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上海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座无需签证就可进入的城市,一下涌进近3万的犹太难民。身无分文,简陋的收容所,粗劣的饭菜,还有疾病和迫害,都无法泯灭犹太民族深厚的文艺灵性,传说中的“巴比伦之囚”以超人的达观消磨着艰难时光。他们依然以办学为重,视阅读为乐,依然演奏萧邦的名曲,依然举行属于自己的运动会……艰难时世,使犹太人在上海创造出一种生活的奇迹。

一、冬日里的“春之声圆舞曲”

上海犹太人艺术活动的蓬勃兴起,是在欧洲犹太难民大量涌入上海之后。这些难民中有的是艺术家。艰难岁月,他们觉得有责任增强犹太难民的信心,同时增强他们自己的信心。

这些来自中欧的犹太艺术家在上海成立了各类文艺组织,如“欧洲犹太艺术家协会”,“上海音乐家协会”,“犹太画家和美术爱好者协会”等。这些极具专业艺术水准的团体旨在团结犹太艺术家,组织演出,举办画展,增进福利。此外,犹太乐队、女声合唱团、话剧团和意第绪语剧团等诸多表演团体的成立,大大丰富了犹太难民的日常生活。

他们中的音乐家们在1939年曾在犹太总会和跑马厅总会举办音乐会。同年,犹太难民中的艺术家还登上当时上海滩第一流的演出场所——兰心大戏院,上演具有维也纳风格的轻歌剧《大利马》,曾轰动一时。据统计,犹太难民总共上演了60多部戏剧。

1943年的冬天,知名的“上海音乐家协会”在犹太难民救济机构的资助下,在虹口东海大戏院举行了一次颇具规模的募捐义演。奥托·乔基姆指挥着由他组建的36人上海音乐家协会乐队,演奏了萧邦的《波兰舞曲》、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等名曲。尤其是大提琴家瓦尔特·乔基姆和钢琴家格雷戈尔·辛格的精湛技艺,给处在艰难岁月中的犹太难民带来了温暖。

虹口隔离区域设立后,犹太艺术家不为恶劣环境所左右,照旧举办每月一次的欧洲犹太艺术家协会乐队音乐会。音乐会上,在上海滩极受尊重的钢琴家H·马可林斯基,大提琴家瓦尔特·乔基姆和小提琴家约瑟夫·施莱辛格新组建的钢琴弦乐三重组首次亮相,引起轰动。

与高雅艺术场所上演古典音乐和戏剧相映成趣的是具有维也纳风格的流行艺术场所。当时最吸引犹太难民的,当推汇山路(今霍山路)上的一幢通体乳白、不无奢华风味的西式老楼,它就是原来的东山大戏院。这座戏院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建筑物正面的三大块窗饰,精雕细琢,是典型的欧洲风格。犹太难民到来后租下了顶层,稍事整理,配上凉亭、餐座、红花绿草,转眼脱胎成了体面的屋顶花园(Mascot Roof Garden)。难民艺术家在此演出民间音乐、流行音乐、歌舞表演等。每逢假日,屋顶花园人头攒动。赏乐,捧场,纳凉,观景……无一不能聚集人气。屋顶花园甚至还举办过一次上海小姐的选美竞赛。

二、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

犹太民族历来重视教育。

早在20世纪初,上海滩就有了一所专以犹太孩子为对象的上海犹太学校,其学生总数一般保持在250名左右。随着中欧犹太难民的涌入,上海犹太学校一时人满为患。为了解决犹太难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嘉道理家族在难民集中的虹口地区创办了上海犹太青年会学校,专门吸收犹太难民的子女就近入学。当学校学生生员超过600名时,在霍瑞斯·嘉道理的帮助下,学校在1942年1月迁到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627号的新校舍。这一新校舍被认为是当时虹口地区最漂亮的建筑,后来也逐渐成为犹太难民的文化中心之一。

迁址后的上海犹太青年会学校具有相当高的教育水准:倡导世俗教育的课程设置,按欧洲学制制定课程表,学生有资格参加高级剑桥考试,有学生可保送至美国深造。与此同时,德国犹太教育家伊斯马·弗雷辛格也于1941年4月创办了弗雷辛格犹太学校,这座仅有4名教师的学校却有本领把该校的大部分毕业生送入大学。

