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海宏讲座丨音乐何需懂丨“音乐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词,直达内心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
周海宏讲座视频:音乐为什么能够让人浮想联翩?
3月19日,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在《知识分子》“科学+X”公开课进行了一场关于“音乐与大脑”的公开课。以上视频便是讲座内容。另外本文(播放音乐)的音频都是编者杜撰的,我们并没有得到周老师的音频……大家海涵,凑合听着玩。感谢周教授为我们奉献的精彩讲座!
走进音乐的世界丨周海宏音乐讲座演讲稿
  

一、 音乐何需懂!
两千多年前,俞伯牙就找不到知音,两千年多后的现代人也听不懂他的音乐,不仅是普通人听不出来,就连那些专门搞音乐的人也听不懂,听不懂也就是说听不出来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这不是因为我们听众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转达那种视觉性语音性的内容,所以我觉得是俞伯牙要是真懂音乐,就不应该要求他的听众听出音乐中那么具体的东西。

其实,那些搞音乐的和那些音乐爱好者,他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才不管什么懂不懂呢,用我的话说就是较少依赖于内容解说。大多数人听严肃音乐,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啥也听不出来,严肃音乐高深,咱们听不懂。我们这帮搞音乐的,刚开始听的时候跟大家一样,也是啥也听不出来,但是我们接着往下听,这就是区别。

欣赏音乐不一定非要听出那些场景、思想、故事,没有必要非要用那些文学化的、美术化的内容去解说音乐,以前大家可能很少听说我这样的观点,在音乐中追求那些形象、场景、思想、哲理、故事等内容,其实是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去欣赏音乐,这是一个误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构成了很大的障碍。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这也是严肃音乐,高深难懂,啥也听不出来。同样还是这个作品,一模一样的不变,把它放到一张轻音乐的唱片里,听起来就变得优美、悦耳、舒服,就能听得下去。

为什么同样一首曲子,放在不同的地方,就有能欣赏下去和不能欣赏下去这么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把那么多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全国人民普遍认为严肃音乐高深难懂的局面,我认为,除了我们历史的原因之外,还有更直接的原因,过去多年来我们国家进行的音乐普及工作基本上都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于是这种观念就进入了大家的头脑。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要想欣赏它,就要理解它,就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造背景,等等。经年累月的音乐宣传,强化了人们头脑中本来就有的这个误区。解铃还需系铃人解,今天我提出一个口号叫:“音乐何需懂!”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别管懂不懂,只管欣赏音乐之美,如果你现在感觉困的话,那就借着这个音乐睡一个小觉。(播放音乐)

大家觉得怎么样?听懂了吗?没听懂?其实听什么音乐,都是只管听就行了,没有必要弄得那么复杂。音乐何需懂!

说到这儿,我想有的朋友已经产生疑问了:这么简单的一点道理,外行都听得明白,怎么那么多专家学者这些年来都想不明白?

那么音乐真的能这样听吗?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我这里有四个场景:险峻的高山、清澈的小溪、秀美的田野、汹涌的大海。现在我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听看它表现的是哪个场景。(播放音乐)

大家说几号?我到处去做讲座,上到音乐学院大学生、研究生,下到贫困地区初一初二的小孩子,回答最多的就是四号和一号,和在座的完全一样。还是这四个场景,我们来听听第二支曲子。(播放音乐)

大家觉得这回是几号?回答最多的是二号,其次是三号,和在座的完全一样。如此一致的理解,说明了什么?音乐还是能听懂的嘛!其实,“要听懂,何需懂”是争论了上千年的观点,那么为什么音乐这门纯粹的声音的艺术,能够使大家产生这些听觉之外的感受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就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话题:如何懂音乐?

