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周海宏《对关于中国音乐发展问题讨论的分析与思考》一文引发的讨论丨爱乐评论坛实录

近日,周海宏先生《对关于中国音乐发展问题讨论的分析与思考——兼又谈学术研究中心的方法论问题》一文引来爱乐评论坛里众多学者现身踊跃发言,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家都说了些什么?

     

                               周海宏

对关于中国音乐发展问题讨论的分析与思考——兼又谈学术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重读20年前这篇文章,有两个感慨:

1)车轱辘话还在说;

2)学术研究最大的规范“概念清晰”“言之有物”的原则,20年来非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

            

黄宗权

这篇文章是周海宏先生诸多好文章中的一篇。遗憾的是,和他的很多其他好文章一样,传播得不是很广。

我们经常发现,国内学界的许多争论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或者说,争论的学术价值很低。其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对概念的界定不一致造成的。比如,

甲说:A是B,

乙说:A是C.

但,认真一分析,甲乙双方说的“A”其实不是同一个“东西”(外延和内涵不同)。由此争论,争论的价值可想而知。

     

 

蔡际洲

如今仍有不少人以为:运用新概念新术语=学术原创;语言文字越是让同行不懂=水平越高。

周海宏

导师张前先生在一次给我和邢维凯上课时说的话让我铭心刻骨一辈子:“我不管你们说什么,我的任务是帮你们把要说的话说清楚!”

蔡仲德先生给我们上课时,也讲冯友兰:“有人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没人不懂他的意思”遗憾的是,这些先生的教诲——“自己说清楚,让人听明白”没能成为学界共识。@蔡际洲

李明辉;@周海宏

    

 

周老师您认为这三个前提命题是不言自明的吗?如果这三个问题确实是不言自明的真理性命题(甚至仅是共识性命题),那么您后面的推论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认为其实一系列的问题之所以存在,恰恰是在这几个前提命题上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有的体现于理论层面,而有的体现在具体实践层面,但归根结底其实是这些基础命题的认识混乱。这里牵扯到东、西音乐的价值判断问题,艺术式样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问题,牵扯到音乐的功能及审美标准与审美自由问题,这些问题恰是没有被认真清理的美学论域,也就意味着您指出的问题其实不是一个基由既定公理而推演的具体实践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的根本性的认识问题。归根结底是您认为没有问题的根源理论上出了问题,您把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美学判断看作了一种不言自明的理论基础,所以看似自洽,但其实是您的一厢情愿!

李明辉

比如第一个命题:这里就牵扯到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是东西价值相对,还是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差距,是不及的不同,还是不同的不同。这是曾经一个时间段很激烈的争论但是最终却默默的消失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反而仅留存着基于意识形态消涨的关注与疏忽。

“1)车轱辘话还在说;

2)学术研究最大的规范“概念清晰”“言之有物”的原则,20年来非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

这段话我完全同意,但原因却不是因为根本问题解决了却依旧原地打转,而是因为根本问题始终没解决,所以在实践层面始终存在混乱,所以总是相同的问题不断呈现,原因在于病根未除,反复发作。

周海宏

我认为那前三个“命题”是大家已经达成的“共识”,当然“共识”不是“公理——自明之理”。形成共识有很多历史的契机与原因。

比如,我爷爷时代,对解放脚是有激烈争论的,但是现在好像没有人再提“女人不应该裹脚”“白人不应该蓄奴”的“先进思想”了。

如果有人反对那三个“共识”,我到很想听听反方观点是怎么表述的。——注意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在同一个逻辑层面上展开。

比如第一个“命题”,历史上有争论,但是现在就没有了。而我恰恰是中国最早挑起争论者之一,我在本科4年级的时候发表的那篇“女人不应该裹脚”的文章,至今已经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时间问题,实践问题。

周海宏

我把这篇1988年写的《人民音乐》1989第1期发的文章贴上来。(《危机中的抉择 对改造、发展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再认识》)

发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2008年,南京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时,我把20年前的文章拿出来照原稿念了一遍[捂脸][捂脸]——理论不成问题了,实践还是大问题的现象比比皆是。

所以我认为明辉兄认为第一个“命题”有问题,其实不是理论上有问题,而是实践上有问题。就像减肥一样,理论上没有问题,但是实践上还是大问题。

李明辉

是的!更准确的说您音乐美学的理论基础是源于心理学的,属于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美学研究。王宁一老师的文章我觉得题目应该改为《应该保持音乐美学的哲学品格》会更主题突出。现在好像我们都被@明言大师带偏了。关注实践问题超过了理论问题,有让音乐批评取代了音乐美学的趋向,该回归音乐美学的哲学品格了!当爱乐评论坛越来越取代美学同仁堂,我们应该意识到这场来自音乐批评领域的和平演变。

明言

不要把无话可说的美学当下状态,归结于批评的话题不断。

哪个“纯美学”不是在批评实践中接地气纳灵感,转回书斋究原理的?你们的祖师爷汉斯立克也不仅是“乐音运动形式”的,他的“毒舌”(面上的与私底下的“批评”)可是“祸害”(启蒙)了一个世纪的音乐家们。

李明辉 @明言 

从您把音乐美学斥为“音乐霉学”开始这场学科解构运动就开始了。现在是的问题恰是在实践中吸收了太多斑驳的灵气,却缺乏提纯和升华的功法,以至于有走火入魔的可能。

明言@李明辉

俺的“药性”还是不够足,足得使得各位美学大咖乐于批评勤于入世了才好。作为基础的“美学”的硬核,是上帝深藏在密室里的“精华液”,一般人岂能随手获得?!当美学成为满大街的专业时,就更加难以获得了。为了是大家都有口饭吃,还是审时度势地搞点现实问题的好。 

周海宏@李明辉 

误解。人类有两大思维: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有两个方向:

概括思维与分析思维。

哲学(我更愿意称其为“本质科学”)是概括思维的代表领域,它的任务在与发现“类”的属性与规律;

科学(我更愿意称其为“现象科学”)是分析思维的代表领域,它的任务在于发现“现象”的构成与属性。

在我的思想中,他们都是“理性思维”,都应该遵循“科学”的法则(确定性),都属于“科学研究”。

我在关注音乐“类”的属性、本质时是“美学思维”,关注音乐“现象”的属性时是“心理学思维”。

明辉看透了我的根性:我的研究从根本上是心理学化的。

李明辉@周海宏 

我更愿意把科学看作是从哲学中分离出的,以实证为其基本方法论的分枝。或者把科学看作哲学研究中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方法论。它的归宿还应该是哲学,关注的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应该停留在科学本身,这世界不纯粹是理性的,和实证的,这也是美学存在的价值。如果古人的说过的道理我们都不愿意说了,那么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了。不过确切的说应该是古人面对的问题,我们一直在面对,并且将永远面对,那么我们就必须不停地言说,这是宿命。

对话结束 小编

看过大师们的“唇枪舌剑”后收获颇多,不知你是否一样呢?快来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乐说音响|唱片与音乐会
命题说话编不下去了怎么办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全集课程
音乐类网站类目,以供爱乐者飨食
写了十部交响曲的“90后”,这样看待“主旋律”
钟表大藏家教你如何才算听懂音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