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器以载道 物以传情;中国人的日用之道
    
主题:中国人的日用之道——《日用之道》新书首发
时间:2018年9月22日13:30
地点:单向空间爱琴海店
嘉宾:高一强 设计师、《日用之道》作者
柳冠中 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之父
主持:曹涤非
暖炉、竹伞、包袱、宋瓷,钢笔、饭盒、毛衣、自行车,《日用之道》以图文形式记录下作者与物品之间或温暖、或有趣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理性的思考和专业的探究,从工艺材料到设计美学,探讨设计理念与方向,探讨器物与情感、器物与文化的关系。

       

器物的美 
让我们相信美好事物是这个世界的根源
主持人:我们对于日用器物的体会和需求,其实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升的。今天大家对设计的要求也更高。柳老见证了中国整个工业设计的发展,请从您的角度,跟我们谈谈日用之道。
柳冠中:《日用之道》这本书的名字,结合了两个概念:一个最基础的——日用,一个是最高端的——道。“日用”就是生活,就是我们所谓“大众”、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道”就是观念,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

《日用之道》所探讨的“道”,是指人在日常活动中,因为频繁重复而自然形成的最合理、最方便、最简易的规则和体系,也是被验证过的知识体系。器物的美,让我们相信美好的事物是这个世界的根源。日用之道的研究,是对中国传统美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继承和发扬,以东方思想的精髓、以优雅纯粹的东方式感性,模糊设计的界限,设计出适合中国人使用的日常物品,找到适合当下生活的设计方向。

比方说我们平常用的杯子,“器以载道,物以传情”,杯子是什么?它是个盛水的容器。盛水干什么?解渴。杯子在设计师眼中不是杯子,它是器物,它是解渴。搞设计的人知道杯子为了解渴,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解渴需要不同的杯子。这就是设计的道。

“日用之道”,我们在朴素的生活当中寻找到生存之道。这本书的名字非常好,内容也紧扣这个,就是朴素生活有大道理,而不是非要追求表面繁华的东西,那个东西往往不是真的,是虚的。

      

主持人:请问一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要把您的着眼点放在日用器物之上?
高一强:开始关注中国人的日用器物,其实是希望从器物里发现一些什么,让自己在浮躁中安静下来。也许并不只是对某个器物的怦然心动,而是在器物上,渐次感知到的,关于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并籍此从过去的生活中,找到那份熟悉,找到那份心安和以后的希望。
    器物之中,藏着生命,藏着文化,也藏着变迁。在岁月中,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生活的美,藏于器物之中,更存在于我们和他们的各种纠葛中。人与器物之间也许有时擦肩而过,但始终惺惺相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器物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与我们相伴,记录下了生活事件的发生经过,与我们一起见证并记录了每个时代的痕迹,而这样的痕迹始终都留在我们的血液里。

与我们每天相伴的日用器物 
是记忆和经验的载体
高一强:我1996年从中央工艺美院毕业,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2007年我开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方法。我发现,人对新事物的认知,是记忆和经验的再识别过程。而与我们每天相伴的日用器物,恰恰就是记忆和经验的载体。

在当下这个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都逐渐消失的時候,前人的生活之道、价值观,一直蕴藏在日用器物之间。看似普通的日用器物,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完整的文化图式。这个图式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样式和秩序,也引领着我们,沿着这个秩序,发现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自己的基因,也了解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该何去何从,从而找到构建个人生活的路径,找到走向未来生活的地图。

我们很多人都在谈文化,我们知道文化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它的物质层面,是器物。这个是最基础的层面,是文化最显性的表现;第二是它的传统层面,其实就是制和度,是我们所说的这个器物的尺度,这个尺度的背后其实隐含着秩序和规则,这是物理层面;最后一个才是心理层面,就是我们说的观念,这个观念体现这个器物或者这件事在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影响下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研究一个文化,一定要从最根本的地方进入,那就是它的物质层面,我们所说的器物。这就是我做《日用之道》根本的出发点。我希望通过设计考古,通过认知心理学,通过社会学和设计学,四个方向来思考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这几年,有不少关于生活方式和器物的书了,但大多反映的是他国的器物与生活。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日子和生活方式。暖炉、竹伞、包袱、宋瓷,是传统的,钢笔、饭盒、毛衣、自行车,是现代的,也都是日用的,伴随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记忆和日常,它们构成了中国最为真实、最为生活化的模样。

柳冠中:设计师一定要从生活出发。日用就是生活,设计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道理就在这。

我说一个普通现象,我们出去参观或者旅游,导游说这个山像猴子,那个山像大象,听吹笛子吹出鸟叫的声音来,一般观众都叫好。咱们都停留在这个层次,这是一个再现艺术观。而咱们听交响乐,百八十号人,四十多种乐器,没有鸟叫,你会热血沸腾,这是什么?这是抽象的概念,它激起你灵魂内心的呼应。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胸怀放开一点,不能老局限于眼前这些东西。

