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中专毕业,放弃铁饭碗,21岁开始北漂,52岁收到爱丁堡offer

口述丨张文

撰文丨苏苏

前几天,我们发了一篇24岁收到爱丁堡大学博士offer的文章(我,24岁,爱丁堡大学博士,从小镇单亲娃到进名校,如何顺天改命),下面有一条评论震撼了我。

带着崇拜和敬意,我点开了和她的私信,很荣幸她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就为大家讲述52岁拿到爱丁堡大学博士offer——张文姐姐的故事。

24岁北师大研究生毕业后的休闲照

01

高考失利进入中专,毕业两年放弃铁饭碗北漂

我叫张文,1969年出生,河北承德人,目前居住在英国。

很多人知道我的经历后认为我52岁还能申请到爱丁堡的博士,一定是个天生学习的料,可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智商并不是很高的人,记得小学时我的数学老师讲完立体几何提问,我回答不上来,老师说这堂课白讲了,当时觉我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笨的人

到了1986年我参加高考,没考好,被河北的一所大专所录取,那时的我心有不甘又不想复读,只能认命。

大学毕业后,我到卫校当了两年老师,过于平静的生活让我觉得枯燥。

1990年,我辞去卫校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北漂,我的目的很明确,我想追求更高的学历。

我喜欢学习语言,大专学的是英语教育类的专业,到了北京,我便把北京师范大学当做我的目标。

为了追梦,我跑到北师大的校园里结识了一些学生,和他们成为朋友,我向朋友们厚着脸皮打到课程安排,挨门课程去蹭课

我3-4岁在河北省兴隆县的房子里

那一年我自学了日语,发现自学也没有这么难。

那时的我很穷,吃、住的费用都得掰着手指头算,为了省下住宿钱,我去学生宿舍蹭住,为了省下吃饭的钱,我连续几个月吃的都是食堂里性价比最高的炒面。

1991年,是我第一次破茧成蝶的一年,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研究生!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觉得之前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

25岁在北京服装大学当英语老师的休闲照

学语言的很容易对该语言的本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我也不例外,我想到英国去感受这个国度的文化。

1995年,国内硕士毕业后我又考取了利物浦大学工商管理的硕士,开启了英国求学之路。

看似一切顺利的背后却非一帆风顺,虽然家里都很支持我,但我不愿意向家里开口要钱,尽可能地自给自足

为了挣生活费,我在中餐馆打工,圣诞节期间忙的天翻地覆,早上九点到凌晨3点,中间只休息了10分钟,还要被人吆喝来吆喝去。

90年代,国内外双硕士学历,是不是觉得找工作简直易如反掌?

并没有那么顺利,毕业时我全世界找工作,最后只剩下200英镑又回到英国,那种窘迫、绝望和无助感,现在闭上眼我都还能感觉到

如果要问我最难的时刻我是怎么挺过来的,无非是想尽可能多的办法去战胜困难。

我24岁去香港旅游的休闲照

02

疫情迷茫中的新生活,读书、学习申请博士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席卷全球。

在疫情大规模爆发前,我从事留学、投资相关的工作,疫情爆发后,英国限制出行,所有的工作停滞不前,不安、恐慌的情绪笼罩着我和身边的人。

51岁在英国曼彻斯特为邻居和教堂捐赠口罩前做准备

焦虑一段时间后,我冷静下来,也许是天意让我暂停工作,我何不好好享受这难得的安静时光,好好读书提升自己?

