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柴可夫斯基为何要与自己不爱的女人结婚?

聆听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全曲充满着乐观、明朗的情调,洋溢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被誉为最具春天气息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也是俄罗斯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

柴可夫斯基丨野蛮之伤,温柔之梦“一位俄罗斯大地上的漫游者!”
有人这样形容柴可夫斯基,虽然没有直接下结论,却充满了丰富的意象,予人欲说还休之感。他的音乐本是包罗万象的,融意大利歌剧、法国芭蕾舞、德国交响乐和俄罗斯民间旋律于一体。而从音乐气质上来说,感受得到门德尔松式的青春和热情,也品味得出圣桑式的优雅与浪漫,但柴可夫斯基执着于自我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执着地舔着心灵上的一道道伤口,于是有了一种特别的味道:华美的忧伤。“他的音乐不像穆索尔斯基那样平民化,也没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贵族气质,而是表现了一种平民向贵族精神的仰望。”就是这样一种曲折的追求的过程,使他的音乐既给人以光明和力量,又感觉了绝望与挣扎,总会让人唏嘘不已。

1877年夏天的那场不幸的婚姻应是柴可夫斯基心灵上第一道深深的伤口,差点让他精神崩溃,而内心的沧桑也促使了他乐风的转变。这段时间创作完成的乐曲有《第四交响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2月22日,在莫斯科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会上,尼古拉·鲁宾斯坦指挥,初次演奏了《第四交响曲》。演出没有获得所期望的成功,公众还没有立刻明白这部交响曲的深刻含义。一个月后完成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则被匈牙利小提琴大师利奥波德·奥尔压了整整两年多时间,深感失望的柴可夫斯基,最终把这作协奏曲题献给了他的朋友俄国著名小提琴家布罗茨基。1881年11月,布罗茨基在维也纳的爱乐协会交响音乐所首次演出了这首乐曲,这也是柴可夫斯基惟一在国外首演的一部作品。演出后得到的是乐评家的严厉批评,被维也纳乐评家汉斯利克形容为“野蛮”的胜利:“有那么一阵子这首协奏曲还算是音乐,比例恰当,而且不无才华。但很快地,野蛮占了上风并一致支配乐器直到第一乐章结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来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击打的伤痕累累……它让我们想起了俄罗斯人过节时的醉醺醺的面孔,想起野蛮人的粗野。”

“野蛮”的论断缘于音乐中柔和美好的民族旋律被打断撕裂了,折射的是柴可夫斯基思想的急剧变化,包括对社会对人生。他的音乐作品开始深刻表现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去争取幸福这一思想——幸福被“命运”不断的破坏,而人们争取幸福的努力永不停息。

当然,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柴可夫斯基的不幸婚姻,甚至用掩盖同性恋而结婚等噱头来做推理解释,以吸引爱乐者的眼球。其实,柴可夫斯基不过是腼腆了点,敏感了些,但他拥有正常的爱的能力。在这场婚姻之前,他曾如痴如醉地爱上了女高音歌唱家黛西莉·阿尔托,并订了婚。柴可夫斯基写信告诉妹妹亚历山德拉:“阿尔托是个迷人的女子,她和我是好朋友。我从未遇到过这样可爱、聪敏、心地善良的女性。”可是柴可夫斯基的朋友们,尤其是尼古拉·鲁宾斯坦,担心这个婚姻会阻碍柴可夫斯基的事业。他们暗中做了些手脚,使得婚事终于没有办成。一年以后,他又在戏院里听阿尔托演唱,当她走上台时,柴可夫斯基马上拿起了望远镜,一直举着望远镜专心致志看阿尔托的表演,直到结束,泪水流到他的两颊。1887年12月底,在柏林,柴可夫斯基见到了18年前迷恋过的阿尔托,两人共叙友情,相伴出游,那份爱长留心间。

再不理解的话,听听他的那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从那美妙的旋律中感受那份纯净的爱,从那不和谐的音符中感受他内心底的风暴。

乐曲的第一乐章,小提琴声部一开始奏出徐缓舒张的旋律,亲切而又安详,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但很快,随着定音鼓的加入,弦乐组与木管组、铜管组先后四次问答式地演奏两小节的乐句,力度上由弱到强再转弱,由低音区上升到高音区,将感情推向高潮后又迅即减弱下来,仿佛一场暴风雨不期而至,乐曲的情绪顿时变得紧张不安,这就是汉斯利克所不喜欢的野蛮之风。随之而来的则是外表宁静内心焦灼的独奏小提琴,提琴的音区从小字组的a骤升至小字三组的e,也算是一个惊艳亮相,优雅的微笑中饱含了浓浓的忧郁之情。宛如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情终于平静了下来,由是小提琴奏出了抒情优美、富有歌唱性的主部主题。那有着俄罗斯音乐中独特的宽广、悠长的动人气息,仿佛经历寒冬的心灵正在复苏,由衷地歌唱春天,歌唱大自然。还是那个满眼绿意生机盎然的春天吗?是的,在遥远的家乡,或许这一个春天更加的清新优美。

