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乐开启我的音乐人生

编者按:秦派二胡奠基人、长安乐派倡导者、西安音乐学院教授鲁日融,自1951年考入西北艺术学院音乐系、1954年留校任教至今。前不久,鲁日融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评为“杰出民乐教育家”。今年,是他从教65年,本报特约鲁老撰文,与广大读者分享他与民乐结缘的传奇人生。

 

我出生于湖北鄂西武当山下汉水河畔的均县古城。家乡的山歌小调、汉江上的纤夫号子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喜爱民族音乐的种子。1949年,16岁的我报考了设在豫鄂陕边区郧县的一所革命大学校“陕南公学”,那时校园里充满了为新中国建设奉献青春的热血青年,我们跳着“大秧歌”,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团结就是力量》,尽情抒发着对新生活的热爱和憧憬。随后我被吸收到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在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文艺晚会上,我扮演了秧歌剧《全家忙》中的一位没有台词的老大娘,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1949年10月28日,宣传队随军向西挺进,解放安康、汉中。我们西进全程步行,背上背包、干粮,顶着寒风大雪,高唱着“打到汉中去,解放全陕南”的战歌。经过两个多月艰苦行军跋涉,于12月底进驻安康。随后宣传队随军挺进汉中,这段不寻常的历史使我终身难忘。进驻汉中后,原宣传队改名为“陕南区党委红星文工团”,我被分配到乐队担任打击乐手,同时学习二胡、小提琴演奏,就此与音乐结缘,开启了我的音乐人生。

                      

立志——以演奏、创作民乐为毕生目标

文工团为了配合“减租反霸”土地改革,先后排演了《赤叶河》《白毛女》《刘胡兰》三部新歌剧,我从打击乐声部被调到二胡声部再到小提琴声部,学到了中国的新歌剧音乐和二胡、提琴的演奏技能,成为乐队“一专多能”的演奏员。通过三部歌剧的演出,我体会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过去劳动人民的苦难,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观,这为我后来从事民族音乐工作与艺术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我立志学习民族音乐,以从事民乐演奏与创作作为毕生的目标,努力实践、奋发前行。

在我求知的道路上,除开主观上的勤奋努力外,我还遇到了三位“伯乐”的指点关怀。

第一位是汉中红星文工团团长高鲁手
他是延安时代第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为了文工团的发展,他从乐队十几位青年中选拔推荐我报考西北艺术学院音乐系深造。没有高团长的推举,我就不可能上大学接受专业音乐教育,并且走上艺术道路。

第二位是西北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陶剑心
进入艺术学院后要自报专业,我报的是小提琴演奏,陶主任听说我还会拉二胡,就要求我现场演奏两首二胡曲,我演奏了歌剧《白毛女》主题曲和广东音乐《小桃红》。谁知陶主任听完后就说“你应当主修二胡”,并许诺毕业后让我留校当二胡老师。我接受了组织的安排,由此确立了二胡为主修专业。这件事也成了我人生方向的又一个重大转折。

第三位是我的二胡老师油达民

1952年,他从共青团西北文工团调入西北艺术学院教授二胡。他是山西晋西北人,熟悉山西梆子并有一定的创作能力,他用山西、陕西戏曲音乐为素材编写的二胡练习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他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欢度新春》和《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陕西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先河。他的教学理念和音乐创作思想,影响了我后来的二胡和民族管弦乐创作。1954年,我毕业留校担任二胡教学。1955年,我与油达民老师共同发起组建西北第一个学院民族乐队(首任指挥油达民,乐队首席鲁日融)。1956年油达民调离学校,我接任乐队(合奏课)指挥,直到离休。

我留校任教后,并不满足于只教授二胡这一技之能,除了学习刘天华、阿炳外,我还十分喜欢欧洲古典音乐,如莫扎特、贝多芬,特别是以格林卡、柴科夫斯基和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等人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乐派。我的处女作三重奏《塞外情》就是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穆索尔斯基的《弦乐四重奏》后,激发了创作激情而作。此曲在1956年首届“全国音乐周”首演获得好评。     

1958年,毛主席指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师生走出校门深入生活,投入到陕西户县参加“大炼钢铁”的劳动锻炼洪流中。师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农民大众喜欢本土的秦腔、迷胡戏曲音乐。劳动之余,农民兄弟常常要求我们唱段秦腔,拉上一段迷胡为大伙劳动助兴。由此触发了我以迷胡、秦腔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热情,先后编创了《迷胡调》(原型为合奏曲《丰收序曲》)和《秦腔主题随想曲》(与赵振宵合作,原型为中西混合乐队合奏曲《跃进歌》)。这是深入生活与农民交朋友,走基层接地气收获的成果。1959年,国庆十周年期间,我将中西混合乐队合奏曲《跃进歌》重新改编为民族管弦乐《秦腔主题随想曲》,在西安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音乐会上首演,获得了业内的好评。

 

 

创业——开宗立派推广陕西风格

1961年8月,文化部在上海召开“二胡、琵琶教材会”,我将历年编写的二胡练习曲汇编成上、中、下三册(共150首)二胡教程,连同《新编迷胡小曲二十首》和《陕西风格二胡独奏曲六首》一起提交大会。经过我现场试奏《丰收道情》《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后,与会的二胡界前辈蒋风之、刘北茂、张季让等给予“方向正,风格新,坚持下去必有收获”的好评。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陆修棠预言:“西安代表鲁日融以地方戏曲编创的二胡曲拓展下去,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风格流派。”这些评论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我扎根陕西突出地方特色,萌生创立秦派二胡的构想。

