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洹河史话(三)“洹水”之“洹”的出处

 洹河史话(三)

 洹 水 名 源 考 辩 

作者陈 凯 东

 洹水,亦叫安阳河,发源于林州市(林县),流经安阳县、安阳市,在内黄县入卫河,全长160公里。洹河千百年来哺育了殷商文化和世世代代的安阳人民,安阳人民十分感谢它,称之为安阳的母亲河。然而,洹水为什么叫洹水,过去一直以《水经注》的误解作为认识基础,造成千余年的讹传.笔者经过长期细致地考证工作,依靠殷墟出土甲骨文的有力证据,否定了《水经注》对洹水发源于山西"洹山"的解释,提出自己的新解。


一、《水经注》关于“洹水”注释不符合实际

“洹”字是“洹水”的专用字。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对“洹”字解释是“洹,洹水,在齐(晋)鲁之间,从水,声。”注音为“羽元切”。现代出版的《辞海》也认为“洹,水名,见洹水”。可见,洹,即指洹水。那末为什么口“洹水”呢?是公元六世纪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提出的。水经注中说“洹水出于山西上党泫氏县。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也。”明朝大学问家崔铣肯定了郦道元的观点,他认为山西长子县和河南林县虽有太行山相隔阻,洹水是潜流出山西入河南的,洹河的源头仍在山西,而不在河南。这一观点一直影响至今。198211月出版重印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19863月出版的《辞源》均认为“洹水,源出山西省黎城县”。然而,自《水经》提出洹水不久,晋杜预(222-284)就提出“水出汲郡林虑县”的观点。杜预生活年代仅距《水经》成书年代一二百年时间,相距很近,地理变化不会很大。杜预的见解应是有根据的。隋朝《图经》也说“洹水出林虑西北平地涌出”,认为洹水不是发源于山西。对洹水发源地很早就有分歧,在1882年清光绪八年山西省《长子县志》中也明确指出“案洹水出林虑山,在今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东流入淇,去长子甚远,郦注未核。”明确指出洹水不是发源于山西,而是发源于林县,所以讹传是郦道元未经核实引起。郦道元著的《水经注》是研究历史地理、水利沿革和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重要的资料书,价值十分重要。《水经注》记载1252条河流,大至江河、小至溪津陂泽。在内容上不仅叙述了水流的发源和流向,而且也记述了流经地区山岳、丘陵、陂泽的地望、重要关塞隘障、郡县乡亭的地址和故墟及有关历史遗迹。这样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一加以详细考证。再者,当时山高路远,道路崎岖,交通不便,条件也不允许也不可能做到逐一详考,因此“郦注未核”是可以理解的。

为了弄清洹河的源头,19861021日和115日,安阳县、林县、安阳市郊区地名办的同志,出于对历史的负责,在安阳市水利局的配合下,两次赴山西、林县进行实地勘查。129日又邀请河南省地质一队工程师刘振江、安阳市水利局工程师邱培佳、万金渠管理处和林县水利局的工程人员共同对勘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南北走向的太行山从地质结构、地貌特征看,洹水即使是发源于太行山西的长子县,由于高山相阻,也不能东流;地下岩石结构不容洹水潜流东向,因此,洹河不可能发源于山西。清《长子县志》记载是可信的。洹河发源于林县,一条源头是史家河,一条河源是黄花水,一条河源是桃源河,前两条河在林县城北陵阳汇流成陵阳河,陵阳河与桃源河在横水镇汇流,遂潜入地下,到安阳县善应从地下冒出再现,流经小南海、彰武,后东流经安阳县、安阳市,在内黄县入卫河。

为了考证清楚,避免失误,又对长子县和高平县的历史地理进行调查。长子县地名办公室李裕民同志说“在长子县境内进行地名普查时,没有发现有'洹山’,亦无带'洹’字的地名。”高平县地名办魏清河同志说“高平县亦无'洹’字的地名存在。”洹水虽然是一条不太大的河流,洹因它旁依殷墟,而有广泛记载,闻名古今。长子和高平两县历史上如有洹水,记载是不会漏过的。现在长子和高平两县否认洹水发源于山西,是“郦注未核”的又一个佐证。

