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知中国•重走西南联大路

学风是学校立校之本,是学校传统底蕴、治校风格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师生精神面貌的全面反映。师生不仅成就了学校的学风,一所学校的学风如何也深刻影响着师生的为人与为学。追溯百年清华的厚重历史,清华的特有学风影响着一代代清华人的为人与为学。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西南联大秉承爱国主义和民主办学的优良传统,凝聚着大批著名学者,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传承了中国教育的薪火,延袭了中华民族的文脉,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西南联大存息不长,但成就斐然,赢得了“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的声誉。时至今日,传播和践行学风精神是每一位清华学子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

2019年10月下旬,清华经管EMBA的师生们在西南联大的诞生地-湖南新晃集结,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行知中国·重走西南联大路”活动,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徒步穿越竞赛。300余位有同学参与了这次活动,活动让同学们行走中感悟历史,感悟文化,沿着当年先贤们的足迹,真实地寻找清华杰出校友的足迹,领悟“刚毅坚卓”的清华精神,传播和践行优良学风。

当年,每一位联大人都不曾退却,战火纷飞,他们却铸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今天,清华的学子们将联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当这批清华学子们来到湖南时,仍能强烈感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那段最富希望的旅程正和自己隔空相连。

                           

回望历史

从长沙出发,经益阳、常德、桃园、芷江、新晃,再过贵州的玉屏、贵阳、镇宁,最后经过富源到达昆明,这并非一条规划之中的旅行线路。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半年后,学校更名为后人熟悉的西南联合大学。

                      

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搬迁是中国高校生活的主旋律。1938年2月,为了寻找一个安全的环境组织教学,刚在长沙稳定下来的西南联大决定再次转移,目标就是大后方的云南省会昆明。这次转移分三路: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乘火车到香港,再渡海到越南后乘火车进入昆明;经济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组成了规模最庞大的分支,他们乘火车到桂林,再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之后转乘火车进入云南;最艰苦的一路则是从湖南出发徒步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

这段68天的旅程当然是艰苦之旅,他们最多时一天走了110里,疲劳的队伍曾绵延20里,每人每顿只有一碗饭,老师们很多时候要根据饭碗数量才知道学生是不是到齐了。

这段68天的旅程也是乐观之旅,腿脚都肿起来的闻一多竟然在沿途意气风发地画了50多张写生,还领着学生们拜访苗寨,学习民歌,让联大学生得以一睹西南风情。

这段68天的旅程也是爱国之旅,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外交部工作的钱能欣,当时正在政治系学习,他一直相信要发展西南必先了解西南,但也感慨“对西南风土人情记述最多的竟然是日本人”,于是将沿途所见集结成书《西南三千五百里》以了却心中夙愿。

这段68天的旅程更是一段学术之旅,闻一多讲授桃花源地名的原始意义,李继侗教授介绍云南农村的情况,袁复礼讲河流和地貌,哲学心理教育学系学生刘兆吉把收集的两千多首民歌整理成《西南采风录》,朱自清、闻一多、黄钰生都曾为此书作序。

这段68天的旅程还奠定了西南联大最为人乐道的几个形象,这里的师生有自由的思想、乐观的心态、谦逊的品质和真挚的家国情怀。后人多愿回顾西南联大群星璀璨的岁月,多愿细数其中涌现出的科学巨匠——陈省身、杨振宁和李政道成了青史留名的科学巨匠,华罗庚、邓稼先和高琨为中国崛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这些精神才是西南联大故事中的思想精髓,时至今日,学校旧址存放的一块重要石碑仍是杨振宁题词、杨绛撰写的“中兴业,需人杰”。

                    

西南联大的四字校训:“刚毅坚卓”, 刚能立事、刚能取胜、刚能救国、刚能安邦;“毅”则志坚不拔、持之以恒。“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坚”为立场坚定、信念坚定、“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卓”是无与伦比、卓尔不凡,“夫唯大雅,卓尔不群。”刚毅坚卓,中流砥柱,联大精神,历久弥新。我们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刚毅坚卓”,每一位学子都应致敬“联大精神”。

感悟今日

历史不应被遗忘,而铭记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历史。在湖南怀化,EMBA学子们不但完成了几百里路的徒步,还在几所学校进行了公益演讲和当地的孩子们交流。他们希望告诉这里的孩子,西南联大就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建立的高校,那批学生也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为日后中国的栋梁和全世界科学界的领袖;因此,只要努力,清华距离这些教育资源匮乏的地方并不遥远,这些孩子距离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没有那么遥远。

这样的活动也是对自我的警醒,即便中国经济正突飞猛进的进步,但中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优质的生活,没有先进的教育,甚至没有美丽的环境。作为清华的学生和这个时代的精英,使命和责任就是让这些场景远离这个正在崛起的伟大国度。很多时候,这样的使命也许远非一代人可以完成,眼前这些孩子终将在未来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

面对东西部之间巨大的发展落差,联想到前辈先贤在这条西迁之路上的种种不易和他们日后的巨大成就,几百名学子也明白了教育的意义——健全的人格比广博的学识更重要,高尚的情怀比优异的成绩更重要。

                 

这刚好契合清华经管EMBA“行知中国”的理念。“行知中国”是清华经管EMBA开设的体验式教学课程。在清华经管EMBA提倡的“天、地、人、通”教学理念中,强调感知世界和知行合一的行知中国是“通”模块的重要部分,他们相信“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改造中国的前提是了解中国,提升自己的基础是磨练自己。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师生奋发图强,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满怀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为国家输送政治、军事、科技、各行业的领军人才,在突出贡献和业绩中践行着伟大的清华精神,是爱国奉献精神、是科学求真精神、是包容并蓄精神、是人文日新精神。

通过这次行走,让清华学子去感悟前辈们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精神;去体会当年迁徙路途上艰难跋涉的艰辛;去感受在战火纷飞年代坚持学术创作和科研是多么不易。从这次砥砺前行的徒步行走中感触“刚毅坚卓”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认知并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熠熠生辉的中国知识精英的风骨。

水调歌头 · 西南联大

华夏国破日,极目泪苍穹。万里山河涂炭,无语问西东。莘莘学子南渡,游子万里来归,西南共峥嵘。行知三千里,投笔再从戎。

西山苍,滇池茫,炮火隆。神州大地,不知何处落征鸿?彼有西联师生,八年无惧战火,无数真英雄。终得国耻雪,今朝建新功。

清华经管EMBA18A 顾海波

——2019年10月23日于新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报考2017年清华经管EMBA指南 | 倒计时21天
闻一多:烽火联大路
《无问西东》的“西东”究竟是什么东西?
伟大的传奇校长~梅贻琦
配车不开,补贴不要,他带着家人吃苦,妻子却回忆:大家都很高兴
西迁68天三百师生的旷世长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