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日头皮针理论在大脑皮层定位与周围神经的配对研究

目的:中国头皮针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由山西方云鹏医生,根据大脑皮层功能成位的理论所首创。七十年代山元敏胜博士阅报章知悉中国的头皮针,于是自创新头皮针法,经四十年之研究。最近十年才改用大脑的十二对周围神经匹配中医的十二对经脉。山元敏胜博士的早期研究不仅可谓融汇中国各家有关头皮针研究之长,并深化和广化头针的发展,其研究实质更是将传统针灸与沿自现代医学的头针理论及临床经验结合得更为密切.是值得研究的学术课题。文献研究: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是在1950年代之后才有较清晰的定义,热衷中医针灸学说的陕西人外科医生方云鹏。方氏知道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是针刺人体皮肤上的腧穴,然后将刺激循经络传入有关脏腑,达致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机能的治疗方法,并不需要直接针刺脏腑,甚至可从远程取穴。两千多年前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也早记载在头顶百会穴施针以治愈中风病人的史实,方氏于是在5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头皮针,并无私广传。


70年代之后,各家头皮针学说百花齐放,但主要是简化方氏之说如山西焦顺发,或结合中医阴阳及脏腑理论如上海汤颂延,可谓之为意象派头皮针。方氏针刺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上的投影区及中枢神经反射穴以收疗效的原则和方法,在后来继续发展的流派,已渐改用中国针灸的头部经脉穴位冶病,如北京朱明清,头皮针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而研发的痕迹似乎不再被重视。日本神经外科医生山元敏胜博士,自称阅报知中国头皮针的研究,在70年代开始创研其所谓新头针疗法,至今近40年的成果,但综观山元氏的早期立说,虽迭有兑变,仍不离方氏、焦氏及汤氏的影响。最近10年试以大脑12对周围神经匹配中医12经脉,故能在方氏及中国头针各家说法之外,另立一类头皮针体系,或可称之为日式头针。山元敏胜博士的论文主要用日文、英文和德文撰写,2008年台湾中文译本也只有谈及具体穴位的排列和定点施针的方法,而甚少提及其理论架构及立论方法;故中国针灸学者对之认识不多,也从未有从理论层次探讨二者的不同,更遑论比较二者疗效的优劣。本论文的研究,发现山元敏胜博士以大脑12对周围神经匹配中医12经脉匹配实不无理由,且有其发挥之处。因为中医针灸理论以手足三阳经及任脉与督脉的主干才会到达头部,其中到颅顶的经脉则只有督脉及膀胱经,到颅侧颞骨的是胃经和胆经。经脉流注,治病之所,当然没有问题;主干不到的经脉,至少要有支脉到头部,如足厥阴肝经,才好与12对大脑周围神经的其中一对匹配。但如没有支脉到头部的阴经,又如何解决呢?西医对脑神经的立说为解剖学局限,也无法为山元氏提供二者匹配的论证。故本论文从中医经脉理论,再为之解释,如无支脉到头部的阴经,可考撞虑与其配对的阳经有否治疗本经疾病的穴位;同时要考虑中医藏象之学,指出五官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因为12对大脑周围神经除迷走神经支配心脏及肠胃外,其余均负责颈部以上的知觉活动。知道五官与五脏六腑的藏象关系,则足以为大脑12对周围神经匹配中医12经脉提供论据。本论文为慎重计,所有的匹配,要符合经脉所注,在阴经或阳经之中有治疗此病之穴位及藏象三者有雨二者的符合,才予以匹配。结果修正山元氏有关肾、脾及肺三条经脉的配对;同时为之补充在颅侧蝶骨旁的穴位为肾经b[可称之为命门穴],填补山元氏于颞骨旁的肾经A前置之空格及有关空格(见本文之图46.)。大脑皮质是脑和整个神经系统演化史上最为晚出和功能最为高级的部分。方氏顼头皮针依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山元氏头针用的是脑周围神经的颅内12对脑神经,二者疗效将仰赖未来的临床研究。