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命的绝响——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毫不夸张地说,我把整个灵魂都投入到这首交响曲中,我希望阁下会赞成这一点。我不知道这首交响曲在音乐材料上是否具有独创性,但就其形式而言,它确实表现出了一种独创性,因为它的最后乐章是以慢板节奏写成的,而不是通常的快板节奏。

柴可夫斯基给友人 Konstantin Romanov 的一封信

《第六交响曲“悲怆”》(以下有时会简称为“柴六”)不仅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基本可以算作其创作的最后一首作品。在老柴本人指挥首演这部作品的仅仅九天后,他便去世了。这也导致了人们对其真实死因的有了一些猜测——毕竟人们是热衷于阴谋论的。目前对老柴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他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感染霍乱而亡,另一种说他是自杀。官方说法一般是前者,但也没有人可以完全否认自杀的可能。这个问题也与 “柴六” 是不是老柴写给自己的安魂曲息息相关。《新格罗夫音乐词典》中写道:

关于柴可夫斯基之死的争论已经陷入僵局……至于疾病,证据方面的问题几乎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希望:诊断的状况;证人的混乱;对吸烟和酗酒的长期影响的忽视。我们不知道柴可夫斯基是如何去世的,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不论如何,“柴六”确实充斥着一种悲观主义色彩。在19世纪末期,作曲家们的最后一首交响曲似乎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在远离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那样辉煌的结尾,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悲观主义。一个典型案例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参见:杂谈 |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x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结束在一个灾难上。而“柴六”与其更有所不同——它的最后一个乐章是一个慢板乐章,这在交响曲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柴可夫斯基曾在他写的信中表示,他想将这首新的作品称为“Program Symphony”,但由于并不想透露这个Program(可以理解为交响曲的“剧本”),最终他并没有采用这个名称。关于这首作品的标题“悲怆”也曾引起过一些争议。该作品标题的俄文原文翻译过来应该更接近 “热情的” 或 “情绪化的”,但法语翻译 “pathétique” 确实有 “悲怆” 的意思在里面。关于作曲家本人是否接受这个俄文标题与法文标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如何乐谱出版商选择保留这个标题,这个标题现在也被广泛接受。

柴可夫斯基本人显然非常喜欢自己的这首作品。在作品基本完成后,老柴写信给友人Bob:

对我来说,如果这交响曲被批评或者不受欢迎,那是正常的,也不足为奇,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但我绝对认为这是最好的,特别是我所有作品中最真挚的。我热爱它,就像我从未热爱过我的其他任何音乐作品一样。

在这里我仍然附上一个B站上这首曲子的视频,并且在讲解时附上对应的时间点,方便大家将文字和音乐对应起来。

有一个事情我一直没有说,但其实还挺重要的。我在介绍一些曲子时有时会深入一些细节进行介绍,但事实上如果你过于关注这些细节就会丧失对整体的把握,而古典音乐恰恰是相当需要把握整体的。这其实有点悖论的感觉,因为对细节把握的缺失也会导致对整体的感觉不准。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好的曲子需要听许多遍,当那些细节你不需要花太多专注力就可以感受到的时候,这时候才能领略到音乐真正的美。

BV1aL4y1t74R

第一乐章: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柔板 - 不太快的快板)(3:05)

第一乐章一上来的慢引子让人感受到的是无边际的黑暗,巴松管吹出的低音旋律像是在阴暗中缓慢爬行。这个旋律在不同乐器被重复多次后,中提琴奏出一个下行音阶(2:07。下行音阶在全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在一个停顿后进入呈示部的第一主题。

第一主题(2:31)是由引子中出现的那个旋律发展而来的。原本在阴暗中扭曲的旋律现在变得活跃起来,多了几分紧张与不安。注意下行音阶在第一主题中也经常出现。注意在3:15前后,小提琴演奏的音区到了相当高,随后低音提琴用相当低的音加入。这种音响效果是很特别的,在利盖蒂的《大气》中也有类似的音响效果。如此大范围的音区对比也经常出现在安魂曲的 “震怒之日” 片段中。注意紧挨这这块的是小提琴演奏出的一个下行音阶的节奏型(这样的弱起演奏的音阶在全曲可以找到很多处),交替着铜管吹出的一个节奏型。

红色是提琴奏出的节奏型,蓝色是铜管吹出的节奏型

第一主题之后的部分大多是这两种节奏型的各种发展。注意原先铜管上蓝色的那个节奏型在铜管上回归后(约4:20),原来两个十六分音符在小号上被改成了一个三连音,而在长号上没有改:

上面一行是小号,下面一行是长号

我在听到这块的时候感觉是三连音但又觉得不太整齐,以为只是有人没吹齐罢了,没想到老柴直接就是写的二对三。或许是制造一种混乱感?

