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敲响了德奥古典主义音乐的晚钟丨纪念勃拉姆斯
约翰?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具有古典主义倾向的德国作曲家。他的音乐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但也展示了古典音乐传统的秩序感,体现了古典音乐文化传统的基本特点。勃拉姆斯的音乐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兼容通变,对欧洲音乐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

19世纪的德国,苍茫的穹宇蕴聚着动荡的政治风云,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解开了德国文学艺术上的一个伟大的时代。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音乐群星,照耀着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当德国资产阶级由兴盛走向衰颓之际,群星璀璨的天空也日渐暗淡、寂寥起来…… 

这时,沿着古典巨匠的足迹走过来一位和善的老人。他身材不高、很壮实,有一副很动人的外表;他性格开朗、举止朴实,毫无傲慢气息。他缓缓走来,站在古典作曲家行列中,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然后,背负着19世纪后半叶复杂而沉重的时代重荷,开始了不凡的创作生涯。他就是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曾与古典大师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齐名,被称为三“B”之一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一    
1833年5月7日,约翰?勃拉姆斯诞生在德国汉堡的一间狭小阴暗的房子里。童年的勃拉姆斯,其生活是很困窘的,但同时也受到了父母亲早期的音乐熏陶与教育,这使他从小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勃拉姆斯七岁时,父亲便送他学习钢琴,到十岁时,又兼学作曲。很快,他就能够开独奏音乐会,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以及他自己的作品,并显示出了超群的才华。据说,在门德尔松去世后,勃拉姆斯的老师马克森曾说道:“一代宗师去了,但另有一个大师正在兴起,这就是勃拉姆斯。” 

在1848―1860年这十余年中,青年勃拉姆斯创作了一批富于理想色彩、充满青春活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明朗乐观,处处流溢出他对祖国的山水风光以及对德国民族和民间艺术的热爱。1862年,勃拉姆斯迁居维也纳,并从此定居下来。在此前后,作曲家的创作已逐渐走向成熟,在闻名遐迩的奥地利音乐名城维也纳,勃拉姆斯迎来了自己一生中音乐创作的最兴盛与辉煌时期。

从70年代至80年代,作曲家重新在他长于表达深刻思想和广阔社会内容的大型音乐体裁领域里驰骋纵横――他写出了自己一生中仅有的四部构思宏大的交响曲、两部管弦乐曲;他写出散发着古典馨香的《海顿主题变奏曲》;他还写出几部堪与古典杰作媲美的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

这一时期的作品,就其内容的深刻与广阔,形式的宏伟与严谨,都达到勃拉姆斯本人以及当时众多作曲家创作中的一个高峰,也使勃拉姆斯的盛名与盛誉达到极点,并由此奠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大师低位。1897年4月,一代古典音乐大师勃拉姆斯在维也纳的寓所中辞世。 

杨松斯指挥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

                 二 
勃拉姆斯生活在浪漫主义生机盎然、日益成熟的时代,但他的创作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要努力恢复音乐所具有的本来秩序,重新使音乐回到自己的天国去,他站在时代的另一面审视和思索着他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坚守并实践着岌岌可危的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和价值取向。他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鲜明的创作原则奠定了其在德国音乐史上的不朽地位,被世人称为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位古典主义作曲家,德奥古典主义的晚钟。 

勃拉姆斯自幼受到德奥古典音乐和浪漫先驱音乐创作的启迪与影响。这些优秀的艺术遗产成为他终生探求的重要领域。19世纪后半叶,不少音乐家脱离古典传统去寻求一种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他们或从神话传奇、从其他文艺作品中寻找创作主题;或从个人内心世界去开拓创作天地。这种探求是有意义的,但勃拉姆斯却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保持着古典音乐传统。他的不少作品师承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曼等古典巨匠和浪漫派先驱的神韵,或以雅细工笔,或以奔洒酣墨,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德国的社会风貌、市井人情及个人的情感世界。

他首先从贝多芬那里学习到了两种东西,把套曲乐曲结构设计为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反映世界的镜子,其次把动机和主题加工――把在主题中所包含有胚芽的展开转变为与上述思想性相统一的技巧方面的表达手法。

