选辑
古筝与弦乐《孔雀东南飞》
a.序曲何占豪 - 中国民族器乐名家名曲⑦-何占豪作品选辑
越剧清唱剧《莫愁女》序曲


那么,如何创作出为人民喜爱的音乐?正如上面所言,关键就在于情感和语言。音乐的本质是美,音乐的核心是情。决定音乐成败的不只是技巧高下,还有音乐的内容、语言和思想感情。任何技巧都是为音乐服务的,任何技法如果有助于音乐的表现我都举手赞同。但如果这些技巧搬过来使音乐更加难听,为什么要学呢?如果作曲家写音乐纯是为了显示自己所谓水平高、技巧高、多么现代,而别人根本听不懂,这是没有意义的。

用美的音乐抒发感情,这份情自然产生打动人心的音。我希望年轻人能好好学习我们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语言。创作者不认真学习我们祖先留下的音乐语言,老百姓就无法从作品中找到共鸣。如果善用本民族的音乐语言、用心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感情、灌注现代人的民族审美情趣,这样的作品自然就会被人民群众所喜爱。

今天的青年创作者视野开阔,如果能够在广泛吸收各类音乐技巧和创作经验的同时,自觉返归传统、深入民间,积极学习民族音乐语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精品佳作。


上观 文编 | 秦岭 美编 | Yep   现场摄影 | 杭鸣 

何占豪谈《梁祝》创作故事:情之所至,音之所在

作者:姜方

“《梁祝》这个作品,就是两个知识、技能尚不全面的青年学生,在领导、老师们的监督、指导下完成的。每个时代对于音乐工作者有着不同的要求,希望今天的作曲家理论家能以德艺双馨的标准要求自我。”讲台上,已是鲐背之年的著名作曲家何占豪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作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的作曲者之一,他说起了创作背后的动人故事,也对新锐音乐工作者抱以期待。

在日前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新时代中国交响乐创作理论与评论人才培养》项目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面对学员自述其青年时期的学习创作经历,谈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缘起、创作历程及小提琴民族化探索等相关问题。

《梁祝》创作缘起何处?

《梁祝》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怎样的?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方针。1959年,为响应“向建国10周年献礼”活动号召,当时正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何占豪、陈钢等人,集体参与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以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蓝本的作品,取材于越剧音调,采用协奏曲体裁、管弦乐队编制,叙写了一段浪漫凄美的“爱情佳话”。

1959年5月27日,《梁祝》由樊承武担任指挥,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生管弦乐队协奏,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正式首演。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一经演出,轰动全场、风靡全国,至今仍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何占豪认为,《梁祝》是热爱文艺的热血青年,在特殊时代以响应党的号召,凝结“集体智慧”创作的成果。他从自己的求学经历谈起,详细讲述了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何占豪于1950年考入浙江省文工团,1952年转入浙江越剧团工作,1957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习小提琴。他提到,《梁祝》创作成功与以下几个事件是分不开的:一是上海“三林乡”文艺下乡演出实践,为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梁祝》指明了方向;二是“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成立(何占豪任组长,成员包括: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张欣、朱英等),为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梁祝》奠定了基础;三是上海音乐学院领导支持及作曲系陈钢的加入,为创作“中西融合”的《梁祝》创造了条件。

《梁祝》如何以声言情?

“情之所至,音之所在”,如何以“声”言“情”,如何在小提琴上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坚贞不渝的爱情?何占豪曾是浙江越剧团小提琴兼扬琴演奏员,他深谙戏曲的程式与章法,对戏曲曲调更是耳熟能详、信手拈来,这一经历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爱情主题”旋律的初步成形起到重要作用。

据何占豪讲述,家喻户晓的《梁祝》经历两个创作阶段。第一阶段是《梁祝》旋律主题的由来。1958年秋天,按照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长笛教师兼系党支部书记刘品创作“民族化”“群众化”乐曲的指示,由何占豪提议、实验小组集体讨论、上海音乐学院党委研究决定,拟定以“梁祝”故事为题材,首先创作出弦乐四重奏版的《梁祝》(何占豪称为《小梁祝》)。当时刘品评价,《梁祝》(《小梁祝》)的旋律优美,但主题不够深情、深刻。

之后,何占豪教授在时任上音党委书记孟波的鼓励下,决心回到戏曲音乐、群众中寻找创作灵感。最后,他以“越剧”(《红楼梦》《盘夫索夫》)音调为素材,模仿尹桂芳(越剧尹派创始人)演唱时的“绵柔”吟腔,经小提琴反复试奏、改编后,创作出具有越剧风格的“爱情主题”。同时,“三载同窗”中的“小快板”主题,也是通过“越剧”唱段插曲进行改编后创作的。

1959年2月,应何占豪邀请,作曲系陈钢在时任上音院长丁善德的批准下,正式参与《梁祝》创作,并采取上课指导、集体讨论方式完成《梁祝》第二阶段的创作。正是由于陈钢的加入,在曲式结构和配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创作之初,小组以《梁祝》故事发展为线索,拟用套曲结构架构作品。经陈钢建议,二人讨论、商议后,决定采用中国传统套曲与西方奏鸣曲式原则相结合的结构,以适应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又体现音乐结构的整体统一。

因此,最终定稿的《梁祝》是以故事情节发展为线索,分列多章节,同时在音乐发展中,兼容奏鸣曲式的呈示、展开、再现,形成“中西融合”音乐结构。各章节标题如下:《引子》《草桥结拜》《三载同窗》《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

《梁祝》引发什么思考?

何占豪从“小提琴民族化”探索角度,分享了他的创作经验。当时,为凸显时代文艺创作在文化与艺术层面的价值担当,也不逸出大众美学意识形态的隔栅之外,立志创造中国小提琴学派的何占豪与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等一批人萌发用小提琴说“中国话”的想法,创作、改编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弦乐作品,其中包括《梁祝》(《小梁祝》)、《二泉映月》(丁芷诺改编)等。

何占豪回忆,也正是弦乐四重奏版《梁祝》(《小梁祝》)采用模仿戏曲甩腔、拖腔音调的尝试,意外收获当时正在访华的捷克斯洛伐克四重奏乐团专家及中央文化部副部长等的肯定与认可,实验小组由此坚定走上“小提琴民族化”探索道路。

何占豪还特别提及他的老同学——“有困难就上,有荣誉就让”的丁芷诺与《梁祝》的首演者、实验小组成员俞丽拿。《梁祝》是上音“教创演研”一体化、团队攻关的结晶,为中国文艺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并长久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新时代中国交响乐创作理论与评论人才培养》项目由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作曲指挥系、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承办。本场讲座由项目负责人,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平教授主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祝》60周年丨何占豪 :《梁祝》与陈钢的爱情无关
只写百姓能听懂的音乐!他创作的这首名曲你一定听过
为你揭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幕后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协奏曲诞生的故事
何占豪谈《梁祝》创作故事:情之所至,音之所在
历史谜团 | 谁才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的灵魂人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