现代医学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在19世纪末期兴起至20世纪中期才有较清晰的成果。黄学龙出版于1954年的《针灸新疗法与生理作用》曾介绍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与人体的生理作用,已埋下头皮针研究的种子。因为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正是针刺人体皮肤上的腧穴,然后将刺激循经络传入有关脏腑,达致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机能的治疗方法,并不需要直接针刺脏腑,甚至可从远程取穴。又中国医家在头顶百会穴施针以治愈中风病人的史实,早已记载于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1]中国文化自古就是一个能汇集中外各家之长的文化大融炉,此所以现代针灸添加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作为施针治病时的另一准绳,是势所必然的。中国头皮针的研究始见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后期,由陕西方云鹏医生首创,并在60年代末期无私推广。方氏立论依据颅脑在头皮上的投影定位,结合大量临床实践经验而创立。其体系分伏象、伏脏、倒象、倒脏等七个全息人,以伏象穴区总督人体一身的阳气,称为总运动中枢或总运动中枢,主治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及运动系统等疾病。以伏脏穴区任人体一身的阴气,认为是总感觉中枢,调节皮肤系统科及内脏系统的功能为主。在大脑两侧中央沟的前回及后回按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各置倒立的一对主理运动穴位区的倒象及主理感觉穴位区的倒脏全息人。同时在颅脑各个功能中枢相应于神经系统原理之处制定十一个神经中枢穴位。张颖清的《生物全息诊疗法》出版于1984年。张氏也把头皮针作为早期生物全息律的一个重要依据。在1976年有铅印本的方氏专着的《头皮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在1982年出版.全息人的概念方氏早已有之,并已应用中医的阴阳及脏象理论。高级的哺乳类动物的大脑皮层的另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它们的功能区别。从了解Brodmann的研究所指出,按照大脑皮层所指出的细胞架构独特之处的时候会将其分区和以编号记住它们,再以他名字brodmann的个人名字来分区出不同的系统,这个系统到今天还是广泛的被大家使用。已详上文关于Brodmann所提出的分区系统。根据人类大脑的进化历史,大脑的皮层主要是分成新皮层也就是Neocortex和古皮层。而古皮层主要是控制嗅觉皮层和边缘系统。现代医学上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是被神经解剖学家F.J.加尔和他的学生J.G.施普尔茨海姆,于19世纪初提出的,直至加拿大的神经学家和神经外科医生W.G.潘菲尔德(W.Penfield)于1928至1950年间做出大量的研究。该研究是在大约400个进行脑手术病人的大脑皮层上所作的电刺激进行区域探索,并发现这样才能有效地得到适当的研究数据。在1950年,潘菲尔德更是和T.拉斯穆森合着了《人的大脑皮层》一书。指出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是控制随意运动的区域,这个区域更被指为是运动区。而这个区域与其所受控制的肢体位置是颠倒的,也就是说,顶部是专门控制下部的肢体、而底部是负责控制上部的肢体,并且各部分的面积大小与其所控制的运动器官上的机械功能是有非常重要性成的比例。由于是利用电刺激来表示中央后回是不产生运动,而是只会产生躯体上的感觉,所以这便被确定为是躯体的感觉区。这个区域是由身体上的各部分还有身体的独立位置都是颠倒的。方氏自60年代后期将头皮针广传,70年代继之而起者,不外简化其中的西医学理或添润中医阴阳及脏腑学说两途,也有同时主张在施针时使用不同手法的。兹试举山西焦顺发和上海汤颂延两家头皮针为例。