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方名画图文赏析:收藏就是一本好书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应该欣赏、了解一些世界名画。从名画中,我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进而提升艺术修养,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优化知识结构。本专题的目的就是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

画名:《野牛图》
作者:马格德林人(西班牙)
时间:距今约1.5万年
类别:洞窟岩画
尺幅:全长195cm

收藏: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


名 称:《捕禽图》
出 处:埃及底比斯内巴蒙墓出土
创作工夫:约前1400 年
尺 寸:高81cm
类 别:陵墓壁画
收 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这幅壁画绘制于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一个贵族——内巴蒙的陵墓,描画的是死去的内巴蒙和妻子儿女在河畔打猎的情形。

名 称:《基督在以马忤斯的晚餐》
作 者:卡拉瓦乔
创作时间:1601 年
尺 寸:141 × 196.2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英国,伦敦,国立画廊

这幅画的内容取材于一个基督教故事:耶稣遇害后不久,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以马忤斯傍晚时分,几个门徒正在谈论耶稣被害以及三天后复活的事情。在基督的启示面前,画中人物的表情非常强烈;桌子边上倾斜的水果篮和盘中的烤鸡画的很生动,但是也无法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作品的立体感很强,深度空间非常明显。

名 称:《拉奥孔》
作 者:埃尔·格列柯
创作时间:1610年
尺 寸:142× 193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画廊

画面笼罩着一种虚幻、病态的神秘气氛。色彩则加强了凄凉恐怖的月夜的阴森逼人,人物像是旷野中的孤魂一般漂泊无定。格列柯笔下的人物形象成为其思想哲理的象征。他晚年常到精神病院写生,因此,其画中人物和正常人不断拉开距离。这幅作品正是格列柯的自我写照:他一方面叹息没落贵族走向崩溃,一方面为自己的苦闷、矛盾和没有出路发出来自肺腑的挣扎。

名 称:《渔夫》
创作时间:约前1500 年
类 别:壁画
收 藏:希腊,国立考古学博物馆

一位年轻的捕鱼人手里捏着捕获的海鱼。画面表现方法朴实、简洁。当时的爱琴海诸岛已与埃及、两河流域有一定的交往,因此在绘画上常常可见互相间的影响。这幅作品中人物的头和脚为侧面,人体的上半身与眼睛却是正面,无论人物的表情还是身上的曲线,我们都会觉得比严格遵守正面律的埃及壁画优美得多。

名 称:《辞行出征的战士》
作 者:攸西米德斯
创作时间:约公元前6 世纪末
尺 寸:高60cm
类 别:希腊红绘式瓶画
收 藏:德国,慕尼黑,国立博物馆

这个双耳瓶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工艺精湛,本身就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瓶画上的内容是描绘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他的双亲正在对他作最后的叮嘱。

名 称:《狄奥尼索斯秘仪图》
创作时间:公元前60 年
尺 寸:高331cm
类 别:湿壁画
收 藏:意大利,庞贝城神秘别墅

这是一幅发现于庞贝古城一座“神秘之宅”内的巨幅壁画。内容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直接相关。描绘的是从希腊传入罗马的一种神秘宗教仪式的全过程。画上有酒神、酒神的妻子,还有山神等其他神灵,更多的是前来参加仪式的众男女

名 称:《狂欢者》
创作时间:约前470 年
尺 寸:约108× 196cm
类 别:墓室壁画
收 藏:意大利,塔尔奎尼亚博物馆

墓室壁画鲜明地反映了伊特鲁里亚人的来世观。他们认为人死后可以将生前的世界带走,因此当时的上层社会十分热衷于为死者兴建陵墓,坟墓的样式往往与墓主生前的居所相似。墓室壁画描绘了欢快、愉悦的情景,以希冀在死后也能过上富裕享乐的生活

