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音乐美学学科宣言

自古以来,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的基本次第: 首先是哲学问题先行,属中国传统的形而上者谓之道与形而下者谓之器思想的影响十分明显,这一点,和属西方传统的道成肉身理念以强调声音实体并围绕作品成型的审美体验非常不同; 其次是美学问题若隐若现,主要表现在美学问题与艺术问题的界限不甚明确,一个典型的现象是,似乎用哲学方式研究音乐问题者就成了音乐美学,以至于把音乐美学置于形而上学论域,而忽略了它作为所有音乐学最初进阶属形而下者的感性通道;再次是音乐美学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近年来,感性问题被逐渐关注,针对并围绕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感性直觉经验进行描写与表述标示出学科的一个重要指向,即便是把默认音乐表达情感作为一个自明的理论事实,则依然面临如何通过诗意转换情感和如何通过文字语言描写与表述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这样一些音乐美学研究乃至音乐学写作的基本问题。这样三个基本特点,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不同历史时段的各自重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此横架过来视为不同的研究类别,并作为进一步进行学科断代的一种依据。比如: 重哲学者出于对音乐美学具哲学性质的认识,重美学者出于对音乐美学具特殊对象的认识,重音乐美学者出于对音乐中声音具艺术特性的认识; 再比如: 重哲学者偏于理式,重音乐美学者偏于质料,重美学者则折中。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学科,早在20世纪30 年代,青主在《乐话》《音乐通论》中有关音乐美学问题的论述就留下不俗的印迹。如果说,相关音乐事项的艺术与美学指向逐渐明显的乐象概念( 公孙尼子或者刘德《乐记》与声无哀乐理念,嵇康《声无哀乐论》) ,替换以和为核心的范畴,实现了古代转型; 针对并围绕声音概念的描写以及相应的感性经验表述的琴况( 徐上瀛《溪山琴况》) ,实现了近代转型; 那么,《乐话》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命题,尽管可以说是受到西方影响而呈现出的一种朦胧的纯理性问题,但它将音乐与人的精神境界直接关联,则实现了现代转型。1949 之后,马克思主义指导、苏联影响乃至西方再影响,特别是通过作品研究凸显音乐的美学问题,在钱仁康、叶纯之、焦杰、钱苑、林华、蒋一民等诸位前辈的研究与教学中逐渐形成了有上音学统的学科特色。

历史地看,前辈音乐美学家大部分都是有坚定信仰的学者,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人本主义者或者实践主义者,他们所持守的信仰是一种面对特定问题进行公开诉求并诉诸公众的古典代言,甚至于是意识形态承诺。作为后辈学人,该如何在接续前辈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去考虑在历史叙事与理论陈述的过程中强化学科自身意识和弱化意识形态承诺的可能性,不断凸显问题意识并旁及别界,以寻求更为广阔与深度的理论平台,为建构尽可能合理的规模结构、资源结构和方法结构而努力。

20 世纪对中国具有明显的转型意义,一方面,在此特定历史时段中,中国音乐美学的现代性特征不容忽略,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哲学美学以及音乐美学理论对中国音乐美学产生了绝对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及至1980 年代音响结构行态的变异扩张以及当代音乐中存在的极端个性写作又在相当程度上对音乐美学形成挑战的态势。由此,当代中国音乐美学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形成隔代关系,于是,如何在此转型前提下汲取外来资源又接续本土传统,将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课题。在当代音乐美学论域,毫无疑问,对音乐的艺术问题与美学问题的关注开始成为核心。具体体现为针对音乐作品的美学指向逐渐明显,围绕声音概念的描写与相应感性经验的表述再度接续,与此同时,纯理性问题有所呈现,即在不排斥纯粹声音陈述的前提下复原感性直觉经验的本体存在。核心问题是: 文化批判能否作为阶段性终端? 进而,又能否面对特定问题进行公开诉求并诉诸公众? 针对于此,关键就在于处理好这样三个关系: 第一,当代中国音乐美学与西方乃至世界音乐美学的关系,彼此汲取、互动共赢,谁也吃不了谁的共同发展应该成为主流; 第二,当代中国音乐美学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关系,深入发掘、趋利避害,谁也离不开谁的错位发展应该成为主流; 第三,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的自身建设,在相对文化价值与绝对历史演进之间的理论关系尚未解决和独断、怀疑、宿命环链依然扭结的前提下,在相对充裕的规模资源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方法资源的发掘去进行内涵建设和定位发展,优化丰富多样的结构资源,从而使当代中国音乐美学不断凸显出愈益增量升值的意义,以形成一种别人没有唯我独有的文化核心竞争力。由此,可采取的策略是: 1.构建有别于西方以及其他外来文化的话语,以跨地域的方式进行独特表述,实现彼此之间的远距离极端互动; 2.通过创新驱动,激发当代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以跨时间的方式加速转型发展; 3.贯通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关系,以跨学科的方式进行各自特定学科语言的共建,并建立近距离交叉渗透的结构保障。

