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忆我的父亲刘渡舟原创 刘燕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父亲喜爱的一首唐诗,曾手书送给自己学生。如今,父亲驾鹤西去已经十六年了。

二零一七年九月十日,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岁月悠悠,时光流逝,但丝毫没有减退我对父亲的思念,音容笑貌,记忆犹新。他讲课时洪亮的声音,时常还会在耳边响起。他读书专注的神情,伏案写作的身影,对待病人亲切和蔼的笑容,慈祥的目光,生活中的幽默风趣,时时在脑海中浮现。每当我遇到挫折困难、情绪低落时,就会想起父亲的叮嘱教导。临床看病遇到疑难病例、苦苦思索不得要领时,在父亲的书中、医案里,总能找到答疑解惑。父亲仿佛从未走远,他像一盏明灯,始终引领我前行。

一、笃孝赤子,手足情深

父亲是我既热爱又崇敬的人。他天性仁义忠厚,善良孝顺,回首往事,让我至今难忘。我上小学、中学时,全家住在东直门内北门仓北京中医学院宿舍的两间平房。那时,爷爷奶奶和我们共同生活。尽管居住狭窄,经济条件有限,但父亲尽心尽力、竭其所能让二老生活舒心顺意。在那个物质匮乏、购物凭票证供应且有数量限制的年代,家中只要购买或做了新鲜可口的食物,总是先让二老食用。奶奶喜食稻香村糕点,爷爷爱喝茶叶,应季水果基本不断。二老床上的铺盖,从头到脚里外衣服,穿戴都是干净整齐。爷爷洗澡、理发都由父亲陪同。在爷奶身体还硬朗时,父亲常带着二老去看京剧,到公园、郊外游玩。记得一年秋天,全家去戒台寺,那里有一棵“摇动松”,据说摇动松的一个树杈,整个松树都会有晃动感。身材高大的爷爷拿手中拐杖做了尝试。看着爷爷高兴的样子,父亲甜甜地笑了。小时候最盼望过年。奶奶教我们做出小动物形状的面食很有趣。小兔子的眼睛是用两颗煮熟的红豆粘上去的,小金鱼的尾巴是用剪子铰出来的……让我们拍手惊喜。除夕夜,老少三代,包饺子、点花灯、放鞭炮、欢欢喜喜。初一早上,父亲带我们给二老鞠躬拜年。奶奶笑眯眯发给我一个小红包,嘱咐好好学习、不断进步,那是我永远忘不掉的美好记忆。

后来爷爷年纪大患病,父亲担负起诊脉开方买药、住院治疗、最后送终的全部责任。七十年代初期,全家搬到和平街北口中医学院新址。奶奶大部分时间都和父亲住在一起。父亲有个习惯,下班回家一定先去奶奶房里打过招呼,再回自己屋更换衣服。这个习惯也影响到父亲的学生弟子,来家里总是先问候奶奶,再议事。父亲一些学生弟子的名字,奶奶随口都能叫上来。父亲出国讲学、到外地开会,都不忘捎口信、打电话问候奶奶。平日闲暇时,父亲坐在奶奶床头的椅子上,拉着奶奶的手聊天,奶奶慈祥地看着父亲,那是一幅温馨的画面。奶奶爱干净,母亲常给她洗头、洗澡、换洗衣服。母亲年岁大了,就由我们替代。老人牙口不好,做的饭菜要偏软烂,为了保证青菜营养不流失,都是做熟再细细剁碎给奶奶吃。奶奶有个头疼脑热、身体不适,父亲都给她及时开药调理。在父亲浓浓的关爱中,在母亲精心的照顾下,奶奶活到九十五岁含笑辞世。在告别奶奶的最后时刻,古稀之年的父亲双膝跪地叩首,情景感人肺腑。

父亲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身为兄长,对待弟妹仁厚关爱、感情亲密。弟妹有事或遇上难处,找到父亲都尽力帮助。弟妹也愿意把心里话向父亲诉说。外地妹妹来京,多数时间是住在父亲家,会受到热情款待;临行总要带上些北京特产礼物,经济不宽裕时,则给予路费。父亲是弟妹最好的保健医生,他们自己或亲朋好友有病找到父亲,都是热情接待,仔细诊脉、开方,从不推诿。父亲的为人行事,得到弟妹的尊敬信赖。