音乐到达高潮后,花了很长时间渐慢渐弱下来。在一个较长的休止后,第二主题娓娓道来(5:20)

这段旋律与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咏叹调 “花之歌” 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据说《卡门》是老柴最喜欢的歌剧之一):

注意第二主题的开头与 “花之歌” 开头旋律的相似性,以及第二主题后半段渐强后并演奏下行音阶时,与 “花之歌” 男主唱出大意为 “当你在我眼前闪现,哪怕你只看我一眼,我的心对你迷恋” 的歌词(在上面贴的视频中大约从2:26开始)时旋律的相似性。由此可以看出,第二主题是一个相当具有歌唱性的,可以当成歌剧咏叹调来听的一个旋律,十分凄美。

第二主题自身是一个小的aba的三段式。中段b段是一段新的旋律,主要由一段上行音节加上紧挨着的下降琶音构成(6:17)。注意这里的弦乐固执地一直在用一个像是波兰舞曲的伴奏音型伴奏(老柴本人特别喜欢写波兰舞曲,只不过波兰舞曲应该是三拍子,这里的伴奏是二拍子),在本来宁静的旋律上增添了一层不安的色彩。a段出现过的音阶下降音型也在这个中段出现(6:51等地方)。在不安的伴奏渐强到很强并突然消失后,木管奏出一个下行音阶(7:28前后),随后衔接回a段(7:41)

a段的回归比最开始呈示时要更富有感情一些。注意管乐的三连音伴奏,以及连接两个乐句时弦乐奏出的极有感染力的一个弱起的快速上行音阶(8:01等地方),以及定音鼓的滚奏伴奏,这都是第一次呈示时所没有的。

随后弦乐奏起了似乎毫无目的的叹息一般的一些简单音程(8:38),并且音乐也渐弱,最后只剩下单簧管孤零零地最后一次吹出a段的旋律,其他声部仅有有气无力的很小声伴奏,随后单簧管的声音也慢慢消失不见。这里老柴让最后几个低音用巴松管吹奏,并且不可思议地要求渐弱到 pppppp(6个p)。由于巴松管几乎很难弱到这个程度(话说回来,什么乐器弱到这个程度很容易啊),所以现在通常会用低音单簧管去代替巴松管去演奏这四个音。

图来自维基百科。标蓝色的四个音就是老柴指示用巴松管,但现在多用低音单簧管代替的。根据维基百科,该做法起源于一位奥匈帝国的指挥家Hans Richter。

乐队全力的猛然一击(约10:09),将我们从美梦中唤醒(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将我们突然拉入一个冰冷的噩梦中)。这是发展部的开始,而后迎接我们的是无穷无尽的猛烈的风雨。发展部开头弦乐奏出的紧张的旋律仍然是从引子旋律发展而来。从10:24开始,第一主题的旋律便开始在不同乐器上交替出现,并且变得更急躁不安。铜管吹出的下行音阶(10:55)实际上来源于第二主题,但原本抒情的如歌唱一般的旋律在这里变得面目可憎了起来,使人更加不安。

音乐突然变得小声,随后铜管短暂演奏出一个俄罗斯民间的葬礼曲调(11:14),有点像教堂的圣咏,不可避免地使人联想到死亡。而后铜管发展成一个坚定的脚步声,而弦乐就像在铜管营造的巨大的压迫感下失声尖叫。

音乐再一次安静下来,随后弦乐再一次演奏出第一主题的旋律(12:08),只是由于这一次旋律更加半音化,显得更加幽怨、难过。但这一次主题积攒了力量,越来越强,引至一个狂热的第一主题再现(12:36)

虽然理论上我们进入了再现部(第一主题在主调b小调上),但音乐的紧张感完全没有消解。铜管将第一主题以最有力的方式呈现,弦乐也是尽全力、歇斯底里地在演奏,与呈示部时的轻盈、小心翼翼完全不同,仍然始终扣人心弦。

