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慧 艺术的孤独与孤独的艺术

对于当下的中国古典音乐界来说,和慧,应该是一个能够激发起所有人兴奋感的名字。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的古典音乐现在只能“内循环”。无论具体怎样评判,这种状态最大的争议在于,具有世界水准的音乐家和演出相比过去急剧减少。没办法,古典音乐毕竟是个舶来品,仅有几十年发展的国内乐坛的确还无法完全和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西方乐界抗衡。
但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国际舞台上也确实涌现出了许多拥有“世界水准”的中国音乐家。其中,由于入行门槛很高、同行数量稀少,和慧在她长期耕耘的声乐和歌剧领域,能够作为中国人而达到如此之高的成就,就格外引人注目了。
作为映照,像是国家大剧院的歌剧制作,历来都会有两组主要演员。如果没有意外,我们基本肯定会优先选择去听以外国演员为主的“国际组”——因为水平更高。但如果是和慧在场,那她毋庸置疑会出现在“国际组”里面——因为甚至很难找到比她更好的“外国”演员。
因此,疫情之下,如果哪部歌剧能由和慧主演、哪场音乐会能有和慧助阵,那便是来之不易的“国际级演出”了。
今年是和慧从艺25周年的纪念年,她也因此受邀同时出任了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上海歌剧院等艺术机构的驻院艺术家(年度艺术家)。正是缘于这个契机,前段时间我有机会代表《国家大剧院》杂志采访了她,最终形成了这篇封面人物文章。
坦率地讲,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之中,我不时会想起今年早些时候写的那篇指挥家张弦的稿件:同样是封面文章,同样是活跃在欧美舞台上的中国(华人)音乐家,甚至于同样是女性。尽管我并不是很喜欢刻意凸显这样的标签,无论是性别还是国籍;但作为报道,这样的新闻点确实很难回避。因此,我希望做到的,是用比较得体和透彻的方式来介入和探讨这些标签,尽可能平衡争议、弥合矛盾、提炼出路。
当然,这两篇文章也有很鲜明的差异。上一篇重在事业,这一篇则多了许多生活。这其中既有受访对象的个体性格或习惯差异,或许也有她们所从事的职业的影响。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看,应该会有某种“1+1>2”的阅读体验。
受到杂志的版面限制,这篇文章在刊发时还是没能避免删节。与在此发布的完整版相比,杂志刊发时主要简化了第一部分介绍和慧早年成长经历、特别是出国首演前的内容。同时,文章标题最终简化为《艺术与孤独》。其他内容基本无异。
诚然,比起其他更新的内容,这些陈年往事的重要性或许显得稍逊一筹。但我之所以最初会用这些笔墨来写,而不是直接从眼前的事情谈起,恰恰是想通过这块“拼图”,来串联起整个25年的故事。这些早年间的往事,既是日后一切“新闻”的基础,更在许多细节上与文章其他部分涉及到的故事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比如,和慧即将在北、上、陕三地先后演出《托斯卡》,恰恰是当年走向国际舞台的轨迹的完美回溯。这大概是无心插柳的巧合,但这才是“回到我离开的地方”这一子主题的巧妙之处。
至于文章的标题,关键词无疑是“艺术”和“孤独”这两者。我在拟定标题时的考虑是,这一组并列的短语本身会衍生出丰富的理解可能,而它们的并集恰恰是这篇文章完整的主旨。也就是说,“艺术的孤独”和“孤独的艺术”,两个短语都可以分别以的两种断句方式来理解,最终形成四种语义。换句话说,杂志刊发时的标题《艺术与孤独》,其实是个“关系型题目”,而它的释义,就藏在最初标题包含的四重语义当中。的确有点绕,就算是我抖了个包袱吧,在这里把“谜底”解开了。
这次院刊非常慷慨地为这篇文章留出了整整10个版面,而且精心挑选了合适的图片、制作了漂亮的排版,在此我也一并表示感激。希望11月下旬和慧在国家大剧院主演的《托斯卡》能够如期顺利上演,也希望到时我可以有机会到现场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本文原载于《国家大剧院》杂志2022年11月刊。

