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音乐作品的三种结尾
每首音乐作品在经历天马行空的音乐之旅后,
都会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
实现这一点的方法有很多,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
来自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
是如何引导听众走向
引人注目且又令人难忘的终曲的。

掌声雷动式结尾

当作曲家在曲终时想听到热烈的掌声,他们会有意识地引导观众经历一个音乐渐强、最终达到高潮的过程。作曲家不会在听众心中留下任何疑问。乐曲即将结束,随着尾声到来,终乐句反复出现,以便观众们做好心理准备,在指挥引导下等待最后一个音符的到来。

随着时代变迁,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也在发生变化。在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早期,正格终止式(从属和弦至主和弦)是获得热烈掌声的首选方法。乐曲越长,终曲也会越长,因为属和弦至主和弦的正格终止会反复出现,以确保得到观众们热烈的反应。

此类结尾中,最著名的无疑当属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1808年)。作曲家让观众对终曲引颈以盼。在向终曲推进的过程中,标志性动机反复出现,节奏不断加快,朝着全长25秒的属和弦至主和弦终止进发,让观众热切期待最终和弦出现。在30分钟令人难忘的标志性音乐结束时,最终和弦终于到来,观众别无选择,只能报以热烈的掌声。

67年后,柴科夫斯基在《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的终乐章中使用了类似的技巧。在为结尾做铺垫的过程中,作曲家以一段激昂的钢琴独白为先导,接着大型管弦乐奏出标志性旋律。随后柴科夫斯基和贝多芬一样,选择用独奏钢琴和乐队间多次简短乐句呼应来迅速加快乐曲节奏(明确暗示观众尾声即将到来)。当节奏达到突破速度时,钢琴独奏火力全开,奏出持续主音和弦和重音终止,同时乐队重复属和弦结束全曲。这种结束方式是有别于贝多芬的正格终止式的。

当古斯塔夫·马勒创作《第八交响曲》(1906年)时,从属和弦进行到主和弦的正格终止式已经过时了,因此马勒使用了变格终止,为这部长达80分钟的作品带来了一个不朽的尾声。变格终止在西方教堂音乐中十分常见,因此有时也被称为“阿门”终止,适合这种体现基督教义和乐观救赎题材的合唱和管弦乐史诗作品。当乐曲在渐强中越来越有力,马勒将作品引向长达90秒的尾声,在演出中会有相互应答的效果。铜管乐部在观众后方的楼座区域演奏,长时间的铺垫和终曲无与伦比,几乎不会有比这更宏大的结局了。

渐行渐远式结尾

与全场掌声雷动相反,在淡出效果的结尾中,音乐悄然消散,只留下观众们仍徘徊在沉思之中。在演出现场,此类结尾通常会伴随着全场静默,因此大家必须盯紧指挥的动作,适时开始鼓掌。安静收束与宏大结尾具有相同效果,在结束音乐故事的同时还能发人深省。

在现代音乐中,曲终掌声雷动的典型例子当属梅西安作于1948年的《图伦加利亚交响曲》。这首作品共有十个乐章,可以说是20世纪的一部交响杰作,梅西安亲昵地称之为“情歌”。在作品结束时,梅西安不仅大幅减慢迅急的节奏,还插入明显有别于之前混乱的和声调性乐段来铺垫结尾。新浪漫主义的乐句明确标示出“情歌”的灵感来源,让听众们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最后的结局。随后乐曲突然加速,混乱再现。全曲的最后一分钟无异于音簇和织体的大杂烩,并且出人意料地终止在升F大调和弦上。

2017年6月2日,张昊辰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的个人钢琴音乐会上,演奏了《彼得鲁什卡》

《彼得鲁什卡》(1911年)是斯特拉文斯基为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创作的第二部芭蕾舞剧。它讲述了三个木偶复活后,三人之间的爱妒交织。本剧同名木偶彼得鲁什卡求爱不成反被情敌所害,死后他的灵魂出现,挑衅地挥舞着拳头。这一段是通过响亮刺耳的小号独奏乐段来表现的。在最后一次挥拳后,彼得鲁什卡轰然倒地,再次死去。斯特拉文斯基用一个非常安静、无声的终乐句来描绘这个场景,给观众们留下一种孤独空虚感

卡米耶·圣-桑的交响音诗《费顿》(1873年)同样以沉寂的死亡告终。这部作品根据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之子费顿的故事创作,讲述了费顿不自量力想驾驭太阳战车却注定失败的故事。由于他无法控制烈马,眼看太阳之火就要灼烧地球,宙斯不得不将他击落。圣- 桑描绘出这个结局,对费顿主题进行了哀婉的诠释,定音鼓和弦乐拨奏出三个非常安静的节拍,仿佛费顿临终时的心跳。

《扬帆》是芬兰作曲家埃萨-佩卡·萨洛宁的一部作品。作品标题借用了一个帆船术语,它展示了一艘正鼓帆击浪准备启航的美丽帆船形象。这件作品清晰描绘了水和大气的运动——一场风暴的酝酿与消亡,狂风臣服于满帆的帆船撕裂浪花的“舞蹈”。当乐曲接近尾声时,乐队合奏最后一次登上峰顶,然后开始逐渐淡出。低音弦乐保持安静,木管之声仍然余音袅袅,录播声音不断重复着“梦想,梦想”,声音越来越轻柔,直到归于静默,形成强有力的效果,戏剧性地为全曲画上了句点。

出人意料式结尾

出人意料式的结尾往往突然结束,不给人一点心理准备,而正是这种出人意料,为音乐带来了完美结局,留下了探索音乐奥义的空间。

美国作曲家斯蒂夫·莱奇创作的《不同的火车》(1988年)便是以这种方式结束的,这也是我最爱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为弦乐四重奏和录音而作,包括三段预录的弦乐四重奏、人声和音效,描绘了作曲家乘坐火车两次穿越美国的不同经历,一次是在儿时,另一次是二战期间被送往集中营的经历。本曲共有三个乐章,分别围绕战前美国、战时欧洲和战后三个主题展开。音乐带领着听众踏上一段神奇的认知旅程,止于小女孩为集中营看守唱歌的回忆中。人声部分不断重复“再来,再来”,反复勾画这一形象,而音乐却戛然而止,让所有人深陷回忆之中难以自拔。

格里高利·里盖蒂在他的《钢琴协奏曲》(1988年)中,以独奏钢琴和木琴演奏的轻快过渡段结束了全曲。在音乐行进的过程中,没有任何预示地突然结束。这堪称一个完美结局,包含着人生诸多意想不到的曲折和转折。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美国作曲家约翰·亚当斯的管弦乐作品《城市之夜》(2009年)。本曲的创作灵感源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加利福尼亚,有一种20世纪早期和中期爵士乐和电影音乐的质感,又带有亚当斯重新创作后的极简主义风格。萨克斯管和小号独奏从终乐章“林荫大道的夜晚”中脱颖而出。随着城市夜晚的音乐动作逐渐增强,乐团进入稳定律动音型,螺旋向前直到突然停止,仿佛在喧闹的聚会中音乐突然戛然而止,全场突然一片安静,然后猛然爆发出掌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河之声:论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
乐曲 鱼美人
学琴多年,要注意提升钢琴演奏的结构感
恬静优美、曲意迷人的b小调练习曲《月光》
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丨德慕斯演奏德彪西《月光》
音乐理论014|终止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