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泰坦尼克号上的音乐故事

一、冰海沉船上的悲怆挽歌

    我们知道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大都是通过上世纪九十年代那部《泰坦尼克号》的电影。但这并不是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唯一一部电影。早在1957年,英国人就拍摄了一部名为《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的电影,导演罗伊·沃德·贝克。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也因此更加令人绝望。救生筏不足,救援人员的到来遥遥无期,所以大多数成年男性,都在沉船上等到死亡或者希望。但终于,船要彻底沉没了,这个时候,船上乐队的第一小提琴说:“先生们,这是我们最后一首曲子了。很感谢这一辈子一直和你们在一起演奏,最后一首。”一曲终了,大家散去,但第一小提琴突然又开始独奏起来,于是走散的乐队成员又重新聚到一起继续演奏。下面这个视频,就是讲述了大家准备“离开”又重新汇聚起来演奏的这个过程。

演唱《与主接近歌》

    上海电影译制厂也把这部电影译制成了中文,我们为大家选择了跟其中音乐相关的内容,就是下面的视频。有不少人不喜欢译制片,其实主要还是水平问题。我们改革开放之前或者早期的译制片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那个时候的配音演员,真的热爱这个行业,懂得译制对大众的重要意义,这是个题外话了。有人说,音乐可以给极度恐慌中的人群送去一丝温情、理智和平静。但电影中一开始可不是这样。倒不是人们全部陷入恐慌,电影里很多绅士和淑女,都仿佛斯多亚学派的信徒(这个古罗马哲学学派倡导的是面对生命痛苦,要保持理性,强调“不动心”)。但这个时候也并没有围聚在乐手周围。我们能看到的,倒是这个小乐队自身的淡定与从容不迫。

    我们从1分35秒开始看。乐手们停下一段演奏,有人说:“又没人在听”,第一小提琴手说:“吃饭的时候也没人在听,可我们照样演奏,你说对吗?” 餐厅经理说:“人说音乐帮助消化。” 第一小提琴手说:“很对,音乐使神经松弛,好,(继续演奏)第二十四首……” 我们跳到9分15秒继续看。第一小提琴说:“可以结束了,我们问心无愧。” 此时的视频画面,就回到今天公众号第一个视频的地方了。

    在此之前,小乐队一直在演奏的都是纯器乐作品。但在乐手准备各自逃命又重新回来的时候,就变成乐队伴奏的声乐作品了,他们演唱的是一首名为《与主接近歌》(《新编赞美诗》374)的基督教作品。此时,带有歌词的音乐,终于可以如前文所言的“给极度恐慌中的人群送去一丝温情、理智和平静。”这不禁让我们思考,音乐本身的力量到底何种意义上才是巨大的?抑或音乐只有与语言结合,成为一首“歌”,才具有影响大众的巨大力量?

二、塞壬的歌声

    20世纪电影艺术的勃发,导致大量本应成为严肃作曲家的音乐人才,成为了电影配乐大师,这不难不说是传统音乐创作的一种遗憾。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虽然被人冠以“第七艺术”的名号,但电影整体的艺术品质,都引起商业化、娱乐化被人诟病。不过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否认电影可以成为艺术、电影配乐可以非常优秀的理由。

    就电影配乐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借用其他音乐的,一类是原创性的。前者用好了,效果一点也不比原创差,这其中,借用自古典音乐的电影配乐,就为我们奉献了无数经典回忆。我们这里就借电影里的古典音乐,来思考电影与语言(文字)的关系以及音乐与道德的关系。

   在电影《冰海沉船》中,实际上纯粹器乐的作品,在沉船过程中,无法吸引乃至安抚普通老百姓,但一旦换为带着歌词的宗教音乐,就立马可以看到,救生筏上的老百姓,都目不转睛,望着歌声传来的方向。这歌声让我想起塞壬的歌声(Sirens song)。

    塞壬来源自古老的希腊神话传说,在神话中的她被塑造成一名人面鸟身的海妖,飞翔在大海上,拥有天籁般的歌喉,常用歌声诱惑过路的航海者而使航船触礁沉没,船员则成为塞壬的腹中餐。也就是说,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音乐不仅可以给极度恐慌中的人群送去一丝温情、理智和平静”,同时也具有罪恶的诱惑力。那么音乐与道德是什么关系呢?