在一段混乱的发展,铜管奏出此曲标志性的下行音阶后,我们进入了一段彻头彻尾的灾难(13:35)。该怎么去形容这一段音乐?像战火后的断壁残垣,像人生跌入谷底时的歇斯底里。所有负面情绪都在此刻爆发了……

处在谷底的好处是,之后不管怎么走都是在向上走。在音乐慢慢安静下来后,第二主题在没有过多准备的情况下的再现(14:57),这才使得紧张的情绪被消解。在乐章结束前的尾声中,弦乐的拨弦如坚定的脚步声一般不停歇(17:36开始)。这个效果相当特别。同时管乐上吹出的音符给人像是一种慰藉(有一点点让我联想到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末尾)

(第一乐章结束后,阿巴多老爷子的笑容也太治愈了)

第二乐章:Allegro con grazia(优雅的快板)(19:11)

第二乐章是具有圆舞曲气质的一首舞曲。之所以不是圆舞曲,是因为圆舞曲通常是三拍子,而这一乐章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拍子——五拍子

不同寻常的五四拍

这里的五拍子是由一个二拍子和一个三拍子组合而来的,所以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乐章怎么又有点像圆舞曲,又有点二拍子的感觉。这一乐章在结构、和声上都比较简单,乐句也都非常工整,与第一乐章的复杂形成鲜明的对比。乐章是个ABA的三段式,而每一段内部又包含一个小的三段式(这种曲式也称为复三部曲式),最后有一个尾声。

第二乐章简要结构示意图

A段一上来是一个大提琴演奏的抒情旋律,随后在木管上被重复。从头反复一遍后,进入A段内部的中段b段(20:23)。这一个中段旋律由于开始有一个大跨度的下行,连奏之后又有断奏,显得很妖娆。a段在20:59处回归。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背景有了一个弦乐拨弦的来回跑动的音阶,十分有趣。后续铜管的加入也使得情绪推到一个小高潮。

B段由之前的D大调转到了b小调,色调一下变得阴沉下来(21:50)。弦乐不停地在重复一个幽怨的固定节奏的音型,旋律整体是一直往下行,伴随着定音鼓固执不断的敲击。而B段内部的中段(上图中的d段)旋律往上行就多了一些(22:3423:15处回归B段开始的旋律(上图中c'段)。注意23:40处木管就已经开始预备回A段的旋律了,只不过是小调版的。最后音乐转入大调进入A段的再现的操作十分丝滑(约24:13)

A段的再现与之前并没有什么区别。尾声开始时是一段上行音阶与下行音阶的交织(26:12)。随后B段如叹息一般的旋律在不同乐器上相继出现(26:31),而后A段旋律也悄悄加入(27:02),与B段旋律交替演奏,乐章在这样轻柔的声音中慢慢消逝。

第三乐章:Allegro molto vivace(非常活泼的快板)(27:36)

对我来说,这一乐章是比较怪异的一个乐章。如果你去分析它的曲式,大概会得到这是一个省略了发展部的奏鸣曲式。它的结尾也是异常激烈,几乎让人忍不住想喊bravo的冲动。但整个乐章的情绪却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从头到尾都在向前冲刺,完全没有正常奏鸣曲式应该有的对比冲突。不用说奏鸣曲式,就算是相对简单的谐谑曲,也会有一个中段做情绪上的对比。这就使得这一乐章这种机械的、毫无保留的胜利欢欣的外表下,似乎隐藏着一种讽刺,或者说这一乐章是最终悲剧的结尾前必然有的虚假的胜利(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也是类似的功能)。老柴自己很清楚他在写激动人心的结局方面的非凡天赋,所以有人说这一乐章是一种自我模仿,只是模仿得很像,大家会当真。

乐章一上来是小提琴无休止的、漫无目的的快速跑动。双簧管轻声吹出一种号角的声音(27:50),随后被不同乐器重复,而这个旋律正是之后的第二主题旋律。29:12处这个旋律又在低音弦乐上与定音鼓上回归,音乐也随之渐强,引至第二主题的真正呈示(29:26)

这次这个旋律以完整的形式被呈现出来,先是在单簧管,然后是小提琴。第二主题内部也有一个短小的中段(30:06),主要由小提琴坚定的上行半音阶问句,与伴随着拨弦伴奏的木管轻盈的回应构成。

