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老家故事】棋炒

文/伊石榴

《一代宗师》里,宫二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句话是女主角宫二对男主角叶问说的,是导演王家卫对观众说的,也是他们对他们自己说的。在某些时候,也是我对我自己说的。
或许是分别长久之故,曾经鲜活的故事,在我远离故土之后,在无涯的时间里,渐渐枯萎,渐渐沉没,消失的不留痕迹。偶尔的,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或与人聊天的时候提起,恍惚记起那么一些旧人,旧事,旧物。
每个人对故乡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吧,怀念的载体也是不一样的吧。对我来说,味蕾是联接我和故乡的桥梁,最简单最直接。这种体验是无法用言语描述出来的,酸几度,甜几许,苦几成,辣几分,也无法衡量。但是,一进嘴巴就知道是不是故乡的味儿,是不是有别于他乡的家的感觉,是不是饱含母亲爱意绵绵的独特体验。
一个家庭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一个干净利落的女人,而干净利落的女人通常都通情达理,贤惠持家。我的母亲正是这样一个女人,不但承揽了全家人的缝衣浆洗工作,而且擅长做吃的。炖煮烹炸样样精通,就连全家人的一日三餐也变着样的做,比如早上熬稠米汤,中午蒸大米,晚上擀面条,还隔三差五的蒸锅盔、馒头,包包子、饺子。冬天的时候腌酸菜,做臭豆腐,做米酒。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炒棋炒。虽然都是些粗菜淡饭,却被她调理的有滋有味儿。
在我与母亲共同生活的那些日子,在我记事的那六七年间,在我贫瘠的童年时代,我跟所有的食物都是朋友,并且都是极好的朋友。棋炒,当然,也必须,不是例外。棋炒是中秋佳节搭配月饼那朵红花的其中一片绿叶,是孩童衣兜里鼓鼓囊囊的“甜点”,同时也是衡量主妇对面食火候把握准确与否的标尺。我没有吃过比母亲做的更香更好吃的棋炒,这当然是情感的因素。
小时候,只要母亲在家,我就是跟在后面的小尾巴,三步不离两步。虽然近在眼前,却是她忙她的,我玩我的,我不吵不闹不粘她,看看蜻蜓,逗逗蚂蚁,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玩的不亦乐乎。除了她做食物时我眼巴巴地瞅着,其它时候基本都是一个忙碌的大人后面跟着一个同样“忙碌”的小孩儿。
对于母亲厨房里的那一套本领,我以为在无数次流口水的时候早看会了。不就是米和面的争霸战么?明明知道,可又有谁能拒绝得了美食的诱惑?米有米的一套,面有面的一套,如何平衡是母亲的智慧,我只负责吃饱喝好,快快长大。
我的身体长大了,从一株小苗长成了一棵树,从一个地方移到了另一个地方,内心一直停留在跟随母亲的岁月。她给予我的那些独特味道,成为我记忆里最日常最亲切最美妙的风景,值得我记一辈子,也值得我用一辈子去忘记。
六年前,机缘巧合,找到一群失散的小伙伴,那些日子关于故乡聊的比较多。光聊还不尽兴,于是我便按照记忆,试着动手做些美食,棋炒便是其中之一。
挽好发髻,系上围裙,拿出案板和擀面杖,准备好原材料(面粉、鸡蛋、芝麻、盐或糖)。和面,擀面,烙饼,切饼,干焙或油炸。每一道工序我都记得,每一个步骤我都能想起母亲的一招一式,当时的动作和表情,我学着她的样子一点点地进行着。
将鸡蛋磕进面粉里,慢慢倒入勾兑好的盐水或糖水,加入芝麻,完成和面。面团饧一会儿,擀成片,略厚,但要均匀。锅热,倒油,油八成热时把擀好的面片放进锅里焙,面片变得略硬后翻一下起锅,把烙好的饼放在案板上切成棋子样儿(如果是油炸可以直接切成棋子,不必焙)。接下来无论干焙还是油炸,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关,是考验对火候掌控能力的时候。
而我,总在关键时刻出差错。比如干焙时,刚开始颜色还好,棋丁由白变黄,再然后就变成了黑,且不说咸淡是否相宜,吃到嘴里不酥不脆还发苦!再比如油炸时,明明看着颜色刚刚好,出锅就变了,或是明明出锅后颜色正常里面却是夹生的!和母亲做的真是天壤之别!我吃不下去,更拿不出手,有种诞下怪胎的感觉,真是期望值有多高,失望值就有多大。三番五次下来,我不得不承认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也不得不承认我看到的只是表面,功夫在表面之外。
再次与棋炒相遇,有点措不及防的意思。见到的那一秒,我竟然不能一下叫出它的名字,一定是过于熟悉,对于过于熟悉的人或物我常常记不清容颜。捻了一粒进嘴,咔哧,咯嘣,酥脆,哈哈,老朋友!朋友相见,叙旧自是再正常不过,我与棋炒的叙旧一直在“咯嘣咯嘣”的音调下持续进行着,直到我离开。
我是个藏不住的人,有好东西自然想与朋友分享,有好朋友自然想介绍给好朋友认识,至于他们有没有缘分那是他们的事,跟我没关系。老家山西的小朋友见到棋炒的第一眼惊喜莫名,竟和我一样激动地叫不出名字,我笑着说出名字后,她说在她的老家叫炒棋。我特意搜索资料,炒棋与棋炒的制作方法还真不大相同,相同的是翻过来掉过去,炒的都是个棋子样的小面团,都是一代人的美好记忆。具体叫什么名字,真的不重要。有什么样的食疗作用,也不重要。
山西人爱吃面,面食花样繁多,而我的老家桐柏虽属河南南阳,却距离信阳更近,且临近湖北,吃米和面的机率基本持平,怎么会有棋炒这个东西呢?据我所知河南其它地方没有这个东西,它是从哪里传过来的呢?
清·查慎行《人海记》:“嘉靖三十年,户部行宛(宛平)大(大兴)二县,领太仓银三千,散给各烧饼铺户,每银一两,上棊炒一石。其法,用白面少和香油芝蔴,为棊子块样,炒熟,工部送至军处所支用。”还真有些年头。是如何传过来的呢?为何偏偏是我的家乡呢?又是如何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呢?脑海中不禁蹦出和亲、迁徙、从戎等词语,会是其中一种吗?我不知道。我的长辈,以及长辈的长辈,他们和我一样不知道来龙去脉,只是就这么传下来了,而到我这一代成为顶梁柱时,琳琅满目的食品,琳琅满目的诱惑,棋炒还真有点“下里巴人”的意思,也没几个人会做给下一代了,就这样失传吗?这让我想起一些失传和即将失传的东西,宿命么?
不可否认,我们一方面享受着机械化带来的便捷,一方面怀念着纯手工的美好,有几个人能真正慢下来呢?肯慢下来呢?情怀这东西,时而廉价的不值一文,时而昂贵的无价可估。但我相信,美好的事物不会真正消失,正如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几千年前的遗迹一样,正如我以为沉没了的故事和风物不会消失一样。因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只是时间长短不同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围棋作战理论的“金科玉律”——围棋十诀
【总第414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点灯盏》
杨柳 : 腊八节的馓饭
舌尖上的故乡记忆中的年
张振勇:回不去的故乡/邵东作协荐稿
有母亲的地方才有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