    看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以后《沉默的羔羊》的朋友,都应该知道,这两部电影,都跟罪恶有关,在展现罪恶的过程中,都用了巴赫的音乐。其中《辛德勒的名单》用了巴赫《英国组曲》(第二组曲BWV807第一乐章:前奏曲);《沉默的羔羊》则用了《哥德堡变奏》(BWV988,Aria da capo ),还是古尔德1955年的演奏版本,到续集《汉尼拔》里,用了1981年的古尔德演奏版本,导演可谓颇具苦心。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巴赫《英国组曲》

    上面的视频里,一个德国军官在犹太人家里即兴演奏巴赫的《英国组曲》,屋外屠杀犹太人的枪声和巴赫那美妙的琴声交织一起,两个德国士兵闻声而来,在门口其中一个问:这是巴赫?另一个冒充内行说,这是莫扎特。看到这个场景,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产生巴赫、贝多芬、歌德、席勒等的伟大民族竟然会发生屠杀犹太人的悲剧?音乐究竟与道德是什么关系?

    无论是《辛德勒的名单》还是《汉尼拔》,在这些犯罪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有,都是纯粹的器乐,不掺和任何语言文字。在《冰海沉船》中,小乐队一开始也是演奏纯器乐音乐,为何在这样危机的时刻,他们还有心情演奏音乐?因为音乐首先可以给他们自己,带来一份宁静,对演奏家而言,这个时候,他们也相信自己的职责是通过音乐,去给他人带来安慰。但纯器乐音乐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甚至也承认,他们之前的演奏,大家也都是只顾着吃饭,并没有专心聆听。这难免有些埋怨的情绪,并没有让他们在关键时候,放弃对音乐的信任。音乐虽然不是拯救生命,但他们也相信音乐或许可以拯救灵魂。

    纯器乐音乐不能做到的事情,被一首他们平时或许并不演奏的宗教音乐做到了。宗教音乐是大众所熟悉的,当老百姓在救生筏上等待救援时,耳畔传来熟悉的宗教音乐,这种歌声所能换来的震撼,我们很容易体会到。就好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他给监狱烦人所播放的莫扎特,也是一首罗西娜与苏珊娜的二重唱《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唯有带歌词的歌声,才更能唤起对古典音乐并没有太多了解的人的内心震撼——何况是一帮见不到女人的犯人。但这个歌声,跟塞壬的歌声有什么区别吗?

Che soave zeffiretto (Le nozze di Figaro)Elisabeth Grümmer;Berliner Symphoniker - Lebendige Vergangenheit - Elisabeth Grümmer

    我们前几天也讲过关于纯粹器乐演奏的音乐,或者说绝对音乐的话题——为何普通人不容易听懂勃拉姆斯?里面也推荐了几本书给大家。说到纯粹器乐演奏,我们稍微了解一下音乐史,就可以知道在古典音乐范畴里,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这个过程中,器乐是逐渐从声乐的约束中独立出来,成为主导性音乐创作与演奏的过程。歌剧、艺术歌曲当然也不能说衰落了,但纯粹器乐的创作与演奏频率,特别是到巴洛克之后,就逐渐成为严肃音乐作曲家的主要工作。在这个历史趋势中,我们或许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果大众更能接受的是声乐而非器乐,我们如此热衷纯粹器乐演奏作品的创作,究竟能给大众带来什么?以及,如果音乐本身并不能直接跟道德划等号,或者说音乐本身并无关乎善恶,只关乎美丑,那么我们如此推崇音乐,对人类的道德状况,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胡演奏,一部老电影插曲《送别》,音乐,器乐,好看视频
唢呐演奏《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音乐,器乐演奏,好看视频
西方古典音乐入门第十三章 巴赫的三首小提琴协奏曲
巴洛克时期钢琴音乐的演奏与风格
古典音乐 | 巴赫《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前奏曲》
【巴洛克音乐】斯卡拉蒂:钢琴曲之父都做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