二、“洹水”也不是流经古洹水县而得名

历史上一些水名有的是以其发源地命名,比如《水经注》说“洛水出京兆上洛县”,沂水“出沂山”等亦有以流经的地域或大都市命名的,比如羑水,因流经羑里而得名。亦有以河水特征来命名的,比如长江和黄河。洹水不是由发源地而得名,业已证实。是不是因流经古洹水县而名的呢?结论也是否定的:古洹水县治所在永和。明崔铣在《彰德府志》中说,永和“在县(安阳县)东40里,汉内黄地也。晋置长乐县,高齐省入临漳。隋开皇八年(588)分临漳、洹水二县”。又说,于洹水“又曲屈东北流六十里,至州北入洹水县界。”“洹水环其(洹水县)西南。”洹水流经洹水县,洹不可能是因流经洹水县而得名的,这是因为洹水有名在先,而置洹水县在后。恰恰相反,洹水县是因洹水而置县。从时间上看,设洹水县时,《水经注》已成书,洹水不可能因洹水县而得名。

从上我们分析,洹水不是发源山西洹山,或泫氏县,三条支流也没有一条称之为洹水,流经古洹水县洹不是因此而得名。相反则是洹水县因洹水得名。那末,洹水之名从何而来呢?

三、“洹水”因其流经殷墟而得名

“洹水”是因其流经殷墟而得名:首先从历史记载来考察,“洹水”从文字记载上最早出现于《左传》。《左传·成公十七年》记载“声伯梦涉洹”。《战国策·赵策》也记载苏秦说赵肃侯,令天下之将相与会于洹水之上”。《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这些关于洹水的记载,从时间上看,大大早于《说文解字》、《水经》和《水经注》的出现时间,所以不能从《说文解字》、《水经和《水经注》找洹水名源的出处。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对其研究的深入,在甲骨文中发现有明显的洹水记载。甲骨学家董作宾在《殷墟文字甲编》里说,甲骨文中记有“戊子贞,其姣于洹水泉”。可见,洹水之名在殷商时期就存在。甲骨文发现至1999年才一百年,许慎和郦道元不可能见到甲骨文,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考察洹水名源必须从殷商时期进行考察,不能在其后考察。那时还没有省、州府、县的设置,不可能有河南、山西之分野。

再从甲骨文的结构特点看,甲骨文为我国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六书具备。但是,无论如何,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初级阶段,象形和形声的特点比较突出,较形象地反映了事物的特点,使人一看就比较容易知道写的是什么字。比如羊字,甲骨文用两只羊角反映了羊的特点。又如月字,甲骨文字形尤如半月的月亮。明字甲骨文中一边为日,一边为月,都是象形。日月同辉曰明。甲骨文中“洹’'字很多,《甲骨文编》中“洹”收集了15个,虽然写法各异,洹基本特点是一致的,都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形,即偏旁的(水字旁)等,不管写在字的左边或右边都是一洋,表示水。另一部分由主体构成,即声部构成,即现在的'洹”,读“桓”。甲骨文巾的“洹”字有23种写法,注为“水名、亘水泉”。写法同“洹水”中“洹”基本一致。亘字在《说文解字》中篆体写成(水旋、转之形),后来演经变成,读桓音。《说文解字》中对“洹”的解释“亘,求回也,从二从回,(亘)为古文回,象亘回之形”。书中解释“回者转也”,并说'亘’字经典不见,《易》屯卦磐桓,马融指出磐桓,旋也,是二字的假借也。凡舟之旋曰般,旌旗之指麾曰旋,车之运曰转,(彖+瓜)柄曰斡,皆其意也。这里讲洹实际是旋、转的意思。什么旋转呢?是洹水的流转。从洹水流势来看,洹水出山流经平原,特别是在殷墟上下回转弯曲很多,在宫殿区的北边就形成一个大转弯,水从西而东,然后向东南又转东,从北面和东面把宫殿区包围起来。另外,考古学家发现,在小屯宫殿区西南200米处有一条壕沟,北通洹水,长约1050米,东接洹水,长约650米,壕宽7-21米,深3-10米,地势西高东低,从西面和南面把宫殿区包围起来,形成一道天然屏障,甲骨文洹字很像洹水和壕沟水把宫殿区包围的祥子,篆字洹字很像水在这里打旋的样子,所以洹水之名应是从流经殷墟时的特征而有其名的。

综上所述,洹水之名最早出在商代,名源因从商代考察,不应该在商代以后进行考察。甲骨文是汉字的最初文字,存在着象形、形声等许多明显特点,而殷墟发掘和研究的结果表明,当时洹水流经殷墟和殷墟当时的自然地理形状的特点又与甲骨文“洹”字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推断“洹水”之名是其流经殷墟而来。

(来源:2000年第9期《殷都学刊》陈 凯 东 先生著《洹水 名源 考辩》一文)

作者简介:陈 凯 东,1940年出生,男,曾任安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副编审,从事安阳市史志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水经·洹水注》考略
上党大地——漳河记忆
每日一字 | 攸
丹朱封于长子考兼论尧的生地、发祥地和兴旺地
??魅力长子┃长子丹陵——帝尧的故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