无论是上海犹太青年会学校,还是弗雷辛格犹太学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重视难民的技术和职业培训。但成人职业培训成绩最突出的当推国际犹太人“培训就业组织”(简称ORT),ORT在上海的负责人C.H.罗森比斯是个波兰犹太难民,来上海避难后,他代表ORT在上海犹太难民中开展就业培训,需要指出的是,上海ORT的培训着眼于战后犹太人的需要。到二战结束,上海滩上共有2200人接受了该组织的就业培训。

凯尔-帕斯夸尔是犹太难民中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1939年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作为犹太难民来到上海。身无分文的他开办了一所舞校。不久,他教授交际舞和体操开始闻名沪上,更多上海市民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他那里学芭蕾。凯尔-帕斯夸尔舞蹈学校培养的学生,许多成为上海滩著名的艺术家。

三、逃离家园不忘书

上海犹太人在创办自己的报刊和电台、出版犹太书籍方面,同样成就突出。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犹太人办的报刊多达50语种,其中有不少创刊于二次大战期间。

当1941年上海犹太人创办的影响最大的一张英文犹太报纸——《以色列信使报》停刊时,一批着眼于犹太难民或由犹太难民创办的报刊纷纷出世,如《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话》等。其它有:历时最长的德文犹太报纸《上海犹太早报》(又称《上海犹太记事报》)、亚洲最出色的周报之一《黄报》、被称为“上海难民报业高峰”的《上海早报》,40年代在上海有很大影响的、以医务人员为对象的《中欧医师协会会刊》及英文儿童月刊《图腾》等等。

1939年5月2日,由上海犹太难民自办的XMHA电台开始播音。该台以德语广播。每天下午播放一小时系列节目,人们能听到轻松活泼的音乐文艺节目,严肃的新闻节目和常识性的生活节目。尤其受犹太难民欢迎的是介绍世界各地和上海犹太人状况的专题报道,如1941年以犹太代办处代表身份来上海的齐拉赫·瓦尔哈夫蒂格,就应邀在电台上发表讲演,介绍了波兰犹太人的悲惨境遇,以及有关巴勒斯坦的情况等。有时,电台还对一些音乐和戏剧演出作实况转播,由H·列文担任电台主持。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德国犹太人在仓皇逃离家园时,居然不忘带着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有些在沪犹太人以开书店谋生,他们从来沪的犹太难民中收购书籍,并从中国书商手中定购大量的盗版书。当难民无力选择众多高档娱乐时,阅读就成为他们惟一的消遣。

四、JRC:最出色的体育俱乐部之一

在战争的阴云下,难民们仍以乐观的精神去抗衡那艰苦的岁月。早在1912年,上海犹太人就建立了自己的体育组织——上海“犹侨体育俱乐部”(The Jewish Recreation Club,简称JRC)。最初,犹太的体育发展受人员限制,水平普遍不高。但是随着欧洲犹太难民的大量涌入,一些参加过奥运会的拳击手和一些专业足球运动员的加盟,上海犹太社团的活动开始变得生机勃勃。

1938年12月,上海JRC执委会专门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在犹太难民聚集的虹口地区开展体育活动。次年2月,上海JRC发出倡议书,号召欧洲犹太难民积极参与俱乐部的活动。同年4月23日,在犹太儿童福利基金会资助下,第一届上海犹太运动会在荆州路体育宫举行。这是上海犹太人体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运动会后,犹太难民足球队并入上海JRC队,参加上海足球联赛,自1935年后一直雄踞上海足球联赛甲级队行列。当年犹太联队曾和中国国家队较量过。

也许,最值得称道的是JRC拳击队。该队成立于1939年,拥有近400名成员,大多是来自德、奥等国的著名拳击运动员,很快他们成为上海滩上名闻遐迩的一支强队。1946年9月17日,拳击队的拳手们在与美国海军拳击队员的对抗赛中获得全胜,一时间轰动上海,成为上海犹太体育史上值得骄傲的一页。

上海JRC还设手球、网球、曲棍球、乒乓球、国际象棋、小足球和田径等项目。犹太运动员在“马卡比节体育运动会”和上海市各类比赛中相继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上海JRC也因此被认为是上海最出色的体育俱乐部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量身定制!英文版“虹口方舟”微旅行免费参加啦!快call身边的外国友人速速报名
犹太人在上海
1945年生活在上海的犹太人难民,骨子里流淌的都是生意经
76年前的犹太难民聚会地 白马咖啡馆“重回”虹口
【记录片】上海故事-犹太难民在上海-虹口印记
二战时期,欧洲犹太人的“上海方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