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你必须知道的7个为什么!

随着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节能环保成为大众当前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建筑作为节能降耗的重要领域,正面临向节能环保转型的征程,而绿色建筑,则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静安雕塑公园内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典型的绿色低碳建筑。在开馆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场馆建筑本身的故事。

新建成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45086平方米,其规模位居国内三大自然博物馆之列,展示来自七大洲的1 万多件展品。作为一个以“分析自然的奥秘、展现自然与人的和谐与矛盾、激发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与责任感”为主题的建筑项目,展陈当然是最吸引人的部分,但今天我们不妨先来说说建筑本身,因为对于新馆来说,其自身场馆建设上所蕴涵的绿色节能设计也将成为展示的一部分,讲述着博物馆的自然故事。



1
为什么是“鹦鹉螺”?

2007年8月,美国帕金斯威尔设计师事务所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下文简称“TJAD”)组成的联合体,经过公开招标,成为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中标单位。在高处,你会发现,自然博物馆新馆建筑的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鹦鹉螺”的壳体形态,这一经典的生物形式在地球上已持续存在几百万年,是和谐比例与动态力学的完美结合。


2
为什么说是用建筑来表达自然?

有人说,自然博物馆新馆是师法自然、回馈自然,用建筑本身来表达自然。

这话听起来很玄妙。可走近自然博物馆,你首先会被新馆的外形吸引:螺旋上升的绿色屋面、巧妙围合的椭圆水池、形似地质构造层的立面、造型奇特的“细胞”曲面……山、水、陆地、岩石、细胞这些自然元素的营造,让人觉得这个建筑仿佛是从公园里自然生长起来的。殊不知,这些极其“自然”的表面之下其实也暗藏着“节能低碳”的玄机。


3
为什么新馆到处有“绿色”?

新馆到底采用了哪些绿色技术呢?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它的外围护体系采用了节能幕墙、绿化隔热外墙和生态绿化屋面三项技术,将能耗最大的建筑表皮转换成能量调节装置;它的雨水回收系统,将收集屋面和中央水池接纳的雨水,经处理后提供100%的景观和浇灌用水;它装有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无污染、无废弃物的可再生能源——地热作为主要冷热源;它结合天窗采光,实现太阳能光谱发电,同时提供太阳能热水利用;它设有建设生态节能集控管理平台,将减少不必要的照明能耗,降低运行费用……除了节能,它还很智能,将汇集建筑自动化控制技术、无线射频技术、人脸识别报警技术、观众自动统计分析技术于一身,体现未来建筑的理念。


建筑遮阳与光伏发电相结合



4
为什么叫“细胞墙”?

围着自然博物馆外绕一圈,你会发现各个立面都不一样:西面主要是清水混凝土墙;北面是具有条形岩石肌理和斑驳质感的构造墙;东面是由垂直绿化组成的生态墙;最抓人眼球的是南墙——轻盈优美而充满想象空间的“细胞墙”

东面垂直绿化生态墙


西面清水混凝土墙 & 北面构造墙


南面“细胞墙”

由于博物馆的屋顶为从地面盘旋升起的草坡,整个建筑大部分空间位于地下,这虽然节约了城市用地但也带来了采光的困难。所以南向设置了下沉庭院,将自然光引入地下,环绕下沉庭院的通高玻璃幕墙“细胞墙”才“应运而生”。据悉,正式开馆后,夜晚的“细胞墙”还将变身一幅巨大的3D立体幕墙,通过全彩激光、裸眼3D、虚拟现实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上演别开生面的多媒体秀。

“细胞墙”源于传统园林亭台中的抽象自然图案,同时也隐喻着人类的细胞组织结构,它由三个层面构成,较大尺度的内层结构和较小尺度的外层结构分别作为玻璃墙体的支撑结构和遮阳体系,这既丰富了建筑外立面的层次,又在适度遮阳、避免眩光的前提下满足了展厅对采光的要求。

同时该墙体大量采用优质钢材作为结构材料还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得不说,这面墙不仅是建筑美学和建筑力学的结合,更是人文性与节能性的完美融合。


可再循环建筑材料——钢结构



5
为什么搬来老馆高大逼真的马门溪龙化石?

新自然博物馆将分为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恐龙盛世、演化之道等10个展区,将展示来自七大洲 1 万多件展品,其中既有首次在上海亮相的展品,也有精选的老馆藏品,如老馆中高大逼真的恐龙化石马门溪龙等。

新馆十大常设展区特色各异,分为“自然·演化”、“生命·环境”、“人类·文明”三个体系,共展出10800件标本藏品。以讲故事的方式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


漫步自然生命长河,解开动物演化之道。大量经过动物学家认定的标本和模型,将给您带来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6
为什么新馆地下2层有土坑?

在自然博物馆新馆地下2层,小朋友们还可以进行自己的探秘!孩子们可以爬进土坑,通过专业的考古仪器,自己动手挖掘化石。



7
为什么隔离玻璃特别少?

新馆观展还有一点与众不同,观众几乎是“零距离”观赏标本。栏杆尽可能降低,隔离玻璃尽可能减少,展品就在观众身边流连,触手可及。

从“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到“回馈自然”的技术体系,上海自然博物馆无不渗透着自然给予的灵感。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它犹如一只“城市绿螺”,传达着自然的奥妙,履行着育人的使命。而TJAD人则用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绿色实践为自然博物馆成为生态、节能、智能建筑的典范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苏州博物馆新馆看中国建筑文化
“人—科技—自然” 共生 | 合肥科技馆新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18日正式开放
六一去哪玩?来Perkins&Will“上海自然博物馆”度过奇妙的一天
阅读上海100胜 | 晶彩自然 标本谱演化乐章 绿螺展生命画卷
走向未来的建筑——生态建筑技术在旅游建造领域的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