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文阅读命题探秘及解题对策
文言文阅读命题探秘及解题对策(上) (2012-8-15 13:43:00)高一版

(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843期)

程虎平

文言文阅读是难点,对考生来说,得分率一般较低。因此,要取得复习的最佳效果,就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而探究文言文阅读命题的奥秘(即特点和规律),对于考试取胜关系极大。笔者通过对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研究,发现命题有如下特点:

一、文言实词命题——瞄准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十分普遍,而考生经常对此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常常挂一漏万。从近年高考此类题的命题来看,均为选择题,一般是选择解释错误的一项。命题者为了降低难度,会特意选12个文中最难理解或是超出了中学生理解范围的实词来作为考点。但这12个词的解释往往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如此命题一则体现“文不甚深”的原则,降低难度;二则是利用考生的认识误区(认为高考题会比较难),虚张声势。而真正错误的一项,往往是比较常见的实词,而且试题给出的义项确实是该实词所具有的,并且根据这一义项来解释句子,表面上勉强也能解释得了,从而设下陷阱,诱使一批粗心大意、不认真思考的考生上当。请看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实词的考查题(第4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解析】

命题者有意将错误项设在较为常见的“敛”字上,释为“躲藏”似也勉强能通,但实则错误。因为“敛”在此处应为“收兵”之意(原句意为“辽军震惊地把他当成神人,就顾虑重重地收兵离去了”)。若释为“躲藏”,也与“去(离去、离开)”相矛盾。而有的(比如“彻”)是不常出现的实词,其出题意图是在为你提供这个词的正确词义,降低文句理解的难度。此类题一般用“代入原文法”来解答。即按试题所给释义分别代入具体的语境(即原文句)之中,若上下文意贯通,无矛盾之处者释义正确。反之,为错误。但要特别注意命题者设误特点——表面上似乎勉强可通。如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中的选项“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似乎能通,实则与“降”语意重复(古人写文章是很讲究简洁的),“趣”为通假字,通“促”,意为“赶快”。本句意为“你们不是我主公的对手,还不快快投降!”

二、文言虚词命题——重在“虚”处设难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且顾名思义,就可明白它们的作用不如文言实词那样好把握。据此,命题者一般会设置一定的难度,当然,难度又不会太大。首先,考查的虚词一定是《考试大纲》中指定的18个虚词之中的;其次,考查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是中学课本里学过的。根据这一命题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熟代生法”来解答。这类试题每组选项中的第二句均出自中学课本,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据此,可由这些熟句子入手,将加点词的意义代入第一句,如果全文顺畅,能讲得通,就相同,否则就不相同。请看2011年高考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虚词的考查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俱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

本题每个选项中的第二句均出自中学课本。A项,第二句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于”义为“跟、与”,是介词。代入上句,显然讲不通。实际上,上句中的“于”,虽然也是介词,但意为“到、向”(该句意为“所以才能向天下通达它们的意向呢”)。故意义不同。B项,第二句选自《烛之武退秦师》,“而”义为“就”(该句意为“(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是表承接的连词。代入上句,显然不通。实际上,上句中的“而”,虽然也是连词,但表修饰,一般不译(该句意为“拱手发问说”)。故意义不同。D项,第二句选自《鸿门宴》,“之”义为“的”,是结构助词(该句意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代入上句,显然不通。实际上,上句中的“之”虽然也是结构助词,但它位于主(“仲父”)谓(“言此三者”)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句意为“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故意义不同。C项,第二句选自《论语》,“则”意为“那么、就”,是表假设的连词(用于后面的分句,表假设或推断的结果)。代入上句,十分顺畅,且上下文文意贯通(该句意为“宽缓刑法,百姓就不愁死罪”)。可见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故为本题答案。