同年12月,文化部、中国音协在京召开首次“民族乐队座谈会”。来自二十余个艺术院团的作曲、指挥汇聚一堂,畅议“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编制和创作的发展前景”,我和时任陕西歌舞剧院的作曲、指挥杨洁民带上《秦腔主题随想曲》《小磨坊》(杨洁民曲)两首民族管弦乐作品参加了研讨会,作曲家李焕之在总结发言中特别提到作品的地域风格特色时,以《秦腔主题随想曲》为例,给予肯定,极大激发了我对民族管弦乐的创作热情。

1963年5月,在第四届“上海之春”、首届全国二胡演奏比赛会上,我带了两首自己原创的二胡独奏曲《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参赛,其中《秦腔主题随想曲》获得了“新作品演奏优秀奖”。此次大赛是中国二胡艺术创作演奏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我音乐生涯中获得的第一个艺术奖。

时隔56年,当年参赛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参赛的29位选手中,仍健在的还有蒋巽风、王国潼、肖白庸、宋国生、吴之珉、沈正陆、沈风泉、陈茂坚、舒昭、吴素华等,他们大都步入耄耋之年,为中国二胡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66年至1976年,我有幸参与秦腔《红灯记》的移植工作和乐队排练,后来又指挥由西安音乐学院和宝鸡秦腔剧团乐队联合组建的交响乐队排演秦腔《沙家浜》,使我更加深入学习秦腔音乐的运腔和板式结构。

1977年恢复高考和1978年的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文艺的春天”。由此重新焕发了我在教学、创作、艺术管理多元领域的新理念,并获得了新的成果。一是创立“秦派二胡”。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引领了几代陕西二胡音乐学子的传承梯队。创作秦派风格二胡曲百余首,研究文论专著两部,并获得业内的认同与传播。二是发展“秦派民乐”。在“秦派二胡”的影响推动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三秦大地兴起的“秦派板胡”“陕西秦筝”“长安笛韵”等多个乐种,如雨后春笋般构建起陕西民乐创作与演奏之“秦派民乐”大军,受到全国业内同行的关注和赞誉。三是倡导创立“长安乐派”。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与已故西安鼓乐研究专家李石根不约而同地提出创立“长安乐派”的倡议,认为它是繁荣陕西音乐创作、艺术表演等更加深广的学术构想和创新动力。四是教学理念。在我主持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工作的二十余年里以及后来负责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岗位上,明确提倡继承两个传统,即将“周秦汉唐传统文化意蕴”和“延安鲁艺红色文化优秀传统”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多元教学理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涌现出了沈诚、张晓峰、闫惠昌、周煜国、安之语、李双燕、李作明、高本正、王方亮、金伟等一批优秀的作曲、指挥、演奏和艺术管理人才,为中国民乐教育、民乐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奉献——全方位普及民乐

1996年离休后,学校返聘我担任学校的教学督导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在这一时期,我把一部分精力放在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建设发展和民族器乐的社会活动之中。1997年,我发起“民族管弦乐进校园”活动,组建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大学生艺术团——西安交通大学民族管弦乐团,并亲自担任总监、指挥。在交通大学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开始招收艺术特长生,不断充实乐团的后备队伍。经过5年的训练,乐团获得了丰厚的艺术成果,受到了陕西省教育厅和西安交大的嘉奖。

随后我又组建了西安市少年宫少儿民族乐团,并于1997年亲自带团赴马来西亚进行艺术交流。2005年组建长安民族乐团,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并受到了省文化厅的嘉奖。

进入新世纪,2003年为普及提高陕西省职业、非职业民乐演奏水平,我发起申报举办全省民族器乐演奏大赛(政府奖)活动,获得了省文化厅的支持。随后,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连续举办了三届。每一届参赛人数都在两千人以上,大大提高了陕西省职业和非职业民乐演奏人才的演奏水平。2007年起,我又发起了陕西民族器乐(面向全国)作品征集评奖活动(政府奖),同样得到省文化厅的支持,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评选出各类民族器乐作品200余首(部),为繁荣陕西省的民族器乐创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2014年10月,在校庆65周年期间,陕西省教育厅文化厅、西安音乐学院为我举办了“执教60年作品音乐会暨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同行专家和校友百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借此机会,我也整理归纳了这些年来,自己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成果,如《鲁日融二胡艺术》《秦派二胡曲论》《长安乐派研究文集》《秦派二胡艺术研究文论》等。

岁月悠悠,人生沧桑,令我欣慰的是,在耄耋之年有如此众多的业内同仁与我切磋音乐教育、研究创作理论、回味艺术人生,敦促我继续前行。我把这些都当作十分珍贵的财富,愿在有生之年,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文 | 鲁日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360doc个人图书馆
邓建栋二胡与乐队《随想曲》——?“?歌引随想”山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莫凡作品音乐会展播
民族乐器新增博士学位,中国音乐学院新增10位民乐方向博士生导师
当代民乐典范朱晓谷与他的经典作品音乐会
民乐十二掌门 同奏国曲华章
名家风采:宋国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