名称:古代玛雅壁画
创作时间:公元800年
波南帕克地区
玛雅是一个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美洲的希腊人”。然而,就在他们的文明尚处于鼎盛时,玛雅人出于至今无人知晓的原因,放弃了他们用石头修建的城市,隐入密林深处,从此绝迹,为想要了解他们生活的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好在还有古老的绘画,默默讲述着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血腥、惨烈、悲壮的故事。 

名 称:《手持莲花和金刚的菩萨》
创作时间:约公元580 年
类 别:壁画
收 藏:印度,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第1 号窟是阿旃陀石窟群中开凿的较晚的一个,内有大量精美的壁画。此画描绘了一位头戴珠宝饰冠,身上缀满华贵首饰,手持莲花的菩萨像,菩萨全身构成了柔和优美、极富节奏感的“三屈弯式”,这是古印度菩萨像中常见的姿态法则。此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名 称:《查士丁尼及其随从》
创作时间:公元547 年
尺 寸:264 × 365cm
类 别:马赛克镶嵌画
收 藏:意大利,拉文那,圣威塔尔教堂

这幅作品是拜占庭美术第一次繁盛时期的产物,是圣维塔列教堂的镶嵌画。这座教堂装饰华美,尤以其精美绝伦的镶嵌画誉满世界,而此画即其中最精美、最著名的一幅。这幅作品描绘了查士丁尼皇帝及其随从手捧圣餐杯盘和祭品向基督献祭的场景。这是为帝国歌功颂德的纪念碑与英雄史诗,是拜占庭帝国政教合一的社会典型产物。

名 称:《巴约挂毯》
创作时间:约1080 年
尺 寸:高50cm
类 别:绒尼刺绣
收 藏:法国,巴约图书馆

我们看到的这三幅是《巴约挂毯》的局部。相传,这幅挂毯是威廉的王妃指导宫女们所为,但更为可靠的策划者是威廉同父异母的兄弟奥多,他为了纪念威廉的功绩,也为了给自己新建成的巴约教堂献礼,特意定做了这件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挂毯。后来被摆放在教堂里,让前来礼拜的信徒清楚了解到这段辉煌的历史。当人们看到它的时候,都为它生动、清晰的叙述以及精美的制作工艺所叹服

名 称:《哀悼基督》
作 者:乔托·迪·邦多内
创作时间:1303~1305 年
尺 寸:183 × 198cm
类 别:湿壁画
收 藏:意大利,帕多瓦,斯克罗维克礼拜堂

这是斯克罗维克礼拜堂最著名、情感最澎湃的壁画。描绘了圣母玛利亚及众人围绕着从十字架下解下的基督遗体,哀悼基督死亡的场景。画家采用自然而又强烈的效果让圣母的脸靠近基督,并借由灰色岩石上的斜线以及众人同方向的视线、肢体表情,引导观者视线落在死亡基督及日夜哀伤母亲的头部

名 称:《圣三位一体》
作 者:马萨乔
创作时间:1425~1427 年
尺 寸:670 × 320cm
类 别:湿壁画
收 藏:意大利,圣玛利亚·诺维拉教堂

这幅作品是画家1425 年受圣玛利亚·诺维拉教堂委托绘制的,画家选择了耶稣受难的场面,并以一间拱柱式的方形礼拜堂为背景展开他的创作。作品大胆利用了透视法,创造了具有说服力的逼真空间,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令人印象深刻。

名 称:《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作 者:扬·凡·爱克
创作时间:1434 年
尺 寸:82 × 60cm
类 别:木板油画
收 藏:英国,国家美术馆

作为西方肖像画中最重要的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以人物内在感情的形象化表达和肖像的情节性处理取胜。在这幅画中,主人公阿尔诺芬尼和他的妻子正在举行婚礼,生活环境的描绘,给人以虔诚和平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赞扬了当时的平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名 称:《春》
作 者:波提切利
创作时间:约1482 年
尺 寸:203 × 314cm
类 别:木板蛋彩
收 藏: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关于诞生与转变的主题。它通过不同人物的组合,描绘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意象,经历严寒的冬季,生命在此时焕发出动人的光辉。维纳斯在画面中,左手握住锦缎长袍,右手优雅地舒展伸出,邀请观者一同进入她的世界,这里不仅有女神与鲜花,也有生命之美唤起的欢愉。它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爱从美开始,终结于欢心。”

