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四大杰出才女的励志人生

  很多人都听过古代四大美女,却未必知晓古代四大才女。她们不仅貌美,还有才气,丝毫不亚于四大美女,她们便是李清照、蔡文姬、 卓文君、班昭。


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出生于宦臣之家,少年时代快乐的生活,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好写文章。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妇二人志同道合,赋诗做词,时相唱和。而且两人均喜欢收集金石,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家。1127,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先是夫妻失散,后来赵明诚病死,绍兴二年(1132年)夏天,她在大病无助的情况下,改嫁张汝舟,婚后方知张汝舟完全是为了占有她的古玩财物。婚后不久,张便对清照横加虐待,加之李清照又了解到张当年在科举考试中曾有过舞弊行为,便告发了他,并与之离异。按宋《刑统》规定:妻告夫,即使属实,也得“徙二年”,李清照因此而陷囹圄。后来,找了曾与高宗皇帝共过患难的翰林学士綦崇礼出面营救,才得出狱。后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则通过对相思之情地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 感慨身世飘零,悼亡之情。《蝶恋花》流露了她对失陷了的北方大地的无限眷恋,而《声声慢》则表达了作者在孤独生活中的深深哀愁。在她众多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声声慢,也是她处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

  最著名代表作《声声慢》欣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文词绝妙,鬼斧神工,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史学方面她的《金石录》同样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早年曾写过一篇《词论》,提出“别是一家”的说法,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是宋代重要的词论。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女作家。李清照一生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经典名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多才多艺的诗人蔡文姬

蔡琰,又名文姬,河南杞县圉镇人。她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集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身份于一体的女性。除了《悲愤诗》,她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她的一生颠沛流离,婚嫁三次,经历了丰富奇特的命运,备尝生离与死别的悲伤。

文姬之父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字伯喈(公元132年~192年)。她的母亲赵五娘知书达理,与蔡邕琴瑟和谐。遗憾的是,两人结婚20余年都没孩子。五娘劝丈夫纳妾,蔡邕坚决不同意。他在《协和婚赋》中赞美说::“惟性情之至,欢好莫伟乎夫妇,受精灵之造化,固神明之所使。”蔡邕45岁时赵五娘才生了文姬,作为“独生子女”的蔡文姬被父母宠爱的程度可想而知。文姬10岁时,蔡邕吃惊地发现她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中秋之夜,蔡家祭月,蔡邕在室外弹琴,室内文姬听到父亲的弦断之音,马上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非常吃惊,又故意弄断了第四根弦,文姬马上分辨了出来。蔡邕震惊于女儿的天分,开始教女儿学琴,两年之后,文姬琴艺学成,蔡邕将自己的焦尾琴送给了女儿。文姬很小就显示出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蔡邕倾其所能,教其诗赋文章,12岁的文姬已全面继承了父亲的多种才能,成为一代神童。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蔡文姬赎了回来。蔡文姬是悲苦的,回归故土却不能母子团聚蔡文姬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故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这年是公元208年,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思念儿子,整日神思恍惚,又已是残花败柳,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物,迫于丞相,只好接纳了蔡文姬。婚后的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蔡文姬悲惨的身世也激起曹操的怜悯之心,从而放过了董祀。从此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夫妻双双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相敬相爱,一直到老。
  曹操有卓越的文学才华,还特别爱书,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当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立即命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足见蔡文姬的才情。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蔡文姬一个博学多才的女子,一生三嫁,命运是如此坎坷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她最后嫁给董祀,生有一儿一女,晚年还算安定。

慧女卓文君

卓文君西汉才女,郭沫若曾推她为我过古代三个伟大叛逆女性之一。临邛人,西汉才女大富商卓王孙女儿,美丽聪明,精弹琴,善诗文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才女。然而,父亲为了攀附权贵,将她嫁与李家公子。丈夫体弱多病,撒手西去后住在娘家。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

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一首《白头呤》,“……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她的一生,应该是值得的。比如充满浪漫色彩的夜奔,比如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见钟情,比如与爱的人携手终老等等。女人一生如此,夫复何求?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事还有一首诗:《望江亭
  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 
  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文豪班昭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中国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在父亲班彪和兄长班固死后,继续完成前汉书的纂写工作。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学者争相传诵,前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班昭还有一个兄弟是班超,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细亚三十年之久。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哥班超得以回朝。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他离开西域疏勒时本已有病,来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聊,加以旅途劳顿,回家一个月就病逝了,班昭无言以对。

  班昭的文采还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七篇中,总共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原来是用来教育自己家女儿的,后来被很多人家抄去,也来教育自己家的女儿,时间一长,全国都流行了。