于是我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上网课,撇开工作后反而大大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我开始考虑申请博士。

与此同时,身边的一些人因为疫情变得焦虑。

出国留学的学生思念家人无法回国,情绪十分低落;

在生活的压力下不少夫之间的感情岌岌可危,心灵上的折磨是这场疫情的附属品

热心肠的我用自己略微娴熟却还不成系统的心理学一一为他们开导,解开了他们的心结,也是从那时起我意识到了心理学的重要性。

于是我潜心攻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考了几个心理学相关的证书,并把申请心理学博士提上日程。

攻读心理学博士,不仅能让自己在心理学领域有更深一层的进步,还能活学活用帮助身边的人,这是我的乐趣所在。

上面的照片是26岁在荷兰旅游的休闲照 下面那张是35岁在英国巨石阵旅游

早些年我曾在圣约翰急救中心担任第一急救员,这段经历成了我申请博士的加分项,加上心理学的相关证书,终于,我成功地拿到了爱丁堡大学的心理治疗博士的录取通知书,这是全英国这个领域最高学历。

半百人生,在回忆往事时逆境却变得格外温柔,我曾在逆境中沉沦过、迷失过,却又恰恰是逆境成就了我。

人生的任何经历,悲伤的、快乐的痛苦的都没关系,这都是很难得的经历,不要在意眼前的困难和挫折,要锻炼自己找解决方法的思维,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克服困难,就得不断提升自己,毕竟生活永远是向前看的

03

封建时代最“开放”的父母

我今天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来自我的父母和孩子。

我一直认为自己身上最重要的品质是坚毅,这一点得益于我的母亲,一部分是遗传,另一部分是言传身教。

我和妈妈的照片,那一年我43岁,我妈妈76岁

我妈妈有晨跑的习惯,天还没亮她就会带着我去跑步,坚持了几十年。年轻时她还是县政府篮球队的队长,多次在地区比赛中获得冠军。

我的父亲是一名水利和建筑高级工程师,工作环境很多都是在荒野和乡下,设计和修建水库,桥梁等。

我妈妈60岁时还跟着我爸爸的桥梁工程队到乡下修桥,生活环境十分艰苦,没有房子,只能在河流上面搭临时帐篷睡觉,下面是哗哗的流水,就算这么艰苦的环境,父母也不曾抱怨过。

我的父母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母亲篮球打得好,父亲会拉小提琴、会滑冰,在我眼中,他们都是很酷的人。

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下,他们都不曾放弃自己的爱好,所以他们也鼓励我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勇敢地去追梦。

从承德到北京,再从北京到曼彻斯特,我听过无数次“你一个女孩子瞎折腾什么”,却从未出自父母之口。

2015年我46岁在曼彻斯特的家

家庭幸福的孩子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因为我知道,无论我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我都能随时转身拥抱我的父母,他们会微笑着告诉我:没关系,吸取教训,下次会好起来的。

04

我和女儿是彼此最好的老师

我的独生女是个零零后,年龄上我们相差三十多岁,但生活中我们更像是无话不谈的姐妹,没有任何代沟。

在教育女儿这条路上,我始终把女儿当做一起前行的伙伴,不想把她落下或是被她甩开,她也继承了我和我妈妈的坚韧和广泛爱好。

2019年我和女儿受到英国皇家邀请参加爱丁堡公爵颁奖,这是白金汉宫的花园,那一年我49岁,女儿18岁

女儿13岁到英国读书并参加了爱丁堡公爵奖的活动,这个活动涵盖四个方面的技能: 身体锻炼,志愿服务,技能(鼓励发展个人技能和兴趣爱好)和探索活动,奖项分为铜奖,银奖到金奖,需要像游戏刷级那样一点点实践和积攒。(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询详细内容)

身体锻炼最考验人的是野外生存,虽然不像贝爷那样去吃虫子,但是也需要十几岁的孩子背着四五十公斤的行李在野外行走,女儿曾在此过程中磨掉好几个脚指甲盖,从三天到五天一直到七天。

女儿16、17岁时学校组织学生去非洲支援学校一直扶持的一个小村庄,去的地方并不和平,我很担心她,但还是选择放手。

同行的共有12名学生,她是唯一一个中国国籍的孩子。

他们去的是乌干达的一个小村庄,那是个连热水都难求的地方,战争、瘟疫这些我都未曾经历过的事情在那司空见惯。那里信号十分不好,我给她配了一张国内的手机卡才能保持联系。

