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教中的欲擒故纵

著名媒体人罗振宇讲过一个故事:他有一个特别博学的朋友,读书极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罗振宇向他请教,你咋能读那么多的书呢?可有诀窍否?

朋友告知,此事跟老爸有关。家有很多藏书,老爸自己读,但却不许我随便读。必须经他允许,我才能取他书橱某个格子里的书来读,而且一次只能一格。可是,他又经常在我面前谈论那些书里的内容,搞得我心里痒痒的,读书兴趣大增。于是,就偷偷地去读,读书兴趣就此养成。

罗振宇听后大发感慨:看来,教导的力量在很多时候反不如诱惑的力量大。家长与其唠唠叨叨地教育孩子该如何如何,反倒不如用“诱惑”的方法更奏效。

其实,罗振宇的这位朋友是中了老爸的“欲擒故纵”之计。“欲擒故纵”是兵法上的一招,家长在教子方面也不妨借鉴使用。

古人也有人用“欲擒故纵”之计成功教子的事例,比如,王羲之。王羲之是“书圣”,他有七个儿子。他也像很多父亲一样,希望儿子学会自己的“看家本领”,所以就曾很用心地教前六个儿子学书法。可这六个儿子最后的书法水平并不能让王羲之感到满意(这一点,王羲之的要求是太高了点)。当教第七个儿子王献之时,他改变了策略,采取“欲擒故纵”之计。他每每写字,故意不让王献之进书房,禁止他观摩。老爸越禁止,孩子越好奇,王献之就在书房楼上的地板挖了个洞,偷偷往下看。他见老爸笔走龙蛇,很是羡慕,遂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见时机已到,王羲之才开始教他书法,但教时也不再像对前六个儿子那样竭尽全力,而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很多技巧点到即止,故意让王献之自己去“悟”。最后的结果是,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达到了与父亲齐名的高度,父子两人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

苏洵也曾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教过苏轼和苏辙。据说,苏轼和苏辙兄弟幼时也非常顽皮,并不热爱学习。苏洵经常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然而效果甚微。于是,苏洵每在兄弟俩嬉闹之时就专心读书,做出一副很享受的样子,故意表演给孩子看。孩子好奇,就围过来看老爸有啥高兴事。可是,等两个孩子刚围过来,苏洵就将所读之书“藏”起来,不让孩子看。孩子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便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读。渐渐的,他们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最后的结果大家当然更知道了,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爷仨全跻身“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唐、宋两个朝代一共才选出八位顶尖级散文高手,结果他们老苏家就占去了三个,真是牛得不得了。

三个教子故事,里面都有“欲擒故纵”的招法。我觉得,这招法的核心不是“擒”,也不是“纵”,而是巧妙的“诱”。对此,英国思想家、教育家洛克也有精彩论述:“关于学习阅读,说的已经很多了,就是不要强迫他,也不要因此责备他。你要在可能的范围内诱导他去读,但不可把它作为他的一项任务。你宁可让他迟一年学会读书,也不可使他因此对于学习产生憎恶的心理。……你应该利用你的技巧,去使他的意志变得柔和,服从理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大家都知道,可是,怎样才能把孩子的兴趣诱导到正路上?这方面家长确实需要用心观察,多动脑筋。正面教育不成,不妨侧面诱导;想“擒”擒不住,不妨“故纵”一下,或许就能“擒”住;一种“纵”不奏效,不妨再试一种。反正,我觉得“诱”导的整体效果应该强于教训,教训强于唠叨。明明孩子不听,家长还一遍遍地唠叨,这恐怕是家庭教育中的下下策。真心希望各位家长放弃下策,改用高招。用高招确实需要家长多动脑筋,但它比不动脑筋的唠唠叨叨要有效得多。

(发于3月19日《山东商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王羲之和苏洵教子说起
激活孩子的好奇心
王羲之是怎么教育孩子学书法的?孩子、家长都值得一看
儿子化学总垫底?高智商老爸怒编9张表,儿子一路逆袭成单科状元
当个好家长 从游戏中读懂孩子
言必信、行必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