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演进(三)——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这些词大概是从2015年左右开始热门起来的。我曾经相当纠结“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概念区别,一度认为二者区别是:信息化代表后台系统、围绕业务流程管理;数字化代表以移动APP为特点的数字化产品、围绕用户体验,Gartner的“双模式IT”也恰好有类似的定义。正如90年代末,我刚进入这个行业时,也曾经努力澄清“电算化”和“信息化”的区别。

可以参照行业标准化机构Open Group对“数字化”几个相关概念的定义:

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

IT in the form of a product or service that is digitally consumable to create or enable business value.

翻译成中文是:“信息技术(IT)以可被数码化形式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呈现,从而创造或赋能业务价值”。

所以,DT和IT是有概念区别,如果用最通俗、形象的方式解释,我认为DT,只有两种消耗呈现方式:移动应用、物联网。

数字化(Digitaliz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create additional business value within the primary value chain of enterprises.

翻译成中文是:“在企业主要的价值链里,应用数字化技术(DT)创造新增的商业价值”

数字化(Digitization)

The conversion of analog information into digital form.

翻译成中文是:“将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的形式”。

上面两个不同英文字,实在是没法准确地用相应的中文词来表达,只有都叫“数字化”。显然下面这个“数字化”是上面那个“数字化”的基础,是构成商业或组织的“数字化孪生”的基础,只有先“数字化B”了,才能“数字化A”,我一些早期文章思考过这个命题:

数字化转型,首先得“数字化”

零售数字化:数字化孪生和人际数字化

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radical, fundamental change towards becoming a digital enterprise.

朝着数字化的企业,彻底的、根本的变化。

直到去年中读了现代企业信息化领域一代宗师Tom Siebel新书《数字化转型》,我才彻底放下纠结。Tom是真正的践行者,他说的,我信。

Tom Siebel并没有刻意将数字技术(DT)和过去30年的企业数据库技术、ERP/CRM等信息技术(IT)应用划清界限,从他的描述来看,数据库和ERP等IT应用是企业数字化的早期阶段,最近几年兴起的营销技术,实乃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是继财务、人事、销售、运营、研发等部门后,最后一个被数字化的部门。而“数字化转型”是指传统企业驾驭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这四大驱动力,而产生的自身进化。

互联网公司是真正的“原生数字化企业”,例如Amazon、谷歌、阿里、腾讯,而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则是指传统企业怎样变成互联网公司的运作方式;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是重构商业、重构行业。见我旧文:

战略随想 | 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叫数字化转型

例如:互联、电能的无人驾驶汽车,仅仅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汽车驱动技术而颠覆了传统汽车行业吗?在传统汽车之外,能源行业显然是将被颠覆的,不仅如此——警察行业可能也要转型,因为不再有抓醉驾的机会了;保险行业也将被颠覆,今天车辆相关保险占到财产险行业保费收入的60%,互联、无人驾驶的汽车,还会有盗抢险、责任险吗?

所以,今天当企业说起“数字化转型”时,应该是以下三层意思中的一个意思或者几个意思的综合:

  • 传统意义上的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并没有太本质的区别

  • 技术意义上的数字化转型,指的是企业信息技术(IT)的架构向数字技术(DT)的架构转化,也叫“架构现代化”(architecture modernization)或者“下一代架构”(next-generation architecture),在新的架构下:

  • 因为使用了移动应用,用户界面更人性化

  • 因为使用了云和新的开发方式,软件部署和更新迭代更快

  • 因为使用了大数据技术,数据分析更实时、更智能。

  • 终极意义的数字化转型,实质上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战略问题。

过去这几年,在跟企业领导探讨“数字化转型”中,我感觉真正具有第三层思维的企业领导并不多,不少企业领导迷失在社会上一片“数字化转型”的嘈杂中,感到不安甚至恐惧,觉得不转不行。借用一个著名的比喻:数字化转型,就像是毛头小伙子谈性爱:每个人讲得都头头是道,没有人知道真的怎么干;每个人都以为其他人都正在干,也就声称自己也正干着呢。

以上第三层面是纯业务战略问题,已经无关本系列文章“IT规划”的主旨。我们聚焦讨论前面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规划方法跟我前面两篇文章所介绍的方法并没有变化,我们来看看第二个层面对“IT规划”产生的方法论演化吧。

和过去相比,数字化时代的信息技术规划有三个重要特点:

一,企业级的技术架构转化

上篇文章介绍了“企业架构”方法,业务决定技术的道理并没变,只是随着技术的发展,DT和IT在技术架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见旧文:

构造实时企业| 数字化转型之企业架构转型

数字化转型 | 新时代数字化实施的三个核心议题

“数字化转型”在实现层面上的七个特征 

从规划框架来看,数字技术产生了很多时髦的概念,例如最近火得烂了大街的“中台”,包括“数据中台”(就是指数据分析平台)、“技术中台”(就是指企业级PaaS)和业务中台(就是指业务微服务)等,也算是新一代架构理论的一个流派。我过去关于中台的文章见:

