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药中《六元正纪大论》讲解11
六、《六元正纪大论》讲解 11
 
   【原文】   
   凡此太阴司天之政(1),气化运行后天(2),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大风时起(3),天气下降,地气上腾(4),原野昏霧,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5),物成于差夏(6),民病寒湿,腹满身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7)。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8),上应镇星辰星(9)。其政肃,其令寂(10),其谷黔玄(11)。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12),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13)。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14),土之利,气之化也(15)。民气亦从之(16),间谷命其太也(17)。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去(18),春气正,风乃来(19),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20),风湿相薄,雨乃后(21)。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22)。二之气,大火正(23),物承化,民乃和(24),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25),湿蒸相薄,雨乃时降(26)。三之气,天政布(27),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28)。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29)。四之气,畏火临(30),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31)。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32)。五之气,惨令已行(33),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34),寒气及体,君子周密(35),民病皮腠(36)。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37),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38)。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39),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40)。必折其郁气,而取化源(41),益其岁气,无使邪胜(42),食岁谷以全其真(43),食间谷以保其精(44)。故岁宜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45)。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46)。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47),从气异同,少多其判也(48)。同寒者以热化,同湿者以燥化(49)。异者少之,同者多之(50),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帝曰:善。
   【讲解】     
   (1)太阴司天之政     
   “太阴司天之政”,即太阴湿土司夫之年。前已述及,凡是年支上逢丑、逢未之年都是太阴湿土司天之年。    
   (2)气化运行后天   
   “气化运行后天”,指太阴湿土司大的十年中,各年气候与季节不完全柑应,至而未至,均为不及之年。    
   (3)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大风时起   
   “阴专其政”,指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太阳寒水在泉。全年气候变化以寒涎为主。“寒”和“湿”,在阴阳属性上均属于阴,所以原文谓:“阴专其政”“阳气退辟”,“辟”,义同避,意即寒湿用事,阳气不足,气候偏寒。“大风时起”,“时起”,指应时而起,意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由于客气的初之气与主气完全一致,都是厥阴风木。所以在初之气所属的一段时间中,亦即春初之时,风气偏胜。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春气正,风乃来”。所以《新校正》注云:“详此太阴之政,但以言大风时起,盖厥阴为初气居木位,春气正,风乃来,故言大风时起。”但是需要指出,后世注家以六气分太少,认为太阴司天是土运不及,因此木来克土,所以大风时起。例如张介宾注:“太阴司天以湿,太阳在泉以寒,故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土不及,则风胜之,故大风时起。辟,避同。”马蒔注:“司天以湿,在泉以寒,故阴专其政,阳气退避。土不及则风胜之,故大风时起。”张隐庵注:“太阴司天,寒水在泉,故阴专其政,阳气退避,土令不及.风反胜之。”高士宗注:“太阴司天,故阴专其政,则阳气退避,土不及而木旺,故大风时起。”以上诸注,一方面认为太阴司天以湿,太阳在泉以寒,所以阴专其政,但同时又提出了土不及的问题。试问,既然土不及,何以司天以湿,阴专其政?自相矛盾,不足为训。因此,我们从《新校正》注文,不从诸家。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前文阴明之政一节中已经作过讨论,可参阅前文。 