1878年3月,柴可夫斯基的学生、知己、年轻的小提琴家柯代克来到了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小城克拉伦斯,给休养中的柴可夫斯基做伴。他的到来,使琴声缭绕在居所的山间。心情愉悦的柴可夫斯基,开始萌生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的乐思。此时,埋头作曲成了他最大的乐事,不到一个月,柴可夫斯基就写完了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他的内心似已重新焕发了活力,对生活充满了新的渴望。犹如风雨之后见彩虹,摆脱了心头的阴影后,这些乐思显得更加瑰丽。

主部主题的结尾处,乐队采用有力的附点节奏,与小提琴向上模进和级进相竞奏,将音乐推向呈示部的最强位置后进入副部主题。这一主题情感更为细腻,如泣如诉的旋律先后在两个八度内连续出现三次,散发着淡淡的哀愁和情思,仿佛想起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随后,小提琴与其他乐器完美结合,逐渐变得铿锵有力、热烈祥和,直至乐队奏出了雄壮有力、热情歌颂的主题,尤其是那种波罗涅兹舞曲的节奏型(以三连音和持续的节奏为主要特点)将个人的情感表达推向了高潮,并将那种纤细优柔的内心体验升华为一种神圣庄严的情感。那是对着俊美的山川放声歌唱:祖国你好!那是向着亲爱的人儿传递喜讯:春天来了!那是冲着欢乐的人群真诚祝福:一路阳光!

那真是柴可夫斯基自身气质的体现——在经历沮丧压抑之后,往往会出现喜悦的激情和高度的兴奋。躁动不安中计划着出国,一离开俄国就会患思乡病;讨厌中上流社会伪善的应酬,孤独无助中又极度地思念亲人。1878年的春天,柴可夫斯基一定是内心跌宕,他如何不想念他的祖国,如何不想念他的亲人,包括知己梅克夫人;而当朋友柯代克到来后,又怎不感到欣喜万分,怎不沉醉于这个生气勃勃的春天。

展开部的主部主题在弦乐的拨弦下轻轻地蹦跳了起来,仿佛有点儿醉了——大概是汉斯利克所说的“醉醺醺”——却是酒到酣处情更浓,妙笔生花微醉间,歪歪扭扭的脚步,起起落落的情感,给人一种纤巧跳跃的活力。很快,乐队再次奏出那潮涌般激动人心的波罗涅兹舞曲节奏型音乐。接下来的小提琴华彩段是对独奏者技巧和诠释能力的考验,但在独奏者的炫技中,更能让人深深感受到作曲家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时而剧烈,时而缓和——琴音时而轻巧滑过,恰似风过无痕花落无声,自在飞花轻似梦;时而尖锐刺耳,深深地扎进耳朵,一次次撕开心灵的伤口。

再现部先后再现了主副部主题,并交替出现在独奏小提琴和乐队中。尾声里木管组和弦乐组走出了一个更富顽强精神的主题,而小提琴也采用强有力的和弦音与之呼应,最终凯歌般地结束在主音上。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极富冲突性,充分表达了音乐家内心的矛盾情感,究竟发生了什么,而让柴可夫斯基单纯的心灵变得如此复杂多变?不幸在于一份虚假的爱造就了一个短暂的婚姻。

1877年7月18日,37岁的柴可夫斯基和热恋着他的安东尼娜·米柳柯娃在圣·乔治教堂举行了婚礼。这是一个仓促而失败的婚姻,仅仅两个月前,柴可夫斯基收到了他的学生安东尼娜的一封求爱信,但他内心底毫无结婚的准备。1876年9月,他在给弟弟阿纳托里的信中谈到了婚姻问题:“我曾告诉过你,我要将我的生活做一个重大改变,其实我根本没有作过这样的的决定!……这里我必须承认,我那小小的公寓,我的寂寞的黄昏,我的生活安逸和平静,对于我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当我一想到要结婚就必须放弃这一切,我就感到不寒而栗!”