二、岐黄明师,传道伤寒

教书育人和治病救人,是父亲一生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在他四十多年中医教学生涯中,从教授本科生到当博士生导师,勤恳敬业,传道解惑,为国家培养出各层次的大批中医人才。父亲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对学生学业严格要求,生活上则关怀体贴。父亲一直坚持亲自授课,不管是寒冬酷暑,在教室还是家里,人数多或少,一丝不苟,认真备课,按点守时,悉心教授。我在家中就多次看到父亲给一个博士生单独讲课(那是生前招收的最后一个学生)。有一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父亲看后不甚满意、令其修改。父亲的态度比较严厉,根据平日对该生专业理论的了解,认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名学生在父亲督导下,下了一番功夫,对论文多次修改,答辩时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记得父亲点名请了学校《内经》权威王玉川教授参加答辩)。我与这位博士生同在国医堂抄方,目睹了这件事始末,印象很深。即使在病床上,父亲也关心着学生的学业。二零零零年下半年,父亲患病住中日医院。一天,我去探望,父亲把他审阅修改的学生开题报告让我带回,叮嘱交给其本人不要耽误。看着父亲清瘦的面容,我默默地点点头。

对临床跟诊的弟子、学生,父亲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并注重培养他们临床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一位从东北来国医堂就诊的男士,患了一种奇怪的病,总是不停地笑,笑的样子看着也不舒服,一旦笑起来便不能自止。到中日医院做了各种检查,西医没有说明原因,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案。父亲观其脉证后,问在座诸生如何治疗?大家面面相觑,一时不知怎样回答。唯有傅君说了一句:“心气有余,喜笑不休。”父亲点点头,认为符合《内经》所论病机,随即开了《伤寒论》中的三黄泻心汤,患者服后疗效很好。这件事对我教育深刻,书到用时方恨少,还要下苦功读书。

父亲爱惜人才,他深知中医药发展要有高水平的中医人才接续才能绵延流长。为此,父亲积极努力与学校有关部门商议,争取留下优秀的毕业生当教师。他在生活上对学生也是关心备至,外地学生留校后配偶的工作安排,子女入托、入学都过问到。学生有病给开方,并在家里煎好药让其服用。每逢节假日,父亲会招呼不回家的学生到家中小聚,以解思乡之情。

六十年代初,父亲教过朝鲜、越南的留学生,曾带我参加过一次留学生与教师的新年联欢会。留学生看到父亲,纷纷用汉语表达敬意和感谢之情。父亲也和他们亲切交谈。改革开放后,父亲多次出国讲学。一九九七年十月应台湾中医师公会邀请,父亲赴台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我做陪同。记得当时的台北会场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台湾同仁说好久没有看到这种盛况了。父亲的演讲得到持久的掌声和高度赞誉,台湾报纸对父亲访台也进行了专门报道。后来台湾中医界第二次邀请父亲赴台,终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

父亲的足迹走过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很多地方,带学生实习,开门办学,参加医疗队送医送药下乡。不论讲学或巡诊看病,每到一地都会服务于一方。在一张背景是茫茫大草原的黑白照片背面,父亲自题:“驰骋草原君独健,济世活人到边疆。”二零一零年我去山西太原参加一个会议,太原一所医院的老院长得知我是刘老的女儿时,特地来到我面前说:“七十年代开门办学,刘老来这里,我听过他老人家讲课。非常精彩,终生受益,至今难忘啊!”

父亲八十高龄后,更感到时间紧迫。他急于把自己的医学理论、临床经验整理出来,传给后人。在父亲倡议下,二零零零年四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举办了“刘渡舟教授经方临床应用学习班”。父亲亲自授课,面对全国学员主讲了“辨证论治的历史和方法”、“唯物论与中医学”、“痰饮论”、“肝病论”等。课后,全体学员起立报以热烈掌声。谁都不知道此时父亲是撑着抱病之躯上课的,这也是父亲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讲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他用生命最后的烛火燃尽自己、照亮后人。如今,父亲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事业后继有人。

三、苍生大医,渡疾舟航

“怀悲天悯人之心,存精诚大医之志。终生倾力,悉为岐黄学术,一生所系,只是百姓健康。”这是父亲作为一名医生的情怀和志向。父亲行医六十余载,治愈了无数的患者,挽救了很多危重病人的生命。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一日《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了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诸国本写的一首诗:“人怕伤寒树怕秋,仲景梦里病家愁。翻遍经方无觅处,喜逢名医刘渡舟。”父亲在患者面前永远是“春风满面,蔼然可亲”,视患者如亲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大学国医堂有一位临时工老杨,亲戚患病较重,赶到北京已过门诊时间。问我能否到家中看诊,问过父亲,当即应允。在家中为其诊脉开方,没收取一分诊费。那时,在国医堂找父亲看病,常常是半夜排队等候挂号,长蛇般的队伍成三环路一景。