    (4)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天气”,指司天之气。一般来说,司天之气主管.上半年。“天气下降”,意即司天之气不仅主管上半年,而且也影响下半年。“地气”,指在泉之气,一般来说,在泉之气主管下半年,“地气上腾”,意即在泉之气不尽主管下半年,而且也对上半年产生哟用和影响。此处是指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在泉之年,由于“天气下降,地气上腾”,该天在泉之气互相作用和影响的原因,所纵全年气候以寒湿为特点。    
    (5)原野昏露,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   
    这是对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在泉之年自然景象的描述。“原野昏霜”,指天气昏暗。“白埃四起”,指湿土之气如烟雾迷濛。“云奔南极”,南,在方位上代表南方,在李节上代表夏季,在气候上代表热。“云奔南极”,意即夏季里经常阴云密布。“寒雨易至”,即天气偏寒,常常下雨。全句意即太阴湿上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夭气阴暗,气温偏低,经常下雨,尤其是南方雨水较多。张介宾注:“湿气下降,寒气上腾,故原野昏霜,白埃四起,司天主南而太阴居之,故云奔南极,雨湿多见于南方。”即属此义。    
    (6)物成于差夏    
   “物成”,指植物成长。“差夏”,王冰注:“差夏,谓立秋之后一十日也。” (守山阁本作三十日)张介宾注:“差,参差也,夏令入秋,谓之差夏,盖主气当湿士之时,客气值少阳之令,土气稍温,故物成也。”张隐庵注:“差夏,长夏之时秋之交也。”高士宗注:“差夏,夏之终,秋之交也。”“物成于差夏”,意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植物成长主要在夏秋之交。我们同意这个解释,但不同意把“差夏”作为具体时间来理解,因为把“差夏”解释为具体时日,缺乏依据。我们认为“差夏”可以解释为夏季较差,也就是说太阴湿上司天之年,气候偏寒,夏令多南,植物生长较一般年份的夏天为差。所以成熟较一般为晚。   
   (7)民病寒湿,腹满,身腆愤,肘肿,痞逆,寒厥,拘急   
   这是讲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人体疾病的性质和临床表现。“民病寒湿”,指太阴湿土司夭、太阳寒水在泉之年,气候变化以寒湿为主,因此人体也由于易感寒湿之邪而发生寒湿之症。“腹满”,即腹部胀满。“(thin音嗅)愤”,即肿胀,“身愤”,即身体肿胀。“胕肿”,即是肿。“痞逆”,即上腹阻塞闷满,呕吐噁心。“寒厥”,即由于感受寒湿之邪而出现的四肢逆冷。“拘急”,即肢体拘急,屈伸不利。这些症状多属寒湿之症,因此多发生在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   
   (8)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于气交   
   “湿”,指太阴湿土司天之气。“寒”,指太阳寒水在泉之气。“湿寒合德”,指太阴湿土司天之气与太阳寒水在泉之气互相影响和共同作用。“黄”,指太阴湿土之气。“黑”,指太阳寒水之气。“埃昏”,指天气阴暗、寒冷潮湿。“黄黑埃昏”,指在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的相互作用下,天气阴暗,寒冷潮湿。“流于气交”,指寒湿之气流行。全句意即由于太阴湿土之气与太阳寒水之气共同作用,所以全年气候偏湿偏寒。    
    (9)上应镇星辰星   
   “镇星”,即土星。“辰星”,即水星。“上应镇星辰星”,意即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之所以全年气候偏寒偏湿,此与天体上土星和水星的运行变化有关。    
    (10)其政肃,其令寂    
   “其政肃”,“肃”,有清冷、肃清之义。这里是指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在气候变化上以寒凉为特点,在物候变化上以生长较差为特点。“其令寂”,“寂”,有孤寂、静止之义。这里是指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由于气候偏凉,所以植物生长相对缓慢,不够活跃。    
    (11)其谷黔玄    
   “谷”,指谷物。“黔”,指黔谷。“玄”,指玄谷。黔谷的生长环境要求偏于潮湿。玄谷的生长环境要求偏于寒冷。“其谷黔玄”,意即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气候偏于寒湿,适合龄谷和玄谷的生长。所以这样的年份粼谷和玄谷生长较好。因而粼谷和玄谷成为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的岁谷。    
