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上海的痕迹(一百一,历尽沧桑的上海县衙(上))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一百一,历尽沧桑的上海县衙(上)

【本集主题;上海镇最初地址查考,上海县最初地址查考,上海县衙风风雨雨620年,老上海63条最古老的道路还剩那些?】

 

上一集里谈到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廷批准在吴淞江的支流上海浦西岸设上海县衙,就是外咸瓜街、老太平弄北。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风风雨雨经历了620年,由于这个衙门一百年前就开始消失了,这样就特别令人牵记,这一集我们来追溯建县前的点点滴滴和建县后的风风雨雨;再来找找这个老县衙还留下一点什么痕迹。其实这个题目是很大的,要翻很多资料,我想这是值得的;因为很多人已经把这些忘了,或者不知道,我们的教科书里是不会有的,把它整理在一起很有意义。再说这个老县衙的记载中现在还留下那些痕迹,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很多谁也不把它当一回事,而且正在不断地摧残它们,很可怜的,我们来给它们正正名。

松江早年就是陆地,称为华亭,先为华亭县,后升格为松江府。唐宋时期海岸线东移,在青浦白鹤镇附近的“旧青浦”设镇叫青龙镇,上海地区属它管辖。北宋时吴淞江的支流上海浦两岸开始有渔民集居,加上吴淞江的淤塞,海船到不了青龙镇,昔日繁华的青龙镇日渐萧条,外来的船只都停在上海浦,这里日趋繁荣,没有办法就把青龙镇的“市舶分司”迁至上海,就在上面说的外咸瓜街、老太平弄北,当时称为“榷场”或“松江总场”。

“市舶分司”是负责检查、管理出入吴淞的船只,办理征收商税等事宜的政府机构,也是最早管理上海的专门机构。

老太平弄

南宋咸淳年间这里已成为“人烟浩穰,船舶辐辏”的“蕃商云集”情景。咸淳三年(1267年)上海浦西岸设镇,定名为上海镇,设镇署和市舶分司署,由董楷任提举。

这个上海镇在哪里?“在今旧校场路附近”。

旧校场路

“在今旧校场路附近”这句话从哪里来的?下面明地图就是出处;红框里有几个字。

明地图

这几个字是“此处在宋元间必有衙署,今不可考”。就这几个字把很多记载牵着走了!这里的衙署不会是县衙署,因为后来的县衙位置都有记载(后面会说),所以这里必然是镇署。这个位置就是现在的旧校场路,你别以为这是我的推断,我找到的二本资料里都记着旧校场路就是上海镇署的旧址。

当时上海镇上已有新衙巷、新路巷、薛巷、康衢巷和梅家巷五条主要街道,这些记在明代编印的《弘治上海县志》卷二“坊巷”中。这就来劲了!这五条老街是老上海的活化石,寻寻觅觅,前四条绝对没有希望,听说梅家弄还在,我也知道这条路今非昔比,但是它的“祖先”太显赫了!你真的不能小看了它,一则它到底是老古董,再则不会太长了!那天真的没了,这个老古董我们也算看到过了!

梅家弄

明《嘉靖上海县志》又有记载;镇东西两侧有三牌楼街和四牌楼街南北干道,同时又加了五条街巷;观澜亭巷、宋家湾、马园弄、姚家弄、和卜家弄。

现在的西姚家弄就是原来姚家弄的位置,有450年的历史,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尔福在上海建立的第一个领事馆,就借在姚家弄顾姓人家的大宅院里,共52个房间,作为办公和住宿之用。

东姚家弄

 

西姚家弄

我们的故事到了上海建县了!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镇升格为上海县,这个最初的上海县建在哪里?上一集里谈到建在外咸瓜街、老太平弄北,原来的“榷场”,因为当时的“榷场”搬到城隍庙的南面,这里刚好空着。

依据在哪里?这里是纪实不能乱编故事来唬弄人,清《嘉庆上海县志》卷首有一张“古上海镇市舶司图”记载;在益庆桥东南有二个方块,框内一个标注“宋提举司即榷场”,另一个框内标注“元运粮千户府”,旁边还注有“元初县署在此”,就这样一张地图敲定了最初上海县衙的位置。