    在东汉皇帝频繁更换的局面下,邓太后一直临朝听政,以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予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班昭年逾古哮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妇女受歧视、受压迫的封建社会里,才学出众的班昭,好似一株冲寒怒放的奇葩,她是古代妇女智慧的代表,也是古代妇女的骄傲!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氏----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转载自谢鹏雄《文学中的女人》中国篇

对于凡事自由自在的现代男女而言,长诗《孔雀东南飞》所叙述的那种婚姻与悲情是不可思议的。世上哪有这么专横的婆婆?媳妇也为什么要那么怕她?那儿子简直是窝囊废!连心爱的妻子都保不了~~再说,夫妇俩为何不搬出去组织小家庭?何况焦仲卿本来在外做府吏,把太太接到任所,不是刚好脱离婆婆的压迫吗?这些事如此简单,夫妇又相亲相爱,何至于闹到家破人亡?实在也未免太没用了!

本来,任何人若是狠下心,夫妇联手,对付一个母亲,大概也是足足有余的。但人有不可狠下心,不能狠下心的情况。个人倒觉得狠下心,或讲求一点方法就可以对付过来的事情,却硬是不狠下心,不讲求机诈,这份心情也是十分令人向往的。伦理道德与制度结合,而能成为如此牢不可破的规范,站在今日凡事百无规范的地点看过去,似乎也是令人很佩服的事情。

《孔雀东南飞》,全文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据说是古今第一首长诗。叙述一个女子十七岁时嫁给一个府吏,夫妇尚算恩爱,无奈不为婆婆所容,被迫返回娘家。妇人临走时其丈夫虽一再表示不久就会去接她回来,但她回去后,有太守家遣媒求婚,女兄强迫她出嫁,她不忍背负前恩,乃于太守迎亲前夕投水自尽。其夫闻之,亦自缢于庭树,结束了这场人间悲剧。《孔雀东南飞》据说就是后人所作,用来叙述,哀悼这件事的。

诗中不幸的女主角,“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能女红,能诗书,通音律,也算是闺阁才女,可惜“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苦悲的原因是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却不得婆婆的欢心:“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因此“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妇人既要被遣回家了去了,如果丈夫也是很冷漠的人,说些无情无义的话,匆匆做另迎新欢的打算,为这妇人计,倒也可使她断绝情念,各奔前程。偏偏这位府吏,再三舍不得,先是向母亲求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继而向将离去的妻子作深情款款的倾诉:“卿且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妇人感激他的情意,相信他的言语,最终死于他优柔的深情束缚。

这个妇人,不但是个才女,而且容貌艳丽,举止娴雅。《孔雀东南飞》中关于这位妇人的美丽,有一段很出色的描写:“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如果只看到这里,几乎以为是新媳妇嫁过来,盛装而喜气洋洋地来拜见婆婆;及看到“上堂谢阿母,母听去不止”才晓得这原来是下堂妇辞别婆婆的一幕。

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如此郑重地介绍妇人的美丽呢?这可能是长诗的结构安排,但我也有点怀疑是作者有意如此写,以暗示妇人的才貌双全,正是她不为婆婆所喜欢的重要原因。一个媳妇样样都比婆婆强,做婆婆的怎能忍受。大约这位妇人样样都好,就是因为自小生长于富贵人家,缺乏这点世故。

继而妇人与小姑道别:“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据说李白是精读《孔雀东南飞》的。在太白诗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位大诗人咏叹弃妇的诗还作了不少。如《白头吟》《妾薄命》《怨歌行》《去妇词》《长门怨》《寒女吟》《会别离》等都是一字一泪,泣血之作。与《去妇词》中的“回头望小姑,莫嫁如兄夫”比较,《孔雀东南飞》中的妇人在这阶段与小姑作别时的情景,还不算很凄惨;他虽不得婆婆的欢心,犹得宠于丈夫,抱着一缕希望离开,在心情上尚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最后却是这一缕希望害了他。

以这个妇人的家世,家中有母有兄,如果她无才无貌,离开丈夫回娘家后也没人要她,她大约尚可在长兄家中,苟延残喘,过一个虽不快乐但平静的半生。

不幸她生得有才有貌,一回家,媒人就来提婚。初时母亲还替她抵挡,但后来哥哥说话了:“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阿兄的话理路井然,又似为妹妹的幸福着想,是很难反驳的。想象中这中间也应有兄妹间争辩的过程,只是诗人略而未写,最后妹妹说不过阿兄,只好“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哪得任自专?”答应了!在答应的霎那,大约求死之意已萌。其实,就是因为决心要死了,所以才能虚以委蛇。

