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谱VS五线谱 谁最适合记民乐?

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承,在简谱和五线谱进入中国之前,主要是采用文字记谱法。比如工尺谱、减字谱。用记录音高和位置的方法来记录乐谱。一般情况下不记录节奏和节拍。节奏和节拍是由老师的口传心授来完成的。所以,以前的中国民族器乐的记谱法如果用现在的时髦词,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对演奏音高、音位的记录,“一条腿”就是师傅的口传心授。

简谱最符合国情

至近代,简谱传入我国,由于简谱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音高,笔画少,加上高低八度的点,记录的符号相对减少,而且能表示出节拍、连奏、断奏以及力度符号,较之早期的工尺谱和减字谱进步很多,所以一下子就流行开来。几乎在同时期,五线谱也进入了中国。从两种记谱法的普及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简谱比五线谱更受青睐,普及程度更高。  

个人认为,这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第一,中国音乐在西方音乐进来之前,都是以单声部为主,建立在以自然泛音列上的三和弦为基础的复音音乐,没有系统地普及开来,有涉及此项的,有的可能或是巧合,比如合唱;或是装饰,比如笙。复音系统的音乐是没有的。简谱比较适合记录单声部音乐,与中国音乐传统不谋而合,所以能迅速普及。

第二,没有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是用首调唱名法演奏或聆听音乐,其主音是根据调性游移的,每个具体的音在不同的调性时唱名都是要变动的。这也和简谱记谱法的记录方式是一致的。  

第三,中国音乐一般不转调,而且以旋律为第一要素,这些都比较符合简谱记谱法的特点。  

综上,简谱记谱法能“统治”中国大陆地区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民族器乐界几十年,是有原因的。

五线谱是从古罗马时期的纽姆记谱法(一种四线谱)发展而来的,到十七世纪,逐步发展为今天五线谱的面貌。并在十八世纪初(大约1713年左右)传入我国。

数字简谱的雏形始于十六世纪,于十八世纪的法国成型,并于十九世纪由日本传入我国。

所以从起源上讲,五线谱要早于数字简谱。
五线谱和简谱都属于按音高记谱的一类记谱法,但二者记谱的机理有所不同。
首先,从形式上比较,五线谱属于图形谱,而简谱属于字符谱,前者以坐标图的形式,直观表达记谱乐音的音高关系——音高较高的乐音较音高低的,其记谱位置总是在上方;后者则是用数字表达乐音在自然大音阶上的顺序,以此来表示乐音相对的音高,即在同一调内,数字较大的比数字较小的音高要高。
五线谱上的音高,是一种固定音高状态,即某一特定音高(特定音名)的乐音,总在五线谱固定的位置,不会随记谱的调高而改变;

简谱则是一种相对音高的表达,即通过数字来表示某一特定调高下,乐音所在自然大音阶的音级位置,来确定音高。比如c1这个音,用五线谱记谱,其位置永远在高音谱表的下加一线、低音谱表的上加一线、中音谱表的三线、次中音谱表的四线。不会因为调高的变化,而改变其在各个谱表上的记谱位置。但在简谱中,往往采用首调记谱,若在C调,则其处于音阶的第一级音,故此数字音符为1,若是G调,则在音阶的第四级位置,故此数字音符记作4,这样,同样的c1,在简谱不同调高的记谱下,所用的记谱音符是不同的。

另外,五线谱对于多声部曲调的记谱,要比简谱方便的多——一行五线谱有时可以同时记录两到三个声部的乐音,也可以通过多种谱表的结合(比如大谱表、套谱、总谱),方便地记录更多声部,以及多种乐器合奏的乐谱。

而简谱更适合单声部曲调的记谱,有着书写方便、灵活的优势(直接用数字记谱,不必去事先画线)。但对于多声部音乐的记谱,尤其是多种乐器合奏的乐谱,以及固定调乐器的移调,就不怎么方便了。

对于器乐而言,五线谱要比简谱来的方便,因为五线谱是采用固定音高记谱,乐器转调时,可以不用考虑调式音阶的变动,而直接根据调号中的变音记号,对相应乐音做出升降调整即可;若是简谱,则需考虑不同调高调式下音位的变化,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思维转换。

而对于声乐而言,由于唱名直接联系记谱音符,所以,可以避免较难的变化半音(首调唱名法),但五线谱则需要先找到各调音阶的起始音位置,这对于不熟悉五线谱的人来说,就显得较为困难,若采用固定调,则可能会有许多变化半音,这对于没有经过长期正规训练者来说,也是困难的。

五线谱和简谱都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通行的音高记谱法,但相对而言,五线谱似乎较简谱显得更为高效、规范。所以,在音乐专业上,五线谱较简谱更为通行。