“益庆桥东南”,哪么益庆桥在哪里?上二集里我们已经有过益庆桥的图片。

益庆桥 

 

益庆桥在小东门内水门的方浜上,益庆桥的二端是东街,东街就在小东门到大东门的城脚下,现在还在,是一个旧货市场。

东街

那时还没有城墙和城壕,益庆桥东南就应该是咸瓜街、老太平弄北地区,这就是上海源,它的出典就在这里。我一直在想;写纪实这东西千万不要马虎,误导人来求得欢心,那是要害人的!同样就这样“元初县署在此”一句话给后人弄清了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多难得啊!

在这里建县近九年(正式开张是1292年),元大德五年(1301年)台风将县署吹的七零八落(明《弘治上海志卷五》中有记载),这些都记在上一集《上海源》中,于是县衙考虑搬迁,去哪里?进入我们的正题!

市舶司

这次搬迁达鲁花赤雅哈雅起了主要作用,他倡议在旧舍重建是不思改观,人们将以市舶司目光来看待上海县。当即带头捐资,择地新建,上海县衙就搬到了新建的市舶提举司,就是上图的红框位置,图上标有“今县治”。

这是什么地方?现在的位置在哪里?

在城隍庙南面,过了方浜(现在的方浜路)就是,向南一直延伸到肇嘉浜(现在的复兴东路),中轴线是县基路(现在的光启路);东面是四牌楼路,西面到三牌楼路,具体来说就是今昼锦路、县左街以南,学院路以北,三牌楼和四牌楼之间,上海县衙就在这里风风雨雨生存到1911年,再也没有搬过。

县衙和益庆桥的位置

这几条路应该还在,我们快去看看;

学院路

四牌楼路

三牌楼路

县左街

昼锦路

当然,由于这些路还在,就给上海县衙定位了,其实不见得就这点大,当时的县衙规模绝对不小,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地图。

嘉庆地图

按记载,上海县衙经多次扩建,增建穿堂,仪门;中堂署、后寝、戒石亭、銮架库、典史厅、土地祠、狱牢、吏舍、皂役班房,由这些机构组成的建筑群其实绝对是很大的,县衙前的县基街和阜民路一直延伸到乔家浜(现在的乔家路),路口还设了一个栅栏,就是乔家栅。这还不算,过了四牌楼路向东是文人必须的建筑群;有上海县学、魁星阁、敬业书院(梧桐路)和文庙。你不用奇怪——怎么文庙也在这里?不会错的,这里是文庙第二个位置,我们后面会揭晓的。

写到这时我的心里很纠结,如果这些还在,而且还是原汁原味的,加上后面的城隍庙(当然不是现在那个中不中,洋不洋的豫园商城),身处其境你说哪里能与之相比?时间就是这样捉弄人,让你去回忆已经失去的东西,更可怜的是谁也不想把它复原,因为这赚不了钱,可怕的是什么时候这里高楼林立,那就什么都压在下面了——包括我们的记忆,不可想象!如果做一次白日梦——有一天这些都复原了,那么上海真的有看头了!

光启路原县衙门口

继续我们的故事,青龙镇完了,上海镇升格为上海县,这块刚从海里升起来的地皮很快繁荣起来,人们也富裕了,但是灾难也跟着来了!明嘉靖年间倭寇猖獗,三十二年(1553年)的四月到六月就有五次侵犯上海县,损失惨重。当时的县官逃得比老百姓还快,士兵又没有战斗力,县衙惨遭蹂躏,官库也被洗劫一空,老百姓死伤惨重,于是议建城墙;大夫坊里的顾从礼带头上书,松江知府方廉下令建城,很快得到官民一致响应。

今日的大夫坊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官民、贫富一起上阵,十月动工,至十二月,用二个多月时间就建成了城墙。这里上海县衙的确出了不少力气,但是匪夷所思;这个城墙周长9里(4.5公里),高2.4丈(8米),要拆房、烧砖、砌墙、建城门,二个多月就完成,哪来这么快?就是现在也不可能啊!