作者 / 姜太行

图片 / 综合自网络

女高音歌唱家和慧的那本《托斯卡》乐谱,已经跟了她整整 20 年。

斑驳的书页之间,属于时光的痕迹随处可见。特别是两张特殊的空页,以及上面一些姿态各异的笔触。它们来自不同的铅笔、钢笔、圆珠笔、蜡笔,中文、英文、意大利文、德文交错出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一笔用蓝色水彩挥就的「Tosca / 和慧 / 2002.2 于 Parma(帕尔马)」字样。潇洒的笔迹提示着读者:乐谱的主人正是从这里启程,开始了一段辉煌的艺术之旅。

纸上密密麻麻的演出足迹,暂时停留在了 2021 年 9 月和 10 月的德国汉堡。记录到这一行时,和慧特意用了红色的蜡笔。她将 10 月 2 日圈了出来,在旁边小心写下「100」——这是她作为托斯卡的第 100 场演出。

很快,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刷新。2022 年 9 月,和慧正式出任国家大剧院 2022 至 2023 年度的驻院艺术家。演出计划中的重中之重,正是普契尼的《托斯卡》。这不仅是国家大剧院时隔十年首度复排这版经典制作,更是和慧在国内歌剧舞台上的托斯卡首演。

 和慧使用的《托斯卡》乐谱 

 和慧在《托斯卡》乐谱上记录的演出足迹 

「回到我离开的地方」¹

如果从第一次公开演出《阿依达》的那时算起,今年已经是和慧在歌剧舞台上亮相的第二十五个年头。回溯最初那段还在国内摸索的日子,十年之间的几次重要人生转折,依次发生在西安、上海和北京。

1990 年,和慧刚从陕西安康的一所普通高中毕业。因为许多机缘巧合,凭借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和考试前一个月的突击练习,她接连被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和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录取,最终入学后者就读,幸运地走上了音乐专业的道路。

1998 年,本科毕业即留校任教的和慧,在经历了四年想要站上舞台唱歌、却在声乐比赛上屡屡铩羽的挣扎之后,总算迎来了自己的歌剧首演。当年新落成的上海大剧院邀请了佛罗伦萨歌剧院访华,以威尔第的《阿依达》作为剧院的开幕歌剧。意方的艺术总监特别提出,希望遴选一位中国演员来唱阿依达。历经三轮面试,和慧顺利入选,这也成为了她在歌剧舞台上亮相的起点。

2000 年,和慧终于拿奖了,而且一下子就是两个。先是 5 月,和慧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上获得了专业组美声唱法第二名,向业界证明了自己两年前在上海舞台上的精彩演唱绝非昙花一现。短短几个月后,她又在美国洛杉矶拿到了第七届多明戈国际声乐大赛的第二名,进一步开辟了闯荡国际舞台的可能性。

再往后,便是人们熟悉的故事了:2002 年,帕尔马皇家歌剧院,面对全意大利最挑剔的观众,初出茅庐的和慧以 B 组托斯卡的身份,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沿着这条有些曲折的轨迹,曾经那个安康县城里爱唱歌的小姑娘,一步一个脚印地蜕变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抒情女高音明星。

时间一晃就到了 2022 年。早在大约一年前,来自北京和上海的几家艺术机构,便已不约而同地将邀约送到了和慧的手中。这里面有她在歌剧舞台上初试啼声的上海大剧院,也有她方才合作演出过的上海歌剧院;当然,更少不了自开幕以来演出了国内最多歌剧制作、被和慧称为「中国最重要的剧院」的国家大剧院。他们都希望成为和慧职业生涯中这一特殊纪念年份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担任国家大剧院、上海歌剧院和上海大剧院驻院艺术家(年度艺术家)的这一年,和慧最重要的演出计划,仍然是《托斯卡》。故事像是回到了 20 年前的原点。当初为了准备这部歌剧,帕尔马皇家歌剧院特地邀请了托斯卡的经典演绎者莱娜·卡巴伊凡斯卡,来为和慧提供辅导。如今,和慧已是这位传奇女高音某种意义上的继承者。莱娜当年传授的那些技巧和心得,经过一百多场的演出,帮助和慧成为了新一代的托斯卡权威演绎者。

从今年 11 月到明年 1 月,和慧领衔主演,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陕西大剧院联合复排制作的《托斯卡》,将会沿着 25 年前启程旅欧的轨迹回溯,在北京、上海、西安依次上演。

