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崇明知青追忆东风农场

  茫茫江海中,崇明岛是沙粒堆成的奇迹,是风浪孕育的神话,先民围垦始成岛屿。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一批又一批知青来到崇明,在滩涂上围海造田,形成了东风、新海、前哨等农场。东风农场知青王全根撰文追忆“我的农场我的连”。


  当我信手漫笔这些文字时,崇明岛上东风农场老八队的那几幢居民楼,大概早已从地球村消失了吧!还原给大自然的,将会是一片近二百亩的农田。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本来就是一片滩涂。朝夕轮回,潮起潮落,才长出了一排排芦苇。六十年代初,开始围海造田,这才有了原来作为海堤的北沿公路。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成立了上海市东风农场,这才有了老八队,现在,又还原成了农田,这不正是应验了一句唱词:“为什么沧海会变成桑田!”

  崇明岛,由长江口的冲积沙堆积而成,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海拔较低。由于海水的侵蚀和倒灌,致使土壤里的盐碱成分较高,尤其在土壤表层,盐分板结时,会浮现出一层银白色的盐花。土壤一旦板结,就会造成农作物成活率不高。在大片平坦的农田中,要改良土壤,降低盐碱成分,方法就是在平地中开挖河道,降低水位,排除盐分,这就是为什么崇明老是在冬天农闲时,开挖或疏浚河道的原因了。这种肩挑人扛的活,有时会持续半个月以上,真是让人够受的。在物质和劳动力付出不成正比的情况下,这就不是一个“苦”字可以解读的了。

  农场,仿军队建制,应该是那个年代必然产物。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备战备荒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所谓的美苏威胁,是显得有些“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所以,老八队又称东风农场十一连,下设八个生产班组。不设排的编制,另设有一个科研班,后勤部门有:食堂班、菜园班、畜牧班、直属班。在农忙时,还从每班抽一名壮劳力,组成一个如电视剧《红高粱》中所描绘的扛夫似的小工班,专门从事粮食的翻晒、搬运、交国家粮库等杂活。这就是老八队的组织架构。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撤消编制,老八队,也就是二十年的生命周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这块土地上,喝过那个水塔水的,约有六七百号人,从崇明岛的南门港码头上岸,朝桥镇方向往北,可以一直走到三沙洪水闸,再左拐进入北沿公司往东走。在排衙镇的对面,便可进入老八队的农田。

  老八队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据说,老八队有部分的原住居民,原先是从南门港附近的“沙”上迁移过来的。所谓的“沙”,就是海洋边上的小岛。目前,在上海附近的海域,还有十多个这样的“沙”。有的在普通的民用地图上,也很难找到。由于崇明岛在逐年地向北漂移,会逐年导致有的小岛自然消失。这些老职工的农耕技术,是相当娴熟的。比如,老八队的菜园班,就是由几位老职工牵头,带领上海知青,在几十亩农田里,种上各种蔬菜和瓜果。让我们这些远离城市的年轻人,不仅能吃上各种蔬菜,而且,还能吃到甜瓜、牛角瓜、西瓜等。这在当时的农业连队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时的知青,从六八年的秋天,到七六年底,先后共有七八个批次来到这个地方。他们稀里糊涂地来,懵懵懂懂地过日子。在那段日子里,物质是匮乏的,时间是奢侈的,前途是渺茫的,内心是无助的。有的只是那种简单的重复劳动所积累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转换成的毅力和无畏精神,不断地萌生和成长,相伴着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沟沟坎坎,急流险滩。

  其实,当年让人最感不惑的是出早工,就几亩地,劳动力过剩显而易见。但为了显示莫名其妙的“先进”,每当清晨五点多,东方的鱼肚白刚裸露,那急促的哨音,就将我们从睡梦中惊醒,一群群睡眼惺忪的人儿,匆匆拿上工具,又匆匆地走向茫茫田野……

  这就是当年老八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我们那一段的青春和汗水留在了那里。如今“老八队”已离我们远去,但那段有声有色的青春记忆,永驻我们心房。

  斗转星移,日月盈昃,逝去的是岁月,残存的是记忆;无尽的是感慨,不返的是人生。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让我们用心去品鉴和重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说上海18家国营农场,带你穿越时光,重温难忘岁月(上)
【海上记忆】吴淞这条小马路,多想在青春拥抱你
【知青故事】无法捉摸的命运(作者:赵志渊)
六十年代女知青在农场里的留影照片,看得出她们都是激情飞扬的
【上海·崇明】崇明岛上不肯离去的秋
崇明二日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