名 称:《维纳斯的诞生》
作 者:波提切利
创作时间:约1485~1486 年
尺 寸:172.5 × 278.5cm
类 别:布面蛋彩
收 藏: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画面所表现的是西西里岛的一个美丽的传说:一片漂亮的大贝壳漂浮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上面站着纯洁而美丽的维纳斯,翱翔于天上的风神轻轻地将贝壳吹到岸边,等候在岸边的时辰女神正张开红色绣花斗篷,准备为维纳斯换上新装。娇艳的玫瑰花瓣从高处纷纷飘落,更给优美的画面增添了诗情画意。维纳斯身材修长,容貌秀美,双眼凝视着远方,眼神充满着幻想、迷惘与哀伤。

名 称:《基督受洗》
作 者:弗兰西丝卡
创作时间:1450 年
尺 寸:167 × 116cm
类 别:木板蛋彩
收 藏:英国,伦敦,国立画廊

   《基督受洗》是发生在施洗者约翰生命中一件极重要的事,乃是借由耶稣超自然形貌的显现来印证其中的神性。弗兰西丝卡把耶稣放置于画面的正中央,一条从拱形上端的顶点所拉出的视线,穿过代表圣灵的白鸽,再穿过由施洗者约翰手里所拿的碗中滴下的水珠,直下到耶稣脸庞的正中部位,然后再穿过他恭敬合掌的双手,最后到达支撑他全身重量的右脚跟上。

名 称:《最后的晚餐》
作 者:达·芬奇
创作时间:1495~1497 年
尺 寸:460× 880cm
类 别:湿壁画
收 藏:意大利,米兰,格拉齐圣母修道院食堂

   达·芬奇凭借他高超的造型技巧和捕捉人物性格的能力对一个耳熟能详的场景作出了他独一无二而且震撼人心的诠释,我们甚至只需匆匆浏览一下所有人各不相同的手,便不难发现画家对于人的心理与情感具备多么深的洞察力。因此难怪也有人说,这幅作品虽然是宗教题材,但其真正的兴趣却在于对人类自身的理解。

名 称:《蒙娜丽莎》
作 者:达·芬奇
创作时间:1503~1506 年
尺 寸:77 × 53cm
类 别:板上油画
收 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杰出、最神秘的肖像作品。蒙娜丽莎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十分含蓄的微笑,嘴角微翘,双眉舒展,仪态安祥。

名 称:《四使徒》

作 者:丢勒
创作时间:1526 年
尺 寸:各为215 × 76cm
类 别:木板油画
收 藏:德国,幕尼黑,旧画廊

《四使徒》是丢勒晚年的杰作,描绘的是彼得、约翰、保罗和马可四个圣徒。四位使徒的形象体现出意志坚强、充满活力和力量的性格——他们更像是热血沸腾、富有斗争精神的,完全没有基督弟子通常具有的那种温顺。这幅画虽然在人体塑造和衣褶的表现上还比较生硬,但体现了丢勒油画艺术的几个重要特点:造型概括、线条遒劲、构图严谨、气魄宏大。在这幅画中艺术家达到了终身追求的目标,使德国艺术的写实精神与意大利艺术的典型塑造结合起来


名 称:《沉睡的维纳斯》
作 者:乔尔乔内
创作时间:1505年
尺 寸:175× 108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德国,德累斯顿美术馆