几乎毫无预兆地,我们就到了第一主题的再现(31:12)。注意这一次在第一主题转到第二主题时,有一段过山车式的音型(33:19),连续在不同乐器出现了许多次。有没有觉得很夸张?这种欢乐的情绪过于饱满和夸张,反而让人觉得不太真实。第二主题再现的时候胜利的情绪更加明显,定音鼓坚定的敲击、铜管的短促音型伴奏(这里铜管有吹出经典的三短一长的 “命运”动机。不过在这个乐章的这个背景下,我不觉得老柴想用这个动机表现什么负面的东西),包括镲的偶尔的敲击,使得这里更具有了进行曲的感觉,像一个军队在勇往直前地前进,毫无阻拦。在情绪到达最高点后乐队演奏出急促的下行音阶,随后乐章结束在全乐队的激情声响中。

第四乐章:Adagio lamentoso (悲痛的柔板)(36:42)

按现代音乐会的礼仪,乐章之间是不能鼓掌的。若是三四乐章之间不鼓掌,那么指挥最好将第三和第四乐章连起来,不要留乐手准备或擦汗之类的时间,否则如此激烈的第三乐章之后居然是可怕的寂静,实在是不太应景。

老柴这一乐章开头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手法。你听到的旋律既不是第一小提琴,也不是第二小提琴演奏出来的,而是两个小提琴组交替演奏的:

橙色圆圈圈出来的是旋律音

这种安排如果第一与第二小提琴组分别在指挥的左右两边,而你正好坐比较前排的话,听起来大概会有一些支离破碎的感觉。不过大多数录音中,这条旋律还是像是同一群人连续演奏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听起来十分悲痛的旋律仍然主要是由下行音阶构成的。

柴可夫斯基就是这样将第三乐章与第四乐章的对比这样非常直接地、赤裸裸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在第三乐章如此激烈的结尾之后,直接就是这样一个相当哀痛的旋律,使你措手不及。我觉得用一个词来形容非常合适——就是歇斯底里

在巴松管演奏出一个下行音阶,音区已经低到不能更低后,一个D大调上稍微平静一些的旋律出现了(39:13)。音乐随后慢慢积攒力量,达到乐章一个小高潮,像是在悲痛地大声呼喊(41:10左右)。在一个短暂的休止后,断断续续的下行音阶又将我们引回了最开始的主题(42:02)

这一次这个主题没有被分解到两组小提琴,而是全部被交给第一小提琴组。它出人意料地快速积攒力量(约43:23开始),似乎是在对命运做最后一次抗争。44:00开始了一次主题的更激动的形式的呈示,随后很快慢慢冷静下来,似乎明白了他无法摆脱这残酷的命运。一声锣(约44:32)开始了一段悲伤的葬礼式的铜管轻声合奏。随后便是一声声的叹息(注意46:29处两次沉重的吸气-呼气感觉的音型)。全曲在几声微弱的心跳声(低音弦乐拨弦)中便草草结束了。

“柴六” 作为作曲家最著名的交响曲,形式上都没有很复杂,但包含的情感十分令人动容。我们不知道老柴是在何种心境下写出的这首交响曲,也有可能如传闻所说,这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这里他已经抛弃了交响曲的许多传统,发出的是来自心底最深处的声音。交响曲的结尾也是非常令人惊讶,第一次听完的时候绝对不会相信这么精彩的一首曲子居然就这样潦草收尾了。或许这正如死亡一样吧?没有人能真正做好准备迎接死亡,大多数人的人生也是这样草草收尾。但是,这给我们仍然存于人世的人何种面对自己生活的启示?或许这才是音乐最重要的东西。

参考资料:
  1. Symphony No. 6 (Tchaikovsky). Wikipedia pag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6_(Tchaikovsky)
  2. Secrets, Rumors, and Lies: Tchaikovsky’s Symphony No. 6, Pathétique.Houston Symphony Website. https://houstonsymphony.org/tchaikovsky-pathetique/

  3. 刘岠渭教授音乐导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N4y1377B/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F411F7fr/

  4. Symphony guide: Tchaikovsky's Sixth ('Pathetique').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music/tomserviceblog/2014/aug/26/symphony-guide-tchaikovsky-sixth-pathetique-tom-service

  5. SYMPHONY NO. 6 (PATHETIQUE). Timothy L. Jack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西贝柳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
世界五大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
一人一张经典碟——卡拉扬·《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赏析第二十弹马勒第九交响曲赏析
你听过西贝柳斯的《田园交响曲》吗丨丨聆听百部伟大交响曲(1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