1971年山西焦顺发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与头皮的空间对应关系,简化方氏的穴区为治疗线,在头皮区域上确定了 16个刺激区,分别是:1.运动区--包括言语一区,2.感觉区,3.舞蹈震颤控制区,4.血管舒缩区,5.晕听区,6.言语二区,7.言语三区,8.运用区,9.足运感区,10.视区,11.平衡区,12.胃区,13.肝胆区,14.胸腔区,15.生殖区,16.肠区。[2]医师在临床取穴的时候,首先要先设定二条标定线,第一,前与后的正中线,也就是常说的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方的那个连接线;第二,眉枕线,也是眉中点上方、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那个连线。焦氏是继方氏之后最早简化及推广头皮针的人,因其方法易于掌握,故为中国针灸学会他们主要创作的《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作为参考,并在1984年5月,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一致上通过。[3]但简化后的焦氏穴区是点状的,由于针刺手法之故,从点衍伸而成腺,并非如方氏之有刺激区的概念。因为方氏头皮针的每个穴区,其实都是一个小全息人(全息象)所隐含的各该体系,例如那些是伏象或伏脏的体系,某些是倒象或倒脏的体系;再由这些全息象的不同体系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治疗系统。当使用这些全息象治病时,每个全息象都是一个面,面上的每一个点都是一个穴位。穴位之间的关系是连贯而无差别的移形体系,全息象则是完整的取穴区。临床诊病时如首次施针选用的全息象穴位疗效欠佳,可选用另一全息象的相关穴位,所以各个全息象是互相配合的。焦氏的方法看似易行,但在平面几何学上两条直线可以相交出一个点,头颅是圆形的立方体.必须有第三条线才能定点。贾怀玉于是认为因应头颅本身的形态,不可能定出一条确定的线,也难以在实际操作中进行,从而提出治疗带的观点。,80年代发展起来的北京朱明清头皮针,所总结的8条头皮针线络,正是阔一寸的治疗带。方氏是西医的外科医生,故其定位法是着重解剖学的颅部重要骨性标志和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同时强调医者手指的感触。用可以触摸到的骨缝,以头骨的骨缝作为标定线,以头骨的隆突作为标定点来进行定位,正是现代针灸学最常用作确认腧穴所使用的骨度分寸定位法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不同流派的定位法有不同的标准,但方法不同必然影响定位是否精确,结果是能否治愈疾病。方氏的定位法固然优于焦氏,但同样非初学中医针灸者容易辨别,故不为《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采用。上海汤颂延1975版的《头针疗法》是在焦氏头针的基础上,援引中医师的阴阳理论和天人相应说,融合现代微针系统诊疗法、方氏头皮针和韩国柳泰佑的高丽手指针等研究,再结合自己在临床上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而写成。汤氏体系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学说,将头皮的额顶发际与顶枕发际,即印堂穴经头顶至枕外隆突下缘的联机,谓之前后正中线。此线的中点在头顶垂直向下至耳屏在头顶的交接处为阴阳点,耳屏处的水平线为耳横线(即感觉一区)把头颅分为前后两半部,耳横线以前属阴、耳横线以后属阳,并分别确立阴面和阳面的各个点、线、区。1975年之后影响汤氏体系最深的,其实是方氏头皮针和韩国柳泰佑的手指针。汤氏有见于方氏体系设定的全息人穴位区,又鉴于1977年陕西朱龙玉的《颅针疗法》,其人体缩影却与方氏相反。既然头皮上的人体缩影可存在且具有多样性;中医学说以面腹为阴,项背为阳,故汤氏舍弃方氏的伏象与伏脏安排,于是以所分由耳屏垂直至头顶的顶耳线前半部之为阴者,将意象人体头部仰卧于额面区至前顶次穴(汤氏所指之百会穴),然后自少腹下垂至耳屏,其尾椎之尖处上方相当于任脉的会阴穴(CV 1)。