恩格斯说批判继承,我们继承的是精神,而不是形式。我们现在大部分人都是看表面东西,就是刚才说到的物,上升不到道。知其然,才知其所以然,找规律,然后去创新。

希望重拾我们对器物的认知 
重温每个器物带给我们的那种快乐

     

主持人:一强,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日用当中的这些东西给到您这种感触?是从您成为一个专业学设计的学生开始吗?
高一强:没有,我考清华美院读研,毕业以后才逐渐找到这条路。当时看到王阳明的学生、“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有一句话——“百姓日用即为道”,对我启发很大。“即”是结果,我们把它改成“之”,是希望它是一个过程,一个方向。《日用之道》只是一块砖,或者是一个引子,我们想把它抛出来,希望有更多人会聚到一起来思考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

日用之道的“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合理、最简洁、最容易理解的秩序和规律。但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往往被我们忽视掉。理于心而验于事物。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一定遵循着某种规则,无有例外。这个存在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抽象的规律所构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蕴含在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日用器物、生活经历和经验之中,是普通的人们,在日常行为和活动中,频繁地重复而自觉形成的一个最合理的规则和体系。

所以我写这本书是从器物着眼,希望重拾我们对器物的认知,或者重温每个器物带给我们的那种快乐。就像洪晃老师为这本书所作的序里提到,罗素写了一个关于杏的小短文,杏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罗素把它写出来,“每年夏天我吃到杏的时候都会想到这段文字,那样杏的味道和感觉就变得更美了”。

2009年研究生毕业以后,大概找到了这个方向,开始有目的地从这个角度做实验,开始逐渐地琢磨。按照我们日用之道的逻辑体系,人对新事物的认知是原有记忆和经验的再识别过程,所以我们很多设计里面都把这个逻辑放进去。比如我们设计圆桌,很多人一看觉得这个是小时候在上面写作业的,跟我爸妈一块在上面吃饭的,这个时候产品已经跟消费者产生联系了。

一个饭碗背后 
联系的其实是炊具、粮食、生活方式的演进史
高一强:要追溯我们的历史与文化,除了典籍的记载,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器物,应该是最好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了。器物的所有细节,默默记录下了生活事件的发生经过,很多时候,即使我们都很难准确地以日期记住所发生的事情了,但是看到器物,就能立刻唤起曾经的思绪和情感。

器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发挥着作为物品的本分,心甘情愿地为我们使用、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从而显现出动人的价值。面前一个饭碗,我们感觉只是一个碗,但你要从它的背后会发现,它其实联系的是我们炊具的演进史,也是粮食的演进史,也是生活方式的演进史。仅仅是一个饭碗,其实走一步会发现后面太多故事。

因为中国人在宋以前没有水稻,大部分是吃粥,所以碗的形态适合粥。我们的饮食结构基本就是干和湿两种,所以各位可以发现,我们饭碗至今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我们到唐中晚期才坐到椅子上,原来都是席地而坐,当时用碗会有一个抓取的动作,所以我们的饭碗基本是在12厘米直径以内,因为亚洲人两手合围基本是12厘米。当把这三个定到一块,你会发现完整的生活方式的脉络图出现。

所以每个器物背后都有一个完整的文化图示,而这个图式让我们发现前人是怎样生活,基于这个我们可能会推出未来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怎样去生活,这就是我在做设计和做这本书的想法。我们现在的设计体系也开始向这边靠拢,比如我们现在做的日用之道的店就是七个品类,服装、毛巾、餐具、食器,包括味道、布局,是从最朴素的日用文化里又走出一个体系。我们不是仅仅做结果,我们一定要用实验来例证它是对的。从2007年到现在我们不停地做这件事,第一个是我们找到一个体系,第二是我们用设计和实验来例证它,然后再走出来把体系拉到一个高度,我们十年就做这个。

      

日用之道研究的是感觉到知觉的变化过程
主持人:从设计角度来讲如何认定你的设计是最好的?没有真正实体消费者站到你对面的时候,你如何认定这个判断是从专业角度做的最佳的决定?
高一强:这是我一直做日用之道的本源。日用之道到最后变成了一个标准,是来衡量研发、形态、材质、营销的标准。这是我们构建的日用之道的体系,我们把它称为哲学体系也好,逻辑体系也好,它其实是一个体系。这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研发、所有的东西是有标准的,因为我们最关键的逻辑体系是记忆和经验的再识别过程,对材料、色彩、形态、使用方法的记忆,这是研发的标准,也是营销的标准,整个日用之道的体系就是控制我们的设计营销,包括整个运营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渴望拥有一件物品?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当物品的设计触动人心、令人愉悦,拥有我们认同的信息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被打开,在瞬间就有了拥有它的愿望。这是设计的根本方向。因为我们周边,包括我在内,我们太多都是美术类型考到美术学院学设计,我们恰恰丢失了行为学和心理学。

     

