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享一些迷茫期的感悟

喵~又到了每周四的见面时间~

到今天,2021年已经正式过完一半了。你是否有产生过类似于“上半年也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一直在忙,却不知道忙碌的意义为何”这样的想法呢?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喵关于“迷茫期”的一些感悟。

如果发现自己正处于迷茫状态的话,首先要恭喜你,说明你要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了。

在挺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迷茫”是一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认为这种状态是不正常的。但是我最近开始发现,“迷茫”其实是个宝藏。

我最近开始跟随丁晓辉老师学习“心学”,接下来这个学习会持续一年的时间。丁老师和我解释为什么人会感到迷茫:当我们出生的时候,原生家庭会给我们一套操作系统;上学之后,学校又会给我们一套操作系统;但是当我们步入社会以后,发现学校教的、家长告诉我们的规则都失灵了,职场、生活跟他们说的一点也不一样,可是也没有值得信赖的老师教我们该怎么做。就好像一部手机,同时装了iOS,Android和鸿蒙系统,这些系统在打架,于是你陷入了混沌,不知道该听谁的——也就是“迷茫”状态。

但是,当你有了一套自己的操作系统(比如:倩倩OS系统),面对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变化,你都会用自己的这套系统来解决,这个时候就不会再迷茫了。

我们平时学习,更多地是把时间花在学具体的知识、技能上,就好像在给一个手机不停地装APP,功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卡。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从底层解决问题。更新了操作系统,再安装几个有限的APP,就会又流畅又好用。

为什么说“迷茫”是宝藏呢?

因为迷茫说明你开始发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操作系统失灵了。发现问题,你才会起心动念去探索自己的操作系统。不然你会认为父母、学校给你安排的路就是最好的路,也不会有想法去找自己的路。迷茫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黑得像望不到尽头,很难熬;可一旦突破,天就会迅速亮起来,人生会有质的飞跃。

我很相信丁老师说的话。因为这已经是我过去5年第4次进入“迷茫期”了。

但我并不因此感到焦虑,我知道,每一次持续数月的“迷茫期”之后,都会迎来一个新的、爆发式的增长16年在找工作的迷茫期之后等来了国网的offer,18年在职业发展迷茫期的末尾选择了辞职创业,19年在创业迷茫期停滞了四个月之后等来了大客户的巨额订单,并且这条业务线支撑了我们两年。现在它又来了,这一次是新的,我把它称为“第二增长曲线迷茫期”。

在迷茫期出现停滞,就说明当前这个阶段已经到天花板了,遇到了卡点,需要花点时间来解开这个卡点。

我现在迷茫的原因,我把它称为“工作意义感缺失”,或者说是“干一行恨一行”。

我曾经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我对“写作”这件事热情到什么程度呢?2017年刚开始在知乎上创作的时候,日更,有时候一天两更;开大会的时候领导在上面讲话,我用手机在下面写文章;上个卫生间10min也要拿出手机来写篇短文;工作不忙的时候在公司电脑分一小块屏幕写文;下班回到家匆匆吃完晚饭就开始看书整理素材撰稿;周末是什么?不存在的,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写文章。

后来热情渐渐退去,其他平台渐渐停更,只剩公众号每周写一次。有人来找我约稿,有时候我都嫌麻烦会给推掉。

没过多久,我的热情又转移到了公关业务上。我为自己创造的商业模式感到自豪,并且觉得这是一份非常有价值感的工作。最忙的时候,我们一天同时处理8个不同BU并行的案子,甚至双十一要轮班守夜监控舆情,虽然累但非常有满足感。

现在业务量已经比之前小很多了,并且我们也有了各种工具可以减少工作量,但我却不喜欢它了。这份工作对我来说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明明是创造性的内容,被我高度SOP化之后也成了重复机械劳动。

喏,曾经热爱的事业,现在都不爱了。

这种心理状态认真溯源的话,其实去年年初就已经初见端倪了。这期间一是备考MBA转移了一部分注意力,二是业务自增长暂时掩盖了问题。就像“转移负担模型”呈现的规律一样,搁置的结果是倦怠开始越来越严重,直到现在,我已经处在“外部激励”全部失灵的状态。钱,粉丝数,奖励,认识新朋友,别人的感谢信,我统统免疫了。