这幅画是乔尔乔内27 岁时的作品。画面背景为宁静的大自然,维纳斯柔和的体形、旺盛的生命力与纯洁的心灵被融合在一起,让人感觉到崇敬、高贵。比例匀称的裸体流露出一种纯真,人体弧线宛转柔和,右手枕入脑后,右腿弯在膝下,形成封闭的轮廓,有一种柔顺感。画面坡度很小,丘岗宁静,起伏的线条与人体的轮廓相呼应。乔尔乔内擅长表现美丽的人体和优美的大自然风景,色彩华丽、明暗关系柔和、色调流畅。《沉睡的维纳斯》是乔尔乔内作品中最著名、最成熟的一幅,但是没有画完他就离开了人世,其弟子提香补上了画中的风景。这幅画可算是文艺复兴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最具艺术魅力的一幅作品。

名 称:《圣安东尼的诱惑》
作 者: 博斯
创作时间:1500~1510 年
尺 寸:131.5 × 119cm
类 别:板上油画
收 藏:葡萄牙,里斯本,国立古典美术馆

这是画家为里斯本的圣约翰教堂而作的祭祀画,画面描绘了圣安东尼跪倒在礼拜堂前被众魔鬼和撒旦纠缠的情景。画面上各种各样想象中的魔怪被刻画得匪夷所思而又生动形象。博斯通过这些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虚拟形象,影射出教会的黑暗、宗教戒观的虚伪,以及社会秩序的黑暗

名 称:《雅典学院》
作 者:拉斐尔
创作时间:1509 年
尺 寸:底边长度770cm
类 别:湿壁画
收 藏:梵蒂冈,教皇宫

这是拉斐尔为梵蒂冈宫绘制的三幅巨型壁画之一,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材,以古代包括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在内的七种自由艺术为基础,弘扬了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画面上,古希腊以来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汇聚一堂,有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等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一起自由讨论,情绪热烈。全画背景为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拱门的中心透视点直通向遥远的天际。

名 称:《西斯廷圣母》
作 者:拉斐尔
创作时间:1513~1514 年
尺 寸:265 × 196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

拉斐尔的圣母像分为两类,一类是人间母亲的形象,另一类以女王式圣母的形象出现。西斯廷圣母则是这两种圣母特征的结合,是画家理想中最完美的圣母形象。构图采用较稳定的金字塔形,刚刚揭开的绿色帷幕,圣洁美丽的圣母双脚赤裸,晶莹的双目注视着苦难的人间,怀中的耶稣瞪着两只眼睛等待圣母给他决断将来。

名 称:《创造亚当》
作 者:米开朗基罗
创作时间:1511 年
尺 寸:280 × 570cm
类 别:湿壁画
收 藏:梵蒂冈,西斯廷教堂

米开朗基罗,早年在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吉兰达约的作坊当学徒,后因对雕刻的爱好而转入古雕刻遗物保存最多的美第奇庭园工作。1508 年米开朗基罗被迫接受教皇和政府的任务,为西斯廷礼拜堂绘制天花板壁画。在长达4年的绘制过程中,米开朗基罗拒绝助手协作,什么都亲自动手。壁画完成后,因其艺术形象的宏伟气魄、健壮体态、强大的意志与力量,被公认为是文艺复兴盛期的美术最完美的杰作。

名 称:《最后的审判》
作 者:米开朗基罗
创作时间:1534~1541 年
尺 寸:14.4 × 13.3cm
类 别:壁画
收 藏:梵蒂冈,西斯廷教堂

这是一幅教堂祭坛壁画,表现的是人一生要不断违逆上帝旨意,犯下深重罪孽,但终将得到救赎。构图的中心是审判者基督,他以左右万物的姿态高高举起右臂,主宰着四周人们的命运。审判者外表的完善健美与严峻表情对比鲜明,是人的力量与神的力量的强大结合的体现。基督的上方是天使、圣母与天国人物围绕在四周,经过审判后正升入天堂的选民和被拖入地狱的罪人位于画面下方,最底部是阴森的地狱。整个画面流动着上升与下降的感觉,雄伟壮丽之中另有肃穆恐怖之感。那些正被拖入地狱的人们在痛苦挣扎着,表情充满了绝望和哀求。此画完成共花去了6年多时间,开创了将宗教人物画成裸体形象的先例。

