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海宏 学校音乐教育应培养感性思维

如果学校教育以知识教育、

理性思维为核心,

就会让很多学生丧失了感性思维的能力。

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家、

教育学家周海宏认为,

应该努力探索课程体系与具体操作,

使学校的音乐教育

真正发挥出培养孩子音乐审美能力的价值。

就我的观察和思考而言,我认为学校应该建设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课程体系。但目前,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存在着一个问题。听觉、视觉、语言文字是三大艺术门类,除了音乐之外,美术和文学也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以音乐为例,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乐曲解说、乐理知识和标准答案都是理性思维的内容。而音乐是感受,是体验,我们需要能够提升人感受体验能力的教育体系。学生听不懂音乐,是因为不知道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而理解音乐的表达内容属于科学认识思维的范畴。事实上,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根本不用在意它的表达内容,只要好听,就会产生不可名状、难以言传的感动,这些都是感性体验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学校教育以知识教育、理性思维为核心,就会让很多学生丧失了感性思维的能力,产生听不懂音乐的困惑。

为了弥补学校音乐教育的不足,学琴教育应运而生,但这种教育又常常以技能教育为核心,导致学生“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如果老师教的只是手型、指法、练习曲的基本训练,那么对于不考级、不比赛、不需要拥有那么高技术的孩子来说,这些教学是没有意义的。孩子想学习音乐文化,想具有音乐审美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知道如何去教。

而在学校教育和学琴教育二者之间的是学校的特长生模式,从本质而言,这仍然是比赛思维、理性思维和技能思维的体现。在我看来,学校的音乐教育应该是惠及每一个学生的,是一个都不能少的,但特长生模式却让音乐教育属于了一批相对天赋较高的孩子。所以我对学校教育的建议是: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都拥有享受音乐的人生。

谈到学校层面的具体操作,自然而然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讲,学校需要科学的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其次,需要拥有正确教学理念的教师。这两点就是我们后续要集中突破的主要矛盾。我自身也正在从这两方面着手,努力去搭建国民审美素质教育的体系。

音乐教育的困难来自于很多方面,包括教材编写、教师培养和课堂乐器应用。以教材为例,事实上,我们现有的教材并不足以培养孩子完整的音乐审美素质。虽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以后都具备了相对应的技能,如算数能力、写作能力、外语能力等等。但是反思音乐教育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在经历过音乐课以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他们可能依然不识五线谱,依然在唱歌时唱不准音。所以目前我们缺少更好的音乐教育设计。接下来是教师的问题,教师们在学习阶段接受的教育就是有待完善的。我们国家的师范教育以教授技能为主,如钢琴、声乐等,很少教具体的课程设计。这就造成虽然教师本人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但却难以将这些技能准确地传递到学生受众中去。

国民音乐教育体系之所以不够完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课堂乐器。目前学校开设的音乐课都以教唱歌为主,但是唱歌课很难深入音乐的本体,通过单纯的唱歌,学生既无法感受到和声、肢体等音乐的构成,也无法理解很多乐理知识,如音程的关系等。国民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亟需专业教具的辅助,但目前并没有一种完美的教具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是一个全世界范围的问题。国外用竖笛,但是竖笛不是键盘,不能直观地表达乐理的关系。现在有口风琴、陶笛等,都不是很完美,不是能实现全部素养需求的乐器。现在我正在研制一个专利乐器,叫作七耳兔乐队琴,目的就是希望有助于学校的音乐教育,让音乐课能够高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音乐素养这项事业也需要更多同行一起努力探索,使学校的音乐教育真正发挥出培养孩子音乐审美能力的价值。

口述:周海宏

整理:贾伊宁

编辑:文珊

排版:甄文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构建多维视角的普通高校音乐学科综合体系* | 方方
音乐何需懂?艺术有何用?
十年校庆谈逻辑 校长论坛话共识
减负不是简单加减
如何科学监测学生的艺术“审美感知”素养
音乐与素质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