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德西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1.风引汤治疗狂证

治验:

女性,25岁。一周前,因夫妻一次口角而发病。卧床不起,不食不饮,时而两目发赤,则起身欲奔,亲人将其按倒在床,旋而又起。此乃肝胆气郁,风火上扰,神明失聪。治宜清热泻火,重镇安神。方取风引汤治之。

方药:

大黄10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10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赤石脂15克,白石脂15克,石膏15克,寒水石15克,紫石英15克,滑石15克。水煎服,日2次。服药2剂,神清,饮食起居如常,唯心脉未通于舌,则哑不能说话,嘱勿治之,待其心脉通则自当愈。后果然如语。

来源:

李今庸.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十一)——辨治癫狂病验案[J].中医药通报,2016(2):4-5.

注释:

《韩非子·解老》云:“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中医学认为,肝藏魂,胆附之,气郁伤肝,胆气不宁。肝开窍于目,肝郁化火而生风;胆气通于心,胆气不宁则扰心。风火上越,故见两目发赤而欲奔。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仅言“除热瘫痫”,方由十二味药组成,即大黄、干姜、龙骨、牡蛎、甘草、桂枝、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矿石类药有六种,以清热息风见长;龙骨、牡蛎镇静潜阳;大黄走而不守,导热下行;桂枝、甘草调和营卫;干姜以温中和胃。全方重在重镇潜阳,清热息风。后人用此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癫痫、破伤风、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等,随症加减,均有良好效果。

约言:

 因口角而发病,不食不饮,两目发赤,起身欲奔,将其按倒在床,旋而又起,方取风引汤治之。 

2.防己地黄汤加味治疗风湿性心脏病

治验:

女性,43岁。风湿性心脏病,形体羸瘦,面浮足肿,周身关节疼痛,低热缠绵,胸闷不适,心悸不宁,口干口苦,舌质红赤,苔薄黄,脉象微数。此风湿逗留,血脉失和,拟防己地黄汤加味治之。

方药:

生地黄60克,忍冬藤60克,桂枝8克,防己12克,薏苡仁30克,虎杖30克,桑枝30克,生甘草6克。连进5剂,身痛缓解,低热亦退。仍从原意进退,共服20余剂,身痛遂除,病情趋于稳定。

来源:

朱良春.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朱良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0.

注释:

防己地黄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云:“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原方五味,即地黄、防己、防风、桂枝、甘草。是治疗中风历节病的主方。是方具有滋阴降火、养血祛风的功效,主治阴血亏虚、风湿相搏、外客肌表、内客于心诸症。后人用此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急性肾炎,以及癫狂等诸疾。是方取地黄滋阴养血;桂枝、防风通阳行血,解肌疏表;防己清热祛风又祛湿;甘草和解诸药。陈修园对此方分析道:“中风以少阴为主,此节言风进手少阴之证,出其方治疗。”所谓手少阴即心也,故凡入于心及心包之风邪,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此方当考虑选用。

约言:

 风湿性心脏病,面浮足肿,心悸不安,骨节痛,可予防己地黄汤进退,发热者,加生石膏、金银花。 

3.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

治验:

女性,25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四年。通身肿胀,腹大如箕,胸下与脐右各有一包如拳大,腿脚肿大不能穿棉裤,掩被卧床,头面俱肿,上眼皮各有水珠一枚,如手电筒灯泡大,小便点滴俱无,气喘胀急,已十余日不思饮食。早已备好棺材,意唯等死而已。经视诊,舌苔薄白,脉浮大滑数,还有生机,立即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之。

桂枝10克,白芍18克,防风12克,白术15克,附片10克(先熬1小时),知母18块,生姜15克。服用2剂,病势大减。医者之父见病人头面肿势很凶,认为是上肿属风寒,宜发汗,用三拗汤:麻黄6克,杏仁12克,甘草10克。服药后,大汗如雨,头面肿胀全消。第四日来诊,面、脚、手肿胀大消,唯腹大如故,改方如下:白术31克,白芍30克,茯苓30克,生姜30克,防己15克,木通15块,椒目30克,附片30克(先熬1小时)。第六日腹胀大松,胸下与脐右包块已散尽,胃口大开。将白术增至62克,连服5剂,共服药八日,通身肿胀全消,用大碗吃饭,已能端大脚盆在街口洗衣了。

来源:

刘梓衡.临床经验回忆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11-13.