用橘长的话说,是“发动机坏掉了”。

事实上,我并非真的“无事可做”。微信里每天都会新增10+备注“商务合作”的未通过好友请求,每周都有以前认识的朋友想拉我一起去做新项目,有陌生的或是熟悉的小伙伴自荐想加入我的团队,有来自出版社编辑编辑的“亲情关怀”问我书稿进度如何了。要是真的忙起来,一天有48h都是远远不够的。

可我只想躺着。

我觉得这个状态一点也不好,就像一条咸鱼,一面都块焦糊了也懒得翻身动一下。而且我非常清楚自己的特性,只要心里决定做一件事,行动几乎零延迟,立马就去把它做了;并且会很快聚合到可以帮忙的朋友、可以跟我一起共事的小伙伴。如果我躺着不动,那就说明是真的不想去做。于是找到了丁老师来解惑。

丁老师问我,“从非常热爱到厌恶这个过程,中间发生了什么事?”

我:“先说写作吧。没有商业化之前,我是自己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会去写什么。后来把做自媒体当成了职业,写的内容就不再是“我想写”而是“读者想看”和“甲方需要”了。我会关注阅读量、点赞数这些数据;有时候为了赚钱会不得不说违心话;还有就是影响力大了之后会碰到杠精、黑我的人。这些点滴积攒起来都让我觉得非常不舒服。一旦有了需求,就会受制于人。所以后来在19年年初公众号就再也不接广告了,选题也以自己随性为主,才保留下来写作这个爱好。要是继续发展下去我估计写作会成为我最痛恨的事。”

“再说公关。首先,我开始是以自己为客户做传播感到自豪的,后来接触多了,发现商业上有一些竞争方式有悖于我的价值观比如你是个博主,有人看你不爽会发文黑你,其实公司之间也会有类似的行为,这些行为让我觉得不那么“光明磊落”。其次,无论自己之前在学校、在家里,还是做KOL,大家都是对我客客气气的。但是做乙方,就要接受有些甲方颐指气使还有明明是他自己没想清楚却要求你返工,这些会让我觉得委屈。再者,因为自己做传播的过程发现人类真的好容易被别人带节奏,很多人都没有自己思考能力,有点对人性失望吧。日积月累,就感觉不喜欢这件事了。”

丁老师没有接着我的话题说,而是问我,“你会特意用一些品牌的产品吗?”

我说,“会呀,我很认品牌的,而且我家里的东西只有有限的几个品牌。比如所有的智能家居都是小米的,手机电脑耳机平板都是苹果的,吃的食材90%来自山姆会员店,衣服也会只穿一两个品牌的。”

丁老师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品牌呢?”

我:“因为好用呀。换了苹果全家桶之后,工作效率比之前win+Android提升了不知道多少倍;山姆的食材很少有踩坑的,比我自己去市场挑要省心省力……”

丁老师:“那么你认同会有一些品牌给世界带来好处的喽?

我:“我认同。”

丁老师:“那你为什么不选择让这些品牌来成为你的客户呢?”

我:“我现在其实有在挑品牌的。不过我怎样让更多这些'好品牌’来成为我的客户呢?”

丁老师:“怎么做的问题我们后期再讨论,不过这里想先跟你分享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家是农村的,条件不好,当时的班主任老师对我态度不太好。而且这个老师自己很不认同自己的工作,天天跟我们讲过'你以后长大了千万别当老师’。后来有一次上公开课,有很多别的学校的老师在后面听课,这个老师问了个问题是'你们以后的理想是什么?’我就举手回答说想当老师。这个老师很轻蔑地小声'呸’了一下。我问他'老师你想不想知道我的理想为啥是当老师?因为我绝对不会像你一样对我的学生,我要当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后来我因为这件事被请了家长。

你看,当我面对一件事跟我价值观有巨大冲突的时候,其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逃避'老师太差劲了,我再也不要当老师了’;一种是改变,'我要成为最好的老师’。”

丁老师说,“倩倩你就是一直在逃避。你的模式就是遇见一个'恶’就逃离,遇见一个就逃离,这是一个无底洞。你最后会讨厌的事情越来越多。

那我们刚刚聊了这么多。如果厌恶指数满分是10分的话,你之前是几分,现在是几分?”