柴可夫斯基很有礼貌地拒绝了安东尼娜的求爱,只是报以同情和感激,但同时心中又闪过了一丝不安。当时他正在创作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普希金笔下的那个奥涅金对善良的塔姬雅娜的冷漠是柴可夫斯基所不赞成的,他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做奥涅金式的人物。而安东尼娜寄来的情书一封接着一封:“不要叫我失望啊,你不答应我,那你只能浪费时间罢了。没有你,我不能活,为了这个,我也许快要结束我自己的生命了。”

终于,柴可夫斯基妥协了,他对安东尼娜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一个女人。我觉得自己已经不是那种能燃起爱的激情的年龄了。我对谁都不会再发生爱情,而您是第一个让我非常喜欢的女人。如果一种平静的、兄长式的爱能使您满足的话,我愿意向您求婚。”

      

婚礼过后,当只剩下两人四目相对的时候,柴可夫斯基忽然发现自己的内心并没有接纳这个矫揉造作的女人。“她对我是亲切的,这是一种程式化的表现,在她心目中这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是夫妇生活的某种象征……她告诉我,已经爱上我4年,同时她还是一个够格的音乐家……却对我的作品一无所知。现在我确信她从来就没有爱过我,她将自己要嫁给我的这种愿望当成了爱情。”柴可夫斯基曾这样描述过新婚伊始的一些逸事。表面上是如此接近,内在关系却如此疏远,这让大师感觉了可怕,也不可能开展工作,因为“音乐感彻底地毁了”。

很快,柴可夫斯基成了莫斯科议论嘲笑的中心人物,可安东尼娜是无辜的。一个绝望的黑夜里,柴可夫斯基冲出家门,在大街上乱跑,走到了莫斯科河边,便不由自主地蹚进齐腰深的冰冷的河里……在死神招手的瞬间,他回过了神来,生存的欲望强烈地压倒了一切。

10月6日,柴可夫斯基登上了从莫斯科开往彼得堡的火车。弟弟阿纳托里把他安顿在一家旅馆,柴可夫斯基精神衰弱,不省人事地躺了48小时。在医生的建议下,10月中旬,阿纳托里陪同柴可夫斯基来到了瑞士,在日内瓦湖畔的克拉伦斯住了下来。

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当安东尼娜无意中伤害了柴可夫斯基时,另一位女人真正成了音乐家的红颜知己,她就是梅克夫人(娜杰日达·菲拉列多夫娜·冯·梅克)。1876年12月,在尼古拉·鲁宾斯坦的推荐下,一曲《暴风雨》让梅克夫人发现了理想中的“乐神”。两人开始了通信,面对柴可夫斯基的沮丧悲观、怨天尤人,梅克夫人总是耐心地为他分忧解难,给他以继续前进的勇气。当柴可夫斯基遭到不幸婚姻的打击之后,梅克夫人对他的感情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质的飞跃,她在信中这样写着:“你知道吗?当你结婚的时候,我是多么的难受!在我心中好像有什么东西破碎了。想到你和那个女人亲近,我简直忍受不了……,当你和她产生了裂痕,我竟高兴起来!我恨那个女人,因为她使你很不愉快,但如果她能使你非常愉快,我会百倍地恨她!我认为她把只应属于我的东西掠夺走了,把我的权利剥夺掉了。在这个世界上,我爱谁都不及爱你,你的宝贵价值高于一切!如果这些话使你烦恼,那就请你原谅我这不能制止的自白吧。”

如果说安东尼娜对柴可夫斯基是野蛮的占有,那么梅克夫人则给了他温柔的安抚,当然这是指精神上的。而柴可夫斯基的心灵宛如海上经历颠簸的船儿,终于平静了下来。他在致梅克夫人的信中说:“如果不是有了你的友谊和同情,我一定会发了疯而且毁灭了。你所给我的一切是一个安全的锚,把我将要用尽的力气又积聚起来,再度走上音乐之路。”

这种情感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中得到了温柔而深情的表白。引子中先后由木管组、弦乐组与木管组奏出了一个缓慢而略带伤感的主题,奠定了这个乐章的情感基调。随后独奏小提琴加弱音器在g小调上奏出第一主题,旋律平静中又带着一丝浅浅的忧郁,似一种沉思般的抒情。如同音乐家细细回顾自己的心路,一场人生的变故,一个心灵的创伤,好在伤口正在愈合,疼痛感渐渐消失了,人生也不再怅惘,心中隐约感觉了前行的方向。于是,音乐行至中段,情绪为之一变,顿时变得激动而开朗。那是“幸遇知音听”的欣喜之情,宛转的琴音中激动表白了自己的内心:“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唱遍阳春。”如今知音已见,怎能不歌唱?那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之情,梅克夫人不仅给了柴可夫斯基物质上的帮助,更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他人赏识。”是梅克夫人真诚的赞美、沉静的爱唤醒了柴可夫斯对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这份感恩之情化作了深邃而缠绵的乐思。