注释:

此案中还有一段话,从中可见其治疗之艰辛。患者丈夫任某原系中药铺学徒,颇懂中医理法方药。当即称赞说:“老师高明!我爱人病经四年,经医久治无效,中医曾用五皮饮、胃苓汤、四苓散、八珍汤、舟车丸、疏凿饮之类,百无一效,从未见姜、桂、附,又加麻黄,同时服用。”服药一次后,病人即呼喊:“要屙尿!要屙尿!”任某在室外闻其小便长而快,辘辘有声,立即说:“药已中病,算是初步奏效了!”临行嘱咐病家再捡1剂,不分昼夜,每两小时服一次。翌晨7时,医者正在酣睡,忽闻叩门之声,即披衣起床,问之:“出现岔子吗?”任说:“病已大松了。”闻其经过,任说:“昨晚我又捡了2剂,2剂一齐熬煎,每两小时服一次。病人连续解了十几次小便,全身肿胀大消,尤其腿脚消得最快,已能穿棉裤。”

刘梓衡先生乃四川儒医,晚年将部分病例整理成册,名为《临床经验回忆录》,书中记录许多疑难杂病的治疗经验。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应用,非常娴熟,值得借鉴。桂枝芍药知母汤原为《金匮要略》治疗关节疼痛之要方。刘家祖父辈治疗水肿,通身肿胀,宜汗利兼施者,用之辄效。刘阅历多年,认为此方较桂甘姜枣麻辛附汤更为周到,较陈修园消水圣愈汤速效。若要深入理解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奥义,还是看《金匮要略》原文为好。

约言:

 风湿性心脏病,通身浮肿,腹大如箕,小便不利,当汗利并施,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4.桂枝芍药知母汤加黄芪、苏叶等治疗解

治验:

男性,27岁,教师,于2003年12月11日就诊。自述全身肌肉困紧,疲乏无力2年余,曾行头颅CT、肌电图、脑电图、心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多数医院用谷维素、维生素C以及中药补益剂治疗,很少见效。视其精神不振,语言无力,但形体胖瘦匀称,饮食可,二便正常。追问有反复感冒病史。脉象弦细,舌苔白腻,有纵形裂纹。从病史和脉症分析,认为是风寒郁于肌肉,湿气亦不得宣达,久而不解,致使全身阳气困顿,发为斯证。治以表散风寒、温阳化气、醒脾化湿,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之。

方药:

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知母10克,生麻黄5克,炮附子5克,防风10克,干姜5克,炒白术10克,生黄芪20克,苏叶10克(后下),生甘草10克,生姜5克,大枣5枚为引。水煎服。二诊:上方服用10剂,身体困紧有所减轻,其他未见变化。考虑到舌苔白腻未减,应从“脾主运化”入手,上方加生薏苡仁30克,白扁豆30克,继服10剂。三诊:舌苔有所改善,但登堂讲课仍感无力,上方去生麻黄、防风二味,再加穿山龙30克,以冀补肾强筋、通络化瘀。四诊:上方服15剂,疲乏无力有明显改善,已能正常工作。嘱咐改用左归丸合归脾丸善其后,服用月余,身体康复。

来源:

毛德西等.毛德西临证经验集粹[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52-53.

注释:

解㑊,亦称懈㑊,古代病名,出自《素问·平人气象论》,书云:“尺脉缓涩,谓之解㑊。”后人将其病因分为酒伤、风寒伤、湿伤、房劳伤以及情绪郁闷所伤等,这些病因皆可使肝脾肾受损,导致筋缓无力以束,骨痿不能自强,肌肉涣散而若解。本例所用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是治疗“肢节疼痛”之名方,但所含药物的功效确有祛风、散寒、除湿、温阳、通痹之能,与本例证候合拍,故选用之。待风寒湿邪消散,再用补益方药方能有效。若单纯为肝肾阴精虚损所致,则当直补肝肾,不可用表散风寒之药,以免伤及阴精。

约言:

 全身困紧难受,气短乏力,精神、饮食可,别无他恙,解[插图]也,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之。 

5.乌头汤加味治疗腰骶部疼痛

治验:

男性,38岁。腰骶部疼痛,局部发凉,活动受限,经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雷公藤等治疗,略好转。X线提示:双骶髋关节面模糊致密。舌苔薄白,脉象弦缓。病在肝肾,寒寓筋骨,证属阳虚寒凝,病为寒湿痛痹,当温经散寒止痛,疏以乌头汤加味治之。

方药:

制川乌10克(先煎30分钟),麻黄10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0克,炙甘草10克,黄芪15克,川断15克,乌梢蛇12克,桑寄生30克,鹿角胶(烊化)10克。服药14剂,腰骶疼痛减轻,局部有温热感。后加入乳香、没药各10克,服20剂,腰骶部疼痛消失。3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来源:

毛德西等.毛德西临证经验集粹[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18.