汤氏顶耳线的后半部之为阳者,将意象人体头部俯卧于枕顶区至前顶穴,然后屈股下垂至耳屏,其尾椎之尖处相当于督脉的长强(GV 1)穴。另一影响汤氏体系最深的韩国手指针学说,源自1976年柳泰佑发表的"高丽手指针和十四气脉论"。据汤氏幼女汤慧仙引述。汤氏1979年的未出版手稿因之有"头皮的影射区中分布着十四微经络系统"的观点,并绘有《汤氏头针微经络系统分布示意图》将十四经脉置于头皮影射区,显示其深信"头皮与大脑皮层之间必然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关系"。汤氏的意像头针体系还有一个特色是颜面至耳屏的水平目骴耳线也可下针,故谓之头针而非头皮针。可见叶明柱、汤慧仙的《中医文献杂志》(上海长宁区江苏社区及卫生服务中心200050)。曰本人山元敏胜博士的新头针(YNSA)研究也是在7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其书不谈与中国头皮针的关系,更无涉中医的经脉理论,但以自诩为西医,因阅医学报导,知中国有头针疗法可治半身不遂与瘫痪,故开始试行之以应诊云云。今审视山元所谓的新头针体系,无论其研究沿起与寻找施针时的靶点手法,全息人在颅骨的安排,阴阳穴区在颅骨的分野与穴区定位;甚至2008年在台湾出版的译本,自论新近发表所谓中医的12条经脉与12组大脑神经的对照关系(参见山元式新头针疗法2008年台湾版之页69.)全部可见方氏和汤氏体系的缩影。比较可能是创见的是排列在额顶可供施针的12对经脉点,及安排在耳两侧的阴和弱阴,阳和弱阳共四组十二经脉;再加上以生物全息理论排列在前颈部和腹部,可供诊断参考用的12个经脉点(见图31,37及39)。上海市汤颂延氏根据中医脏象经络学说理论,认为由额骨至枕骨和头部发际区存有全身的缩影,在临床上针刺其中对应的分区,可治疗各种相关疾病。其体系命名颅顶的百会穴为「阴阳点」,然后以之为中心,划分阴阳点的前半部区域为阴,意像人体仰卧于头部,颈至会阴穴贴在冠矢点至百会穴之间的矢板状缝。阴阳点的后半部区域为阴,意像人体俯卧于头部,颈至会阴穴贴在人字点至百会穴之间的矢状缝。按汤氏用眉耳枕线中间的耳屏,再由此垂直上延至眉顶枕线的中点,应接近前顶穴而不是百会穴,除非是用道家气功静坐时,由百会穴垂直至会阴穴的颔压喉结的坐姿,但其联机则应改在耳尖,如中医用两耳尖联机中点寻百会穴的方法。但颅骨是圆的,如要准确定位,临床时还要触摩矢状缝的中点才作定位(见图8及9)。此所以曰本人山元敏胜博士改用耳尖垂直连接眉顶枕线的中点线(见图31.)。但图中人的头部未有颔压喉结,故其联机实则仍在前顶穴与百会穴之间而非直指百会穴。中医针灸是针剌人体皮肤上的腧穴,然后将刺激循经络传入有关脏腑,达致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机能的治疗方法,并不需要直接针刺脏腑,甚至可从远程取穴。又中国医家在头顶百会穴施针以治愈中风病人的史实,早已记载于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近代黄学龙出版于1954年的《针灸新疗法与生理作用》曾介绍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与人体的生理作用,已埋下头皮针研究的种子。陕西外科医生方云鹏随之以此立论,是势所必然的。现在的神经解剖学家还有神经生理学家和神经病理学家,一般都普遍的承认上述所讲的皮层功能和它们之间的定位。这样便可以更加确定大脑皮层上的功能与他们之间的区别,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中央前回颞横回、中央后回、枕极及内侧矩状裂周围的各处皮层等,更了解与它们之间所控制的范围和能否承受到周边器官所有的严格和精密的对应关系。而然而,占皮层部分最大的部分是联合区还有边缘的系统对应,它们大多接受到很多种的信息而传入它们相对的渠道,这样,大脑便能承认它们对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就如感知觉的分析还有加工和学习记忆和情绪情感等等都有不同的分析与功能上的作用。不过,我们能确认,这些心理过程都是有自主能力而不需要互相依赖的,更不能觉得这个整体的过程是会分别地确定该位置的特定部位中进行。甚至大脑皮层的两个半球在功能上虽然有自己的独立分工,但运作仍是整体性的。