她在乌干达住了半个月,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但她没有抱怨,没有闹着要马上回家。在她后来的成长路上,每当她向我抱怨生活的不易,我都会用她在乌干达的这段时光鼓励她。

她还从圣约翰急救中心帮助英国残奥会,帮助残障儿童通过骑马来恢复心智等,从13岁一直坚持到18岁,除此之外她还会开直升飞机并和小伙伴们组建了一支乐队。

我的先生是医学世家,许是耳濡目染,如今女儿已是安德鲁斯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学生,励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路上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当一名好妈妈,更让自己得到了成长,在女儿的影响下我学了中医和针灸,又让我在新的领域走出了一大步。

2017年我带着女儿和一个圣约翰的志愿者参加英国游泳残奥会作为急救员,那一年我47岁,女儿16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孩子也可以是父母最好的老师。

我的父母教出了我,而我教出了我的女儿,如今又轮到我的女儿来教我。

05

在外人眼里,我是个疯狂的老太太

我博士所在的院校是三个学院合并的,课程多,顺利的话我到2028年才会毕业。

很多人问我,获得博士录取通知书后的打算是什么?认真获取博士学位,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人吗?这确实是其中一环,但不仅于此。

这是2019年疫情期间第一次出来旅行,在英国傲慢与偏见的拍摄地,练中国剑术,那一年我50岁

尽管我的心理年龄依旧年轻,但我也深知自己已经52岁,这个年龄,没有什么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作为心理医生,我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让患者吐苦水;作为妻子、母亲,我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陪伴家人;于我而言,我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继续圆梦。

有部电影叫《愿望清单》,我也准备给自己列一份愿望清单,比如跳伞、开飞机、学多国语言,等等。

2021年我52岁,参加曼城的一个聚会PARTY

我最想做的事是参加奥运会,没错,52岁的老太太想和年轻人共同竞技,52岁我开始练习铁人三项(跑步、游泳、自行车),目标是奥运冠军。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我坚信,这就是我未来2-3届奥运会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我报名参加英国铁人三项俱乐部,目前疫情没法到游泳池游泳,我就用教练教的方法在学习无水游泳,等疫情缓和了下水实战。

我出版了两本图书《如何正确踏上赴英留学之路》和《感受英国》,但那都已经是过去式,最近又有编辑找到我给了我选题意见,希望我出一本畅销书,于是我又在构思我的第三本书。

我很喜欢一句话:人生就是一本剧本,小时候是父母帮写,长大后靠自己书写。

在人生的剧本里,有人比我聪明,有人比我富有,也有人比我成功、比我励志,但是我只看我自己的剧本,前50年活得并不差,后半段的人生亦会更加精彩!

看到这篇文章时,如果你感到迷茫、无助,那请你告诉自己,一个52岁的老太太认定自己还无限可能,你亦该如此。

一点点采访感受

在采访张姐前,我一直以为她是勤奋、努力、大器晚成的楷模,采访她之后,不禁感慨,她读博士不过是水到渠成中的一环。

如果不看她近期的照片,很难想象她已年过半百,她声音清澈,听着更像是30出头的姐姐。

她是个非常爱笑的人,整个采访过程中她笑得很开心,很轻易就能感染语音那头的人,不自觉被她带着,说话都会嘴角上扬。

虽没见过她,却已深深被她的魅力所吸引,这大概就是“岁月从不败美人”的真谛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发现”朱光潜- - 杜书瀛
英国考虑将大熊猫送回中国,动物园:疫情期间缺钱,养不起了
英国
心理学博士贺岭峰:疫情之下,你感染了心理病毒吗?
爱丁堡做码农的小薛谈英国通货膨胀
英国受疫情重创,养不起大熊猫了!“阳光”“田田”或将提前回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