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研之有物才能“落地有声”


          许洪帅带领一年级小朋友上音乐课

笔者所写的《音乐课“一课一歌”怎么破》一文刊登在6月3日一期的《音乐周报》后,不少中小学音乐教师向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做了8年“顺序性音乐教学”研究项目的许洪帅博士“取经”。为了让更多中小学教师深入了解,笔者特意采访许洪帅博士,听他畅谈他的“教研经”。

面对现实才能“接地气”
北京一所著名小学音乐课堂上,有“海归”背景的音乐老师一边动情地弹奏一边带领孩子们示范唱,来来回回反复了三十多遍。学校领导自豪地问前来调研听课的许博士:“孩子们是不是唱得挺好听?”他点点头说:“挺好,不过我还想听孩子们单独唱一唱。”老师找来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唱到这首歌的60%便唱不下去了,另一个孩子唱到40%,最后一个孩子就唱了几句再也唱不出来。每次想起这个情景,许博士都十分感慨:“这就是我们现在全国中小学音乐课堂大部分的现状——‘一课一歌’。孩子们上了12年的音乐课,心里却没有音乐。”他仔细分析说,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虽为必修,但并非天天都有,通常小学每周两节,初高中每周一节,音乐课与课之间往往相隔几日或数日。如果一节音乐课只围绕一首歌曲或乐曲进行,而没有有效复习,就会学一首忘一首,最后就什么也剩不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客观上就要求教师即时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并调控他们的注意力水平,用新鲜的作品或多样化游戏、有挑战的复习、深层次地关联进行有效教学,而不是一味地靠教唱次数来“磨”。

除了“一课一歌”及教师对于孩子注意力把控的水平有偏差,音乐教师的能力所限也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许博士举例说,一位语文老师讲解一篇诗歌或散文,可以对教材里甚至教材外相关联的诗歌流利背诵、讲解自如,而音乐教师能将教材经典作品熟烂于心的并不在多数,如能够将郑律成作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第一句创作手法举一反三联想到麦新的《大刀进行曲》这样的教师更是微乎其微。现代社会的小学音乐教师在学校里不仅课时多、活动多且琐事缠身,这也影响了老师们归纳总结、展开联想的能力培养。“只有深深立足实际,我们的音乐教育研究才能接上‘地气’。”许博士说。


“一课一歌”向精益教学转变
许博士在多年的调研中发现,北京各区县中小学校,音乐教育水平和差异主要体现在音乐社团上。如果细论音乐课堂教学,市中心区域和远郊区县的水平差异非常小。原因在于大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的精力更多放在高水平的艺术社团上,但对于普惠学生最多的音乐课堂,却不是那么受到重视,导致课内教学与课外社团的发展严重不相匹配。为此,他的研究同样致力于课内外一体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为此,他提出了由“一课一歌”的粗放教学向精益教学的全面转变,从追求孩子们学会歌曲的数量到追求轮演曲目积累、稳步提高音乐综合素养水平为根本目标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深刻转变。例如,我们以音乐分析为主,将一部经典作品的经典之处作整体细分,根据不同学段学生音乐认知和听觉经验的积累水平选择不同视角切入,关联性地感受、体验、概括和应用这一作品独特的风格,促使孩子们总在熟悉的作品中学习新知,总在记忆提取的过程中能动关联这首作品此前习过的诸方面,即运用关联教学、精细教学、记忆提取、差异教学、动态调整这“五位一体”的教学策略不断改进和创新美育教学。这也是“顺序性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始终要根据学生音乐素养水平、个性特点和年龄差异作以判断,在11套小学音乐教材和补充教学材料中精准选择适合的作品进行横纵分析、关联设计和精细施教,而不是成为教材的“奴隶”,按教材单元顺序被动施教。

教师最盼“具体化”

采访过程中,许博士为笔者翻阅了各式各样的资料,不单单是文字满满的论文,还有大量实际操作、设计精密的调查问卷、为教师做的音乐欣赏卡、动手编著的经典传统童谣和民歌教材、密密麻麻写满批注和笔记的教学设计……他为教师们设计的音乐欣赏卡,细致到主题、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动机音型、旋律骨架、主奏乐器、句式结构、体裁形式和音乐性格等项目,老师们拿来就可以直接在课上使用。“现实决定我们的教师更需要有具体化的东西,这样操作起来才更有‘抓手’,更容易“落地”。”他说。设计严谨、层层深入的各种调查问卷,使得他的科研立足于真实的教学现场,不会成为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

“顺序性音乐教学研究让我们实现了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发展方式从粗放教学向精益教学的转型创新,这是第一个目标;课内、课外、校外音乐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是第二个目标,这是我们实现科研引领的两翼,而稳步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水平是我们实现音乐教育质量转向的一体核心。正是‘一体两翼’的发展定位、紧接地气的研究模式,让我们更加从容地走在政策之前,与最近国办的71号文倡导的美育教学改革不谋而合。”“素养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还是从‘学科’出发,这正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文 / 陈茴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教师工作心得
“一堂好课”是否有客观标准? | 争鸣
音乐教研活动记录
观评课报告
初中音乐教学反思(4篇)
音乐课《新课改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