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英儒      中医肾学说

中医肾学说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它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要了解中医的肾学说,必须清楚中医论中的各种理论,中医的肾学说仍然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所有论肾的理论都零散存在于医学著作之中,只是为了解释的需要或论证某些原理才提到的,要把肾理论统一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那么肾的先天之本又是什么呢?要深究它,就必须谈到万物之源了。对万物之源的认识,目前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万物之源是“气”。第二种说法认为万物之源是“无极”。第三种说法认为万物之源是“生物树”的演变。其原理是相通的,只是从不同的认识水平去论述而已,三者也还不能取得一致的认识,但三者并不互相排斥。

所谓万物之源是“气”,古人说:气是宇宙万物之根。肾是从气而发生的,古人又说:万物之根为源于区性“无极”,由无极而生太极,太极而生两仪,而为阴阳,阴阳具则万物生。

中医认为肾是从“气”进化而来的。气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有人认为气是推动生物发生的来源,有人认为气是维持生物体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有人认为气是自然与一切生物活动能力的无形体现。这些认识,只是认识到“冰山的一角”。目前科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真正认识气的水平,还无法全面阐述气的精髓。中医则认为气是宇宙万物之源,找不到它的实质,也不可能找到气的实质,因此只能用“气”字作为说理的代名词,在中医看来只有用最简单而又能表达其深奥的气作为认识论,用一个无形的气作为统论,并就气而提出不少的创造性的解释。北宋张戴曾作了归纳,他认为气不是物质,而是客观的派生物(气化),是对立统一的变化事物运动的内因。《黄帝内经》曾阐述了比较系统的气学概念,并将气学理论广泛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领域。《素向·宝命形全篇》谈到“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晶有长短、万物并至,不可胜量。”《黄帝内经》还说:“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提出了气是变化无穷的。东汉王充提出“元气自然说”,认为世界万物的生发、消灭都是“元气”的自然聚散的结果。南宋王安石《主气论》说“生物者,气也,元气变化阴阳,遂成万物。”《黄帝内经》又说:“气是宇宙之本,阳化气,阴成形,万物由气构成,人变如此”。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提出万物由气而生,死后又归元气,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明代喻嘉言“气是在物质基础上的,气令充固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全赖乎气,为这主持”。老子曾高度概括地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为和,气附于阴为阴气,气附于阳为阳气”。阴与阳对立统一即为“气”,气是无形的,摸不到的,看不见的,气不是指物质,而是指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气机”。气机是动态的,是指挥事物运动的内在原因,阴与阳是物质的属性,它依附于事物后成为气的载体,气则附于载体之上,完成它的转输变化过程。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确定气是无形的,气是宇宙万物生发之源,气是宇宙万物生发之根。当我们理解以后,就可以把它与中医的肾理论联系起来了。气是万物之源,人或人类都是宇宙中万物之一。人这个物种也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是气化、进化演变而具备了本物种的“我”而存在的。换句话说是“天生的”,这个“天生”就是气,并创造了气理论。

前面我们引用了《黄帝内经》中“气是宇宙之本,阳化气,阴成形,万物由气构成,人变如此。”阴气与阳气只是为说理而使用的对立名词而已,同样道理,肾阴与肾阳又被中医看作是肾先天之本的代名词,为了再进一步具体化,又把肾阳称之为肾气,肾阴称之为肾精,肾精与肾气便确定为气化中肾的先天之本,这个本生成于人之前,这个生成于人之前的肾精与肾气不仅具备了肾精与肾气原始的“我”,同时也具备了生物全息元的生物整体性,也存在生物“我”的遗传基因。当这些东西在更高一层结合时,便成为生发为成人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了,这个基础就是中医称的先天肾之本,它源于人体生命之前。中医称肾为先天之本是先天肾之本的延续。这俩本应有明确的认识,是次序的先后,是未结合前的肾精、肾气和结合后的肾精与肾气。在认识中医肾学说的时候,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体来看待,别截然分开。当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时,可以把这看作人体生命的开始。而肾的先天之本,可以作为生物发生来看待。肾为先天之本是“两性、两精、两气”的结合,前者是“生物”的开始,后者是人的“生命”的开始。

中医把“形”成为生命开始的现象叫做父母禀赋,是与生俱来的“气”化演变的延续。所谓禀赋可以理解“两性两精”结合后的受精卵,精子卵子结合后成为生命的完整体。这个完整体吸取营养后逐渐发育为胚胎,它的最初营养物质是细胞质,以后才从子宫的胎盘中吸取其他促进发育的营养而成长为胎儿。《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而成及髓”。精就成为人体活动与结构的物质基础。所以《灵枢·木神》篇又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灵枢·决气》篇说“两神相抟,合而为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成发育最根本的物质,它是来自父母的精血,先于人而生成的物质”。而男女两精是在受精卵之前就具备了的,是来自于“气”的生发、进化、演变的结果。前面我们讲万物生成于气,是中医认识深奥之处。写到这里,肾为先天之本已作了交代,具体地讲肾的先天之本指的是生物的根源与进化,肾为先天之本是指人体生命的开始的完整结构。