25 年,对于普契尼来说,几乎意味着从《托斯卡》到《图兰朵》的艺术穿越。而对于和慧来说,这段时光不仅意味着前进,还包括了回归,回到曾经离开的地方。当然,这次回归并非《艺术家生涯》中咪咪式的告别,而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晴朗的一天」²

最近几个月,除了国内的一些音乐会,和慧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学习一部新的歌剧。是的,你没看错,这部歌剧正是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

瓦格纳的歌剧向来以规模大、篇幅长而著称,对于演唱者体力和声音的考验异常苛刻,甚至因此在歌唱家中形成了「瓦格纳男高音」「瓦格纳女高音」这样的细分领域。

然而,除了近两年新开拓的部分选段,整整 25 年间,和慧从未正式接触过瓦格纳歌剧。她的声音定位一直非常清晰,那就是「偏大号的抒情女高音」。

事实上,自从刚到欧洲的那时起,和慧就收到了不少出演「中国公主」图兰朵的邀约。她并非不能担当这个角色,而且以她的声音和形象条件,只要首演顺利完成,后续的合同一定会纷至沓来。但和慧的考虑很简单:图兰朵的戏剧性很重,需要抒情戏剧女高音来演唱,这比她最初主攻的声音型号要大得多,而且有着大量高音区的旋律。如果打开了这扇戏剧女高音的大门,声音一旦在频繁的演出中被撑大,这个改变的过程将会是不可逆的。

因此,很长的时间里,和慧一直在小心呵护自己的声音,对于剧目的选择是出了名的谨慎——最「大」的角色,也不过是《游吟诗人》中的莱奥诺拉、或是《假面舞会》中的阿梅利亚,这类偏抒情的「小戏剧女高音」;一些演出图兰朵的机会虽然很好,但她还是全部婉拒了。

直到 2019 年,在与声乐指导和经纪人细致商量过后,和慧才终于下定决心,开始接受图兰朵的演出邀约。当年 9 月,她参演上海歌剧院在迪拜歌剧院上演的《图兰朵》,完成了自己的「中国公主」首秀,并在三个月后回到上海再次演出。这也被认为是和慧职业生涯的华丽转型,标志着她已经能够完全从容地担当戏剧女高音的角色。

这一次,《漂泊的荷兰人》无疑是和慧再次迈出的勇敢一步。尽管这已经是瓦格纳除了早期作品外,篇幅最短的一部歌剧,但女主角站在舞台上需要承担的演出体量,仍然比普契尼笔下的「中国公主」要重得多。更何况,和慧此前还有不少出演柳儿的经验,对于《图兰朵》本身非常熟悉。《漂泊的荷兰人》则是全新的,而且是和慧鲜少接触的的德语歌剧。

和慧自己如是形容演唱瓦格纳的挑战:「意大利歌剧里,乐队好像在给歌唱家伴奏;但在瓦格纳歌剧里,人声就像是一件乐器,‍‍与乐队交织在一起,对声音的力度、强度和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她看来,所谓的「艺无止境」,说的正是要不断追求更精彩、更丰富的声音。每个歌唱家的声音从青年、中年再到老年,都会不断发展变化。现在,她已经准备好向瓦格纳的歌剧「进军」:「我的声音比以前更大、更重,穿透力也更强了,适合唱瓦格纳了。」她说。

在《漂泊的荷兰人》之前,和慧已经在音乐会上小试牛刀。她选择的都是瓦格纳歌剧中最适合自己声音质感的段落,比如《唐豪瑟》中的「你,亲爱的殿堂」,以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爱之死」。这两个选段,后续也将在明年她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的音乐会上亮相。

而在《漂泊的荷兰人》之后,和慧的目标还远不止于此。在她身边,有 70 岁仍能连续两天「背靠背」演唱《图兰朵》和《阿依达》的女高音,还有 80 岁依旧活跃在世界各地歌剧院的前辈多明戈。虽然谁也说不准下一个 25 年过完之后,那时的和慧将会何去何从;但她内心坚信,只要保持科学的唱法和对音乐的敏感,自己的声音仍将是自由的、漂亮的,仍然可以一直歌唱下去。

「在这宫殿里」³

每年夏天,和慧的日程都会分外忙碌。她是欧洲各大主流音乐节的常客,所到之处留下的经典瞬间数不胜数。

在歌剧的故乡意大利,她曾连续 16 年登台维罗纳歌剧节,在那座由斗兽场改建而来的露天圆形剧场里,为两万五千名观众演唱。露天剧场没有麦克风,那些《阿依达》里很高的弱音,完全要依靠自然的声音技巧让最远的观众听清。不仅如此,她还是首位登台斯卡拉歌剧院主演《托斯卡》的亚洲人;她在斯卡拉主演的《阿依达》,收获了当时剧院里久违的满堂彩。

一句广为流传的西方媒体评论,直接将和慧和她的声音誉作是「中国给世界歌剧界的最好礼物」。然而,正是在这句经典表述当中,无意中折射出了「光环」背后的某种矛盾之处——中国歌唱家在欧美,如何才能融入对方历史悠久的核心文化圈?

