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演义——一部历史的悲剧
三国演义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刘备的仁厚爱民、曹操的奸诈狡猾、诸葛亮的智慧超人、关云长的忠义勇武。在这部小说中罗贯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这几个人物的形象。然而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的整体构思是寄托了明代士人的一些政治理想的。

但凡小说,总是有一个基本的调子,或者是喜剧、或者是悲剧、或者是悲喜剧、或者是正剧、或者黑色幽默、或者调侃讽刺。这部三国演义,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历史的悲剧。为什么是悲剧?大概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仁者的失败和奸雄的篡国是悲剧的主导因素。
无论是民间创作三国演义基本故事的老百姓,还是文学提炼后创作出文本三国演义的士大夫阶层的代表的罗贯中,在他们的内心,都存在着一个对小说人物进行道德选择的基本观念,那就是正统观念和仁的观念。老百姓希望作为帝国元首的是正宗的皇室,是代表正统的刘备,更希望那是仁厚爱民的人君,这样老白姓的未来就有了希望,生活就有了保障,公理就能得到伸张;士大夫们希望国家能被仁君所领导,就像刘备那样,既流着宗室的血液,又能够重用有才有德的贤臣,能够施仁政,进而自己能够在这样的一位帝王身边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然而,三国演义的仁者58岁死于战败的悔恨和窝囊之中,这不能不说是百姓之损失、士大夫之损失。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奸雄代表的曹操的篡国谋权的一定程度上的得逞。我们姑且不谈曹操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方面和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的历史真实性,仅就这部文学作品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情感取向来说,毫无疑问,老百姓和士大夫都要因此而失望、都要因此而悲伤。这种悲伤贯穿了整部小说的主体部分,成为悲剧因素的主导。
   
    

二、士大夫阶层的政治理想成为泡影是悲剧的主要因素。
罗贯中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他的小说必然要带有他这个阶层的主流意识的烙印。这个阶层在古代是以服务帝王家、建功立业作为自身的政治抱负和理想的,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身上,倾注了历代士大夫阶层的感情和期望,于是诸葛亮就被神化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清正廉明、治国有方的智慧的化身,可是就是这样的士大夫阶层的最为杰出的代表,而他又遇到了那位仁君刘备,最终却没有撼动奸雄当道的魏,最后落得个身死国亡的悲惨下场,这怎能不说是一场莫大的悲剧?无所不能结果却变成了一无所能,企不令天下士人悲叹?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代表其智慧的宣言,但是这篇宣言却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正是这个缺陷导致了蜀汉最后的崩盘,那就是在这篇宣言中诸葛亮忽视了三个重大的问题,一是人口和经济问题,刘备的用武之地荆襄九郡和益州、汉中地区的人口,在三国时代远远低于曹魏,人口少兵源就少、可持续利用的兵源就更少;这些地区的农业经济由于开发较晚,还远比不上曹魏控制的中原地区,经济上不去,财力和粮草就成问题。兵少、粮少怎么能够和曹魏竞争?二是人才问题,人才是一个事业成败的关键,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荆襄是人才较为集中的地方,但是连年的征战,造成当时学风凋敝,士人心灰意冷,像司马徽、崔州平这些不愿参与政治的士人不在少数,代表了一种思潮。益州的人才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因素就更少了,没有称手的人才,到后来竟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漏算;三是对人性的重视问题。诸葛亮缺乏对人性的足够重视,他没有能够与见到刘备的人性中也存在着对别人根本的不信任以及信任度的不同。荆襄九郡镇守之将的抉择上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刘备选择了桃源结义的二弟关羽足以证明其对更适合这个位置、更顾全大局的赵云的信任不足,而关羽的政治幼稚也是其致命的弱点。而诸葛亮并没有预见到这一步,这也是最终导致孙刘联盟破裂、隆中对战略的失败。当诸葛亮在五丈原上仰天长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时候,士人们也随着其政治理想的破灭发出了无奈的悲叹。

 

三、忠义勇武死于小人之手是悲剧的重要方面。
关羽无疑是忠义勇武的化身,他的骁勇善战、忠肝义胆是毋庸置疑的,千百年来位老百姓广为传颂,但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当总领荆襄九郡的重则落在他的身上时,关羽充分表现出了其政治上的不成熟和幼稚,两面树敌的结果,是最终败走麦城,死于小人物潘璋之手(间接),这真是对忠义勇武的最为无情的挽歌。老百姓是崇拜忠义和勇武的,但就是这么一个被兄长、主公和军师以及百姓寄予厚望的人在关键时刻犯下了不该犯的错误,怎不让人扼腕?当关羽的头颅跋山涉水被送到曹操的手中的时候,我们似乎听到了老百姓送别心中英雄的悲鸣。

 

结论
纵观整部三国演义,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对历史很多违背老百姓愿望、违背士人理想、违背传统意识取向的伤感和凄凉,难道仁者失败、奸雄得志,智者失意、狡猾得利,忠勇屈死、小人得益就是我们历史最终的选择吗?悲哉、叹哉!

  

题外话
以上只是针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粗浅分析,然而事实是否是这样呢?无论从《三国志》还是其他记载三国历史的史料来看,仔细想来还是迷雾重重的。曹操统一了北方,稳定了政治统治,带来了当时中原及北方的稳定和繁荣,同时,他还是可称伟大的诗人和军事家,他担任丞相及其之后的两代人期间,北方的经济繁荣、人口迅速增长,成为司马氏统一中国的重要国力基础。但是诸葛亮治下的蜀汉则因为连年征战,注意,从出祁山开始,每次战争均由蜀汉发动,然而平蜀汉当时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都不及曹魏的北方和孙氏的东南。以曲曲90多万人口的蜀汉去和七百多万人口的曹魏死磕,无疑是以卵击石,除非诸葛疯了。他既然没疯,那一定是处于一种目的,恢复汉室是说给人听的,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可以恢复,那么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目的呢?假如为一己之欲置万民于战火,最后十室九空、国破家亡,名为复汉、实为暴政,这又作何解释?

   

音乐
从音乐来说,三国时期文化凋敝,音乐没有什么土壤,但也有周瑜这样的名将通音律,是一代古琴大师的情况。而且这时候有一样重要的乐器从西域传入中国,地位逐渐盖过古琴,这就是古筝。下面就来欣赏两首古琴和古筝的曲子。概括来说,就是两个月亮、两湾水:

古琴曲《关山月》
古筝曲《汉宫秋月》
古琴曲《流水》                
管平湖 - 乐府名家
古筝曲《高山流水》

从琴瑟声中,似乎才能掩盖那些沙场征战和三国英雄故事之中所掩藏着的那些残酷的杀戮及百姓所面对的沉重赋税徭役,众多的征夫怨女,历史的悲剧往往真正只属于湮灭在尘埃之中的普通百姓而已,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秦文学】鹏鸣:【乱世忠义的悲歌 ——简论《三国演义》独特的人物个性与高超的艺术趣味】
为什么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33部书籍:23 天地间纵横英雄气——《三国演义》
李庆西:《三国志》所述曹魏士风与吏治
沈刚:曹操、魏文帝的三国时代
蜀汉一名将,深得诸葛亮和刘备的称赞,演义中却没提到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