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汝窑新论之八: 大雅至朴,大道至简 ——官汝窑瓷器评说

四、关于“玛瑙入釉”

    关于“玛瑙入釉”,历来存有争论,大体可以分为“信其有”“信其无”和“将信将疑”三种情况。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考古挖掘的成果的丰富,无论是纸质著述还是网上论说,“信其有”占多数。度娘在“汝窑”词条中明确道:“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著名陶瓷专家叶哲民先生在《中国陶瓷史》(三联书店出版)中写道:“关于此点古来理解不一。其实玛瑙本是一种硅酸物质二氧化硅(sio2),正是制釉的主要成分,与适应构造略有不同。况且玛瑙不一定全部可作装饰,其劣等品或下脚料完全有做釉的可能。”指出了“玛瑙入釉”的可能性。冯先铭先生在其《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汝窑”词条中,回避了“玛瑙入釉”问题。笔者坚定的“信其有”派,理由如下。

一是“玛瑙入釉”在可信度很高的古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最早提出“玛瑙入釉”的是南宋学者、藏书家周煇。周煇,泰州(今江苏泰州)人,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7年),为世家。其父周邦颇有文才,家有藏书万卷。周煇少时即饱读诗书,成年后自己多处游历,扬州、饶州、建康、池阳、信州、无锡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50岁那年,他还作为使节的下属到过金国,途径汴都(开封)时,顾瞻宗庙宫室,不禁有黍离之叹。《清波杂志》在宋人笔记中较为著名,书中记载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轶事;保留了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诗和佚词;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风俗、物产等。书中所载,史料价值很高,是研究宋代历史、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在《清波杂志》卷五“定器”一节中写道:

出疆时,见虏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近年所用,乃宿、泗近处所出,非真也。饶州景德镇,陶器所自出,于大观间窑变,色红如朱砂,谓荧惑躔度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时有玉牒防御使,年八十余,居于饶,得数种,出以相示,云:“比之定州红瓷器,色尤鲜明。”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又尝见北客言:耀州黄浦镇烧瓷,名耀器,白者为上,河朔用以分茶。出窑一有破碎,即弃于河,一夕化为泥。又汝窑,宫禁中烧,内有玛瑙末为油,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上文涉及到了定窑、景德镇红釉瓷器、秘色瓷、耀州窑和汝窑,是研究这些窑口非常重要的、可信度很高的历史文献,所以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出使时,在外国看见他们所用的定窑瓷器,颜色莹润洁净、十分可爱。而我国近些年所用的都是宿州、泗水一带产的,不是真正的定窑瓷器。饶州的景德镇,很多瓷器都产自那里,在大观年间曾产生过窑变瓷,颜色红得像朱砂,都说是被火星照过才这样的。因为不合常规的大多是妖物,窑主急忙把它砸碎了。有一位八十多岁的玉牒防御使得到几件,拿出来给我看,并说:“比定窑的红色瓷器还鲜艳。”越地的秘色瓷是钱氏做国君是的宫廷贡品,大臣以下都不能用,因此才叫“秘色瓷”。还曾经见到北方的朋友,听他说过:耀州耀州黄浦镇烧制的瓷器,叫耀州窑,白色是上品,核桃、朔州地区用它来当茶具。刚出窑的瓷器有一点破损,就把它扔到河里,一晚上就化成泥了。还有汝窑,是朝廷烧造的,釉里边有玛瑙沫,只供给朝廷,挑剩下的才能出售,现在也非常难以得到了。

由于周煇所处年代与北宋非常接近,所以他上述论述历来为陶瓷研究者、收藏爱好者所重视。特别是其关于官汝的论述,虽只短短的一句话,区区26个字,但是为人们研究官汝提供了十分丰富的信息。其一,官汝的身份——“汝窑,宫禁中烧”。“宫禁中烧”十分明确“汝窑”是朝廷烧制的,“宫禁”指帝王居住的地方,这里指朝廷。“宫禁中烧”有的引为“宫中禁烧”,实为不妥。其二,官汝的瓷釉为特制,其中加进了玛瑙末——“内有玛瑙末为油”。“内”指瓷釉内,“玛瑙末”即用玛瑙磨制的粉末,“油”即“瓷釉”。其三,官汝的筛选机制——“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定制的瓷器只供给宫中,朝廷甄选后,落选品才允许卖出。这种机制,确实不能算是“官窑”或“贡窑”,而只能算是具有了“官窑”的雏形。其四,官汝十分珍稀——“近尤难得”。周煇为南宋初人,其生活的年代距离北宋末年非常近,即已感叹特别难得,可见即使在生产官汝的当下,想获得一件都非常不容易。

把研究成果和考古挖掘所获相印证,周煇对官汝的论说十分客观、准确,因此,他提出的“内有玛瑙末为油”也很可信。比他生活代的略早的北宋矿物岩石学家杜绾《云林石谱·汝州石》记载:“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澈,少有纹理如刷丝。其质颇大,堪治为盘、盒、酒器等。十余年来方用之。”《云林石谱》是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大约成书于公元1118—1133年,其时恰为两宋之交,其所记“十余年来方用之”与官汝烧造年也恰恰吻合,但不好确定是巧合?抑或恰好?