作为贝多芬后继者的勃拉姆斯非常理解,必须把形式和内容扩大到最大程度,也必须把听众的范围和主题的范围扩展到最大的规模,也就是说把主题的处理转向民族和人类。他坚持不懈地学习着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精髓,以便使得他尽量靠近他们并保持心灵的敏锐和深刻。真正的古典主义精神和贝多芬的英雄大无畏精神使得勃拉姆斯对过去总有一种崇高的感受,一种贵族式的精神和缅怀,所以他的每部作品都有过去年代的精神和光荣的回声;他不是面向未来,而是过去,他的创作与古典主义紧密结合,用一种精心挑选、十份朴素和非常精确的语言来表达他的艺术个性。他绕过浪漫主义音乐过分追求自我感受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兴性,力图建立被浪漫主义软弱性破坏了的大型音乐建筑,再现古典主义音乐的气势与恢宏。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乐》这部历时十五年才完成的作品,从第一乐章的凝重、痛苦地挣扎与抗争,到第二、三乐章的热切的期待和执着的向往,直到终曲乐章中胜利的凯旋、炽热的狂欢,不难看出时代与社会在作曲家音符中留下的痕迹。作品那种“通过斗争,达到胜利”的英雄历程以及音乐的严谨的古典形式,都显示出贝多芬交响思维的巨大影响。德国音乐评论家封?彪罗夫热情赞誉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除贝多芬外,巴赫是另一个对勃拉姆斯有深远影响的人,他对勃拉姆斯影响深植于他的风格之中。门德尔松是发现巴赫的人,也是一个熟练的复调音乐家,但他只是在表面上受到影响,掌握巴洛克式复调音乐精髓的是勃拉姆斯。他从巴赫那里继承了对位技法的古典传统,在其早期作品中就已揭示出对位思想,逐渐成为这位二十岁的年轻人杰出的创作工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第四交响曲,《第四交响曲》是他四部交响乐中最伟大的一部,其间充满着感伤、古典和优雅气质。他把他的音乐深深扎根于德国和奥地利的伟大先驱者和开拓者的传统之中。我们几乎难以在19世纪找到一个比他在传统与革新组合上更为完美的范例了。在这部交响曲中,勃拉姆斯重视了古典主义音乐结构的壮丽与威严,他把我们领进了巴洛克音乐大厅,使我们仿佛听到巴赫那富于幻想的伟大艺术,使我们仿佛看见布克斯特胡德在管风琴上尽情飞舞的双手。这部交响曲所塑造的深刻形象,像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古典主义音乐依然像五月的鲜花,美丽深刻,感人至深。 

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一样,都写绝对音乐而不写标题音乐。主题与变奏曲这种古老曲式是勃拉姆斯喜爱运用的曲式之一。也许只有音乐行家,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勃拉姆斯最伟大的作品――那四部大交响曲和室内乐。 

                 三 
19世纪中叶,李斯特、瓦格纳就宣称,交响乐已于贝多芬时代结束。当标题音乐开始兴盛,音乐创作中出现一种文学艺术结合的趋势时,当勃拉姆斯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现代潮流主要体现在李斯特和瓦格纳的身上时,他在这些潮流中看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空洞无物,看到了这个社会的堕落和解体。他拒绝与资产阶级世界的平庸、肤浅和欺骗妥协。勃拉姆斯遵循着德奥音乐传统、力图运用交响曲这种大型体裁,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他的音乐以其鲜明独特的个性推动着19世纪的音乐发展并对其以后的音乐及音乐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勃拉姆斯固守着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同时面临着以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自由派的巨大的挑战,他在艰难中前进。他所生活的时代已不可能给他提供像贝多芬曾经发现的那些重大的对比主题,在只剩下爱情主题的浪漫主义世界里,他只好抚摸着古典主义的残垣断壁,感慨不已。因此,古典主义在他身上则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姿态。尽管如此,在勃拉姆斯的音乐中,古典主义仍然保持着完美的形式和精神指向,并没有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勃拉姆斯被称为德国古典音乐家的最后一人,实不为过。他为人类音乐宝库奉献了精美而恢宏的音乐珍品,从而在音乐文化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占有特殊的地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还不知道怎么入门西方古典音乐?点开就对了!
勃拉姆斯丨古典传统的孤独守望者
正是这终其一生的无望之爱,才酿就出如许柔美的情歌丨纪念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如何在交响乐创作中恢复古典传统丨《第四交响曲》赏析
最适合孩子听的30首世界顶级古典音乐,值得收藏!
这篇讲解勃拉姆斯小协的文章,让我更爱这部作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