注释:

乌头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清代尤在泾释云:“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病在筋节,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金匮要略心典》)方中加桑寄生、川断,是为固肾强腰而设;另加鹿角胶助肾阳,乌梢蛇祛风寒。乌头汤是治疗寒湿痹痛之要方,止痛关键在乌头。一般用量为10~30克,先从小剂量始,用量10克时,须先煎30分钟以上再入他药,这样可以减低乌头之毒副作用。

约言:

 腰骶部疼痛,局部寒凉,活动受限,病在肝肾,温阳散寒法,乌头汤主之,若加鹿角胶、乌梢蛇更佳。 

6.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中风

治验:

男性,18岁。以四肢麻木、瘫痪12天,伴呼吸困难而住院。12天前晨起时,突然颈椎发响,旋觉左上下肢麻木,活动受限。1.2小时后全身麻木,并气紧、心悸、呼吸困难、尿闭。经逐级医院抢救无效。经西医诊断为“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收内科治疗。当时最急迫的是呼吸、吞咽十分困难。给予抗感染、输液等治疗,并不断注射洛贝林、樟脑水,并吸氧抢救,告病危通知。虽经抢救,仍阵发性呼吸困难,时而瞳孔反射消失,昏昏似睡,呼之不应,全身深浅反射均消失。上述症状每日数发,如是6日。救治罔效,西医多次告知家属“命在旦夕”,家属已准备后事。万般无奈,为尽亲意,勉邀中医会诊。症状同上述。舌质红、苔薄黄,脉洪弦而数。诊为风痱,已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之。

方药:

干姜3克,生石膏12克,当归9克,潞党参12克,桂枝4.5克,甘草3克,麻黄6克,川芎3克,杏仁6克。针刺:风府、大椎、肺俞、内关,留针15分钟。

服用上方1剂,危急顿除。左上肢已能活动,全身麻木减轻,吞咽、呼吸已不甚困难。续服1剂,更入坦途。诸症消失,呼吸、吞咽通畅,能食饼干。随症加减,续服4剂,诸症若失。经中医中药治疗10余天,痊愈出院。

来源:

江长康等.经方大师传教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96-97.

注释:

录验续命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云此方“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自转侧。”方由九味药组成,即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插图]一两五钱,杏仁40枚。方后注:“当小汗,汗出而愈。”本方以益气养血,祛风散寒,攻补兼施,寒热并用见功,适宜于气血俱虚、感受风寒所致之中风风痱证。后世医家对此方多有评述,认为此方适宜于中风病初期的风痱证,即中经络,而未入脏腑,所见为突然发病,四肢活动不利,或兼语言失灵,或拘急不能转侧。但绝无神昏不醒之症。从方后所言“当小汗,汗出而愈”来看,此方主症当有表证,如轻微的发热恶寒、咳嗽等。后人还将此方用于百日咳、支气管炎、颜面神经麻痹、风湿性关节炎等。本例可能为急性脊髓炎,发病急,来势猛,治疗不及时或不对证,就有生命危险。此方功不可没,每位中医都应当记住这张方子。

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小续命汤何有如此功效?特将江尔逊先生与其老师的对话择录如下。

20世纪30年代,江初学医时,一日闲坐茶馆,忽见一五旬男性,突然四肢痿软,不能自收持,持续性瘫痪而仆地。其时神清,语言流畅,诸医不知何病。其师陈鼎三诊之云:“此病名风痱,治宜《金匮要略》古今录验续命汤。”投之1剂,次日顿愈。江大异,因索方解。陈云:“脾主四肢,四肢瘫痪,病在脾胃,此方石膏、干姜并用,为调理脾胃之阴阳而设。”江又问之:“医家咸为此方以麻桂发散外来之风寒,石膏风化之热,干姜反佐防寒凉之太过,师乃独出心裁,余尚未明也。”师曰:“此方有不可思议之妙,非阅历深者,不可明也。”遂不便再问。其时市售食盐(初制雪花盐)含氯化钡较重,食之,往往突然四肢瘫痪者甚众,世人不解其故。陈师授以小续命汤,效如桴鼓,活人众多。后于1950年,某公司经理忽然双下肢动弹不得,卧床不起,不痛不痒。家人大骇,邀江诊治,江忆陈师治验,授予小续命汤,2剂而愈。依据临床观察,凡风痱初起,可径直用小续命汤。如病久则可用侯氏黑散缓缓图之。陈师点出石膏、干姜并用,一寒一热,以调理脾胃阴阳。方中有麻黄汤四味,其方在表可祛风寒,在里可宣通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肺气通畅,百脉循环无端,何病之有!

约言:

 中风初期,肢体麻木,或身瘫,手足乏力,此气血亏虚,寒热袭表,病在太阴阳明两经,可予小续命汤。若原因不明,突然身瘫者,亦可用小续命汤试治之。观其变化,或急救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引汤
金匮要略心典 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医】金匮要略原文背诵版
金匮要略重点总结!!!(保存好)
麻黄剂何止治“伤寒”
从六病辨治痛风经验用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