蒂勒曼指挥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
二、 如何懂音乐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大家了解一点“联觉的理论”就差不多能明白了。什么是联觉呢?很多朋友对这个词比较陌生,举一个例子来说,我这里有两块糖,一个是巧克力,一个是薄荷,还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低音,一个是高音,你觉得这两个声音哪个像巧克力,哪个像薄荷呢?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一种味觉的感受和一种听觉的感受发生了对应性,这就是联觉现象。我们再多举几个例子,还是高音和低音,一个重,一个轻,你告诉我高音是重还是轻?高音轻,低音重;闷热和凉爽那个是高音啊?凉爽是高音;亮色和暗色那个是高音啊?羊绒和真丝那个是高音啊?真丝是高音;大家看看,这么多不同的感觉,味觉、重力、温度、视觉、触觉都跟听觉的高和低发生了某些对应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 大家觉得自己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是吧?么,现在我请各位在我的这个讲座中上第一个台阶,给大家一点自信,我想请大家当一回音乐制作人,看看大家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我这里有一个空调要做广告,你告诉我如果你来当音乐制作人,为空调的广告配乐,在以下两个片断中,你准备选哪一段?(播放两段音乐)

用哪段?第二段!谁说我们不懂音乐,非但懂音乐,而且都能当音乐制作人!高音给人感觉凉快,反之像“社会经纬”、“法律进行时”等这样的节目选片头音乐时就应该用第一段音乐,第一段音乐给人感觉深沉,深是空间的高度,沉是物体的重量,我们拿它形容听觉的声音,这本身就是联觉现象。 我们可以给“联觉”下一个定义: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就叫做联觉,联觉和视觉、味觉、听觉、触觉一样,是人本能的、与生具来的一种感觉,只是大家平时不注意而已。因此,正是在人们心里活动中有联觉这种反映机制,才使得音乐这样一个纯粹的声音的艺术,得以表现思想、哲理、情绪、情感、形象、场景、故事等这些听觉之外的内容,核心道理就在与此。下面我们多举几个例子。刚才大家当了一回音乐制作人,觉得自己音乐细胞还不错,现在我请大家再上一个台阶,巩固一下大家对自己音乐细胞的信心。这次请大家当一回作曲家,看看你们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 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创作一首哀乐,如果你写哀乐,你准备用高音还是低音啊?低音。快速还是慢速?慢速。下降的旋律还是上升的旋律?下降的旋律。(播放音乐)

慢速、低音、下降的旋律,大家的音乐细胞长得和伟大的作曲家肖邦的音乐细胞是一样的。为了彻底巩固一下大家对自己音乐细胞的信心,我想请大家创作作品来表现黎明,我们先来描写黎明前的黑暗,你准备用高音还是低音啊?低音。用长音还是短音啊?长音。天越来越亮了怎么办啊?越来越高,越来越短。(播放音乐)

你们和伟大的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音乐细胞长得一样。刚才一直是外国音乐,现在换中国音乐,告诉我哪个是好人,哪个是恶霸。(播放音乐)

大家说了,那是因为我们都看过红色娘子军,所以我们知道哪个是洪常青,哪个是南霸天。我告诉大家,五六岁的小孩,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红色娘子军,他一听就知道什么时候是大坏蛋来了。一点也不改变洪常青亮相的这段儿旋律的调子,把它改编成洪常青牺牲前悲伤的曲子,怎么办呢?把它拉长、把它降低。(播放音乐)

其实,这作曲家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啊?也就是拉长、降低这两下子,我们不到一秒钟也都想到了。音乐就是凭联觉来表现各种各样东西的艺术形式,作曲家也是凭借这种感觉去选择和组织声音来表现他所要表现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而听众也是在同样一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下,在作曲家的音乐当中,感受作曲家的表现力。接下来,我们要对两种观点各打五十大板了。首先我们说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音乐何需懂。同时,我们也指出那种认为音乐啥也表现不了、音乐纯粹是听觉上的感受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在联觉的作用下,音乐还是可以表达很多东西的。大家就会产生疑问了,到底什么时候听得懂,什么时候听不懂啊?怎么原来我啥也听不懂,周老师往这儿一坐,我就全听懂了,音乐细胞不能长这么快吧? 我们继续往后分析。

首先从作品角度看,一个作品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很明确的内容的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作曲家选择的声音和声音的组织排列方式与作曲家想要表现东西的之间要在人们的联觉上一直保持非常好的对应。如果对应的非常好,像刚才那几部作品,人人都听得懂,但要是对应的不好,那就不能怪听众听不懂了,是作曲家写的不像,是作品的问题。当然,作为听众并非一点责任都没有,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但大家不用担心自己联觉的能力,因为联觉是人们本能的一种反应,只不过大家平时不注意而已,关键是体验联觉的习惯,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我们概括一下,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人人有,就看你是否关注,每个人的音乐细胞都很发达,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因为联觉是人本能的一种反应。下面我们听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叫《芬兰颂》,是芬兰伟大的作曲家西贝柳斯创作的。

