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其实不了解他更谈不上理解
人类历史上,能够像斯蒂芬·霍金这样拥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科学家绝对屈指可数,他说出的每一句话不仅会引起学界的关注,更会让整个世界为之耸动。

一个甚至无法移动自己身体的人,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恰如霍金自己所言,“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大概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没有人想得到霍金能连续获得这么丰厚的“津贴”,以至于当他真的活过了这么多年之后,我们差不多已经忘了他还有死去的能力,而且有趣的是,这种遗忘里好像并没有多少震惊,更多的是困惑——尤其是当死亡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无所不知”的物理学家身上时,就变得更加不可思议了。

为什么是他?为什么是今天?以及,更令人害怕的,我们是不是还忘记了什么?

作为20世纪“最强大脑”之一,霍金一直以来都是影视作品青睐的对象,他身上交织着神秘莫测的物理和喜欢捉弄人的命运,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尽管如此,“霍金”自始至终也不能算是一个讨喜的银幕形象,因为这个形象触碰了太多“禁区”,以至于无论承认与否,几十年以来,人们完全无法穿透影视作品抵达霍金,对他的了解往往也仅限于八卦。

一句话,让我们仔细想想吧,我们谁也不了解他,更谈不上理解。
我们不了解霍金,首先是因为他不能动。自打21岁起,霍金就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他的肢体拒绝与外界交流,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任何一部关于他的传记片都不可能是一部仅只关于霍金的传记片,而通常是关于霍金和他的妻子。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霍金传》如此,“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主演的《万物理论》也是如此,我们不得不通过他与外界的关系“了解”他的个人生活,“了解”他的顽强抗争,至于他的所思所想,我们似乎并不清楚,也从来不关心。

其次,他太有名。将名人搬上银幕总是很危险的,既要呈现出那些不为人知的一面,又要让他们不伤大雅。霍金固然也有人人都知道的“不为人知”——对抗病魔的具体过程——但他的性格几乎全然隐没在了毫无起伏的机器声音中,隐藏在过于渊博的学识里。所以在绝大多数人的意识里,霍金几乎不是一个人,而是人-机-神的三位一体。如果他出现在银幕上,最好的办法不是让他出演一个“人类”,因为这样一个形象过于复杂,而是让他客串某个令人崇拜的上帝般的角色(《生活大爆炸》《星际迷航》),或者将他的形象进行卡通化(《辛普森一家》)。对于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我们避而远之。

最后,霍金物理学者的身份和艺术呈现可谓格格不入,哪怕他是个“科普型”物理学家或者更偏重理论的“物理哲人”,银幕这种视觉艺术的载体仍旧跟他没什么交集。正因如此,那些单纯记录霍金思想的纪录片——《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斯蒂芬·霍金的宇宙》《斯蒂芬·霍金之大设计》成为了霍金与他人为数不多的连接点,可惜这些影像既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电影,它们处在模糊的地带,正如霍金本人一样面目模糊地存在于我们的视野中。

就是这样一个人,成为了2018年3月14日全球瞩目的焦点。几乎是在短短10分钟之内,消息便从英国抵达中国,铺满了整个微信朋友圈。一片哀悼声中,霍金真的被“埋葬”了。略显讽刺的是,整个世界对他人性的埋葬,甚至还先于肉体。人们在电影里对他的种种书写,甚至还不如他头脑中勾画的宇宙丰富。这让人不能不问一句,世界上到底还有没有能够让我们真正记住霍金的影视作品?我的意思是,记住这个人,而不仅是他的成就?有没有哪怕一部作品能让我们相信,当影像艺术面对一个伟大的人格时,并非全然无能?

我想还是有的。正因如此,我们今天必须跳过那些充满噱头却以消费为目的的影视作品,去观看一部鲜为人知但却真正试图探究霍金的内心世界,甚至勾画霍金其人与整个宇宙的关联的杰作。这就是由纪录片大师埃罗尔·莫里斯拍摄的作品《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

从结构上说,《时间简史》比其他任何关于霍金的影片都更为复杂。影片通过旁人的讲述、霍金(通过合成音进行)的自述和图像的阐释三种方式交替并进,每种方式又将霍金的生平和他的理论相互交织起来。

在影片的前一个小时里,埃罗尔·莫里斯将两条线索按照惯常的方法穿插在一起:一条线索讲述霍金病情逐渐恶化,另一条则讲述其理论逐渐构建起来的过程。在这之中,霍金的病情和他的理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甚至显得有些割裂,只在发生的时序上有所关联。不过,影片开始一小时之后,霍金的理论逐渐开始将他引向一种思考:当宇宙停止膨胀并开始收缩时,它会回到有序状态中吗?摔碎的杯子会拼合完整、重新跳回到桌子上吗?

这里,埃罗尔·莫里斯展现了他的过人之处:他没有把霍金的解说词和通常意义上的解说性画面剪辑在一起,而是把它和霍金黑暗中的侧脸并置。声音和画面的不匹配在这里制造出一重超越科普的效果和意义——霍金实际是在向自己发问,他还有可能回到年轻的时候,甚至重新回到子宫中吗?宇宙神秘的收缩和偶性,能否给予他重新生长的机会呢?通过这种方法,埃罗尔·莫里斯为霍金的理论研究赋予了更深层次也更人性化的动机,这是一种对生存的渴望,是一个身体残缺者对生命的美好幻想。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霍金的病情也在逐渐加重,而他最终也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使用的宇宙模型太过简单。当宇宙开始收缩时,时间不会倒转,”与这段解说相对应的,是一只在地上摔得粉碎的瓷杯。霍金最终说道,“人们还是会继续变老,所以等着宇宙再次坍缩,回到我们的青春,这并不现实。”

就是这只瓷杯。它是永恒前进的时间,是一个永远破碎了的梦想,也是霍金在2018年3月某天必须迎接的宿命。

但霍金的伟大也正在于此:当意识到时间的不可逆之后,他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直面惨淡的人生”,继续“走”了下去;他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宇宙,而不是让真理滞留在科学家的头脑当中;他不仅扣问上帝的本质,还让更多的人有资格参与到讨论之中。在影片的最后,埃罗尔·莫里斯将霍金的那辆轮椅投入到浩瀚的太空里,他意识到,只有宇宙才是霍金的故乡,是可以承载霍金对生命抱有的无限渴望的地方。

最终,《时间简史》把我们带回了这个问题:当我们怀念霍金时,我们到底在怀念什么?当我们剥离了霍金身上的所有属性,当他化作宇宙的尘埃后,还有什么永远不会让我们遗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斯蒂芬·霍金(附视频)
斯蒂芬·威廉·霍金 | 《时间简史》前言
斯蒂芬·霍金最著名的预言可能意味着宇宙中的一切都注定要蒸发消失。1974年,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及其代表作
《膨胀的宇宙》教案
斯蒂芬·霍金——科学苍穹上一颗不落的明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