开始我也不信,随着资料查找的深入,令我非常感动。有记载;书法家陆琛的夫人梅氏捐田五百亩、银两千两、拆屋数千间,助筑小东门,直至累死在工地上,可见民情之高涨。这里还有一个秘密;上海的城墙与众不同,内墙和外墙用拆房的砖砌,中间则是用土夯实,这样就加快了速度,我的《状元及第砖》一集里就有了证实。

明代城墙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城墙刚建成,城壕还没有挖倭寇又来了,七艘敌船闯入上海,打败了停在黄浦上的崇明水师,向东门进攻,军民齐心撤到城里坚守,久攻不下倭寇只得退去,从此很少来犯,上海得到飞速发展,县衙保得平安。

上海县衙

 

太平了近三百年,到了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开始了,616日,英国侵略军攻陷吴松炮台和宝山,陈化成战死在炮台山上,两江总督牛鉴便混在士兵中,溃逃向太仓。619日英军炮击上海城墙,城内清兵已无力抵御,破城后攻占县衙,知县又逃之夭夭,英军以西园(豫园)驻军,上海县又遭大难,尤其西园毁坏殆尽。

清代的西园

英军很快北上,上海县衙得以恢复,无奈清朝已经进入衰亡期,回天乏力,致使道台被俘、知县被杀,我们再继续看下去。

咸丰元年 (1851)至清同治三年 (1864),洪秀全等领导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其势力发展到18个省,实际控制的区域发展到23个府州,总共面积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上海的刘丽川见形势有利,清咸丰三年(1853年)95日上海小刀会在嘉定起义,此时嘉定还不属于上海县,上海道台(当时上海已经设道台衙门和县衙门二层机构)和县官未予留意,97日是孔子丁祭的日子,地方官员都在文庙祭祀,这个文庙在哪里?不是现在文庙的位置,就在上面地图里县衙的东面。小刀会借此机会,兵分两路,一路杀向巡道衙门,道台吴健彰被俘。另一路杀向文庙,逼迫知县袁祖德交出大印,袁不从,当场毙命。其他官员四处逃命,不到半天,上海被小刀会全部拿下,小刀会将总指挥部设在文庙的明伦堂,导致今后这里有一场血战。

万世师表

这里有一件事很蹊跷;道台吴健彰被俘后应该是重犯,竟然被外国人救出,而且是翻越城墙逃跑的,这就令人费解。也有资料说;刘丽川行走江湖时吴健彰曾帮助过他,为报恩是故意将他放走的,这些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吴健彰逃走是事实。更奇怪的是吴健彰逃走后又组织清兵联合租界联军向小刀会反扑,被俘的官员怎么向朝廷交待?于是有书提出;吴健彰向朝廷说自己不在城里,没有被俘,我看这只是自圆其说罢了!

小刀会是成立于厦门的民间秘密团体,属天地会的一派, 1851年传到上海。上海的地方帮派庙帮﹑塘桥帮﹑百龙党﹑罗汉党等都在小刀会里,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帮会组织。但是,它也曾宣布豁免三年赋税钱粮,并铸造货币,发展商业,保证粮食供应,打击高利贷,得到上海人民的拥护,就这样连头搭尾巴一共三年,成为了历史。战斗中,刘丽川﹑周秀英﹑徐耀等牺牲在虹桥地区,部分起义军由潘启亮率领进入太平天国统治区,加入太平军。

这三年中上海损毁很大;县衙和僚佐机构均毁,老学前街(现在的学院路)的文庙因有过一场激烈的战争,血流成河,也烧成白地。

就县衙来说它是遭难了!已经不能办公,同时没了文庙,就是没了最高学府,科举考试都出了问题,怎么办?

怎么建道署、县署、文庙和修复被毁的城墙,这里就要提到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郁泰峰,他是当时上海四大船王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上海的痕迹(八十七,老城厢现剩最古老的牌坊之二)
新衙巷:上海“第一街”(作者:​周新民)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 老地名 (1)|老小孩讲述
上海散步 (组图)四
“上海城市之根”——老城厢
太原古城谈科素研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