名 称:《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
作 者:提香
创作时间:1514 年
尺 寸:118 × 279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意大利,罗马,波尔葛塞美术馆

提香的作品壮丽热情、想象力丰富、色彩强烈、笔调奔放,敢于对色彩加以大胆的运用,并且对冷暖色精于理解,对日后欧洲绘画艺术的发展影响很大。在画风方面,这幅画酷似乔尔乔内的绘画。但是,提香的油画不像乔尔乔内的油画那样充满诗意情趣,但比乔尔乔内的油画用色更加泼辣大胆,色调也愈发明快。提香生动地表现出人体的细腻质感和衣服的反光。

名 称:《伊拉斯谟像》
作 者:小荷尔拜因
创作时间:1523~1524 年
尺 寸:42 × 32cm
类 别:木板油画
收 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小荷尔拜因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肖像画。而肖像画中最成功的作品无疑是他为伊拉斯谟画的3 幅肖像画。在这幅肖像画中,画家描绘的是伊拉斯谟的侧面,将伊拉斯谟置于书桌前,刻意表现他在奋笔疾书时的精神状态,着力刻画侧面突出的高高的鼻梁、专注的目光、坚毅的嘴唇,这些细节极富个性,显出伊拉斯谟坚毅果敢、沉着稳健的内心世界

名 称:《马拉之死》
作 者:大卫
创作时间:1793 年
尺 寸:165 × 128.3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法国,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博物馆

马拉因患严重的皮肤病必须浸泡在热水中办公,被女刺客保皇分子夏洛特·科尔黛趁机刺死。大卫以严谨的写实手法描绘了发生的悲剧:马拉倒在被鲜血染红的澡盆里,惨白的尸体在深色的背景下显得异常刺目,那只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地上,不远处是凶手留下的匕首。整幅作品结构简洁而严谨,笔触沉着而有力,马拉的形象犹如石像一般,显示出一种英雄的气概。

名 称:《法兰西斯一世》
作 者:让·克卢埃
创作时间:1525~1530 年
尺 寸:96 × 74cm
类 别:木板油画
收 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1529年,让·克卢埃来到巴黎担任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的宫廷画师,这幅肖像画是在他任职期间画的。画中的法兰西斯一世穿着豪华,仪态潇洒,尤其是他的两只手,作成了骑士般的风度(法王被号称“骑士国王”),华丽的绸缎大袍加强了形象的华贵气质。色彩较精细,衣服的绸缎质感画得很出色,银灰色调子上又添深紫、深黄、深蓝,衣服上的光泽给人以一种寒冷感。法王长着一对细小的眼睛,斜视画外,尖尖的下巴颏,使他的长相与身上的宽袍极不协调。表情更显得奸诈有余、仁厚不足。

称:《入浴的苏珊娜》
作 者:丁托列托
创作时间:1560~1565 年
尺 寸:194 × 147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丁托列托的肖像作品,非常鲜明地表现出对象的个性,心理刻画十分细腻。《入浴的苏珊娜》是丁托列托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描绘了希伯来人的宗教传说:苏珊娜是巴比伦巨商约基姆的妻子,品貌俱佳。当她在家中花园水池沐浴时,被两个老年的色鬼偷窥,并想强占她,被她严词拒绝。两人反而诬告苏珊娜不贞,纠纷一直闹到埃及法老那里,苏珊娜被判为死刑。此事被先知但以理获知,两个色鬼被处以烙刑,苏珊娜从此也成了希伯来民间故事中贞女的象征

