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钢的琴》:工人的尊严与忧伤
                                                        《钢的琴》:工人的尊严与忧伤

《激荡三十年》的作者吴晓波不是影评人,但他写了篇电影《钢的琴》的影评。他写的是这部电影背后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

影片故事的背景是上个世纪末,国有企业被“关停并转”,工人纷纷被下岗。这种情况在《钢的琴》的故事发生地——在计划经济年代有“国老大”之称的辽宁省最为严峻。影片中的几位工人在下岗后成了黑社会团伙的小头目、杀猪专业户、赌徒、大嫂级歌手、在婚娶殡丧时演奏的草台班子。

这些人的生活本像一口古井,默默忍受着生活中的贫穷和艰难,波澜不惊。直到有一天,影片的男主角陈桂林有了一个“伟大”的想法:造一架钢琴。当然这想法也是被生活所逼。于是观众看到,这群不起眼的、甚至有些卑微的工人,却有那么多让人感动的地方。

作为朋友,他们无偿献出自己的资源和才能,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付出时间和劳动。作为情人,他们互相斗嘴,却一直在背后支持对方。作为兄弟,之前因打架结仇,之后却帮对方去打架。他们翻围墙去学校偷钢琴,也驾着运猪肉的货车在半夜齐声唱歌,他们后来居然真的把钢琴做了出来。

他们看上去玩世不恭(生活本身已经很沉重,只能苦中作乐),实则对生活、对理想极为诚恳。他们让我想到了理想、忧伤这些词,而这些词与今天的“工人”二字已经无法搭配在一起。

这个国家马不停蹄地飞速变化着,有钱人越来越有钱,穷人依然在穷困中挣扎;大城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小城市为了将自己变成大城市到处拆迁建设;大学生们都想考公务员,小学生都想当五道杠。

顺理成章地,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成了单一的“成功”,而“成功”的标准也只是“有钱”而已。于是“工人”甚至成了一个贬义词。

君不见,现在的孩子,会底气十足甚至颇为骄傲地宣称自己的父亲是局长、经理、教授,却没有孩子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的父亲是工人,更别提为这位工人父亲而骄傲了。

这部电影让观众明白,工人,他们也是应该被理解,并值得被尊重的一个群体。

这样的电影太少(艺术作品选择题材的取向也是社会现状的体现),所以《钢的琴》才珍贵。尽管作为一部电影,它并不成熟也不完美,但它所表现却是——“中国工人”——这群被遗忘的人的梦想与忧伤,对于今天这个社会,它很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影:《钢 的 琴》[高清]
虽不知地久天长成色几何,但这个片子绝对错不了!
一首关于父爱的钢琴曲---《钢的琴》
世上最温情的爱,是唯独你不可取代
《钢的琴》电影分析
「钢的琴」10年:这部电影不该被遗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