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南京(1976~)黄芪先生”

吴南京(1976~)


因父生病自学中医,治愈父亲的病后,而走上中医之路。


吴南京医术博取百家,日渐精湛,治愈许多疑难杂症及癌症患者。常常将危急重症者从鬼门关拉回来,因而在当地享有一定名气。


吴南京曾用这样一首诗来表达:“父亲苦疾医看尽,孤灯温酒对书影。沉潜岐黄十八载,只效一颗济世心。”


吴南京对于黄芪的运用非常擅长,每用黄芪起难症,人称“黄芪先生”。诸多难治的杂症配合黄芪的灵活运用效果很好,有时为挽救病人日用斤重。他认为

治湿不忌甘,而是忌滋。在大量化湿药的同时加用甘药还是可以的。

特别是很多湿证又见气虚明显的情况,主要的原因他认为是气虚不运水湿所至,

临床上常常超大剂量用黄芪为主药,再加淡参和苦燥来治。

很多舌厚病人,先吃五苓、三仁没效果,他以大剂甘药来补中,几天下来,苔反而速退。他觉得主要还是在于辨证。这种治法是从《金匮要略》“大气一转,其气乃消”此话中得出。如果说是气阳两虚所至的水湿不化,很多医生用渗利芳香来化,反而来得慢。


吴南京以“补阳还五汤”的思想,来治疗关节痹痛、中风后遗症、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等病,效果非常理想。吴南京强调治病要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得综合考虑天气,情绪,饮食,居所,习惯等因素。无论是药物,针灸都得结合气候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学习中,吴南京特别注重古人的治病原理和现代中医的理念。


吴南京发现,对久治不愈的疑难病,许多医生最常规的手法都用过了,但没有效果。对待久治不愈的疑难怪病,吴南京会根据病人的情况,或以单方取效,或以大方围攻,或以超大剂量突破常规用药治疗,常常能把一些疑难杂症治好。


吴南京除了看病之外还将自己所学所悟传授弟子,并通过现代网络教学培养着一批传承人。著医书颇多,释医药之理传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吴南京终于在中医学方面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自古至今,熟知中医药之理人并不多,能识病人之症,对症施治少见,故庸医多,良医少。黄元御因此而感叹,作《四圣心源》。


中医学属经验科学,诊病是依症而定,治病有方,方证一致。胡希恕认为:“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有“临床擅用经方,出神入化”之效果。


吴南京为亲人治病,博览医书,访名家求学,深知医理药学,将所学与治病经验相结合,医术精湛,擅拟时方因症施治。著医书不断,结合自已的治病案例,释古人之医道,观点明确,通俗易懂,剖析了

诸多现行医学之疑难问题,国人生活中养生保健之弊端简书社区

你好,中医 (十二)中医之名家

黄岐之

回答于 2020-10-13

中医随中华文明发展而形成,出现了无数中医的名家。有岐黄之术的黄帝和岐伯,有杏林之称的董奉,有悬壶济世的费长房,有青囊之谓的华伦,还有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等。这些人物大多数是对中医学理论的总结或形成,作出了具大贡献,并且医术高超,留芳于世,常被“神化”。

中医学作为一门实用科学,在古代称为医术。一般是通过师徒方式传授继承,也有借中医典籍自学摸索。无论哪种方式习医,学有所成,需要熟知医理药学,访师传授,不断实践和总结,才能有一定的医技,治病救人,成为一名中医专家,即中医之名家。古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若不习此三世书者,不得服其药。”

由于,中医理论的深刻哲学性、唯物辩证性及独特的象思维与抽象结合方式,中医医术发展中形成了不同观点的学术门派,门派之争丰富和促进了中医的发展。

如今,又有了中医和西医之医学门派之争,这将有利于人类医学的发展。

本文,通过三位近代的中医之名家,来窥视中医之医术。

黄元御(1705-1758)

清代著名医学家,乾隆皇帝的御医。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

他医术精湛,声望素著,毕其一生,除了行医治病,便是从事医学理论著述。他的医著,解说前人之莫解,立其独见。

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气,扶阳抑阴”的诊病理论。在施治中他始终贯彻了重视脾土、扶阳抑阴、厚培中气的施治原则,这是他对祖国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刻苦攻读,溯本求源,理论结合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黄元御是继景岳之后,又一位集“易”与“医”于一体之大成者。对人体奥秘的研究,是以宇宙基本的真理大道为基础,以太极模型、阴阳、三五之道的五行为运筹和协原理,把气候、地理、医术各学科统一成整体,从而把人体生命本源的研究和天地之源的研究联系起来。

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 《四圣心源》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黄氏在此书中提出“枢轴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符合临床。此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氏诸书之精华。

胡希恕(1898—1984)

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一生勤于临床,并一直在临床、教学一线,其明确指出经方医学采用的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是神农-伊尹汤液学派,不同于《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明确提出了仲景学说和《黄帝内经》理论学术渊源不同;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其临床注重方证,更是揭示了半表半里实质,并提出了“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学术。胡希恕不仅学术成果突出,被誉为开创经方医学研究新局面,而其临床疗效也十分突出,“临床擅用经方,出神入化”。

胡希恕一生研究仲景学说,有着独特的见解,有使世人瞩目的成就。临床擅用经方, 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经方家。

胡希恕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等,惜不易见。提出:“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强调了方证的重要性。

胡希恕学术思想已经成为目前经方界的一面旗帜,其学说易学易用,验之于临床,疗效突出,在国内及国际中医界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介
【非专业组】郑奕——岐黄未央
张德超老中医
17.12.17【中医流派】丨吴门医派(2)
中华民族名医像(62):吴谦
【名医故事】“博学大家”吴连恩,久治不愈的杂症和顽疾,他能轻松治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