名 称:《农民的婚礼》
作 者:勃鲁盖尔
创作时间:1568 年
尺 寸:114 × 163cm
类 别:木板油画
收 藏: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勃鲁盖尔对生活,尤其是对乡间的农村生活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农民的婚礼》就正面反映了农民平凡而温暖的生活,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为了使图画和农村的简朴气氛相适应,艺术家有意让所有人物的衣着单调一色,明暗大为淡化,甚至将阴影省略。另外画家构图设色的高超技艺也同样惊人,他以从餐桌一端斜向展现纵深的形式把众人围聚就餐的情景表现得条理清晰,空间效果非常好,是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对角线构图法。墙上仅用一席绿色帘布使得新娘及家主所在位置突出,也使得主题集中,令观赏者感到,虽是普通农家的宴席,却洋溢着隆重甚至圣洁的气氛

为先知但以理获知,两个色鬼被处以烙刑,苏珊娜从此也成了希伯来民间故事中贞女的象征。 

名 称:《秋冬山水图·冬景》
作 者:雪舟等杨
创作时间:1467 年
尺 寸:46.3 × 29.3cm
类 别:立轴,水墨,纸本
收 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这幅画画下了作者一次独自行走在寒雪山林间的体验。画中几条浓重的墨线自然分割出不同的层次空间,其中上方中央凭空出现的一笔多么大胆,它似乎无依无据,但想想自己曾经在山间遇到过的情景,狭窄的山麓上,有巨岩突兀而出,我们对于来自山上的一种压迫感又是怎样一种体会呢?在山石的转弯处露出远方的雪山,散发着洁白、明亮的光。它是路途的终点呢,还是幽思开迷的地方?

名 称:《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
作 者:鲁本斯
创作时间:1616~1618 年
尺 寸:224 × 210cm
类 别:板上油画
收 藏:德国,慕尼黑,古典绘画陈列馆

这幅画描绘的是古罗马神话中的一个情节:宙斯与丽达的两个孪生儿子——卡斯托和普鲁克斯正在抢劫迈锡尼王的两个女儿。作品中的四个人物与两匹高头大马扭结在一起,组成一幅独特的构图,突出了“抢劫”与“挣扎”两种强烈的动作,画面充满了热情的生命力,在雄壮的造型中歌颂了人的生命力之美。

名 称:《查理一世行猎图》
作 者:凡·代克
创作时间:1635 年
尺 寸:272 × 212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凡·代克是鲁本斯众多弟子和助手中最出色的一位肖像画家。他的绘画以严谨闻名,擅长肖像画。因其对英国肖像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凡·代克还被认为是肖像画英国派风格的创始人。在这幅画中,狩猎归来的国王站在树阴茂密的高地上,神情高傲,难掩自命不凡的气势。画家以写实手法描摹出这位君主的精神状态,整个画面上,色彩统一在夕阳的光照之下,显得温暖而柔和,十分符合人物的气质。闪闪发光的衣饰,云层射出的光线,都被刻画得十分细腻。

名 称:《马斯达·佩亚》
作 者:雷诺兹
创作时间:1788 年
尺 寸:77 × 64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雷诺兹在18 世纪70 至80 年代描绘了大量贵族肖像。作为一名肖像画家,雷诺兹虽然隶属于学院派,并且多次宣称始终把古典主义的庄重和静谧作为信条,但是在《马斯达·佩亚》这幅优美的肖像画中,却洋溢着华丽与优雅。事实上,他是折衷地处理了古典主义和风行一时的洛可可艺术。迄今为止,这幅作品的色泽依然与制作时的色泽完全一样,一点变化也没有。这是因为雷诺兹在画这幅肖像时采用了一种能够长期保持作品的色泽不变的“不干性褐色绘具”。

名 称:《安德鲁斯夫妇像》
作 者:庚斯博罗
创作时间:约1748~1749 年
尺 寸:69.8× 119.4cm
类 别:布面油画

肖像作品往往蕴含有浪漫主义情调,画家喜欢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描绘对象之中。特别是对女性肖像的描绘,更是多用灰调和冷调,使得画面和人物都看上去相当柔和。庚斯博罗的风景画同样非常出色,而且他的许多肖像画的背景既与人物相统一,又可以独立存在,构成一幅完整的风景画。《安德鲁夫妇》这幅画表现的是一对夫妇在午后打猎休息的情景。大地在他们右边向远方延伸,从捆绑成束的谷物可以看出这是在秋天。画家原来的意图可能是想在图中放一只已被男主人公杀死的雉鸟,因为从安德鲁太太未画完的蓝缎衣披盖着的膝上隐约可以看见一只鸟形的轮廓。