跟随父亲抄方学习十余年,我亲身感受到父亲的仁医仁术。有一位在社科院工作的高先生患严重肝病,找到父亲求医。经父亲治疗后基本痊愈,还生了一个儿子,送去美国读书。高君著书立说、事业有成并去海外讲学,每次通电话都念念不忘刘老救命之恩。一位姜姓男青年,时年二十岁,身高近一米八,患格林巴利症,双腿不能行走,由其父背来就诊。经过父亲精心治疗,最终康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在父亲去世告别会上,他的母亲泪流满面,深深鞠躬。

父亲擅用经方,精简灵验,花钱不多,药少病除,患者称道,与现在开大方,动辄几十味药吃半年形成鲜明对比。这是父亲自己记录的一个病例:褚某某,男,53岁。两腿泛起红色皮疹、极痒,力搔则皮破流黄水,数日后结痂自脱。有三年之久,反复发作。小便色黄,脉弦细数,苔白腻。此为湿热为患。黄柏三钱,苍术三钱,白藓皮五钱。内服药汤,用渣水洗患处。四剂而愈。类似用小方治疗疑难杂症,案例还有很多。我曾看过一个病人转诊给父亲,父亲记录下该病例:王某某,男,56岁。患糖尿病与心脏病屡治不效。1997年1月22日经燕华治疗,证见浮肿、胸满、咳嗽、晨起恶心、小便不利、足凉。脉沉弦、苔白腻。燕华用真武汤加苍术、防己、黄芪服药不效。小便明显不利,胸中憋闷。余辨为湿浊上痹,三焦不利,用麻杏苡甘汤与甘露消毒丹合方不效。药后咳喘反增,腿肿而小便不利,切其脉沉。予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皆无效。余再观其苔白腻而厚,撤去诸药,转用藿香正气汤芳香辟湿、苏醒脾气也没见明显好转。患者两腿、睾丸肿胀而痛,心胸憋闷,脘腹亦胀,苔白润而厚,脉沉迟缓。此时余方窥见寒湿脚气冲心之征,拟方鸡鸣散加减:槟榔10克,苏叶10克,吴茱萸10克,陈皮10克,木瓜10克,生姜10克,枳壳10克,茯苓30克,杏仁10克。服药后胸腹气利,小便通畅,腿与睾丸肿胀消退。

在临床实践中,父亲提出了方剂“古今接轨论”:“把经方、时方有机而又恰如其分地形成古今接轨,既开创伤寒学科向前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方剂学的一大进步,实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途径。”这个观点凸现出父亲在中医药学创新发展上的独创见解和真知灼见。古今接轨方的临床疗效显著,我在临床用“柴越合方”,治疗肝胆不疏、气郁不伸的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口苦纳呆、心烦失眠等症,效果极佳。父亲被公认为治疗肝胆病大家,不但秉承古人之法,还自创了许多有效方剂用于临床,如:三草解毒汤、三石解毒汤、柴胡活络汤、柴胡鳖甲汤,以及治疗肝胃阴虚的柔肝滋胃饮,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白玉消胀汤、清胀除湿汤等等。他对我们说:柴胡活络汤中用海螵蛸、茜草,是借鉴了《内经·十三方》中治血枯方“四乌鰂骨一藘茹丸”的经验,此方控制治疗早期肝硬化,效果非常好。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父亲常说的话。他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思索、创新。“圆机活法”“胆大心细”,是父亲对学生的教导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行医六十余年,从未出现过医疗纠纷。“救人于苦难,救人于危弱”的“苍生大医”,这是患者对父亲的最高评价。就像他的名字,永远是一叶稳舟,把病人从疾病的苦痛中摆渡到健康的彼岸。