三、文章理解命题——注重宏观和细节

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文意理解题主要是对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能力的考查。这类试题的命制,一是注重“宏观”的理解(即大体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二是重视“细节”(即某个具体的方面)。这类试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二是对文言文文段中某个具体方面的考查。就拿人物传记来说,命题者常有以下几种设误类型:①无中生有;②故意曲解;③张冠李戴;④时空颠倒。请看某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6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捕后,妻子投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经艰险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 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解析】此题就是从宏观上命制的,但同时也特别关注细节。解答时,就要从“宏观”和“细节”两个方面来思考。先从宏观上大体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主要写的人物是谁?写了几件事?作者的态度怎样?可以画出文段中的名词(只要明白它是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年号、谥号等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从宏观上大体把握文段的内容。例如本题中,文段的主要人物是花云,叙写了他勇猛超群,其才深得太祖赏识,并建立显赫战功,得到提拔,驻守太平时被反贼陈友谅率兵攻破城池,英勇牺牲的事迹;还写了其妻为丈夫殉节及儿子花炜历经艰险安全存活的事。作者对花云是褒扬的态度。再关注具体细节。采用“对照原文法”:在文段中找到与每个选项对应或相关的文字,并与之对比,然后加以判断。例如本题B项,与之相关的对应文字主要有:“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以上文字与选项中除“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这些细节外,语意大体吻合。而“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 显然与文段中的对应文字“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贼缚云”不相符。“元帅朱文逊战死”是在陈友谅率水师前来攻城、城池尚未攻破之前发生的事,而“他(指花云)被捕”是在“城陷”之后。此选项属“时空颠倒”或“故意曲解”。ACD三项在文段中均能找到对应或相关的文字,且语意完全吻合。由此可见,本题答案为B项。

又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6题也是这样,通过“对照原文法”可知:D项中的“何灌阻止溃退未成”,在原文中找不到对应或相关的信息,显然属“无中生有”。

四、文言翻译命题——重心在于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研究近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命题可以发现,命题除关注关键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重点实词和虚词)之外,将重心放在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上。

先说词类活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考生应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形容词的活用等。从近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命题看,所说几种活用类型均有涉及。

1.名词的活用

“乞其术,师事之”(2010年高考山东卷),其中的“师”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对待师长那样”,该句可译为:(申甫)向他请求学习他的道术,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动词的活用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2011年高考湖南卷),其中的“起”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振起”。该句可译为:韩文公的文章,使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振起。亦可译为: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

3.形容词的活用

“吾为子新其亭”(2011年高考福建卷),其中的“新”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为“更新、新修”。该句可译为: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愈贤黯”(2011年高考江西卷),其中的“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认为……贤良”。该句可译为:(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

再说特殊句式。按照《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应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和成分省略等。例如:

1.判断句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这是一个含有“……之所以……也”的因果判断句,一般译为“……是……的原因”。该句可译为: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的原因。

2.被动句

“吾为物所苦”,这是以“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该句可译为:我被小虫咬得难受。“常不见听信”,这是以“见”为标志的被动句。该句可译为: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3.宾语前置

“近代未之有也”,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属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应为“近代未有之也”。该句可译为: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其李将军之谓也”,既是固定句式“其……也”,又是有标志(“之”)的宾语前置。该句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4.成分省略

“且以守仓库”,这个句子省略了“以”的宾语“之”,应为“且以(之)守仓库”。该句可译为: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2009年高考湖北卷),这也是一个省略句,其中“一刀一饼”省略量词,译为“一把刀和十个饼”;“携”省略了后面的宾语“之”,指代“刀饼”,即“这些东西”。该句可译为:(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遇偾军夺舟弃江中”(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这也是一个省略句,应为“遇偾军夺舟弃(之)(于)江中”,省略了“弃”的宾语“之”和介词“于”。该句可译为: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

此外,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材上,以“二十四史”等史书中的人物传记为主,近年也选用了宋代的散文和明清的小品文等。这些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体系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高中文言文阅读总复习(三)
文言文常用语法总结
文言文阅读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