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博士生眼里的师生关系:猫和老鼠?

来源:文心雕樑(ID:wenxindiaoliang)

作者:一田一牛    编辑:学妹

博士历程的艰巨任务是撰写学术论文,而在这期间,离不开导师的指导。我认为,没有收到让人痛不欲生的学生的导师生涯是不现实的;没有被导师彻头彻尾的嫌弃过的博士生活是虚幻的。

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一直想找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猫和老鼠吗?不合适,传统的猫和老鼠是一个单方受益的关系,猫捉到老鼠仅仅对猫有利,老鼠是被消灭的对象,这显然不符合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深入人心的Tom和Jerry的动画片的猫鼠关系来说,也不恰当。用Tom比喻导师,是对导师的不敬,因为Tom猫总是输给Jerry鼠,虽然Tom形象很符合导师的定位,导师也常被我们各种离奇古怪不靠谱的论文观点摧残的生无可恋,但导师总有把论文扔回来的杀手锏,这一掌定乾坤的武林绝学,以及无数次被它拍在各种沙滩上的我们的惨痛经历,断然不符合Tom与Jerry的剧情。反之,无论是用Tom和Jerry代表学生,那都是对Tom和Jerry的大不敬,我们既没有Tom的优越感,也没有Jerry处处化险为夷的本领。

    

    ▲ 用Tom和Jerry代表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是不恰当的。图/动画片《猫和老鼠》

其实,我认为,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或互益或单方受益的模式。在哪一种模式停留或者切换到哪种模式,很大程度上要看学生交给导师的功课好坏。如果学生用功,题目选的好,研究做的顺利,那么恭喜你,进入互益模式,当然互益的效用对导师和学生不同,对于学生是学术能力的精进,对于导师是心情较为愉快,可以过一段没有学生添堵的日子;如果学生不太用功,文章写的不好,那也恭喜你,进入单方受益模式,对学生来说,将在导师的嫌弃中,不断增长学术能力;当然,对导师来说,这将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无尽折磨岁月。

写完这个,想必每位同学都想要保持在第一种模式下吧。我想说的是——赶快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妄想,绝大多数博士同学都是一直在导师的嫌弃中成长起来的,别祈望你将在第一种模式中停留太久或者一直停留,如果不是学术天才,可能性不大。

古人形容师生关系是良师益友,一直好奇老师与学生的益友是如何形成的,博士读完了才知道,导师与学生在虐与被虐,骂与被骂,气与被气之间,彼此试探了太多次极限,每次惨烈对峙之后,再相互搀扶,恢复元气,开始新一轮对战,如此操练了太多回,炼成了毕业论文,导师和学生也变成了那个可以相互搀扶下战场的益友(此处有夸张的成分,请勿对号入座)。

      

                     ▲ 导师与学生的“爱恨情仇”。图/Unsplash

选题是博士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和导师的学术交流的开端,这是我与导师的学术思想碰撞最惨烈的阶段。(唔,其实根本没有碰撞,导师剑未出鞘,我已经壮烈牺牲了)。

记得那时每日冥思苦想翻看一份份文献,不知道从哪下手的无助感,日日来袭,好不容易觉得有一丝缝隙,充满希望的写下来,发给导师,满心期待地等着导师的首肯。然后,就木有然后了,继续开始下一次的寻找。嗯,是的,连进入讨论环节的机会都没有。

我记得当时写了一个中规中矩大而空的题目发给导师,得到的回信是:“这个题目不够好。”看到这句,我体会到了我选题的拙劣以及导师的隐忍。当然一丝丝欣慰是这个题目尚未达到让导师气晕,失去大儒风范的地步,他老人家用仅存的理智在“不好”中间加了一个“够”,以缓解尴尬的气氛。额,忍得有多么辛苦。

还有一次,看到一个热点的新闻所讨论题目,我很感兴趣,兴奋的跟导师讨论。“你文献中发现的这个题目的问题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分析的?你的创新点在哪里?”一连串的问题抛出来,我无言以对。导师深吸了一口气(我想一定是按耐住了内心的波澜),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文的题目的确定,需要认真的研究相关的文献,你可以从新闻里汲取灵感,但选定论文题目一定要与文献相连接。”
   

            ▲ 产出好的论文需要认真研读相关文献。图/Unsplash

多次题目被否定的经历,让我慢慢领会了选题的要求,以至于形成了现在每每看到一篇论文,都会审视一下题目是否是好题目,这也算是当初选题时候落下的心病。同时,也明白了与导师讨论之前所要做的工作和准备。也许起初我想跟导师讨论那个新闻题目的目的,只是想知道这个题目是否可以写。然而,导师的要求却是对任何选题问题的讨论都应当是经过充分的文献研究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空谈和浪费时间。

终于,在与文献斗争了无数日后的一个深夜,我做完了选题的报告,给导师发了邮件后,忍不住趴在桌上许久,学习压力、想家、连日来选题的疲惫全部袭上心头,突然觉得这个读博的决定做的太草率,不该自找这个烦恼。如今回头看看,那时还真是“too young, too na?ve”(太年轻、太天真)。万里长征才走了最简单的一步,现在的我忍不住要嘲笑一下当时的自己。  

读博过程中,除了答辩,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莫过于见导师、见导师和见导师。每一次去见导师的“激动”心情,无以言表。长长的走廊仿佛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穿越的时空,导师在学术那头,我在学渣的这头。推门进办公室的那一刻,不敢直视导师,乖乖找一个离导师最远而又不失礼貌的位置坐下,当然,这个位置的拿捏,完全看你对自己论文质量的自信程度,也就是说考虑到导师扔论文的力道,与论文质量成负相关关系,你应该坐在导师扔出你的论文稿,刚好可以接到,又不会直接拍到脸上的距离,从而避免自己的尴尬。讨论的时候,时而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时而想拿上论文夺门而出,还好导师在讨论每个问题的时候一般是面不改色,语气平静。(当然,这不代表没有杀伤力,相反,有时候平静的语气会尽显导师对你的绝望——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除了祝福你,导师我对你的帮助也就到此为止了)。

我时常感叹的是,当导师的心理真的需要很强大,现在看看我当时写的东西,我着实觉得我与导师的心理素质差距跟我们的学术水平差距应该可以一起讨论。

后来,渐渐的,也有时候,写的还不错,导师会表扬几句,多日冥思苦想后的奖励,却也来之不易。然后,接踵而至的,就是开启下一段的抓耳挠腮,掘地三尺的写作历程。
      

                ▲ 开启下一段抓耳挠腮的写作。图/Unsplash

现如今,回顾我的读博历程,感谢导师的鞭策和指导(当然,我认为最大的鞭策之一是我拿自己的论文和导师论文对比的时候,次次扎心,至今无一例外)。

读博的过程中,作为学生来说,与导师的交流是紧张、痛苦乃至崩溃的,然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怎知你不曾给导师带来如此感受?毕竟,让导师满意很难,让导师抓狂,以我们之学术水平,相对比较容易。

尽管导师的批评是难捱的压力,但他日,你羽翼丰满,独自行走这学术江湖的时候,这严格的训练,是导师赠你最好的铠甲。

         


仅以此文献给有志进入学术领域的各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
如何写好硕士毕业论文
如何写好自己的学位论文,快来看看吧
吐槽哪些不负责任的导师
吴量福:研究生导师应该如何带学生
论文写作 | 选题的五条捷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