下面我们将讨论“人体生命之本”这个问题。当受精卵成为完整生命开始时,它带来了属气的基本元素,中医把这种元素称之为先天之“精”,这个精是阴阳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存在中医称之为肾精与肾气的两种物质,肾精是人体成形的基础,肾气则是人体精神、思维的基础,它是附着于先天之精而存在的,它是中医称之为肾为先天之本的核心,也就是人体生命的基础。

中医认为肾精为生命的物质基础,肾气为精神与思维的基础,前者属于形的发生,后者属于精神与思维的发生,中医叫做“神”。形是可见的,神是不可见的,是不见寄附于可见形之中而存在的。近代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是形,而克隆不了神。前面我们讲神是寄附于可见形之中而存在的,但这种存在只是祖先进化记忆之神,而且这种神在长期的进化中已成为物种的本性了,虽然它仍属于神的范围,但却与人体原始的神是有区别的。举例说,生长于陆地上的任何动物,即使它们从来没有见过火,也没有受过火的伤害,但它们祖先遗留下来的记忆促使它们怕火而不敢触火。再举个例,牧羊犬出生后如果从来没有见过羊,也没有加以训练,但只要把牧羊犬放在羊群中,它就本能地把羊群聚拢起来,这是牧羊犬祖先遗留下来的记忆,这种记忆在漫长的进化史中已溶入它们的本性之中了。神是克隆不了的。那么中医怎么知道神的活动的呢?中医认为人的生成是肾精与肾气共同生发的结果,肾气是附于肾精而和肾精同时存在的,是存储于人体大脑海马回的记忆。肾气是发挥神的动力,所以中医说“肾是作强之官,会巧出焉”。

肾气是随着肾精而同时存在的,精成形,气成神,神附于精,精藏神,都是肾气之所主,形决定于先天,神决定于后天的积累,形的生成就具备神之所舍,人体大脑中的海马回、各种神经的中心就是神舍。形是可以看得见的组织与脏器,神是看不到的肾气。克隆技术可以把形克隆出来,但无法把肾气的神克隆出来。当然,在进化的漫长过程中,有祖先遗留下来的神,已在进化中溶入形了,这种溶入于形的神是物种的“我”。后天之神就是要靠后天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积累,积累的质和量因个体不同。


前面我们进行了肾为先天之本和肾的先天之本是什么的粗略探讨,本节我想谈的是“肾为先天之本”在中医学术与临床应用上的体现。

中医认为肾是藏精和调节水液作用的器官,是人体精气潜藏之处,所藏的是人体“精气”,承受着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是阴脏,水液调节最终归于肾,虽然有水之源在肺的讲法,但肺的活动之气的根本在肾。

肾是藏志的地方,人们的一切技巧都由肾生成。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肾气强,则精髓满,脑力充足,精神健旺,人的志气坚强。志伤肾便伤,脑力不足,都认为病在肾。

肾是水火之宅,藏有无形之火,是先天之火。肾合骨,骨藏精,精生骨髓,髓充实则骨必强,所以说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血。肾衰时发落齿脱。骨髓是肾所主的,脑海空虚,耳目则失聪,肾气足则生殖能力强。

先天之精,能生能化,是人体重要的生活力,因此,把这种维持生命的基本动力叫做肾气,肾气衰则人的寿命短。

以上所写的是中医对后天肾的认识,在临床则注重其对五脏六腑的影响,它是通过命门来传递肾的作用的。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宅,其火来源于肾,这是无形之火,是先天的火,所以又叫“相火”,这种火是承肾的功能来发生作用的,对于命门之火的理解应作为肾功能推动的力量来看待,命门之火,来源于肾的相火。


肾能推动人体的一切功能,有如心脏把血输布全身推动功能运转一样,但心脏本身也需要血液来滋养。任何疾病到了终极的时候就会出现肾虚的证。中医把肾看作为先天之本,是十分科学的疾病认识论和疾病治疗论。

前面我们谈了气是万物生成之本,肾之本也是来源于气的生发,这是从生物之源来谈的。人体生命的发生,离不开肾精与肾气。人体的肾精与肾气来源于父母的禀赋,父母的肾精与肾气是由气的进化而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开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密码:“三宝”精、气、神
中医有话说,肾为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
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论气(1)
古人认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道家和中医对“元气”认识的区别之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