死的叙述,是美丽而凄绝的:“其日马牛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张心斋《幽梦影》中说:“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我觉得世上的事也有言之极凄美而实痛苦者,就是殉情。虽然诗歌小说中常亟言殉情之奇,殉情之悲,与殉情之美。但世上并非到处有值得殉的情意,也并非到处有能殉情之人。自以为聪的现代人很容易嘲笑《孔雀东南飞》那两个又“懦弱”,又“想不开”的男女主角。

现代男女决不会那么听妈妈的话,现代男女很容易就搬出去自组小家庭,现代男女分开了决不会痴等对方来接回去,现代女子既然离婚就会再嫁,现代妇人恨不得有条件更好的人来求婚。总之,现代人根本不信焦仲卿夫妇的那一套。但是,现代男女有了这些自由后,是否婚姻比幸福持久?

自然,这样问,是不公平的;也犯了逻辑上条件与结果关系上的错误。但是既然现代男女的做法也并非必然地好,我们也不妨重新回顾下这一套自汉朝以前到民国初年三千年间规范着中国---或东方家庭生活的伦理,其优点何在,其如此以家破人亡的牺牲来遵守它的价值或意义在哪里?

《孔雀东南飞》的女主角,聪敏,有才,美貌,勤劳,恭顺,差不多具备了当时一个妇女应有的美德。她的娘家并不寒微,她的丈夫十分爱她。假定,她狠下心顶撞婆婆,丈夫责怪时,她撒娇耍赖,其实是有很好的机会能把丈夫拉进来一起反抗婆婆的。但是她没有这样做,为什么?

丈夫既无能保护她,让她回娘家去,临走时,她为了自己的前途,也可说下狠话,绝丈夫的心,为自己留下前程。一个女人已被婆婆休了,还有什么情意可言?从此男婚女嫁各不相干,也在情理之中,但她没有丢下这句狠话,为什么?

既已回到娘家,对于婚嫁之事,已觉得“岂可再乎?”不论母亲哥哥要她嫁,她都可严词拒绝,相应不理。但她却顺从阿兄之意答应了,为什么?

既然答应了要嫁,对方也是太守之子,体体面面地嫁过去,后半生荣华富贵,获得幸福的机率应在百分之六十以上,但她却选择死亡,为什么?

个人觉得这几个为什么,未必可全部以“不事二夫”的僵硬道理来解释。

首先,这个妇人确实是以幸福与性命为注,遵守了当时的伦理。当时的婆媳的伦理,母子的伦理,夫妇的伦理,兄妹的伦理,她全遵守了。当然,那些伦理的内容,也是现代人最容易嘲笑的顽迷的规范。但伦理内容是否合理并非重点。重要的是遵守伦理是一种美德。求取美德是一种理想,人能为理想而牺牲幸福与性命,显示出极高贵的情操。这位妇人正是有这样的情操。至于伦理内容违反人性的自然,那是另一回事。这个伦理,不是那妇人定的,也由不得她来批判。她怀抱着殉道的精神,为这伦理的维护而牺牲。她,是一个高贵的理想主义者。对理想的追求,在诗的价值上----不只是文学的诗,也是生活的诗----其重要性超过幸福。

第二,这位妇人十分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为婆婆着想,为丈夫着想,怕丈夫为自己与婆婆闹僵,怕哥哥为自己得罪太守,难以做人。她为所有的人着想,就只未为自己着想,最后仅以一死保护了自己的情操,也以一死让所有相关的人都有面子。

就诗的观点言之,这位妇人犹是幸福的。她有值得为之而死的原则与理想。人能为理想而死,是很可骄傲的,其可骄傲仅次于为理想而活。与她比较,她的丈夫虽然是好人,只可算是个可怜虫。尤其是他听到下堂妻要出嫁才急急赶来责备妻子:“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些话可谓极其不体贴而无聊,妇人便在这几句话的逼迫下无可转圜走上死途了!

