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见化验单

《血清检验报告单》

总胆红素

血清中的胆红素大部分来源于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出来的血红蛋白衍化而成,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直接胆红素,未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间接胆红素,二者的和就是总胆红素。总胆红素升高就是人们常说的黄疸。总胆红素主要用来诊断是否有肝脏疾病或胆道是否发生异常。

总胆红素正常值在3.417.1μmol/L之间,17.1-34.2μmol/L可视为隐性黄疸;34.2-170μmol/L之间为轻度黄疸;170-340μmol/L为中度黄疸;大于340μmol/L则为重度黄疸。其中直接胆红素占血清总胆红素的比值应小于35%

当血清总胆红素有很大增高时,人的皮肤、眼睛巩膜、尿液和血清呈现黄色,故称黄疸。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时均可以引起黄疸,胆道疾病及溶血性疾病也可以引起黄疸。

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或者输血错误等。肝炎与肝硬化病人的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

总胆红素增高,见于中毒性或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恶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黄疸、内出血、输血后溶血性黄疸、急性黄色肝萎缩、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果糖不耐受等,以及摄入水杨酸类、红霉素利福平孕激素安乃近等药物。

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英文缩写IBIL)主要是由红细胞破坏而来,未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经过肝脏代谢又可变为直接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一般情况下间接胆红素偏高往往预示着肝脏的病变。间接胆红素参考值:3.4-12.2μmol/L

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或者输血错误等。肝炎与肝硬化病人的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

总蛋白:

总蛋白是由白蛋白和球蛋白组成,不同的年龄阶段,总蛋白的正常值是各不相同的:

新生儿总蛋白为4670g/L,婴儿7个月~1岁总蛋白为5173g/L3岁以上总蛋白为6076g/L

成年男性的总蛋白为6882g/L,成年女性的总蛋白为6781g/L

总蛋白检查是主要检测肝功能代谢能力的试验,反映肝脏的储备能力。总蛋白偏高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危害。

检查中总蛋白有可能是生理性升高,也有可能是病理性升高。

近期剧烈运动、大量饮酒或没有休息好,都有可能会引起白蛋白暂时性升高,调养一段时间后再去检查,白蛋白就会恢复正常值。

很多疾病都会造成总蛋白高,如呕吐、腹泻等造成血清中的水分减少,骨髓瘤、淋巴瘤或巨球蛋白血症等会造成球蛋白的升高,从而导致总蛋白高,急慢性肝病及一些慢性感染类疾病也会造成总蛋白偏高。

白蛋白:

肝功能检查中,检查白蛋白的作用是根据白蛋白的检查结果来判断某些疾病。不同年龄段白蛋白的正常值也不相同,新生儿白蛋白正常值范围为2844g/L14岁后白蛋白正常值范围为3854g/L,成人白蛋白正常值范围为3550g/L60岁后白蛋白正常值范围为3448g/L。一般情况下,白蛋白增高主要见于血液浓缩而致相对性增高,如严重脱水和休克、严重烧伤、烫伤、急性出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白蛋白降低常见于肝硬化合并腹水及其他肝功能严重损害(如急性肝坏死、中毒性肝炎)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严重出血肾病综合征等。当白蛋白降低至25g/L以下易产生腹水。

球蛋白:

球蛋白是一种存在于人体中的血清蛋白,球蛋白是一种常见的蛋白,基本存在于所有的动植物体中。球蛋白具有免疫作用,因此也有人称球蛋白为免疫球蛋白。免疫系统遇到外来的入侵物时会根据入侵物的不同产生不同数量的球蛋白,如果入侵物比较难以消灭,免疫系统刺激淋巴以后就会产生更多的球蛋白直到入侵物被球蛋白消灭为止。球蛋白偏低一般不是很常见,球蛋白偏高一般比较常见,球蛋白偏低一般是生理性原因,例如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又或者是人体对外来蛋白的吸收能力不好,贫血也会造成球蛋白偏低。球蛋白偏高则常用于肝病的确诊。

例如肝病中的慢性乙肝,酒精肝肝硬化等都会引起球蛋白高,其他的非肝脏疾病也可以引起球蛋白高,例如各种肿瘤,巨细胞血症等。球蛋白并不单独用来检测肝病,球蛋白通常是以球蛋白白蛋白比值的形式来说明肝脏的问题,球蛋白的正常值是20-35g/l,球蛋白检测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免疫系统和肝脏都很健康,患者也没有什么营养不良的情况,如果球蛋白高于或者是低于正常范围内,说明肝脏或者是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