方氏头皮针体系在施针之先,必首依颅部重要骨骼标志和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要求医者用手指触摩骨缝找出大脑皮层明确的功能定位投影点,相当于中医的体表标志定位法。其头皮定位之严谨,实不亚于进行开颅手术(图8、图9是颅骨侧面及正面骨骼标志;图10、图11是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头针研究由1950年代末期至今已逾半个世纪,中国陕西省的外科方云鹏根据中国针灸阴阳学说及现代医学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在头皮的投影区设立全息人穴区和神经中枢反射穴位。其后中国各派头皮针结合中医阴阳及脏腑学说,同时采用中医针灸穴位的结果,头皮针大体已恢复为使用中医经脉理论在头皮及前额施针的一种针灸特式疗法,少有再讲究如何用手法根据颅骨解剖定位,准确寻找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区,然后施针,才会有良好的医疗效果,更罕有审查原来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是否正如方氏所说,或虽如所说,1960年至今的现代医学研究,又有否新说足以改易或更新方氏的头针体系。故有人认为方氏之后的各派头针仍为传统针灸的体针。日本神经外科医生山元敏胜博士,自称阅报知中国头皮针的研究,在70年代开始创研其所谓新头针疗法,但观其自称开始独创研究的契机,寻找穴位的手法,用百会穴分阴与阳及安排全息人穴位区的方法,均不无陕西方云鹏及上海汤颂延的影迹;且形式多变,显示其一直努力琛索,虽迭有兑变,仍不离方氏及汤氏的影响。近10年试以大脑12对脑周围神经匹配中医12经脉,始故能在方氏之后另立一类新头皮针体系。由于12对脑周围神经之前列10对皆为颜面五官的神经,而中医针灸的阴阳经理论也以手足三阳经及任脉与督脉的主干才会到达头部,其中到颅顶的经脉则只有督脉及膀胱经,到颅侧颞骨的是胃经和胆经,其余在颜面或颞骨下之耳壳周围而已。何况西医对脑神经的立说为解剖学局限,所有阴经如何与脑神经接触也难以解决。山元氏也说此种独有见识,来自不断的临床经验。方法:利用文献作最基本的研究,重传统医学经典中找到线索,再配合现代头皮针医家的理论,并以日本头皮针的理论作出对比。利用中医上的经脉理论再配以现代的脑神经研究,从中可以找到中医和日本YSNA头针上的异同。结果:日本山元敏雄博士的头针体系从来不称印中国头皮针的研究,但所谓自创者,从自创的契机,以至各个基础穴位的定点及由百会穴作为整个体系划分为四区的根据;又全息人的安排及临床捡索穴位的方法,皆不离中医经脉理论及中国学者的影子,因矢志研究头皮针及至今在世,近期抒写的头皮针新论,大有将中国头针结合现代医学有关神经学科的研究融汇于中医经脉理论的趋势,例如以大脑的12对周围神经与中医12经脉相配,又按压颈部及腹部的神经作为临床断症的参考等,都是值得讨论和分析的.由此重新审视其在颅前顶一组与颞骨两侧共8组的全息脏腑,结果较山元氏原本之序列为佳。同时相信山元氏12对脑周围神经匹配中医12经脉的说法实不无理由。同时可知道山元氏头针起始虽自谓创新,也不称引中国头针的各家说法,但早期所说实不离方云鹏氏与汤颂贤氏两人的窠臼;近十年的12经脉立说,则正因不谙熟于中医基础学说有关肾开窍于耳,而肺开窍于鼻的关系,结果有肾经配嗅神经及肺经配位听神经的错误,但其思考方法及立说原意不无可采之处;且山元氏在高龄仍不懈创研,治学精神尤值钦佩,所论12对脑周围神经匹配中医的12经脉,足以作为近代头针的新说法。本文的立论著眼于中日头皮针发展的对比研究,至于二者疗效孰优孰劣,将仰赖未来的大型临床研究。总之,敏胜博士在孜放不倦研究头针30年之后,再创新说,其精神是值得学习和赞赏的;其研究范围同时让头皮针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加深一层关系。针灸是人类文明的遗产,应该扱取现代医学世界所有的研究成果,对前辈所说提出修补其实是最重视和最尊敬的致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图】一文看尽头针全貌,赶紧收藏!
《一针疗法》学习笔记4:其它病症的一针疗法
360doc个人图书馆
针坛名家于书庄---临证“五明”为先施针得气为要(全网首发)
师生穴位侃读录(二)
砭法同行路 青灯夜读书——砭爷荐书目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