名 称:《忏悔的抹大拉的玛丽亚》
作 者:拉图尔
创作时间:1635 年
尺 寸:64 × 48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

拉图尔是一个偏爱夜光的画家,他常常以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为光源,因而有人把他称为“烛光画家”。在这类情况尤其突出的宗教题材作品中,拉图尔反对巴洛克艺术激越的运动感和对细部的带有装饰性的刻画,他笔下的人物朴素而动人,理智而端庄


作 者:普桑
创作时间:约1638~1640 年
尺 寸:85 × 121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作品的背景是希腊阿尔卡迪地区。在古代,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阿尔卡迪这一名称表示理想中的牧歌般的世外桃源。但即使在美丽的阿尔卡迪也无法逃避死亡。最初的作品中,牧羊人与其说是恐惧,莫妨说是以好奇心在研究坟墓。而这里则洋溢着更加庄严而冥想的气氛。

名 称:《夜巡》
作 者:伦勃朗
创作时间:1642 年
尺 寸:363 × 437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荷兰,阿姆斯特丹,霍兰国立博物馆

《夜巡》是伦勃朗艺术和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幅画并非描绘夜间的景象,而是描绘白日的街巷中阿姆斯特丹警备队的群像。但因表面清漆的氧化等因素,形成了今日阴暗的面目。《夜巡》是伦勃朗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他们每人出一百弗罗伦(荷币),想要与别人占有同等的位置。但是,伦勃朗却没有把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会或欢乐的娱乐中去,却将每个人物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加以表现

名 称:《吉普赛女郎》
作 者:哈尔斯
创作时间:1628~1630 年
尺 寸:58 × 52cm
类 别:木板油画
收 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吉普赛女郎》是哈尔斯的代表性作品,这幅画给人的感觉十分随意,似乎是未加思索地一挥而就。画中的女郎自由奔放,一反以往青年妇女浓妆艳抹的脂粉气,她那种自然脱俗的美和热情奔放的个性将观者的心灵深深地打动了。整个画面的关键是她那具有神奇魅力的眼睛,画面充满了清新的活力。从这幅画中能够看出哈尔斯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卓越的艺术表现能力。

名 称:《宫娥》
作 者:委拉斯贵支
创作时间:1656年
尺 寸:318× 276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这是委拉斯贵支晚期的一件重要作品,描绘了宫廷里的日常生活。小公主玛格丽特被描绘得既庄严又具有掩盖不住的稚气,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一名宫女向她跪献水杯,画面的右边是正在作画的画家本人。画家把自己安排在这一颇富戏剧性的情节中,使整幅图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调。

名 称:《倒牛奶的女人》
作 者:维米尔
创作时间:1656~1661 年
尺 寸:45.5 × 41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荷兰,霍兰,国立博物馆

《倒牛奶的女人》是维米尔单个人物作品中最广为人知和深受喜爱的一幅。画中的女佣身材健壮,围裙有一角塞起,正忙着准备早餐。左边墙角有一扇窗户、一只藤篮和一盏灯挂在一边,桌上一些食物杂乱地摆放着。在这幅画中,一种动人的平凡与宁静之美扑面而来,它直接、单纯、有力地表现出了荷兰人的性格,受到广泛推崇。

名 称:《帕里斯的评判》
作 者:克劳德·洛兰
创作时间:1645~1646 年
尺 寸:50.8 × 36.4cm
类 别:板上油画
收 藏: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