民族乐器用谱,目前之所以存在大量简谱记谱的情况,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记谱中,对于各个乐器,都有不同的记谱法,比如笛、箫一类使用的是笛谱、古琴、琵琶一类则使用减字谱,这些记谱法,都非音高记谱法,而是音位奏法谱——即通过图形或字符来表达弹奏的指法或是乐器发音的音位。我国传统记谱法中的音高记谱法,叫做“工尺谱”,使用“合、四、上、工、六、五、乙、尺”这些汉字作为记谱主干音符,为其添加偏旁“亻”或“彳”表示为高音或倍高音,用字符末笔曳尾的方式,表示低音或倍低音。并有一系列表示板眼(节拍)的符号。这一记谱方式,与数字简谱的记谱方式十分相似。所以数字简谱一经传入我国,便能很快得到极大的普及——简谱是十九世纪才由日本传入,而五线谱则早在十七世纪已经 传入,但至今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不如简谱。不能不说,我国传统记谱法中的工尺谱对此具有主要的影响。因工尺谱与简谱在记谱法则上的相似性,使得国人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数字简谱。

五线谱最便捷

那么为啥现在好多民族乐团都在用五线谱?其实,这里面的原因也很复杂。 

首先,人为因素。  

国内率先使用五线谱的民族乐团是文化部直属的一个乐团。原因居然是他们出访国外,外国人要求参观乐谱,而乐团用的乐谱均是简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音乐的交流形成障碍。所以,乐团回国以后决定改用五线谱。  

第二、音乐院校教育

音乐学院的教育都是以五线谱为标准记谱,视简谱为业余记谱法。这样,所有的作曲者都是以五线谱为标准记谱法,这也对五线谱的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打谱软件的作用 

打谱软件可以说是压倒简谱记谱法的最后一根稻草。使用打谱软件后,作曲者不再用手写了,而且能够出分谱,这对于各大院团无疑是福音。以前手写总谱,虽然也是五线谱,但是有一道抄谱的程序。管弦乐团直接抄五线谱,民族乐团还要翻译成简谱。有了打谱软件以后,管弦乐团直接用五线谱分谱就可以了,可是,民族乐团还得翻译成简谱,何不一步到位,直接学用五线谱。分谱也能直接在软件里做出来,提高了乐务的工作效率。  

最终,五线谱在种种综合因素的整合下完成了自己在专业民族乐团的普及。五线谱的普及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是说五线谱比简谱高级,本人就不敢苟同了。

孰优孰劣? 我们不妨做个实验。  

给我一个钢琴谱,我照谱索骥,只要乐感还可以,弹个小曲子还是可以完成的。如果拿一份京胡伴奏谱,或广东音乐高胡分谱,五线谱,简谱都可以,要在没有师傅指点的情况下演奏,那一定会演奏得面目全非。这其中的原因恰巧是我们在争论记谱法时都被忽略的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我们讨论问题的立足点其实都是站在西方音乐正统论的基础上的。西人选择五线谱是有原因的。 

第一,五线谱的音符很小,比较容易在狭小的空间填充很多音符。这很适合多声部音乐的记录,比如钢琴。  

第二,西方音乐大多数是使用固定唱名法的,五线谱的音位置也是固定的,这也叫不谋而合。  

第三,近代西方音乐对很多音乐元素进行了量化,以便于和声和节奏节拍的使用,这和五线谱也是吻合的。但是对于没有量化过的戏曲音乐、地方乐种的表达就容易捉襟见肘了。  

所以讨论记谱法,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民族器乐音乐的整体状况。我们目前的整体状况是,第一是以西方音乐为主流的西方交响乐器乐种类。第二是模仿西方交响乐体制建立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团,就是俗称的中乐团、华乐团、民乐团、国乐团。第三,是诸如广东音乐、江南丝竹、长安鼓乐、河北吹歌这类的地方乐种。第四,是戏曲、曲艺、宗教音乐。

综上所述,个人意见如下:  

西方交响乐,使用五线谱顺理成章。  

中国民族管弦乐有条件可以使用五线谱,没条件的也可以使用简谱。  

民族管弦乐以及各类小合奏、重奏、独奏等,属于调性音乐并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可以用五线谱也可以用简谱,鼓励用简谱。凡是多调性或无调性的可以用五线谱。 

职业民族管弦乐团用五线谱,非职业民族管弦乐团可以用五线谱,也可以用简谱。  

地方乐种、戏曲、曲艺、宗教音乐,作为记录方式可以用五线谱。而作为实际应用,应该使用简谱。并且,必须有口传心授,师道传承,方为正宗。 

                                  文 | 杨春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乐谱
乐谱学习的相关知识
为什么五线谱在国际上更流行?比起简谱有什么优越性?简谱只有中国还在用吗?为什么国外教育不普及简谱?
音乐名词解释汇萃
基本音乐常识
【乐理系列】第三课:记谱法(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