最近几年,亚洲人在欧美古典音乐界的处境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纽约时报》2021 年发表的一篇报道,更直接将「亚裔音乐家在美国遭受歧视」的现象摆到了台面上,引起了不少讨论与争议。和慧的名字也出现在了那篇报道里面,但她本人并不认可其中的观点。

和慧说,25 年的职业生涯里,她一直觉得自己受到的是歌剧界的宠爱。「我的确并未感觉到系统性的种族歧视。无论是与我合作的指挥家、歌唱家们,还是各地的观众,大多数的'外国人’对我都非常友好。即使存在个别种族歧视的情况,也几乎不值一提。因为那是种族歧视者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所以我根本不会在意这件事情。」

这种底气源于对业务的信心。「歌唱演员最有利的武器就是嗓音。你的声音一出来就比别人更漂亮,对方凭什么歧视?」和慧直言,「面对国外观众,唯一能够说服他们的就是我的声音。只要我亮出嗓音,我就是歌剧里的那个角色。」

凭借这副好嗓子,再加上二十年如一日的好状态,和慧得以在欧洲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几乎所有主流的「歌剧宫殿」。这些足迹当中,有的按部就班,有的更是惊险刺激。

2019 年 7 月的最后一天,和慧正在维罗纳歌剧节排练当年《托斯卡》的演出。中午休息时,她发现手机上多了一个从奥地利打来的未接电话,回拨过去才知道,这是一份十万火急的救场请求:萨尔茨堡音乐节原定当晚演出意大利作曲家弗朗切斯科·希利亚的歌剧《阿德里安娜·莱科芙露尔》,明星主演、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贝科却因突发身体不适而无法参加演出。情急之下,音乐节的指挥家想到了专精于意大利歌剧、而且几个月前刚刚出演了这部作品的和慧。

应下救场请求的和慧,经历了堪称惊心动魄的六小时。她用最快的时间向维罗纳的剧院告了假,回家带上乐谱和演出服,又找声乐指导抓紧复习了一遍乐谱,随后搭乘萨尔茨堡音乐节专门安排的私人飞机赶赴奥地利。下了飞机,她直接被接到剧院参加走台——连全剧都没等到过完哪怕一遍,演出便开始了。

剧院这边,有的观众因为见不到安娜而要求退票,但更多人还是选择留下来。歌剧开演后不久,饰演阿德里安娜的和慧一上台就要完成一支很大的咏叹调。只一开口,那些原本慕安娜之名而来的观众,立刻就被震住了。一曲唱罢,台下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后,当地媒体评论:「让那些退了票的观众后悔吧!」甚至有乐评人直接表态,「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和慧的精彩演绎,成就了有史以来最棒的《阿德里安娜·莱科芙露尔》。

此情此景,不知和慧是否会想起,2002 年以 B 组「黑马」身份惊艳帕尔马的经历。二者之间,似乎有着太多异曲同工。初到欧洲,天时地利人和几乎都不站在和慧一边,她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演唱。救场安娜,明知顶替的是欧美歌剧界红极一时的明星演员,和慧唯一能在音乐厅这个狭小时空下与之「抗衡」的,仍然只有演唱。

场灯熄灭,大幕拉开,这座「只认演唱不认人」的音乐宫殿,终究只属于即将登场的她——和慧。

「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

「几乎每个职业歌唱家都有许多自己的清规戒律。」这是和慧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自己的生活也是如此。

比如,想要约和慧采访,其实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的生活基本上完全围绕着演出展开。如果遇到演出,在此之前和之后的一天,她都会尽量避免见人、减少说话,给予嗓子充分的休息和保养。

