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光沙漏】烙饼

   烙饼   

作者:李好书

       小时侯,学过许多“本事”:书法、绘画、剪纸、吹横笛、打算盘;爬树、上房、凫水、摸螃蟹、逮蝈蝈……但一样也没有学精,也没有留下丝毫初学时的记忆痕迹,唯有第一次学烙饼的记忆颇为深刻,手艺也学到了极致,甚至成为李家传统食品中的“独门绝技”。其因概源于第一次偷着学烙饼时的故事,给了我终生难忘的记忆。

      我六岁那年的春末夏初,已经上小学了。李家大院的五六个小伙伴,中午放学后,在一起玩儿“捉迷藏”,肚子都饿得咕咕叫。说也奇怪,肚子越饿,便越会谈论些好吃的食物,肚子也叫得越响。在当时的农村里,烙饼炒鸡蛋算是一等一的食物了,常用来招待贵客的。于是家里比较富足的堂姐提议,各自回家烙饼,比比谁烙得好。这个提议勾出了大家的馋水,便一哄而散,想着吃饼的种种美妙,各奔各屋,大开斋戒,一试身手。

       进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那时段,大人们都还在地里干活,“搭老晌”是经常的事儿,往往日头偏西了方能回到家中,所以屋门都紧锁着。然而正是这个时段,也恰恰给孩子们留了“偷吃”家中“贵重”食物的空档。窗是死窗,唯一进屋的通道便是门坎儿与两扇门的交接处。要锁两扇门,须有门吊儿,门吊有一定的伸缩长度,于是用手推一下门,与下面的门坎之间便闪出逢隙来,小孩儿的头可以钻过去,身子自然也能过得去。有时侯,大人们将钥匙忘屋里了,便经常会让小孩子钻进门去拿钥匙。当然,进这门道,也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活儿:只能穿单衣,头先钻过去,然后过其身,身子要柔软,还须弯出一定曲度,像蛇一样。不过有了先前钻门拿钥匙的经验积累,车轻路熟,进屋自然也不在话下。

       我进得门来,找到了母亲藏面的瓦缸,看到缸里的白面还将将就就够烙一张饼,甚感庆幸。由于是第一次干这种事儿,和面时添多了水,又没有多余的面粉添加,我烙的饼,便成了煎饼。由于不舍得用完那点儿炒菜的油,所以烙出的煎饼糊在鏊子上,须得硬铲下来,碎得一块儿一块儿的。 

        抽支烟的工夫,烙饼的香气便飘出各家的门窗,在大院中弥漫开来。

        堂姐自己常在家烙饼,所以最先完成了制作,站在院子里喊我们。大家陆续钻出门道,到院里集合,只有我叔伯兄弟“老留”还不见踪影。

        堂姐烙的饼最好看,也好吃;对门“老乱”的手艺稍差点儿火侯;我烙的饼,又难看,又难吃;堂弟其成他爹我的三伯是木匠,门坎儿做得高,门合得严,根本没法儿进得屋去,堂弟只能与我们分享成果了。

        正在我们比评各自的手艺时,我伯父从地里回来了。我几个大眼小眼瞪着他,吓得心里咚咚直跳,因为“老留”还没出门眼看就被堵住了。

        果不其然,随着锁钥的响动,伯父进得门去,一阵呵啧声过后,又一阵啪啪声响起,估计是巴掌与屁股有了撞击。我们立马赶过去围看,只见“老留”一肚皮油躺在地上哭,伯父不停地骂着。原来“老留”手慢,刚擀好面饼倒上油,伯父就进了门,慌忙中爬到面饼上,企图掩盖现场,弄了一肚皮的油,被伯父打翻在地,惨不忍睹。

       大人们陆续收工回家了,听得这边有吵闹声,都赶过来解劝,然后各回其屋。但事情还没算完。稍顷,对门也传来了打骂声,后来知道“老乱”挨了两脚一巴掌,他皮厚,没传出哭声。北屋堂姐家动静不大,只听得低沉的斥责声,絮絮叨叨。女儿嘛,责骂不能太张扬,更何况,家里就一个娇养闺女,他家也不心疼那点儿白面和黑油。只有我是个例外。我家就剩那点儿白面了,让我扫了缸底,母亲自然心疼。然而母亲再心疼那点儿白面,也超不过对我的心疼,我早就被惯坏了。母亲只是用手指着我,舍不得打,骂不出声,眼角儿却渗出泪珠儿来。过了一会儿,她擦了把泪,突然转悲为笑,说“把你烙的饼让娘也尝尝”。我顫颤兢兢地将鏊子上剩下的那块饼递给了娘。娘吃着那块铁一样硬的饼说:“烙得还不赖,等打下新麦子,娘给你烙更好的油饼吃”。我知道,母亲烙的饼外焦里软,层次繁多,稣香可口,就像辣椒之于楚夫川女,是我最喜欢的美食,可此时再也没有了吃饼的兴头。母亲这几句不紧不慢的话,沉重地敲击着我的心,比起别人的拳脚来,力道则更重些。看着母亲一身的疲惫,满脸的汗渍,我呜呜地哭了:“娘!我以后再也不偷吃东西了!”

       有了这次经历,我对油饼,有了特殊的感情和悟性。我烙第一张饼是比葫芦画瓢从母亲手里学来的,长大后,我经常烙饼让母亲吃,母亲直夸我比她烙的还好吃。如今,母亲早已故去,再也吃不上我烙的饼了,只是每逢扫墓的时节,总记得给母亲的墓前放上一张我亲手烙的饼。我也经常给家人烙饼吃,大凡想传承母亲的手艺,留着对母亲的念想,也博得了家人的赞叹!刚进门儿的儿媳妇曾与我比拼烙饼,暂且尚未超越。每当我烙饼时,她总是站在旁边看,顺便打个下手,手艺也渐长,现在已经与老夫不相上下了。私下里,家人们都将我和儿媳妇烙的饼称为“李家饼”,看来这有望成为李氏的家传“秘籍”。因为其中留有母亲手上的余香,所以也一定会行恒至远。

                        李好书

                                 2019、12、4

      本文作者 : 李好书,河南安阳人,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曾在部队和地方机关工作,安阳市作协会员,安阳市诗词协会会员,退休后开始写作,作品散见于《河南日报》、《时代青年》、《安阳日报》、《安阳晚报》及外地报刊杂志。

  

平台声明:作者授权本公众号首发;


版权声明:文中配图源于网络,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烙饼趣事
酥鱼的秘籍
金银烙饼
散文天地 | 郑光前 | 母爱深似海
高密有种美食,叫拤饼!
烙饼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