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贝多芬诞辰246周年,为什么我们都会被这位耳聋的天才打动?

今天是贝多芬诞辰246周年,两百年来恐怕没有人不被他折服。耳聋于贝多芬自己是折磨,于音乐却未尝是一件憾事



耳聋的代价

直到最后一首交响曲——《第九号交响曲》创作时,他已经听不见外界的声音了。然而他仍然坚持在首演时,亲自指挥。因为他是个骄傲的艺术家,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别人用不对的方式演出,他要求乐团紧盯着乐谱,依照他指示的速度与音量演奏。演奏结束,全场听众动容、起立,为他喝彩,然而就连那响亮到震得楼板微颤的叫好声,贝多芬都听不见一直到好心的团员引领他转过身来,他才确切了解听众的反应。


这是许多人熟悉的故事。这是贝多芬音乐历程之所以感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丧失听觉没有挫败贝多芬。不过,丧失听觉不可能没有改变贝多芬。他本来可以做的事变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了。例如,他不可能再演奏自己写的钢琴曲。


贝多芬与钢琴最亲近,最是不遗余力地尝试、开发钢琴的复音结构。除了被称为“钢琴新约圣经”的三十二首奏鸣曲之外,贝多芬还写了五首钢琴协奏曲,其中前四首,首演时坐在钢琴前担任主奏的,都是贝多芬自己。


第五首钢琴协奏曲(一般通称《皇帝协奏曲》)写完,贝多芬多想跟以前一样,自己担当首演,然而他的耳朵无法听见乐团的乐音,也就不可能与乐团往来呼应,做出适当的协奏效果,百般无奈与不得已,贝多芬将这首曲子交给弟子卡尔·车尔尼首演。


而且从此到逝世,贝多芬再没有写过一首钢琴协奏曲。这当然是耳聋带来的代价。如果耳朵不聋,我们有理由相信,贝多芬会热情地继续试验、开发钢琴协奏曲的种种可能,会为我们留下更多、更丰富的钢琴协奏作品。


还好他听不到

耳聋于贝多芬自己是折磨,于音乐却未尝是一件憾事.耳聋之后,贝多芬听到的不再是现实的音乐,而是他从音谱里读到的,在脑中相应响起的想象的音乐。因为只能想象,他的音乐也就不再被物理、物质的现实拘限了。


贝多芬一直关心钢琴制造工艺上的进步发展。他对既有钢琴的不满,众所周知,他希望钢琴可以更洪亮、更雄伟些,还要求钢琴该更温柔、更善吟唱些。每写一首新的曲子,他都对钢琴无法真正达到他在乐谱上标示的效果,感到沮丧挫折。


因为他会一再被刺激、被提醒,想象的钢琴乐曲,和现实钢琴发出的声音,有多大落差。直到有一天,他完全听不到现实的钢琴声音。



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是从现实里解放出来的神妙结果。反正听不见了,他可以不必再在乎真实钢琴能如何演奏,他一步步专注投入于书写想象的音乐、应然的乐曲,至于实然上这些乐曲能否浮现,就非他所能顾及的了。


放在那个时代,贝多芬的后期钢琴作品是不合理的。钢琴根本没好到可以做出他要求的声音。他追求的强音会强到让琴弦击断,甚至琴柱折裂,更重要的是,他谱写的和声共振会糊成一片,或出现不和谐泛音。

如果贝多芬听得见,如果他真的听到这些曲子实际演奏产生的乐音,他一定没有信心再朝这条大胆、革命性的道路走下去。他一定会醒觉:这样的曲子是没希望的,是弹不出来的。


还好他听不到。他只听见从乐谱上直接传来美妙的想象声音,他活在那样一个想象声音的世界里,孜孜矻矻地将想象中听到的音乐抄写下来。



车尔尼让想象成真

贝多芬或许没有料到:这些原本只存在他想象中的声音,正因为他勇敢、傲然地写下来,出版了,竟然说服了许多人前仆后继做出各种努力,一定要将之实现。


这些人当中,一个重点要角就是卡尔·车尔尼。车尔尼精力过人,一生创作过近千首作品,而作曲还不是他真正最主要的工作。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花十小时教导学生弹琴,教学之余才利用时间写曲子。他的作品中因为有许多明明白白就是教学的副产品。针对不同学生,车尔尼写了一套又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教本。


       
车尔尼


车尔尼不只是贝多芬的学生,他根本是贝多芬生命的延续。他自己没有什么原创的曲子传世,然而透过他的教导,依循他写的教本,19世纪欧洲钢琴演奏在一代间脱胎换骨,钢琴技巧突飞猛进。(小编OS:每个学过钢琴的小孩应该都弹过好几本车尔尼吧)

没有车尔尼,不会有李斯特,李斯特正是车尔尼教出的高材生。没有李斯特在钢琴技巧上的炫目发展,也就无从产生后期浪漫派的曲式与极端情绪表达了。


贝多芬想象的延伸

车尔尼用再细腻不过、再扎实不过的方法,指示钢琴家一条路,让他们得以趋近,进而得以实现原本只存在于贝多芬想象中的音乐。一个聋人摆脱现实条件假想出来的超越声音,非但没有被现实鄙弃、遗忘,反而倒过来改变了现实,让未来现实的钢琴音乐,都必须沿着这条路往前走、往上爬。


李斯特就是一位代表。他曾跟着车尔尼学习钢琴,在一次私人聚会中,当李斯特弹完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有位观众趋前吻了少年李斯特的额头,这位观众就是贝多芬本人。不得不承认这是巨大的鼓舞,沿着贝多芬不羁的精神,李斯特彻底改写了钢琴技巧的意义。后来的几十年,他都致力于改编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将它们一一改编成钢琴曲。


被誉为“贝多芬之后最后一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的勃拉姆斯,完全就是受到了贝多芬精神的启蒙和激励。在大家都认为贝多芬无法超越的时候,他坚持走贝多芬走过的路,继承他的音乐风格。40岁的时候,勃拉姆斯终于创作出他的《第一交响曲》,这部作品被后人称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什么叫愿景?耳聋后的贝多芬,就是个愿景的制造者,因为他具备了面向愿景最重要的条件——不受现实条件拘束,可以暂时搁置某项别人视为再当然不过的现实前提,放任自己的想象力,尊重自己想象中泉涌出来的图像与声音。


然而愿景不等于天马行空的梦想,愿景要能说服一部分愿意行动的人,激发出他们的行动热情,努力去实现愿景。如果从来不曾说服、吸引像车尔尼那样的人,贝多芬的音乐就只是空中楼阁、无根的幻觉,有了车尔尼,想象音乐成了愿景,成了贝多芬身后具体存在的“未来现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典音乐如何入门?踹门进去就行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伯恩斯坦指挥、齐默尔曼演奏)
名曲欣赏:贝多芬《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Op.15
1827年 贝多芬逝世
如何听贝多芬
炎炎夏日,送您一份小提琴欣赏入门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