四、杏苑学者,情趣高雅

父亲爱读书。不大的书房三个书柜、一个大写字台已占满多半个房间。书柜中“入选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的金属证书很瞩目。在父亲卧室木床的内侧,也放了很多书,方便阅读。父亲读书范围广泛,中医典籍,西医论著,传统经史子集、现代文史哲等书籍都读过。读中医经典著作是斟字酌句,反复研读,细心玩味。《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的章节条文娴熟心中,可以脱口而出。《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陈修园《伤寒方歌括》《金匮方歌括》更是倒背如流,朗朗上口。这是少年拜师,刻苦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读书同时,父亲喜欢写下摘要笔记,我看到过父亲读《温病条辨》一书后,写下厚厚的笔记。父亲去世后,母亲把他读过的30多箱书籍全部捐献给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在排架这些书时,有老师看到父亲在一些中医经典书上还写下过密密麻麻蝇头小楷的批注,说这些注解稍作整理都能出书了。除专业书籍外,《二十五史》《资治通鉴》《全唐诗》《宋词选》、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也是父亲反复爱读的书。父亲读书爱惜书,有的书不只读一遍,旧书包上书皮;古线装书年久出现残破,就带着花镜仔细修补,定做函套装好,并用毛笔工整地题上书名。读书给父亲带来乐趣,也是他临证、写作灵感的源泉。

父亲数十年一直笔耕不辍,写了一百余篇文章、二十多部论著,其中有的获得国家级奖项。记忆中,每晚看完电视《新闻联播》后,如不给学生讲课或接待来访者,父亲就会回到书房伏案写作。特别是到晚年,他更感到要把自己的理论经验以文章、著作形式留给后人,使其得以继承发展,充分发挥济世利人的作用。于是争分夺秒,抓紧时间写作。父亲写文章,桌上就是一支钢笔、一本稿纸,别无它物。经过深思熟虑、反复酝酿,就开始写,一气呵成。重要观点的文章,则往往反复修改。父亲晚年的论文愈加炉火纯青,《水证论》《火证论》《湿证论》《肝病论》等一篇篇洋洋洒洒的大论,凝聚着父亲的心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父亲曾跟我讲他还准备写《血证论》,可惜生命的时间没有让他完成心愿。“道德立身真富贵,文章行世自风流。”这是父亲推崇的史可法的诗句。

父亲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喜欢京剧,爱好诗词。他古文功底好,遇到重大事情或难忘经历、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常以诗赋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一年秋天,外出看到天高云淡、黄叶萧萧,一派金秋景象,心情怡然,随拈诗一首:“瑟瑟金风冷,珠珠玉露凉。山高石露骨,水浅沙头昂。枫叶染丹华,桂子飘新香。云烟因静寂,星月得洁光。诗人寻伟句,大块皆文章。”他也常以诗明志,在一本《巡诊记验录》首页写下:“遵所闻行所知,师古法而创新。为民瘼而奋勉,集斯案见余心。”教我学习诗词的启蒙老师是父亲。我背诵的第一首诗词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当时小,不太了解古诗的典故,但听着父亲操着营口方言、抑扬顿挫吟诵的声调,感觉很好听。现在我还能背诵出《琵琶行》的部分段落,只是每当背到最后两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时,眼睛会不由自主地湿润。

下象棋是父亲放松的乐趣。在北门仓大院居住时,父亲常和印会河伯伯下象棋,边下棋边交流临床心得,其乐融融。我学象棋也是父亲教会的。刚和父亲对弈时,让我一车一马一炮,但我还输。针对我容易急躁的性格,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下棋不在输赢。需静下心思考,要有棋法,懂得进退攻守战略战术,切勿急躁。”

改革开放后,电视台体育节目增多。父亲最爱看足球比赛,如果某天晚上电视有实况转播足球赛,就会暂时放下手中工作,聚精会神地观看。空闲时间,父亲还会研习书法。他的字遒劲刚健,有雄威气韵,经常有人请父亲写字题词,但父亲从不要“润笔”。

五、谦谦君子,满怀公益

“尊所闻行所知,守有度节有礼。”这是父亲的老师谢泗泉先生昔日赠语,父亲一生谨而行之。我眼中的父亲,做人正直,胸襟坦荡,待人真诚谦和,平易近人。“文革”过后,组织上让父亲回忆受冲击时哪些人对其作出过过激的行为,父亲平静地说:“事情都过去了。”没有提及任何个人。父亲住在学校内教授楼,每当在园内遇到其他老教授时都立足主动招呼问候。父亲与中医界很多名老中医保持着友好的交往联系。记得是八十年代,父亲和赵绍琴教授同去海军医院讲课,我陪同去录音。在车上,二老谈笑风声,感情非常融洽。父亲虚心好学,他看到东直门医院的老中医宋孝志教授运用“鸡鸣散”的临床经验,很有感悟,多次和我们提起,并用之于临床。