2020 年以前,最忙碌的时候,和慧一年有近 60 场演出。这个数字放在独奏家或指挥家日程当中,或许还算稀松平常。然而,对于歌唱家来说,这已经意味着高度饱和的工作节奏,需要马不停蹄地在剧院之间辗转。

每到一个城市,短则两周、长则两月的驻留期间,和慧总是过着一个人在剧院和酒店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除去剧院偶尔在首演结束后组织的酒会,她几乎没有应酬,也鲜少社交,「(生活上)有点像是清教徒」。

和慧并不讳言,孤独,是她常年在世界各地漂泊的最深感受。「每天接触的只有艺术,却没有真实的生活。」无独有偶,曾经手把手教她演唱《托斯卡》的传奇女高音莱娜,也和她分享过关于孤独的思考。

但在和慧的理解中,孤独和寂寞是两回事。「人们为了排解寂寞,有时候会特地去找很多人交往。」她分析道,「但孤独对于艺术家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创作状态。只有在孤独之中,你才能抵达与内心对话的境界,才能真正思考那些艺术的深层命题,让自己的声音拥有更多宝贵的东西。」

在许多个寂静的夜晚,「美好」的感觉或是来自对于几小时前演出现场的回味,或是来自孤独中的思考与锤炼。

「每一部歌剧,几乎都像是一座山,或者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和慧这样形容那些给她带去荣耀的作品。每次登上一座山峰,或是走进某个世界,她都会发现各种各样不同的时代风景,还有纷繁复杂的人物性格与爱恨情仇。

按照相对常规的理解,普契尼笔下的那位图兰朵公主,留给观众的印象,多是冷酷无情的。她先是赐死答错谜题的求婚者,又对帖木儿和柳儿严刑逼供,直接导致了后者自尽。但在潜心研究了许多经典的《图兰朵》演绎版本后,和慧有了自己的发现:「图兰朵的内心其实是一个渴望爱的姑娘,爱在她的内心从未退场。」在她的图兰朵首演中,这位公主被塑造成了内心温暖的形象。当第三幕接受了卡拉夫的一吻过后,图兰朵内心的坚冰彻底被爱情融化,故事的立意随之擢升,「这是一个女孩最终学会了爱、并且找到了爱的故事。」

和慧在歌剧舞台上塑造的另一个标志性角色——《蝴蝶夫人》中的主人公巧巧桑也是如此,融入了她对东方文化与生俱来的自然理解。「巧巧桑是一个纯洁忠贞的女子,她身上那种从一而终的东方爱情观念,与西方人所习惯的、及时行乐的爱情观念之间相冲突,最终导向了悲剧的结局。」因此,和慧扮演的巧巧桑,总会凸显出角色性格中纯洁活泼,同时刚烈而倔强的一面。这些独特的理解无不来源于思考,又刻画进声音与表演,最终成就了维也纳乐评人笔下「人们所能期待的最好的蝴蝶夫人」。

而当大幕落下,场灯亮起,无论谢幕时的剧院多么热闹,和慧都会旋即回到简单的生活状态。「生活中我喜欢藏在人群里,不愿被太多人注意。」她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哲学,「在舞台上一定要做一个大艺术家,下了舞台一定要做一个最普通的人。接受这种反差,就会变得更加从容。」

 和慧参演国家大剧院版威尔第歌剧《阿依达》

「奇妙的和谐」

如果不是因为画笔,「奇妙的和谐」大概永远不会成为和慧的高光时刻——那是一支普契尼写给男高音的咏叹调,属于《托斯卡》中的画家卡瓦拉多西,他是托斯卡的恋人。但在另一个世界里,这支咏叹调充满诗意的名字,和它代表的线条、色彩、笔触,让和慧登上了不一样的舞台。

和慧从小就喜欢画画。还在普通学校上学时,她的黑板报就是一流。到了意大利之后,数不清的博物馆、画廊和艺术展,又成为了和慧在歌剧之外为数不多的日常活动。她曾经还想过,如果有一天从歌剧舞台上「退休」,自己的下一个方向就是油画,用绘画的方式继续表达心灵的声音。

新冠疫情的出现,无意中加速了和慧的这个计划。她突然有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多到有些不适应。最初的三个半月,她被封在意大利的家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唯一切身可感的只有各地剧院不断取消的合同。这使得她开始有机会认真地对待绘画这件事,正是绘画,在那段无比焦虑的日子里,让她感觉到了「治愈」,内心得以安静下来。从此,和慧正式拿起画笔,开始了「疯狂」的绘画之旅。