    (12)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   
   “阴凝于上”,指太阴湿土司天,湿为阴邪,太阴主湿,所以说阴凝于上。“寒积于下”,指太阳寒水在泉,太阳主寒,所以说寒积于下。    
    (13)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    
   “寒水胜火,则为冰雹”,指气候寒冷,结水成冰。“阳光不治,杀气乃行”,指在气候寒冷的情况下,植物生长不好或不生长。全句意即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气候严寒,植物生长缓慢。    
   (14)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   
   这一小节中所说的有余不及、高下早晚,各家解释不一。王冰及《新校正》未解,张介宾认为这里是指谷气。他说:“有余不及,言谷气也。凡岁谷间谷,色昧坚脆,各有气衰气盛之别。本年寒政太过,故谷气有余者,宜高宜晚,以其能胜寒也,不及者宜早宜下,以其不能胜寒也。”马蒔则认为是指种植谷物而言。他说:“凡种谷者,有余之岁,其土宜高,不及之岁,其土宜下,高者宜晚,下者宜早,虽土之别,实气之化也。”张隐庵解释与马蒔相同,但解释得详细一点。他说:“若五方之地土,各有高下厚薄之不同,故岁气有余,地士宜高厚,岁气不及,地土宜卑下,盖太过之气宜缓,不及之气宜先,地土高厚,气缓于出,地之下者,气易于升也,气有余宜至之迟,气不及宜至之早,此地利之有高下,气至之有早晏,而民气亦从之,按此论上下阴阳之气者,谓天包乎地之外也,地土之有高下者,地居乎天之中也,气之有早晏者,气贯乎地之内也,人气从之者,人由乎气交之中也,此当与五常政大论合看。”高士宗认识与张隐庵相似,但讲得更清楚一点。他说:“地高者气寒,生物迟,地下者气温,生物早,岁气有余则先时,故有余之岁宜于地高,生物迟而气先至,不过迟矣。岁气不及则后时,故不及之岁宜于地下,生物早而气后至,不过早矣。凡有余之岁,其气早至,物之生也宜晚,不及之岁,其气后至,物之生也宜早。夫有余宜高,不及宜下,乃地土之别也,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则气机之化也。”
   上述谙注,张介宾所注,没有说清楚,不足为训。马漪、张隐庵、高士宗三家注解大致相同而以高注为最清楚。我们取高注。这就是说,本节所讲的有余不及是指岁气的有余和不及。“高下”,是指种植谷物的土地的高下。“早晚”,是指种植谷物时间的旱晚。全句意即在种植谷物时要根据岁气的有余或不及来确定种植土地的高下和种植时间的早晚。岁气有余时,地势较高的土地上也可以种植谷物,因为地势较高的地方气候较冷,平常年份谷物生长不好,但是岁气有余时,由于岁气偏胜,所以尽管地高寒冷也可以生长得较好。岁气不及时,高地就不宜种植谷物,因为高地气寒,谷物不宜生长,所以就应在地势较低的土地上种植,因为低的地方,气候偏温偏热,谷物容易生长,所以尽管岁气不及,但由于地低气热,也可以生长得较好。由于如此,所以原文谓:“有余宜高,不及宜下。”岁气有余时,气候变化比季节来得早些,未至而至,所以在种植谷物时可以晚一点。因为岁气有余,生机旺盛,尽管种植时间晚一点,也一样生长得很好,不会因为晚种而影响收成。岁气不及时,气候变化比季节来得晚些,至而不至,所以在种植谷物时就要早一点才好,因为岁气不及,生机低下,只有早种一点,让谷物有较长的生长时间,才不致于因岁气不及而影响收成。由于如此,所以原文谓:“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关于谷物的生长收成良否与地势高低、气侯温凉之间的关系问题,《五常政大论》中已经作过讨论。原文谓:‘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多少,终始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地气制之,非天不生,地不长也。”以上引文,在《五常政大论》篇中已经作过解释。这些内容与此节所讲种植谷物亦须因时因地制宜密切相关,可参看前篇。  
   (15)土之利,气之化也   
   此句是承上句而言。“土”,指土地。“利”,就是利益。“土之利”,意即在种植谷物时要充分注意土地的特点,使其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对谷物的生长有利。“气”,指气候。“化”,指化生,即生长现象。“气之化”,意即谷物的生长变化,实际_l二是在气候影响下所产生。全句意即前述之“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等种植谷物的经验,实际上是根据天时、地利总结而来。高士宗注:“夫有余宜高,不及宜下,乃地土之利也,有余宜晚,不及宜早,乃气机之化也。”亦即此义。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运六气六元正记大论8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4)》学习笔记四十三
方药中《五常政大论》讲解9
δ77太阴阴凝寒积:其政肃,其令寂,其谷黅玄。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
五运六气解方剂——备化汤
甲流就是伤寒运气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