父亲一生经历过新旧社会两种制度,对社会主义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曾连续当选五、六、七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曾不止一次对我说:没有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就没有我们老中医今天的地位和荣誉。他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追求,即使在“文革”那个特殊时期被关进牛棚,这种信念也不曾有丝毫的动摇改变。他把这种信仰和追求化作动力,以极大热情投入到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中。父亲在一书序文中写道:“余总角学医以来,所攻读者,以《伤寒论》为最勤。来京求业,又执教《伤寒》。方今国家强盛,政通人和,正是男儿发奋图报之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心之所系,情之所钟,为国家与人民而已矣,岂有他哉!”他怀着这颗拳拳之心,勤奋努力工作,义务讲学、讲座,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活动:我随父亲义诊多少次,数都数不清;有教工或家属找到家中请父亲看病,从来都是免费诊治、有求必应;他多次为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父亲的奉献付出获得了国家各种荣誉和资格认可,我现在还保存着一枚国家颁发给他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工作的证书。

六、慈父良师,德泽永远

父亲是我学习中医的引路人。在他的鼓励下,我考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跟随他门诊抄方。跟诊之初,父亲只简单说了一句话:“爸爸带你,你要努力。”并告诉我《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基础之“源”,先要读懂学通。《伤寒》《金匮》条文、方证指导临床看病,要像背唐诗一样熟练背会。《神农本草经》对临床用药关系重大,要反复读诵,尽量背下来。又陆续要求我背诵《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看出我有畏难情绪,父亲说:“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学得一门技术,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拜师学艺,而有的师傅还不肯收留。如今你们这样好的条件,要懂得珍惜,刻苦学习。怕苦怕累就别学中医。”在临床诊病中,父亲会随时提问,看我是否背书了。后来我独立应诊,在国医堂临床带教时使用加味苍柏散、当归拈痛汤方剂,方随歌诀信手而出,学生惊讶不已,正是得益于父亲严格要求的背功。

每每向父亲请教问题,他总是启发你自己看书思考,找出答案,不要走捷径。有一年夏天,父亲开会,我在国医堂替诊。接诊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双手手背及手腕以上长满密集的小水泡。自诉服药也会消退,但没多久又长出新的,反复发作。问其病因,答在工厂高温车间工作,为了安全需要戴长帆布手套。再仔细观察水泡形状,比湿疹个大、里面含有透明水浆,不太像湿疹。带着疑惑,晚上请教父亲。听完我的叙述,父亲说:你学过《温病条辨》,其中有一个治疗“白㾦”的方子。我赶快翻书查阅,方知此病例与温病“温湿郁蒸,外发白㾦”之证很相符。方用薏苡竹叶散清利湿热,透邪外达。患者服此方,加减十余剂,水泡逐渐干瘪消退,未再复发。再有,我在北方医院出诊时,有一位60多岁男性,患有腔隙性脑梗塞。就诊时主诉:腹胀,大便干难解,口干,能食。小便频数,夜尿好几次影响睡眠,血压偏高,脉滑数。当时我开了个通便方子,但是对尿频这一症状的病机有点不解,回家请教父亲。父亲沉思了一下说:你背背麻子仁丸的条文。患者复诊,处方我开了麻子仁丸。患者服药后大便通、腹胀消,夜尿一次,睡眠好,血压基本正常。这才领悟:“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伤寒明理论》)至今,《伤寒论》麻子仁丸这段条文记得很熟。

“白天看病,晚上看书”,这是父亲反复教导的话。为了让我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父亲还要求我把跟诊的临床经验心得体会写成文章。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试着写了一篇介绍父亲治疗肝病的文章,初稿交父亲审阅。父亲看后,写给我一段话:“燕华:这篇文章,你下了功夫也写得比较系统,但距离仍然很大。这也是你学习的一个好机会,应当重新修改,把我(临床)的肝病理论与治疗方法能够(更深入地)写出来。写得要有水平,让人耳目一新。不要急躁,切切。”这篇文章我几经修改后,发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父亲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父亲是慈父,也是我的良师、益友。跟随父亲学习十多年,他传授给我安身立命的本领,教导我做人处事的道理,鞭策我在中医道路上不断进取,鼓励我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父亲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他的恩情终生不忘,他的教诲永远铭记在心。我要以父亲为榜样,活到老学到老,更好地运用中医为病患服务,这是对父亲最好的感恩和报答。 

二零一七丁酉年春

刘燕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届国医大师列传——张志远:志存高远修仁术,勤勉笃行励后学
颜德馨:矢志不渝"纯"中医
追忆国医大师李振华: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痛别,97岁 “国医大师”李今庸,曾质问中医博士 为什么不会看病
传道授业赤诚尽心
"国医大师"郭子光病逝 生于中医世家医龄超55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