现代人可以嘲笑这对夫妇的“愚蠢”,但永远无法抹杀这整个事件中蕴涵的美。这件事很美,只因事件的女主角有很美的情操。

----------------------------------------------------------------------------------------------

乱世佳人史嘉丽----现代人的缩影

转载自谢鹏雄《文学中的女人》西洋篇 

没有看过《飘》(Gone With The Wind)这部小说的人,可能也都看过“乱世佳人”这部电影。连电影都没看的人,也大概都听过小说或电影的名字。

据说《飘》是文学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两个月内再版十二次,一年卖了两百万册,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从一九三六年第一次出版,迄今已历半个世纪,其畅销的状态依然持续。而这本小说出自一个无人知晓的作者马嘉丽特.米契尔之手。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四十九岁就死了。生平只写了这么一本书。

为什么这本小说会这么畅销?当然,畅销并不证明它一定有多好。直至今日,评论家对于这本小说可否列为世界文学的杰作,仍甚犹豫。但畅销,一定有畅销的原因。譬如,故事的动人,求生存的题旨的普遍性等等~~~但这里面最魅人的,无疑地是女主角史嘉丽.奥哈拉这个人物。尽管这本书于一九三六年初版,写的事情,其时代背景还设在一八六一年至一八七三年之间,但女主角史嘉丽.奥哈拉却是个十足的现代人。

什么是现代人?现代女性与古典美人在外貌上的差别是:古典美人美丽而安静,现代女性不美丽而魅人。

《飘》的开头是这样写起的:“史嘉丽.奥哈拉并不美丽。但男人被她的魅力所吸引时,很少注意到这一点,譬如塔尔顿双生兄弟就是……”当然,史嘉丽的身材是“魔鬼身材”---“十七寸的腰是在三个郡里面最细的。紧身的短上衣衬出十六岁就很成熟的胸脯……甜蜜的面孔上一双绿色眼睛显示出狂野,任性与旺盛的生活力,与她端庄的举止很明显地不相称…… ”

任性,自私,自我中心,不能忍受“任何不以她为中心的谈话”,精力旺盛,敢作敢为,自以为是,读书很少,全身散发出女性的魅力,却又不得不在母亲的管教下装出行为端庄的样子---这就是现代女性史嘉丽 .奥哈拉。而她,在故事中生活在一八六一年~~~

当故事开始时,她正与塔尔顿孪生兄弟一起坐在农庄门口聊天。作者对这一女二男有这样一段描写:“虽然他们生下来就在农场养尊处优,从小被人伺候,但坐在门口那三个人的面孔既不轻松也不柔和。他们的表情有一种强悍和机警,那是终年生活在户外而甚少为书本中无聊的事理所烦恼的乡下人所特有的……”

很显然地,史嘉丽.奥哈拉这位北乔治亚州农场主的女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今日看来,仍然具有十足的现代感。说得通俗一点,是一个很“够劲”的女人!她与刚刚被学校开除而不敢回家的塔尔顿兄弟本来谈得兴高采烈,但塔尔顿无意中泄露了近邻农场主之子艾斯礼与梅拉妮订婚的消息。史嘉丽一听,即心事重重,立即把塔尔顿兄弟打发走了。

史嘉丽是聪明的女孩子,但如同所有自我中心的女子一样,她有自以为是的地方。史嘉丽在这个故事里致命的自以为是就是自以为自己爱艾斯礼,又自以为艾斯礼爱她,而且除自己外无人适合嫁给艾斯礼。因此当她听说艾斯礼与梅拉妮订婚的消息时,她第一个反应是觉得艾斯礼是因为得不到她,才会退而求其次与梅拉妮订婚。她立刻觉得自己过去对艾斯礼太冷淡,使得艾斯礼不敢对她示爱,不敢追求她。于是她决定明天到宴会里去,见艾斯礼,要使出各种有效手段,让艾斯礼知道他可以追求她……。

尽管如此,艾斯礼还是娶了梅拉妮。愤怒的史嘉丽,一半为了报复,突然嫁了梅拉妮的哥哥查理士。南北战争爆发,查理士入伍上前线去了。不到一年,史嘉丽已成寡妇。史嘉丽离开父亲的农场到二十五里外的亚特兰大城去,与已故丈夫的亲人住在一起。但不久北军进攻亚特兰大,在烽火战乱中,史嘉丽与梅拉妮得巴特勒.雷特船长之助,乘其马车逃回搭拉农场。

在战火中,家园已经荒芜,农场的财富牲口均已被毁灭。史嘉丽之母在此时发高烧,因来不及送医而死。其父不堪打击,精神竟告失常。史嘉丽在荒废的农场必须负起奉养父亲,两个妹妹,梅拉妮以及留下来的忠心耿耿的仆人。在这个艰难的情况下,史嘉丽使出浑身解数,包括撒谎,欺骗,以及使用女人原始的本钱--眼泪,渡过难关。譬如她为了保全农场,毅然嫁给了妹妹的未婚夫甘乃迪,并叫甘乃迪替她付了三百元的税。

