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医大师方药中黄帝内经运气七篇讲解(3)
二、运气七篇对人体生理及病  
理生理的认识—--气化论    
   “气”,就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亦即自然界中的各种气候变化。“化”,《天元纪大论》谓:“物生谓之化。”“在地为化,化生五味。”这就是说,所谓“化”,就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化现象。因此,质言之,所谓“气化”,就是说,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现象,是在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气然后有化,没有气就没有化。这也就是《天元纪火论》中所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欠。”“气化”,是《七篇》的理论基础。因此,《七篇》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的认识也完全是从“气化”的角度来认识,从“气化”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体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的。中医学中的气化学说,是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理论基础,也是《七篇》所论述的中心内容。   
   《七篇》中有关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认识方面,加以归纳,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太虚寥廓、肇基化源   
   《七篇》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天地间正常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如果天地间没有正常均气候变化,人的生命就根本不会产生。一切生命活动现象也都不会出现。因此,《天元纪大论》谓:“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惚统坤元,九星悬朗,七耀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是如此的辽阔,无边无际啊!它是一切生命现象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万物因为有了它而有了开始,风、热、火、湿、燥、寒等气候的正常变化,使整个大地出现了各种生命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气候变化呢?这是因为天体上的日月五星不断地在那里运转的结果。因为有了日月五星的运转,所以大地上才有寒有热,有明有暗,形成了季节气候的往复变化。因为有了季节气候的正常变化,所以才产生了万物。从这一段原文可以看出,《七篇》认为,自然界气候变化是产生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当然也包括人的生命在内。《五运行大论》又谓:“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遊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所谓“寒暑六入”,即一年之中各种气候变化正常,则“虚而生化”即各种物质化生。全句意即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生命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六气作用正常的结呆。《七篇》中的这两段经文是气化学说的主要理论根据。 
   
     (二)五运之政,犹权衡也   
    《七篇》认为,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过程也是自然气候本身的一个亢害承制、淫治胜复的过程。所谓“淫”,即过度;“治”即正常;“胜”。即偏胜。“复”,即报复、恢复,“亢”,即亢盛;“制”,即制约。这就是说,自然气候变化中某种气候变化偏胜了,自然就会受到其它相反气候变化的制约,从而使它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七篇》中所提出的“亢害承制”、“淫治胜复”,实际上也就是自然气候中的自稳调节现象。正因为自然气候变化有其固有的自稳调节作用,所以自然气候也才能始终维持着相对稳定以利于自然界万物的正常生长。《气交变大论》中所谓:“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至真要大论》中所谓:“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均是指白然气候变化中的这种自调作用而言。由于“人与天地相应”的原因,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的这种自调规律,同样可以运用于人体的变化。因而《七篇》也就用自调规律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认为人体如果处于自调状态,就是生理状态;反之,如果处于失调状态时,那就是病理状态。《七篇》中在论述人体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几乎无一不是从“亢害承制”、“淫治胜复”的角度,把疾病看成是人体正气失调的一种外在表现。于此说明了中医学对于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的认识,基本上是从气化学说演绎而来。气化学说正是中医对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认识的理论基础。

    (三)寒热燥湿,不同其化   
   《七篇》认为,不同的气,有不同的化,亦即认为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其在物化上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及不同的化生对象。《五常政大论》谓:“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因此,从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上来说也就各有特点。《六元正纪大论》谓:“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随气所在以占其变。”《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脸郁,皆属于肺;诸湿种满,皆属于碑;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以上所述,都说明了不同的气候变化可以有不同的疾病表现,因而对于人体的疾病部位和临床表现也就都可以用六气来加以确定和命名。这就是后世中医病名中诸如肝病、风病;心病,火病; 脾病、湿病; 肺病、燥病,肾病、寒病等提出的由来。 
     (四)之化之变,各归不胜而为化    
   《七篇》认为,六气之间,由于运动的原因,所以它们之间也就不断在发生新的变化。《天元纪大论》谓:“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这就是说六气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因而从人体病理生理变化来说;也就必须要时刻注意到这种相互转化问题。这也就是《至真要大论》中所谓:“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如何转化呢?《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出了“各归不胜而为化”的问题。所谓“各归不胜而为化”,即在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中,不论其所属病变器官上的变化或者是证候性质上的变化,一般都循本身所胜的方面转化。从病变部位来说,肝病向脾病转化,脾病向肾病转化,肾病向心病转化,心病向肺病转化,肺病向肝病转化;从病变性质上来说,即风病向湿病转化,湿病向寒病转化,寒病向热病转化,热病向燥病转化,燥病向风病转化。这就是《六元正纪大论》中所指出的:“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微之也。”对于“各归不胜而为化”的问题,虽然在临床具体运用上不能机械对待,但是从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来说,各种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可以互相转化则毫无疑义。 
    
  (五)微者小差,甚者大差   
  《七篇》认为,六气的反常变化小大与疾病的轻重是一致的,气候反常变化小的,临床表现少,疾病轻微;气候反常变化大的,临床表现也就多,疾病重。这就是《六元正纪大论》中所谓的:“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七篇》中以气化理论来认识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上五点。但是应该指出,气化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中医学中的各个方面。以上五点不过仅就《七篇》中有关生理及病理生理认识的主要方面而言,实际上其它各个方面也均可以用“气化”来加以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医学中的气化学说加以认真地学习和深入地研究。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的阴阳平衡
五运六气与气功养生(一)
2020(庚子)年五运六气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医堂讲理】认识阴阳(第四讲)
风生木
论《内经》的医学和气象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