数字化落地的四个核心问题 | 自建决策,摩登架构,中台赋能和重塑人才

泼瓢冷水 | “中台”概念滥用是数字化转型的伪命题

穿越概念的迷雾 | 再给“中台”泼瓢冷水

啥叫数据中台 | 企业用数据驱动业务的架构

前段时间有位企业领导给我发微信,请我写写以SAP为代表的稳态系统与中台架构的敏态系统的关系,有什么区别,不同行业里应用有啥特点。

传统的信息系统,例如ERP和其他核心系统,跟新一代数字化平台之间的关系,在上面这个规划框架图中展现得很清楚。他们是“后台”系统,或者属于Gartner所说的记录系统(system of records),或称“稳态系统”,和以移动APP为特点的敏态应用区别如下:


敏态系统

稳态系统

业务领域

业务操作,数据分析,电商及用户互动,员工协作以及其他非关键的企业活动

管理系统,例如ERP,CRM,HCM;或者核心业务系统,例如制造执行系统、核心银行系统等

服务对象

面向操作用户;

面向外部顾客

由业务人员操作,最终服务于管理人员

应用价值诉求

用户体验

业务流程

数据特点

不持续保存,精确度要求不高

持续保存,一致性、精确性、合规性要求高

系统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短

生命周期长

版本迭代

快,持续发布新功能和新版本

慢,一般以年为单位

投入

单一系统投入很低,无需复杂实施

单一系统投入高,实施复杂

技术特点

基于公有云的快速开发和部署;基于“平台”的微服务架构

单体应用,应用系统内部紧耦合,对外通过服务连接

开发和实施方法

自研

通常采用套装软件,也可以自研

需要说明的是,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三者的发展,使得上篇文章提到的郭士纳画的那个企业IT服务栈(Stack)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以DDP的数据层为例(也就是所谓“数据中台”),当前,技术堆栈较为复杂,供应商也很分散,企业需要做大量的整合、开发工作。最近这几年,我给企业做“数字化规划”或者“中台规划”咨询时,不可避免地都会遇到“技术堆栈”选型问题。Tom Siebel的描述如下:

来源:Tom Siebel - 数字化转型,2019

我也一致持有这样的观点,搞“中台”意味着自研产品,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短期来看,只有纯技术公司或者大型企业具备这样的能力;长远来看,也许所有的企业都是科技企业。

Tom Siebel在新著中以在AWS上,搭建一个基本的基于AI的预防性维修应用为例,在数据接入和转化、数据湖、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服务交付等模块上需要架构起AWS的若干服务,这就是架构师要干的事情。我认为,早期的“IT规划顾问”今天应该也应该是“云解决方案架构师”(Cloud solution architect)。而基于这样的架构,开发量也是非常巨大,集成也非常复杂:

来源:Tom Siebel - 数字化转型,2019

Tom Siebel目前正在带领创业一家基于物联网的人工智能套件公司,就像30年前开箱即用、无需自己开发的ERP、CRM套件一样,今天,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也应该提供基于业务模型驱动,业务用户无需考虑内部技术组件构成的“套件”。

他认为,当年企业信息化最大的敌人,是啥都想自己开发的企业CIO;到数字化时代,承担复杂架构和开发管理的CTO角色也越来越重要,Tom下图勾勒的套装企业级AI平台概念:基于多云管理,灵活调动各种基础云服务,支持各种标准SaaS和企业定制软件,应该是一个包含了各种AI能力和功能,提供集成开发环境和微服务的PaaS平台(亦即“中台”)。

 来源:Tom Siebel - 数字化转型,2019

二,企业级的数字化产品创造

数字化时代,除了企业级架构转型,即IT基础设施简化、搭建数字化平台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在平台上不断创造用户体验导向的数字化产品。数字化产品创造的方法和传统系统开发及实施具有显著区别,即所谓瀑布式和敏捷式的差别,不再是自上而下(业务流程管理,亦即管理需要,以流程管理为核心的)的推导式,而是自下而上(用户直觉式使用的,满足用户的人性化需求,以体验为核心的)的探索式。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规划”这个词本身就带着自上而下的含义,在数字化时代,这个含义本身就已经被大量消解。

针对数字化产品的规划,涉及到三个重要的方法:1、设计思维,2、用户旅程,3、产品创造及架构。

企业级设计思维方法解决的问题是:

  • 理解用户:深入理解用户的动机、需求和挫败感,使得产品能够激发用户愉悦

  • 定义最小可用产品(MVP):针对目标画像的人群,提供基本功能,为后续的持续迭代打下基础

  • 协同开发团队:在开发过程中,从相关干系人和目标用户中持续获得反馈,将反馈记录下来,每次迭代解决优先级最高的问题

 

来源:IBM车库方法手册,2019年,可以在IBM官网下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米集团信息化中台战略
107页PPT | 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设计详细方案(附下载)
数字化转型之顶层数据架构规划
我对中台的理解和企业数字中台建设的思考
以架构视角解读和落实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两份重磅指导文件
“中台”是怎么臭了大街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