史嘉丽又向雷特借钱买下了一个木材厂,而且不久之后把它经营得蒸蒸日上。甘乃迪为驻军所杀,她毫不犹豫地再嫁给发国难财而已拥有巨万财富的雷特。但尽管他们之间生了女儿,婚后的生活并不恩爱,史嘉丽一直自认自己是爱艾斯礼的。当她终于发现自己其实爱的是雷特时,雷特已绝望于两人的关系,离她而去。结尾的场面一如电影所呈现,史嘉丽目睹雷特离去,自言自语道:“明天又是另外一天。”

《飘》不是一本读下去很快乐的小说。虽然有些喜趣与幽默,但全篇充满面对战争与生活的挣扎,最后的结局也留下一份沮丧与空虚。

《飘》也不是一本很高贵的小说。女主角史嘉丽绝不高贵,她能使用女人各种骗术去骗男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令人印象最深的男主角雷特更不高贵~~~史嘉丽虽不高贵,还佯装高贵,雷特连装都不装。有一次史嘉丽劝他装正经些,他嗤之以鼻。雷特是一个“奸商”,什么钱都赚,从心底看不起爱国的口号与正经的人。那艾斯礼则是一个懦弱的伪君子。全书中唯一令人敬重的角色是梅拉妮。她是一个平凡善良的女人,相夫教子,没有他念。

尽管史嘉丽的行为就其行为本身而言,令人不齿。但在那种场合那个时候做那样的事,似乎显得很自然。连雷特最后都不能不承认,史嘉丽那样不择手段利用男人达到她的目的,有其令人“佩服”的一面,因为她的目的是要生存,而生存,无疑是优先于一切的。

奸商雷特,尽管与敌人私通而大发国难财,是一个做坏事还洋洋得意的人,却有一个无法克服的弱点---他爱史嘉丽。他打从第一眼看到史嘉丽就爱上她。他明知史嘉丽是一个自私,贪婪,不顾别人死活,善于利用男人的女人,但他一直希望在她身上找出一些比较高贵的气质---并非希望她善良,而只是希望在她身上也看到一些作为一个女人所常拥有的,对爱情的理想,对情感生活的向往等等。但他始终未能找到。而且史嘉丽心中老想着艾斯礼,令他十分难忍。从认识,结婚,到本书结束,这位颇有男子气概的雷特船长,一方面应付周围事件赚他的钱,一方面在爱上史嘉丽的情感下煎熬。一直到最后他决定事已无望,他也不愿受这个气了,史嘉丽却告诉他,她爱他了。这个话,在那时候说出来,真的是太迟了,也不具备让人相信的合理前因。因此,愤怒的雷特仍然弃他而去。就史嘉丽而言,她是罪有应得;但话说回来,她能从雷特那里得到的现实上的利益,她已全得到了,虽然在精神面她若有所失,但她已有力量生存下去。

我们说,史嘉丽是十足的现代人,所以现代人认同她,喜欢她,看着她有快感,因而书会畅销。她具备现代人一部分优点与大部分的缺点。她的优点使人觉得可爱,她的缺点使人觉得可亲。她的优点是活泼,有劲,乐观,奋斗,不屈,勇敢。她的缺点是自私,自满,自以为是,没有道德原则,不择手段,卑鄙,贪婪,俗气,无知。她的行为中,最魅人的部分是她常陷于一种生死关头与流离颠沛的处境,这处境使她有充分的理由作出一些反道德的事情。现代人不是也常常身不由己,必须为了保护自己而昧着良心做事?就这个意义上讲,史嘉丽的行为正好为现代人作了很好的辩解,因为她不这样做就不能活下去,因此她自私,卑鄙,俗气,好像也是一种美好的品性~~~延伸下去,这本书的故事虽然通俗,肤浅,似乎也是理所当然。而且正因为它通俗,肤浅,才有机会畅销。

当然,把这本书说得如此不值,并不公平。这本书在那通俗肤浅的情节背后,有相当深刻的,对人性的透视与对时代背景的把握。正如史嘉丽这个人,在其俗气,自私,卑鄙的另一面有其坚毅的,对生命的执著。这执著使她在烽火离乱中生存下来,使她能以生存下去为最重要的,或唯一的道德,使她能在雷特离开她时仍然能觉得“明天又是另外一天”,尚有可为!

被各种无可奈何的烦恼所困扰的现代人,看着她,有如看着一个求生存的模式,恨不得能像她那样果敢,自私,大胆,卑鄙地为自己打算。所以史嘉丽这个女人,人人未必喜欢她,但人人不得不佩服她,因为她是这样敢作敢为,比你我都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人如诗,亦如歌。
才女芳踪
中国历史上十大才女
四大才女
世人眼中的古代四大才女,都有自己的心酸故事
中国古代有才、有貌、有德、有行的四大才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