主持人:所以我有一个体会,日用之道关注的是这些匠人,并不是像艺术家把这个作品青史留名,反而他原本的出发点就是直接的功能性,这个杯子怎么做,喝水要方便。类似这些往往被忽略的一些最基础的东西。
高一强:对。我们现在利益最大化,其实是带有诱惑性的设计。很多企业的设计带有诱惑性,希望消费者迅速购买。但是作为设计师,老是想怎么把它变得最美。美的逻辑是什么?东方美学的基础体系是德国的沃尔夫学派,沃尔夫学派逻辑是直觉第一,理性第二。我们怎么控制一个人的直觉?这太难。

日用之道研究的是感觉到知觉的变化过程,比如你看到木头脑子里产生所有经验就是感觉,当你触碰后做出判断依靠的是直觉。直觉把你所有感觉汇集在一起,加上记忆和经验。如果把控住这个过程,才敢说你是一个设计师,你才敢做设计,否则我们又流于形态、形式、色彩。

其实我们现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过多地把社会性强加到这个事物上,我们给这个事物太多的属性,所以让我们看不清这个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在想,能不能回到人的动物性的时候,你发现它的本质是什么。

要研究中国的生活是什么 
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提问:今天题目是中国人的日用之道,请柳老师谈一下,生活方式这么多样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思索和探索,什么才是中国人的日用之道?
柳冠中:首先我要讲的,咱们是中国人,要讲中国的生活之道,当然要从生活中去挖掘,也就是我们的经历和我们的记忆,或者我们的积累当中去挖掘。但是我们现在有一个误解,一说中国的,就查文献,而文献被记载的基本是帝王将相的,而真正中国生活当中的东西我们往往忽略了。我们自己要去挖,到真正生活的人的状态当中去找,要真正还原生活。像高一强说的,他不断去追寻,不断去探索,不断去挖掘。所以要研究中国的生活是什么,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第二,我的观点不见得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目前是要讲中国的,但是人类的未来是什么?未来发展地域差别会越来越小,我们属于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融入全世界当中。两岸风光是有,但是毕竟大江东流去,这个胸怀得有,如果没有这个胸怀我们就成为民粹,民粹会束缚自己。我们说电脑是西方发明的,我们要拒绝,我们要中国传统,中国传统是算盘。我们说毛笔在宣纸上写字多么有情感,还有母亲的泪痕,你在毛笔宣纸上发文件吗?所以我们要真正研究什么是传统,要研究传统精神,而不是符号,必须要心胸开放,在开放的情况下来辨别就不那么狭隘。

     

设计师的前身 
是最早进入工业革命的建筑师和画家
提问:能不能基于您的了解,谈一下在国外,比如日本、欧洲,设计师在领域里是什么样的位置?对于从传统当中继承与创造之间的关系,您是怎么思考和把握的?
高一强:中国没有经历像欧洲那样完整的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所以导致我们内心里对于一个商品的价值认知还是在封建式逻辑状态:第一是材料的稀缺性,是不是宝石,是不是全世界只有一颗。红木家具是最好的例子,大家其实比的是木头的价格;第二,是不是占有当时社会生产力、生产时间最多?100个人花100年做牙签,这个肯定值钱。这是中国人的逻辑。

在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也不需要设计师,大家相同的设备、相同的生产工艺、相同的竞争环境下,你只需要比别人的生产能力强就可以。直到企业需要增加销售额和竞争力的时候,才有大量的建筑师和画家进入到工业革命里面,这就是设计师的前身。我们设计要做的是什么?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给消费者做到符合他们心目中的产品就可以,这个产品必须是适合销售、适合使用、适合消费者的生活就OK。

第二个问题,我们国家还属于工业设计初期状态。但欧洲设计市场完全不如中国,西班牙85%的设计师处于失业状态,只有中国这么大的一个机器运转我们才有吃饭的机会。工业时代会更强调协作性,而不是哪个设计师的名气。比如在欧洲,产品很少有说是谁设计的。

关于继承和创新,我们现在没有找到中国文化的根本在哪儿。我们经历了一段文化空白期,我在做这本书的时候特别头疼,头疼的是我没有太多的资料给到大家。打一个比方,比如中国传统的毛巾,在宋以前是用葛和麻织的,图片找不到。《东京梦华录》说在北宋时期就有肥皂,叫小菊团,找不到。中国文化是两条脉络,一条线是以士大夫为主的士大夫文化,他们才谈鸟语花香、琴棋书画。另一个文化脉络是民间文化,就是现在中国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文化搞清才能再往下走,我们继承哪些、创新哪些。

  

我这本书,只是抛出一个引子,希望各位能喜欢、能发现里面的快乐,能走下去,我们一起找到中国的文化方式,才能谈继承和创新。整理/雨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游所思
日用器物
原来生活常用的日用之器也可以这么美
日用之道|摸透生活之道的好产品
匠人志┃東匠杨万里
以器為用,是最高的審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