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扑朔迷离的声音世界,探寻无言又无形的音乐

音乐表演产生的诠释,似乎是无法用语言替换且无法以画面展现。那么当直面音乐作品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恰如其分地作出各种“既无言又无形”的诠释?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各种扑朔迷离的音乐对象?对此,《作为诠释的音乐表演》的作者刘洪独辟蹊径,以历史与语言分析为视角给予了精彩回应,为演奏家们开启了一面哲思之窗,让思考与演奏随行,使音乐表演回归本位、成为真正能凸显其伟大人文意味的“守护”行为。

如何恰当地作出“既无言又无形”的音乐表演诠释?
音乐表演领域里,术语“诠释”(Interpretation)一词,抑或与“诠释”相关的概念以及实践,在半个世纪以来频繁出现于各类文献中。“诠释”一词逐步指向、乃至取代了多种“演奏活动”的意义。在当下的日常用语中,其实际含义甚至已经趋同于“演奏”本身。然而,这个看似寻常的语词,并未停留于日常话语征用的范畴,在表演实践和智性诉求的双重驱动下,也显露出更为严肃的哲学讨论价值。有学术史可鉴:20世纪之初(甚至可以追溯得更远),诸多西方学者已经就这一概念、或围绕此概念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思考及辩论。

斯蒂芬·戴维斯
在《艺术哲学》中,进行了关于艺术作品“诠释”前提、目的的反思,以上,无不反映出“诠释”一词在音乐学术地图中所盘踞的核心地势,成为音乐表演研究的关键词之一。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
如何理解音乐表演的本质特性?
音乐表演的对象究为何物?
其概念(或相应实践)在历史上如何形成及演化?
在音乐表演中,如何体现“诠释”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合适地使用这一概念?

诚然,概念的分化及其歧义的增多,往往是通过术语引用、传达、界定、理解、解释(包括翻译)等诸多环节存在的“自由性”及“边界”的模糊性而导致的。概念混淆、身份难辨,更易造成学术研讨中的次生灾害——鉴于理解中内涵的偏差,学者、表演家往往只顾自说自话,不断生产“无效对话”,也就是俗话说的“鸡同鸭讲”。由此,此类问题,无论在表演实践领域还是理论研究领域,都大量存在,并不断地追问其自身价值及合理性。

基于这一紧迫感以及随之触发的问题意识,《作为诠释的音乐表演》将重点围绕着音乐表演中的“诠释”概念及其对象进行分析与论述。每一章都将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回应。

第一章“历史与成因”,回答“音乐表演诠释的历史和美学成因”的问题
主要论述“音乐表演诠释”概念的历史脉络与形成过程,从“演奏到诠释”的历史和美学成因以及当下的音乐表演诠释的总体趋向,整理出一条从“音乐演奏”到“音乐作品演奏”,再到最终形成面对特定对象的“音乐表演诠释”的历史脉络。第一章从演奏及其观念的历史概貌的三个历史时段来描述现代音乐表演诠释概念的产生,以此说明音乐表演中的“诠释”观念形成所依赖的社会基础、美学基础和历史基础。
  

第二章回答“音乐表演的诠释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诠释”总是有既定目标和对象的,通过对一般和特殊两种话语进行分析可以达到对象的确实性阐明。针对“音乐表演诠释”这一概念的话语分析,通过对日常话语的一般陈述分析,以及相关对“演奏”和“诠释”所解读的9个特殊话语案例的分析,提出音乐表演诠释的实际对象并不是某种名义上的“作品”,而是诸如记谱符号、技术表达、音响形态、创作立意、主体批评、诠释理念等等具体对象的结论。根据分析中所得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即对于乐谱符号的依赖程度,可以判断出这些对象之间的本质差异。据此将各种诠释对象分别出两种基本属性:表层符号性对象与深层意味性对象。它们共同形成了音乐表演的诠释对象整体,呈现出诠释对象的多层性、复合性特征。
 

第三章、第四章则进一步论证以上问题,针对音乐表演的诠释对象进行细致的类别区分与描述
分别具体考察了音乐表演的实际诠释对象(记谱符号、技术表达、音响形态、创作立意、主体批评、诠释理念等等)和基本属性类别的问题。

第五章回答“音乐表演的诠释对象的内部特性及其关系”的问题
提出音乐表演诠释的对象内部层次中发生的内在关联,主要显现出三种基本规律,它们是“相对景深”:前景与后景之间的构成关系,“诠释循环”:整体与部分的条件关系以及“异性共生”:规范性与非规范性的生存关系。表演家需要根据对象的本质特性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一个作为整体的音乐诠释对象,其内部必然发生着多种复杂关系。层次和层次之间、对象和对象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种演奏诠释的整体。充分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和特征,有助于表演者从更深的层面来处理好诠释中的各种因素。


 
第六章、第七章则回答“诠释对象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根据音乐表演诠释对象的多层性、复合性,提出“复合性诠释”的表演诠释展望。由于音乐表演的诠释对象是一种复合性存在,对一部作品的演奏诠释,既需要针对某些相对明确的、规范性的表层符号性对象,又需要对一部分相对深藏的、非规范性的深层意味性对象进行诠释。前者的多种形态组成了表层和前景,后者则构成了深层和后景。每一个层中包含了多个对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层次之间也会发生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正是由于这种复合性特征,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系统、全面、深入的诠释策略——音乐表演诠释的复合性诠释。第六章分别从历史编纂学、语义解释学和分析哲学的不同理论角度为“复合性诠释”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学理支持。第七章通过个案分析来进一步论述“复合性诠释”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实例证明本书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

本文根据《作为诠释的音乐表演》绪论编写,有删减。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种艺术形式诠释《人世间》
音乐诠释
范立波:作为诠释事业的法律
女人如烟(音乐诠释经典)
音乐就是这样渗透我们的心灵,因为我们用心灵诠释音乐,去感受它
用成语诠释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