知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影片《和你在一起》,讲述的是刘成和带着儿子刘小春在北京拜师学琴的故事。片中,老师余教授为刘小春选的比赛曲目就是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他指导学生要表达出其中的情感:感恩。当然电影中选用的音乐是第三乐章情绪激烈的尾声,但我以为,感恩之情最深地体现在了第二乐章的这段音乐之中,虽则短短几句琴音,却如雪花般翩翩飞舞在半空,倏地一下,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这个乐章采用的是ABA三段体。第三段一反常态地采取了重复,但音乐情绪有了些微妙的改变,那再现的第一主题突然又被移高了八度,一下子光彩夺目起来,微微地激动了心绪,那似乎是为热烈激越的第三乐章所作的铺垫。最后音乐重现引子中阴郁的情感色彩,但幽暗的蛰伏是在等待热情的迸发——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之间是无休止连奏,却是突兀而起的乐队齐奏,春雷般地预示着一个希望的未来。

        

乐曲的第三乐章运用了俄罗斯民间舞曲的旋律,有着鲜明的俄罗斯风格。欢快节奏的开篇,使音乐奔放起来,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小提琴柔缓的引子,反复强调着主部主题的动机,一连使用了十一组颤音音型,渐慢后突然进入原速度,与乐队共同奏出热情洋溢、粗犷豪放的主部主题。这使音乐增添了几分凄婉的色彩,刻画了一个为寻找理想和未来正在经历磨难的人物形象,也让人联想起苦难的斯拉夫民族所经历的坎坷与悲壮。主部主题的十六分节奏特征,辅以充满激情的跳弓,鲜明地体现了一股浓浓的俄罗斯味,流露出对胜利的强烈渴望,又似描绘了一幅欢乐行进的景象。

小提琴猛地一收,乐队断然一下齐奏,随后弦乐的余音一声声荡漾开来,有道是“一波才动万波随”,那似幸福的涟漪一圈圈地泛起,扩散在心湖,无风湖面飘缈了爱的回声。紧接着小提琴奏出了副部第一主题,像是深情诉说如诗如梦的回忆,渐渐地心儿陶醉了。音乐的速度逐渐加快,主题的后一乐句先后在第一小提琴、圆号、低音提琴和大提琴上重复了三次。尔后转入舒缓优雅的副部第二主题,首先由单簧管和双簧管奏出,再由独奏小提琴和大提琴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演奏,如同主人公从一位长者那里找寻答案,浸润在英雄般的沉思与梦想中。

末乐章采用的是ABABA的回旋奏鸣曲形式,在主副部主题重复一遍后,音乐进入技巧辉煌的尾声,这也是整首乐曲的高潮。小提琴的情绪越来越热烈,带动乐队呼应了起来,最后独奏小提琴和乐队竞奏起了英雄主题,从而使主题更为厚实更为雄壮,快速拉动的弓弦碰撞出喜悦的火花,果敢凌厉的乐队齐奏勾勒出欢呼雀跃的人群,那是一个庆祝胜利的广场。柴可夫斯基在给梅克夫人的信里说道:“走向人民吧,看他们怎样善于寻求乐趣,使自己投入到愉快的心情中。这是一幅人民节日欢乐的图画。”

电影《和你在一起》采用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尾声来收尾。演出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比赛的舞台,一个是人来人往的北京火车站站台。将参赛席位让给师姐的刘小春,匆匆赶往火车站,终于在车站大厅找到了准备回乡的父亲,流着热泪演奏了这首乐曲。这一方面让主人公恣意渲泻着自己对父亲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是否也预示着音乐的回归——远离名利场,回到最普通也最朴实的大众中去?在那里才找得到人生的方向、音乐的力量!

有人总结:《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表现了柴可夫斯基喜好的主题——艺术家对大自然和人民的态度。而这首当初遭到乐评家批评甚至是恶嘲的乐曲,如今真正受到了民众的喜爱,成为最受欢迎和倍受推崇的曲目,也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而对于当年的柴可夫斯来说,野蛮之伤,收获了一个温柔之梦。就是在当年,当他离开了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克拉伦斯之后,又写了首小提琴与钢琴协奏作品《故地回忆》,以表达对梅克夫人的感激之情。那一个温柔的梦,悄悄地开始了虚幻而美丽的演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扎特: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笔记]
王羽佳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卡拉扬指挥,叶甫根尼基辛钢琴)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为人类创造美 ——俄罗斯音乐巨人柴可夫斯基早期作品
老柴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