蛋白比:

白球比是肝功能检查中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反映的是肝脏的合成功能,在肝病的诊断上有重要意义。白球比是指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的比值,一般写作A/GA/G正常值范围在1.5-2.5之间波动。 白球比偏高可能是由白蛋白增多、球蛋白减少或者是两者都有变化,只是其中一者的变化幅度较大引起的。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对球蛋白有胶体保护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一般情况下白蛋白越多,表明人体越健康。球蛋白是由机体的免疫器官产生的,球蛋白偏高说明免疫系统亢进,偏低说明免疫能力不足。一般情况下,白蛋白要比球蛋白含量高,但如果太高的话,可能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或者是其他原因,如慢性炎症,多发性骨髓瘤,红斑狼疮等。所以说白球比偏高并不一定有疾患,关键看偏高的程度,如果太高,就要找准白球比偏高的原因,对症治疗,方可起到好的疗效。

谷丙转氨酶

简称ALT(全名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1]  ,简称GPT)升高在临床是很常见的现象。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该脏器是不是正常,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GPT升高是肝脏功能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常见的因素里,各类肝炎都可以引起GPT升高,这是由于肝脏受到破坏所造成的。转氨酶升高有时是因为受检者服用了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消炎痛,以及含扑热息痛的新康泰克、白加黑等感冒药而引起的[2]  。一些药物如抗肿瘤药、抗结核药、抗甲状腺药[3]  ,都会引起肝脏功能损害。大量喝酒、食用某些食物也会引起肝功能短时间损害。

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参考值为040U/L。高于40u/L即称为谷丙转氨酶升高。

谷丙转氨酶偏高的原因[4]  有许多,如:急性肝炎、服用药物(尤其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长期饮酒或一次饮用较大剂量时,以及某些胆道疾病、心脏病时的心力衰竭发热等等病症,均可引起谷丙转氨酶偏高。

谷草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是肝功能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正常参考值为040U/L(单位每升)。谷草转氨酶在 肝细胞内与心肌细胞内均存在,心肌细胞中含量高于肝细胞,但肝脏损害时谷草转氨酶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肝脏疾病、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中,肾内最多,其次为胰和肝,胚胎期则以肝内最多,在肝内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正常人血清中γ-GT主要来自肝脏。正常值为350U/Lγ-谷氨酰对硝基苯胺法)。此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变失代偿时仅轻中度升高。但当阻塞性黄疸时,此酶因排泄障碍而逆流入血,原发性肝癌时,此酶在肝内合成亢进,均可引起血中转肽酶显著升高,甚至达正常的10倍以上。酒精中毒者γ-GT亦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酒精性肝病。

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ALPAKP)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这种酶能催化核酸分子脱掉5’磷酸基团,从而使DNARNA片段的5’-P末端转换成5’-OH末端。但它不是单一的酶,而是一组同功酶。目前已发现有AKP1AKP2AKP3AKP4AKP5AKP6六种同功酶。其中第126种均来自肝脏,第3种来自骨细胞,第4种产生于胎盘及癌细胞,而第5种则来自小肠绒毛上皮与成纤维细胞。

正常参考值:女性50135U/L;男性45125U/L

生理性增高: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活力可比正常人高12倍。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以及孕妇和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后均可以升高。

病理性升高:(1)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2)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3)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病理性降低: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机能不全、贫血等。

乳酸脱氢酶

乳酸脱氢酶是一种糖酵解酶。乳酸脱氢酶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的胞质内,其中以肾脏含量较高。乳酸脱氢酶是能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的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同工酶有六种种形式,即LDH1H4)、LDH-2H3M)、LDH3H2M2)、LDH-4HM3)、LDH-5M4)及LDH-C4,可用电泳方法将其分离。LDH同功酶的分布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所以可以根据其组织特异性来协用诊断疾病。正常人血清中LDH2LDH1。如有心肌酶释放入血则LDH1LDH2,利用此指标可以观察诊断心肌疾病。

尿素

尿素即尿素氮。尿素氮血肌酐同是肾功能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尿素氮数值的高与低反映着肾脏功能的好与坏。尿素氮数值高于正常值即是尿素氮偏高。