动笔之前,和慧一般不会预设作品的主题。她说自己「没什么高深的技术」,她完全是跟着自己的直觉和潜意识作画,「灵感来了就画几笔,不想画的时候就停下来。」

第一眼看上去,《奇妙的和谐》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很强。那是一幅抽象画,各种各样的色彩和笔触,在画布上自由地混合、交织、缠绕,好像没有什么特定的章法,却恰如它的名字,产生了一片奇异而瑰丽的和谐图景。线条与色块之间,似乎还有一两个歌唱家的形象若隐若现。你好像能从画面中听到声音——也许是一部歌剧,也许是一首交响乐,但无论何者,气质都透出和而不同的魅力。这大概也是作品名字的由来。和慧说,当一幅画让她觉得彻底「看得舒服」的时候,就可以落笔了。

 和慧绘画作品《奇妙的和谐》

「我其实是通过我的画在认识我自己。演唱的时候我的感情表达比较浓烈,所以我在画画时的用色也会不由自主地向这方面靠拢。」和慧这样分析自己的画作,「它们总是与我的声音带给人的温暖的感觉很像。」

画画不到一年,和慧的作品就被意大利的画廊选中,在 2021 年的迪拜世界艺术展一次亮相了 13 幅画作。同年 7 月,她此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的「但丁·阿利吉耶里艺术奖」比赛宣布,《奇妙的和谐》从 4000 余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但丁奖」和「新生奖」两项大奖。组委会的颁奖词写道:「作为艺术家,您既传承了意大利的创作传统,又能带来新的惊喜……您堪称当代艺术舞台上的主角。」

 和慧绘画作品《魔笛》

 和慧绘画作品《图兰朵的坐骑》

 和慧绘画作品《森塔的诗》

多年在意大利生活的经历,还有大量歌剧演出的积累,无疑都成为了和慧画画的养分。有人说她在绘画上的造诣是「无师自通」,但她其实拥有全世界最好的老师,而且很多。「包括一直以来我接触到那些世界最顶级的舞美、服装、道具,都与我如今的绘画有关系的。」和慧直言。

说来也巧,就在去年,和慧在上海主演意大利真实主义「双子星」歌剧时,还客串了一次服装设计师。那次演出是一版半舞台制作,有点像是「音乐会歌剧」,因此没有辉煌的布景和精致的戏服。在与上海歌剧院沟通服装时,和慧为上半场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准备了一件自己的私服,下半场莱昂卡瓦洛的《丑角》的衣服需要定制,于是和慧亲自动笔,在一份随手找来的废弃文件背面,画出了自己期待中的戏服。

「内达(《丑角》的女主人公)的性格很俏皮、很活泼,还有些风骚,所以我的脑海中很快就浮现出了一身黑色打底、带有紫红色波点的长裙的形象;而且为了能让衣服显得身材更好,我还在上半身加了一个斜切的设计。」和慧对于自己在戏服设计上的「第一次」记忆犹新,「我最了解自己,也最了解角色,这样就能将我们的特点结合起来。」

 和慧身着自己设计的戏服出演《丑角》

不过,关于戏服设计,和慧暂时并不打算深入下去。「虽然过去的确想过给自己设计戏服,但我现在觉得术业有专攻,能够把歌唱这件事情做好就非常不容易了。」她解释,「如果我的绘画还能得到认可,那更是相当幸运的一件事情。」

如果有一天,和慧终于要告别作为女高音歌唱家的事业与生活,她会在哪里呢?或许谁也说不好。但至少,对于一切美的事物,她都很有感觉。而在当下,和慧已经准备好再次启程,踏上下一个 25 年的音乐旅程。

备注:

[1] 《艺术家生涯》中咪咪的咏叹调

[2] 《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咏叹调

[3] 《图兰朵》中图兰朵的咏叹调

[4] 《游吟诗人》中莱奥诺拉的咏叹调

[5] 《托斯卡》中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慧 艺术与孤独
(4)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么红出任中央歌剧院副院长(组图)2017.05.10
首演夜 |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图兰朵》开启第十一轮热演
东方《图兰朵》传说再次完美唱响日内瓦
王霞歌曲大全
当歌剧走进生活,国家大剧院“歌剧嘉年华”开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