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杂谈 | 关于《苕溪诗卷》与《蜀素帖》的比较

作者介绍

米芾(西元1051-1108年),北宋书画家、鉴赏家。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元右六年(1091年)起,改名芾,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有洁癖,多蓄奇石。尝於无為州治,见巨石,状其丑,大喜,巨衣冠拜揖,呼之為「兄」,因举止狂放,世称「米颠」。不能与世随和,故从政数困。能诗文,善书画,精鉴别,好收藏名迹。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有「风檣阵马,沉著痛快」之评。

《苕溪诗卷》

《蜀素帖》

(图片附有超链接)

《苕溪诗帖》与《蜀素帖》无疑是在米芾书法作品中璀璨的两颗明珠。两部作品均为手卷形式,且篇幅较长,更能够全面地展现米芾的创作技法与情感表达。两部作品均为元祐三年,米芾时年三十八岁时的力作,且创作时间仅仅相隔一个半月。但是,不论是技法的表达还是整体所体现出的精神面貌,均大相径庭。

一、两帖的创作背景

元丰至元祐期间,米芾母亲阎氏去世。本就依靠其母亲皇族奶妈身份入仕的米芾一下子便失去了依靠,令其惶恐不安。与此同时,曾授予米芾颇多恩惠的宋神宗驾崩,年号由元丰变更为元祐,这不免让其更加心灰意冷。此时北宋的党争更加严重,米芾因人微言轻得以远祸其身,但在仕途上的晋升希望却越发的渺茫。

二、《苕溪诗帖》与《蜀素帖》用笔差异

作品的风格从根本上来说在于书写的节奏与用笔的方式所决定的。而《苕溪诗帖》在用笔上以沉稳圆融为主,《蜀素帖》则夸张多变。这样的差异也是米芾情绪化的体现。

《苕溪诗帖》中的用笔

(1)中侧锋转换

可以看出侧锋转中锋的用笔方式是《苕溪诗帖》的一大特点,动作越少细节越多。如“将”的第一个竖,重按过后提笔调锋下行。“点”字第一笔侧切入纸,顺锋而下,“月”字的横折钩,折笔后在竖画的中段由侧转中。都表现出米芾自然的书写状态。

(2)补笔

可以看出通过补笔使得字的空间和整体气息上的更加整体。诸如此类的补笔情况还有很多,不论是为了填补空间或是改变字势,还是为了调整书写节奏亦或者是丰富笔画形态,都能看出米芾完成此作的过程是经过慎重考量的。在保证沉着痛快的同时尽量顾全细节,以达到自己对于创作作品的高要求。

《蜀素贴》中的用笔

(1) 夸张的点画形态

《蜀素帖》点画的夸张并不拘泥于某一个笔画,其横、竖、撇、捺、点等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形态出现。比如点的写法,此帖当中的点轻重对比极为悬殊,轻者如蜻蜓点水,一掠而过,重者却如千斤巨石坠地,力感十足。这反映出书家在书写时的情绪释放。

而在《吴江垂虹亭作》当中的“湖”字,三点水当中与最后一点连接的连带动作被米芾处理成一个横画,这样的写法独特而别致,在米芾其他作品中也不算多见。

(2) 夸张的粗细对比

《蜀素帖》当中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极为强烈的粗细对比关系。不论是单字,或者是字组,这样强烈的提按对比贯穿始终。这种关系在《苕溪诗帖》当中虽偶有发生如“赓”字的第二、三笔极轻,与其他较重的点画产生强烈对比,但并非常态。

《送王涣之彦舟》当中的“神”字左半部分前几笔的笔触极为轻盈,最后一点突然落笔,再配合上右边的长竖上长下短,如此飒爽利落的处理方式,使得整个字凌厉异常,且节奏感极强。

此帖除了能够展现其高超的用笔技巧外,也是米芾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完美展现,这种想象力伴随着其情绪的释放跃然于纸面。其中固然有一些用笔因其性情所致而表现得过于夸张,但是其作品与情绪的完美融合却能令这幅千古传世佳作极其经典。

总结

《苕溪诗帖》与《蜀素帖》所呈现出的差异远非文字叙述所能表达,而一个书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间隔之内创作出的两件作品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不得不令人称奇。这种现象对于任何一位书家而言都较为罕见。

这篇文章是编者源于对米芾的偏爱,由于对苏、黄、蔡的了解没有米芾的多,因此不敢贸然撰文。此篇文章仅为杂谈,多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果大家喜欢,小编会继续做下去。感谢读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快速掌握苕溪诗帖和蜀素帖的临创转换
看米家高手谈米芾,比看视频还过瘾!
集字书法创作方法杂谈
下 笔 之 前 先 读 帖(学书心得)
行书欣赏
元代书家系列之——白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