正常成人空腹尿素氮为32-7.1mmol/L(9-20mg/d1)。各种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内占位性和破坏性病变均可使血尿素氮增高。多肾外因素也可引起血尿素氮升高,如能排除肾外因素,尿素氮为21.4mmol/L(60mg/d1)即为尿毒症诊断指标之一。

肌酐

血清肌酐(Cr)准确名称是血肌酐,血肌酐一般认为是内生血肌酐,内生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在肌肉中,肌酸主要通过不可逆的非酶脱水反应缓缓地形成肌酐,再释放到血液中,随尿排泄。因此血肌酐与体内肌肉总量关系密切,不易受饮食影向。肌酐是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内很少吸收,每日体内产生的肌酐,几乎全部随尿排出,一般不受尿量影响。临床上检测血肌酐是常用的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血清肌酐升高意味着肾功能的损害。

血肌酐(SCr)正常值:

54106微摩/升(0.61.2毫克/分升);

4497微摩/(0.51.1毫克/分升)。

小儿:24.9~69.7umol/L

尿酸

尿酸是鸟类和爬行类的主要代谢产物,微溶于水,易形成晶体。正常人体尿液中产物主要为尿素,含少量尿酸。正常情况下,体内的尿酸大约有1200毫克,每天新生成约600毫克,同时排泄掉600毫克,处于平衡的状态。但如果体内产生过多来不及排泄或者尿酸排泄机制退化,则体内尿酸滞留过多,当血液尿酸浓度大于7毫克/分升,导致人体体液变酸,影响人体细胞的正常功能,长期置之不理将会引发痛风。另外过于疲劳或是休息不足亦可导致代谢相对迟缓导致痛风发病。

血中尿酸全部从肾小球滤过,其中98 %在近曲小管中段又被分泌到肾小球腔内,然后50% 重吸收的尿酸在近曲小管中段又被分泌到肾小管腔内,在近曲小管直段又有40%44%被重吸收,只有6%10%尿酸排出 。正常人体内尿酸的生成与排泄速度较恒定。体液中尿酸含量变化,可以充分反映出人体内代谢、免疫等机能的状况。

尿素氮/肌酐

Scr肌酐)和BUN尿素氮)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程度。BUN(尿素氮)还受肾外因素的影响,如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脱水及高分解代谢时,可致BUN(尿素氮)增高。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体内肌酐生成量恒定的情况下,Scr(肌酐)主要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能力,故较BUN(尿素氮)更为准确。因此血清尿素氮与肌酐的比值的观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尿素氮与肌酐比值 正常值:12201 (因食物和检验方法而异)

血清总胆固醇

血清总胆固醇是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总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肝脏是合成和贮存的主要器官。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血清浓度可作为脂代谢的指标。指临床上将血总胆固醇增高称为高胆固醇血症

正常参考值:成人: 2.96.0mmol/L。儿童: 3.15.2mmol/L

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ide,缩写TAG)是3分子长链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分子。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大部分组织均可以利用甘油三酯分解产物供给能量,同时肝脏、脂肪等组织还可以进行甘油三酯的合成,在脂肪组织贮存。理想的甘油三酯水平应低于1.70mmol/L,超过1.70mmol/L则需要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高于2.26mmol则表示甘油三酯偏高,需要吃药,以防病变。

        高密度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主要是由肝脏合成。它是由磷脂、载脂蛋白、胆固醇和少量脂肪酸组成

我国成年男性HDL-C 多在1. 16 - 1. 42mmol/L , (45- 55 mg/dl) ,女性较高,多在1.29-1.55 mmol/L( 50 - 60mg/dl) 。正常人HDL-C 约占TC 25%- 30% 。常用生化试剂参考范围:0.91-2.17mmol/L

总胆固醇低而高密度脂蛋白高对健康有利。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男性最好小于4.5,女性最好小于3.5;即对成年男性来说,高密度脂蛋白应在1.2毫摩尔/升(45毫克/分升)以上,成年女性在1.4毫摩尔/升(55毫克/分升)以上。如一位男性,总胆固醇为5.2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那么他的高密度脂蛋白最低应是1.0毫摩尔/升(40毫克/分升),最好在1.2毫摩尔/升(45毫克/分升)以上;如果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大于5,其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低密度胆固醇