西贝柳斯《芬兰颂》
西贝柳斯在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芬兰还在沙皇俄国统治下,当时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西贝柳斯创作了这部作品,作品完成后就上演了。但是刚演一个月,就被禁演了。为什么?因为沙皇俄国当局的文化检察官们听出来了这个作品想造反一个纯粹的音乐作品,又没有词,怎么能够使人产生这么鲜明的政治思想的感受呢?现在我请在座的各位当一回沙皇俄国的文化检察官,看看你们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刚才有朋友说了,前面那些作品之所以我们能听出来,是因为周老师想鼓励我们,在那么小的提示范围内让我们去选,我们当然能选择出来,用东北话说,我们的音乐细胞都是被周老师忽悠出来的。现在我不忽悠大家,不给大家任何提示,让大家从头猜,看看你们是否真的有音乐细胞。

(播放音乐)你们是什么感觉?这第一个主题是什么?压迫!有的朋友用的词跟我用的一模一样。(播放音乐)第二个主题,这是什么感觉?苦难!(播放音乐)第三个主题是什么感觉?觉醒、抗争!(播放音乐)第四个主题?战争、反抗!(播放音乐)第五个主题是什么?镇压、斗争!看来在座各位完全胜任沙皇俄国的文化监察官,你们的音乐细胞不是我忽悠出来的

这个旋律后来被推举为芬兰的国歌,大家看到这个作品的每一个主题和人们情绪的变化都有非常准确的联觉对应关系,这些主题串接起来又形成了一个逻辑非常通顺的、非常完整的思想,把音乐写到这样直白的地步,就难怪别人禁演了。但是现在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令大家非常失望的消息,刚才所有的那些解释都是我猜的,人家西贝柳斯从来没有说过这个曲子是啥意思,所有这些解释都是我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单凭自己的感觉猜的。那么大家又产生疑问了,你猜得对吗?人家是这个意思吗?你会不会理解错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第三个话题,音乐理解何需正确?

三、 音乐理解何需正确
在这样的标题下,我们来介绍音乐理解的不同特点。研究告诉我们,声音只有五种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很粗糙的联觉反应,这就必然导致很多东西是音乐表现不了的。那些特别具体的、明确的、视觉的东西,比如家具、水果、长相音乐表现不了;那些特别抽象的概念,博爱、平等、经济、法律音乐也表现不了。下面请大家听一首曲子,这首曲子是伟大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作品,叫做《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下面这段作品解说词是印在作品首映式节目单上的,是作曲家本人亲自委托他的好朋友写的,这资料够权威吧!

他是这样说的,作品表现了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一个美国人漫步去爱丽舍广场,他走过一个敞了门的咖啡馆,这美国人又过了河,坐在左岸咖啡馆的露天席上,等等。我们来听听音乐是什么样的。(播放音乐)谁能听出来这是在法国巴黎爱丽舍广场咖啡馆露天席?根本听不出来! 所以说,“听不懂”不是我们听众的错,因为音乐根本就表现不了那些东西;“理解错误”也不是我们听众的错,因为音乐的解释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就是你自己,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不仅如此,就是演奏家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下面我们来听听《土耳其进行曲》,先听听丽利·克劳斯的演奏像不像一队土耳其轻骑兵。(播放音乐)

我们再听听更伟大的钢琴家、世界顶级钢琴家戈兰·古尔德是怎么弹的。(播放音乐)

延伸阅读古稀布伦德尔谈钢琴丨演奏莫扎特的关键丨指挥家是钢琴家的楷模丨我学会雕塑般的创造,把从音乐中获得的印象在三维空间中展开

古尔德语录丨“演奏不是比赛,而是恋情。”丨“听者在家里通过唱片跟音乐家沟通,以乐会友、融为一体,没有比这更美妙的心灵交流了。”

哪还有轻骑兵,简直就是小木偶进行曲,这是何等的错误,但谁敢说戈兰·古尔德错?伟大的《命运交响乐》,我们来听听大指挥家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是怎么演奏的。(播放音乐)

很粗暴,焦躁不安的感觉。我们再来听听托斯卡尼尼是怎么演奏的。(播放音乐)