这是一幅具有深厚神话色彩的风景画,画中描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希腊神话故事。在画面上,洛兰把故事发生的场景安排在具有典型意大利特征的风景里。罗马周围的旷野沐浴着一片金色的阳光,与神话故事融为一体。风景因眼前的一株大树而格外壮丽。在它的衬托下,帕里斯与三位女神以及维纳斯的儿子丘比特,如同戏剧舞台上的演员,近在观众眼前,令人看清他们一举一动,甚至仿佛能够听到声音。

名 称:《林荫道》
作 者:霍贝玛
创作时间:1689 年
尺 寸:140 × 103cm
类 别:油画
收 藏: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此图展现了乡野的美丽风光,画面上宁静的乡间景致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使观者心旷神怡。对称的小树于平稳中见动感,随小道向前远望还能看到左旁的教堂尖顶,右旁两幢高顶茅屋,车辙印在泥泞的村道上,表现出一种正在延续着的平静而艰难的生活,占有大部分画面的天空则云蒸霞蔚,美得令人陶醉。这幅画中还带着一种忧伤的讽刺意味,长长的林荫大道在灰暗的地平线处消失到一点,画中这种忧伤的讽喻也是霍贝玛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名 称:《舟发西苔岛》
作 者:华多
创作时间:1717 年
尺 寸:129 × 194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华多活跃于18世纪初期的法国画坛上,是一位天才画家。他的早期作品表现的多是下层平民生活,后期则致力于描写贵族青年男女们在田野和庭院里谈情说爱、寻欢作乐的场面,为此他被人们称为“风流画家”。华多的画为同时代的洛可可画家提供了范本,为洛可可绘画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贵族的纵情享乐,但作品题材的庸俗并没有掩盖他过人的才华,相反,他能够使这种世俗的游乐生活看起来具有一种非凡间所有的清幽闲适。

名 称:《吸烟者的箱子》
作 者:夏尔丹
创作时间:1737 年
尺 寸:32.5 × 40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夏尔丹的这幅《吸烟者的箱子》堪称静物画史上的杰作。整张作品被一种静谧的气氛所笼罩。画家首先将静物摆成令人满意的组合,以此作为构图的基础。白色的罐子与桌子的平台相互垂直,构成画面主要的对立构架,左侧打开的箱子盖上的红色左边条,呼应了作为主体的白色罐子,使之不显得孤立。而箱子盖的上边条则与平台这条很长的水平线相呼应。

名 称:《蓬巴杜夫人》
作 者:弗朗索瓦·布歇
创作时间:1756 年
尺 寸:35 × 44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英国,爱丁堡,苏格兰国立美术馆

作为一个宫廷画家,布歇的一生都受着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巴黎风流才女蓬巴杜夫人的控制,其艺术从而代表了整个贵族艺术。在这幅作品中,布歇把洛可可风格发挥到了极点。他把蓬巴杜夫人当作花来描绘,她年轻美貌,着华丽盛装,斜坐在雕像和花丛前,体态娇弱,洛可可宫廷艺术追求的正是这种“优雅、美丽、柔和、娇媚和享乐”的效果。

名 称:《秋千》
作 者:弗拉戈纳尔
创作时间:1766 年
尺 寸:81 × 64cm
类 别:木板油画
收 藏:英国,伦敦,华莱士收藏馆

这幅木板油画创作于1766 年,是弗拉戈纳尔最著名的代表作。作品描绘的是一对贵族夫妇在茂密的丛林中游玩戏耍。年轻的贵妇人正在荡秋千,眼光中充满挑逗,她故意把鞋踢进树林中,其夫被引得四处忙乱地寻找,她反而恣情大笑。作品趣味虽然轻佻俗艳,却很符合当时贵族的口味,无论题材与形式,都体现了典型的洛可可风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拒绝当土豪,100幅西方名画图文赏析(下)
100幅世界名画赏析 (上)
名画赏析|维纳斯的诞生梦小园丁蓬巴杜夫人牧羊女
100幅世界名画赏析(上)
揭秘十大法国旷世名作
寓教于美,尽善方可尽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