随着现代性进程推进与全球化范围扩大,当代中国音乐美学无论在整体结构还是在局部功能,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由此引发当代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有必要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凝聚新的理论焦点,包括: 哲学性质、美学方式、人类学事实、艺术学前提、批评学干预、心理学边缘、社会学关切、价值学定位、历史学考掘、语言学关联、文化批判终结,以及其本身的基本问题、范畴、学科语言、to be 问题等等。与此同时,再通过对当代音乐转型与换代研究实现学科扩张,以推进整体学科建设。具体策略: 一方面梳理和发掘传统音乐思想和相关意识形态资源,一方面密切关注当下音乐实际,从而以深度的学理姿态与尖锐的批判工具对当代问题与前景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其程序包括: 以音乐思想与作品研究为轴心,依托哲学美学理论,从历史、观念与形态诸方面切入,去面对音乐艺术作品与音乐文化现象,进一步,通过文化批判追问音乐的艺术边界,寻求音乐艺术的本原与音乐文化的存在。其对象包括: 音乐作品与音乐现象的结构形态( 包括音乐作品的音响结构与音乐事项的音声功能) ,音响乐谱的书面写作与音声事件的口头传承,音乐体验以及相应的感性直觉经验,音乐认知以及相应的理性统觉概念,作品修辞通过整体结构描写与纯粹感性表述并及音乐自身存在,声音概念与感性修辞的规模作业,音乐史以及相关音乐作品的现实存在、历史存在、意向存在、本真存在,音乐作品诠释的想象视界,音乐作品之所以是的音乐感性经验,音乐作为本体论的超验存在、认识论的经验存在、语言论的先验存在,先验作为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实底与经验作为先验之所以是的确据,等等。一条路径是: 选择若干个作品体裁寻找音乐审美发生点,依不同类别形成感觉聚块,进一步,依此切中音乐感性经验,并给出相应表述,再辅之以相关史料,再进行学术概念诠释; 另一条路径是: 依据音乐美学基本问题,钩沉其本体,进入先验场域以寻求存在的本有性,再折返音乐哲学论域建构相应力场以形成学科范畴。

概括而言,音乐美学就是要把在音乐的声音中听出的东西和想到的东西通过文字语言的方式书写出来,以实现音乐学为音乐立言的目的: 在超生物性目的作为目的的合目的性牵引下,通过艺术方式发出声音的合规律性的音乐( 音乐之所以是的艺术底线和审美边界) ,以及以此本体论作为依据的临响( 想象的声音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进程中) 。

就时下而言,如果以衔接的方式通过历史与理论或者有赖于感官的感性事实与有赖于思维的理性实事的双重取向建立一个批评音乐学的话,对音乐美学以及相应的音乐学写作来说,也许,可以成为一个有发展空间的音乐美学新的学科增长点。也就是在充分关注音乐感性直觉经验的同时,有效进行价值判断。这里,除了补充价值判断之缺外,一个重要的学科问题就是,以历史与理论或者有赖于感官的感性事实与有赖于思维的理性实事的双重取向的批评音乐学,理应有可能把被遮蔽的音乐审美体验洞见复原并重新敞开。其关键: 一通过本体论意义上的分析以及相关文本的历史描写,指认并揭示音乐中某些形而上的意义存在,以至于把这种公开秘密呈现出来; 二通过直示、明喻与通过理性想象的寓意以及相关学科语言( 形而下体现:结构描写与感性表述,形而中呈现: 客体实在与主体实在的关系讨论,形而上显现: 之所以是的理性直觉与绝对思辨,除此之外,非白描去喻示的哲性话语与非推理去凭证的诗性话语) 对音乐进行价值判断。其可能性在于,依托高校学科建设,通过教学与科研的规模作业( 音乐学写作工作坊) 和有机衔接( 音乐美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乃至博士后合作) 来环扣学术链、修订学科地图,以实现对音乐美学以及相应音乐学写作的承诺。基本条件: 确定可靠的形式,充分有效的感性,渊源清晰的历史; 基本诉求: 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情感? 如何通过诗意转换情感? 如何通过文字语言描写表述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 基本关切: 以诗意( 艺术) 方式想象情感的声音存在,以诗性( 技术) 方式激发声音的结构驱动,以诗学( 学术) 方式表述真理的自行置入; 基本策略: 如何切中音乐感性直觉经验? 为什么要折返学科原位? 之所以始终存在的形而上学写作 ?

韩锺恩

音乐美学家,音乐批评家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8
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好音乐?舒曼音乐美学思想浅析
金经言 | 音乐理论类译著概览(一)
韩锺恩:西洋东润,音乐学释心涯
突破音乐学科的界限 探索音乐跨学科研究
音乐历史研究中的审美意识及其书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