南宋以降,又有多人对“玛瑙入釉”作过记述,比如明朝的文学家、书画家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记载:“汝窑用玛瑙末作釉,当时止供御,绝难得。”清唐铨衡《文房肆考》写道:“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屑玛瑙为油,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

概言之,“玛瑙入釉”为几乎与官汝烧造同年代的文献所记载,并得到后代多数研究者的认同,证明其为客观存在。

二是“玛瑙入釉”得到了现代科学及考古挖掘的证实。有人从现代化学、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以玛瑙入釉的主要作用有三个。其一,降低烧制温度,能将窑温控制在1180—1280℃,从而能得到理想的天青色;其二,降低釉面的玻化程度,增强其玉质感;其三,促进分相——析晶釉的成功,即促进胎体以及釉中的晶体分子不断活动,使晶体形状由“点”开“花”,此一过程恰与天然名石肌理的生成规律如出一辙。也就是说,官汝动人心魄的天青色、赏心悦目的玉质感得益于其制釉的独特技术——“玛瑙入釉”。

这一技术在2015年清凉寺遗址考古挖掘中得到了证实,下图即是出土的当时使用的玛瑙。

    图14:北宋晚期 玛瑙 2015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图片来自网络)

    从图片上看,颜色和宋代杜绾《云林石谱·汝州石》所说的:“色多青白粉红莹澈”很相近。有研究者认为,正是这种“青白粉红莹澈”才能生产出官汝色釉色中有若隐若现粉红彩晕的天青色,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大宋文化氛围,独特的汝州自然人文滋养,才能使“汝窑为魁”。

三是“玛瑙入釉”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产物。一般认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如果用理论阐述就显得十分高深,而在现实生活中三种思维无时无刻不在左右个人的行为实践。

彭华教授的《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整体》(载《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3期)对这三种思维分析得十分透彻,且通俗易懂,本文学习、摘录其对整体思维和直觉思维的阐释:  

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直觉思维是思维过程没有中间推理阶段,不进行逻辑论证就直接得出结论,具有直接性、自发性、非逻辑性等特点。虽然说直觉思维具有逻辑思维不能替代的优势与特质,但同时又不得不指出的是,直觉思维重灵感、轻逻辑,重体验、轻思辨,重直觉、轻论证,容易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严密,不利于思维向形式化、定量化发展,容易导致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还有可能妨碍自然科学的发展。

举现实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我们就能深刻体会整体性思维和直觉思维对我们具体行为方式的影响。其一,以做“宫保鸡丁”这道菜为例,如果用逻辑分析式的方法去做,要把食材的质、量说清楚,再把做菜的工序说清楚,还要把火候讲明白,这需要大费周章。而一般中国人做这道菜根本不需要费那些劲,而只需要大概其的质和量、差不多工序,就应该这样的火候,就能把这道菜完美地呈现出来,这其中靠的主要是整体性思维和直觉思维。其二,最典型的例子是中草药,没有任何一位中医能够准确说出哪怕一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其分子式,以及这些成分是如何治病的,但是,即使的乡村医生也能够开出由几味、甚至十几味中草药组成的一副“汤药”。凭的是什么?凭的是对这副药整体药性的把握,凭的是对其中每一味药药性的把握,而这所谓的把握,传统上靠的是直觉而非理性逻辑。中国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四大发明”也基本上是这种思维的产物,这种思维的核心要素为整体、直觉、顿悟。直觉即对事物进行整体的观照所产生的感觉;体悟则是以心观物,以过去的惊艳为积淀,对事物进行感悟和体验。在这个过程当中,“取象比类”的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按照此法,把表面上“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事物分门别类,用以比较某种结构、规律或秩序,以此了解、确定这些事物间的关系,再将这种关系加以总结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是为“顿悟”。因此,中国传统思维既有直观性,又有体悟性,是直观与体悟的统一。所有的古代瓷器鉴赏、鉴定,所有专家的所谓“眼学”“标型学”鉴定方法,其思维方式基本都是取象比类的方式。从思维发展史来看,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是在直观与体悟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回头再说“玛瑙入釉”的问题,汝窑的伟大技师们也是按照中国传统思维去做这件事的。因为在1千年前,这些技师们绝不会知道玛瑙本是一种硅酸物质二氧化硅(sio2),也绝不会懂得二氧化硅(sio2)正是制釉的主要成分,他们只是凭直觉,感觉玛瑙末应该能够入釉,并且能够增加釉面的珠光宝气感。他们这样做了,他们成功了,他们为北宋朝廷奉上了一抹天青色,他们为中国陶瓷业贡献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是“玛瑙入釉”未必是官汝的首创。清代《南窑笔记》手抄本(作者不详)记述“柴窑”的条目下写道:“周武德年間,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而从一般的常理推断,在我国漫长的陶瓷制造史中,累计数万窑口,制造了数以几十亿计的器物,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是其冰山的一角、沧海中的一粟,所以,不仅可能有玛瑙入釉,而且还很有可能有玛瑙入胎的器物,留待更多的人去研究、去探索吧!

(待续)

(作者:河北承德  刘国臣  初稿完成于2019年8月,2020年12月修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文了解“汝瓷”
汝窑的基本概念
汝瓷收藏的最高境界
汝窑收藏门道
宋官汝窑天青釉盖罐
北宋官窑与汝官窑瓷的不同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