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 • 古诗词赏析

清明节,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清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清明 · 古诗词赏析

图片:©网络

本期作者:颜如

清明 · 古诗词赏析


《拟挽歌辞三首》节选
魏晋 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赏析:颜如

清明时节,也是追思祭奠的季节,这三首诗是作者临终前写给自己的自挽诗。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陶渊明认为“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人生如一个幻影,本来即空,最终也复归于空无。

他在《形影神·神释》诗中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天地之间如投身大浪,沉浮不能自主,而自己却应“不忧不惧”泰然处之。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认清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可奈何之后,不消极,不回避,顺其自然,自由快乐地生活,这是非常积极的觉悟之人的人生观。

吴小如先生断定这三首自挽诗,是在陶渊明晚年大病之中,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自知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自嘲“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坦然写成自挽诗,这种境界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全诗的主旨,也是诗人对生死的看法,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生前荣辱,身后评价,大可不必计较。

对于人世间的生死,陶渊明始终以一种极坦率的态度面对,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死去好了,何必再思前想后!”正如陶渊明代表作《归去来辞》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达出勘破生死的达观思想。

最后二句语带诙谐,他回顾平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而不能常得。

不论贤士达人还是凡夫俗妇,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亲戚”二句,道破人生真谛。家人亲眷因为跟死者有血缘,有感情,想到死者还会难过悲伤,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淡忘,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

《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会去娱乐唱歌。孔先生仁厚,自然做不出这种哭完死者随即欢歌的不近人情的举止。

但一般人参加悼念多半是礼节性的应酬,从感情上本就没有多少悲伤,葬礼一毕,自然恢复平常的状态。陶渊明看透了世俗人情,他反用《论语》之意,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此处并无批判之意,而是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白描,生与死在个人是大事,在群体之中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将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骨肉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在孕育万物的大地上,我们如此渺小,悲喜乃至生灭都微不足道,但我们会明白,这就是生命的自然过程。

愿东航罹难的同胞,魂归青山,与国同在!

       



©摄影:网络





摄诗文艺店今日好书推荐

《故宫里的中国》作者:李少白,杨春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陶渊明
和谈丨陶渊明为何自作祭挽诗文
《挽易咏畦联》赏析
陶渊明 自挽诗
中考古诗词复习讲座
不读诗,无以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