延伸阅读:战争中托斯卡尼尼的洞见和良知丨音乐不是会死亡的丨爱灵魂胜过爱政治丨战争后拒绝和富尔特文格勒及卡拉扬接触

像一个老者,饱经沧桑的感觉,哆哆嗦嗦,颤颤巍巍。演奏家之间尚且这么大的差别,我们老百姓的理解怎么可能跟作曲家要表达的意图相一致?反过来说,连演奏家都这样,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必要在乎自己的理解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说,“听不懂”把一大批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纸一样薄的观念的障碍,就把很多人都挡住了,而“理解错误”又不把一部分人推出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 有一次,我在文化部出国人员培训班讲课时,一个老先生跟我讲,周老师,听完你的讲座太感慨了,我本来是特别喜欢音乐的,我尤其喜欢听二胡,每当音乐奏响,我就浮想联翩,人生的诸般感受涌上心头,听了很多年都很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听音乐欣赏讲座,这一听我才知道以前这么多年来我全理解错了,那音乐根本不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我的理解全是错的,它的解说我全听不出来,很受打击,从此以后不听音乐了。今天听了你的讲座,我才知道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当中体验自己对人生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投射到音乐当中去,连演奏家都是这么干的,今天晚上我就要把以前喜欢的音乐拿出再听一遍。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正确”,是因为“要听懂”、“要正确的理解”这样的要求给我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老怕听不懂,使我们在音乐的大门之外不敢进入,老想听懂,结果妨碍了本来有可能享受到的纯粹音乐之美。

    


大家既听轻音乐,也听欧美流行歌曲,为什么你愿意听呢?不就是因为好听吗,那严肃音乐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听呢?怕理解错,妨碍了我们想象力的展开,一听自己的理解跟解说的不对,又产生一种沮丧和受挫的感觉。大家想想,你有这么多负担,怎么可能去享受音乐艺术呢? 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正确”,是因为从更深层的审美观念上,我们坚持认为在音乐的欣赏活动当中,体验重于理解,理解对不对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有自己的感受。欣赏音乐其实就是感受这种纯粹的听觉的美的感受,但是音乐欣赏又不仅仅是纯粹的听觉的感受,这种难以言传的情绪体验也是音乐欣赏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感受。我用下面这个例子来引导大家在音乐欣赏当中去体验那种纯情绪感受的欣赏方式。比如说有一个小伙子特别爱一个姑娘,特别想向她袒露爱慕之情,但是他心里很明白人家根本不爱他。有一天,他发现对方迎面走过来了,在一条狭长的校园小径上,一分钟之内的距离,就他们两个人,越走越近。从五线谱上来看是特别直观的,这就好像是他的心情,在同样高度上,犹豫了一下,然后一个冲动,跳到第二条线上,“我今天要跟她说点什么,”紧接着一想,没戏,算了别说了,失落得下来了。但还是要说,这个机会太好了,过了这村没这店啊!于是第二次冲动一下子就跳到第三条线上,又没敢说,又下来了。还是要说,第三次冲动,到不了第三条线了,只冲到了第二条线了,使劲到了第三条线上又下来了。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首曲子还有第四次,但是这次连第二条都没到,只到了第一条线上,再使了一下劲到了第二条线上,最后是彻底失望了。大家能够想象,这样瞬间的情绪的起伏跌宕、矛盾的冲突变化语言是难以形容的。大家可以不跟着我这个蹩脚的例子,你可以想象生活中任意让你渴望、幻想、激动但又让你绝望的事情,我们来听着音乐,大家体验自己内心的感受。前面有段乐队的引子,后面是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演奏。(播放音乐)是不是特别凄惨?!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如此细腻、丰富、微妙、动态、即时地表现人们内心世界的感受、感动。美术很伟大,但美术是静态的,缺少时间的过程,而人的情绪和情感是时间中展开和铺陈的。文学很伟大,也有时间性,但是通过阅读、理解、想象、体验,对这样一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的变化来说,文学既太慢又太粗糙。电影和戏剧纪事性很强,但是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去体验内心的感受,这两门艺术都太间接了。音乐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词,直达人类内心的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音乐的世界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当前学校美育走入的最大误区,就是“教师说得太多,学生感受太少”
转一篇关于音乐的好文 候世达:如聆巴赫
听不懂古典音乐?推荐看完这个讲座
裸体舞曲:这是作曲家起的名字,真不怪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