我:“之前是8分,现在是6分。因为还有问题,其实我现在已经只和'我认同的品牌’在合作了,我承认他们好,但是没有好到他们说的那种程度。有时候他们非让我加一句言过其实的宣传语,我就比较抵触。还有就是,品牌明明是好的,跟我对接的业务讲话态度一点都不尊重人,颐指气使的,也让我觉得很不爽。”

丁老师:“如果有一棵参天大树,这个树上有一个洞。可能是啄木鸟留下的,可能是兔子啃的,总之有个洞。你会因为这个洞而讨厌这棵树吗?或者你有个朋友,他学识高、修养好,本来跟你关系特别铁,有一天你发现他有个坏习惯是喜欢挖鼻屎,你会因此讨厌他、跟他绝交吗?”

我:“我懂了。我不应该因为一两个人合作不愉快把厌恶转嫁到整个品牌。可能跟我对接的这个人他也比较无奈,比如他老板给他定了KPI让他不得不这么做,但是他提出的无理要求我不能认为是整个品牌有问题。”

丁老师:“那你现在厌恶指数是几分?”

我:“大概是1分吧。”

当我复盘这个过程的时候,感受是很神奇的,所谓“境由心转”大概如此吧。因为丁老师并没有干预我的工作,只是给我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过去工作的视角。

其实丁老师说的没错,我就是在逃避。比如我并不是讨厌“分享”这件事才不想做博主,而是因为不喜欢说“违心话”,还有不喜欢遇到负能量的评论,这些不好的感受对冲掉了“分享”带来的喜悦,所以索性不写了;我并不是讨厌做广告和公关,并不讨厌传播,我只是因为跟个别的甲方相处不愉快,就把这种厌恶扩大到了整个工作;我并不是讨厌社交,而是预设了立场,假定对方是跟自己不同频的人,觉得需要浪费口舌做无意义沟通,所以干脆不见人、少回消息。

17年的时候和大家分享过“ABC法则”(没看过的同学可以戳如何控制负面情绪?(上),其实跟丁老师引导我“境由心转”的思考路径是相似的。不同之处在于,REBT中的“ABC”中改变B(信念)是要通过“反驳”来完成的,即你需要说服自己之前的想法是错的,但这个步骤其实非常难。不信的话,你试试看说服另一个人接受你的想法,你就知道“说服”有多难。

而丁老师引导我思考的这个过程,是从我已经接受的理念作为出发点的(比如我已经承认了有品牌是“好”的,下一句总不能很快打自己脸?),“转念”这个过程就会发生的比较快。

我很开心能和丁老师有这次谈话。话说我之前发现博主和公关业务都不想做了,都打算转行了来着(反正之前又不是没转过,从电力跨界到传媒,还跨界了理财,我对自己进入新行业能力还是很自信的),换个领域,重新开一家新公司。每次我“厌恶”的时候,潜意识都是“我讨厌这件事,我要去寻找一件新的事来做”。是丁老师捞了我一把,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根源是“逃避模型”,而不在于事业本身。

这里也是我想给大家的不同于以往的建议。以前我总是会鼓励迷茫期的同学要“多去尝试,勇敢地尝试,不要害怕犯错”,现在我想说,除了尝试,其实还可以试着复盘一下自己过往的生活和工作。

没准并不是因为你没找到热爱的“事情”,而是你的“热爱”机制出了问题~

就像是《心灵奇旅》中22号灵魂用数千年在找自己对射箭、爵士、演讲的兴趣,结果一无所获;最后却发现热爱却在生活本身。

帮喵点个“在看”,可以动动小手让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我们下周四14:00见~

如果想围观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话想和喵说,可以加这个微信号哦(如果加过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复加啦)~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


01 | 分享一些迷茫期的感悟

02 | 干货 | 工作后,如何选择一门真正值得的好课?90%培训机构不会告诉你的事

03 | 分享一个重要的心态

04 | 一个半月瘦了5斤,我是怎样做到的?

05 | 上周见了一个创业的朋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磊的“黄小厨”涉嫌剽窃创意方案,看看广告同行们都怎么说
天啊!原来在甲方的眼里公关公司竟然是这些品牌......
给甲方直播间的3点建议
互联网浪潮下的危机公关
心灵板报:你迷茫,全都是因为你懒
职业焦虑,是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