低密度胆固醇(LDL-c)是低密度脂蛋白LDL)中的胆固醇,它可反映低密度脂蛋白的多少,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转运到肝外组织细胞,满足它们对胆固醇的需要。同时也是所有血浆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是致动脉硬化的罪魁祸首,俗称坏胆固醇

磷脂

磷脂,是含有磷脂根的类脂化合物,是生命基础物质。而细胞膜就由4 0%左右蛋白质和50%左右的脂质(磷脂为主)构成。它是由卵磷脂,肌醇磷脂,脑磷脂等组成。这些磷脂分别对人体的各部位和各器官起着相应的功能。磷脂对活化细胞,维持新陈代谢,基础代谢及荷尔蒙的均衡分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再生力,都能发挥重大的作用。[1]  另外,磷脂还具有促进脂肪代谢,防止脂肪肝,降低血清胆固醇、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微量白蛋白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质,但在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当一名患者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发生)时,肾脏血管会发生病变改变了肾脏滤过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的功能,这使得蛋白质渗漏到尿中。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影响肾脏的早期征象,为糖尿病肾病。

《尿检涉及的数据报告单》

在一张化验单上,如果一些项目后面写了“+”号,这在医学上叫做阳性结果;相反,“—”号就叫阴性结果。阳性结果通常是泌尿系统疾病的标志。

尿蛋白:这个一般会写正常,或者是具体的数据,一般,是为了检查你是不是有肾病一类的数据。

“±”:加减号,代表尿里有微量蛋白;

+”:一个加号,代表尿里有中等到量蛋白;

++”:2个加号,代表尿里有量蛋白。

+++”:3个加号,代表尿里有多量蛋白。

++++”:4个加号,代表尿里有大量蛋白。

 

尿糖:这个是检查糖尿病的一个数据,相对来讲,如果是正常的话,会写阴性,证明就是正常的。

尿潜血BLD这个是用来检查是不是有尿出血的现象或者是肾功能的进一步检查的数据,一般的正常下也会是阴性。

尿亚硝酸盐NIT代表尿中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多少常与食物的种类有关。如经常超过正常,提示有尿结石或有尿路感染的可能。

酸碱度PH):正常结果为6.0,酸碱度增高常见于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等。酸碱度降低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等。

尿糖GLU):正常结果为阴性。在正常人,只有当血糖超过160180mg/dl时,糖才能较多地从尿中排出,形成尿糖。所以说,血糖的高低决定着尿糖的有无:血糖在18020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20025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25030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300350mg/dl,尿糖应为+++;血糖高于350mg/dl,尿糖应为++++。

    正常为阴性。

尿蛋白PRO):正常结果为阴性或微量。阳性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和高热等。

隐血BLO):正常人尿隐血为阴性。

酮体KET):正常结果为阴性。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为阴性,常见于糖尿病患者饥饿、呕吐、腹泻时。

胆红素BIL)代表。阳性多见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和肝细胞受损。

白细胞WBC):正常结果为阴性,尿液中WBC增多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及前列腺炎。

比重SG):尿比重增高见于脱水、高热、心功能不全等;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等。

尿胆原URO):正常结果为阴性或弱阳性。何谓尿胆原,老旧的红细胞在肝脏或脾脏会遭到破坏,此时红细胞中的血红素会变成所谓的胆红素,含在胆汁中排泄到肠内,在肠内被肠内细菌所分解而变成尿胆原。尿胆原大部分会随粪便一起排泄出体外。但一部分会由肠壁吸收回到肝脏,再从肝脏进入肾脏或血液中,随尿液一起排泄,接触空气后变为尿胆素。肝脏障碍或红细胞损坏引起溶血时,尿液中的尿胆原就会变多。人们常说“肝脏不好的人尿液会变浓”,就是因尿中胆质原变浓所致。尿胆原是由胆红素转化而来,所以血液中的胆红素值升高时,就会出现黄疸,如排出不受阻的话,尿胆原的值也会变高。

男性0.33.55μmol/L;女性:0.002.64μmol/L;儿童:0.132.30μmol/L

管型(CAST)(低倍视野): 尿管型为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成分,它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它是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

小圆上皮细胞数(SRC):    正常尿中为0,或有极少量。小圆上皮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管损害。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肝功能查什么指标
图文解读“肝功能”化验单,1分钟就学会,赶快收藏起来吧
怀疑肝脏受损?三分钟教你看懂肝功能化验单!
肝功能检查正常值
肝功能试验
肝功能检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