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回复大成拳站桩关于“命门后突”的纸条

回复大成拳站桩关于“命门后突”的纸条

 

作者 魏坤梁

 

201152 日,大成拳站桩网友发纸条给我说:“关于命门后突希望能与魏先生交流一点点看法。”又说“魏先生:请问,您摸过别人后腰部向后反弓鼓出去者的后腰吗?也就是命门后突 现回复于下:

 

十分欢迎大成拳站桩网友与我交流探讨“命门后突”。我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与自己所具有的有关知识再谈谈对于“命门后突”的认识于下:

我学习武术喜爱钻研,将太极拳作为最主要的武术爱好后更是希望彻底弄清楚太极拳的个中三昧以便能够真正地学练太极拳,于是十分注意搜集研读有关太极拳的书籍。然而有关太极拳的书籍,中国近代著名的、60年代出版的、80年代初开始创刊的前十年左右的全国所有武术杂志、气功杂志与8090年代出版的太极拳书籍中,我没有看到有“命门后突”的提法。我的印象,中国近代著名的太极拳著作中有很多宝贝,6080年代的太极拳著作不保守、大多没有卖弄玄虚的,水准也较高,但明显有所拘束,尽管后来看起来有价值的不多,但比较实事求是。如果当时有“命门后突”流传,在太极拳著作与武术杂志上没有出现那应该是不可能的。所以,“命门后突”或“鼓命门”之说可能最早出现于90年代。

我大约是在90年代末才知道有“命门后突”的说法。对这种说法我既感到有点迷惑,又感到有点神秘。我受家庭影响,中医也是我的长期业余爱好之一,我对“命门”还是基本了解的。我知道中医的“命门”是多概念的,其中有指脏象的,也有指穴位的。指脏象的主要四种不同的学说,那就是“右肾为命门说”、“两肾皆命门说”、“肾间为命门说”、“命门为功能说”等。其中“肾间为命门说”以明代虞抟的《医学正传》为代表。对于这些中医各家学说的“命门”说,现代中医学的观点是没有哪家对哪家错,都是中医临床辩证论治的参考与依据理论。有人说中医发展到了明代,“命门”被确定为在两肾之间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而针灸穴位的“命门”是指第二、三腰椎脊柱之后再脊髓硬膜之后的棘突之间的一个点,属督脉。那么,我想“命门后突”的“命门”当然不可能是指“肾间为命门说”的脏象之“命门”。因为这一“命门”的位置在左右两肾中间包括了脊柱之前的腹内部位,在现代解剖学中是没有器官实体的。由于脊柱不可能几节弯曲后突,所以脏象“命门”即使是实体器官也是不可能后突的。而针灸穴位的“命门”与脊柱没有牵带,算有粗牙签这样个范围,如果后突,岂不是像腰背插牙签了吗?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于是我想这“命门后突”应该是说以“命门”穴这个部位为中心的脊柱向后突。如果真是这样,又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命门”穴之上隔了一个棘突又是一个督脉穴位,之下隔了两个棘突也是一个督脉穴位,而督脉两边旁开三寸内各有两排膀胱经穴位,连督脉共有5排经穴,那么,以“命门”穴为中心的后突牵带着后突幅度几乎一样的穴位就有十多个,怎么可以单称“命门后突”呢?更难理解的是胸腰椎最前曲的不是“命门”处,而是第一腰椎处,就是说,腰椎后突是不可能以“命门”穴为中心顶点的。看来,这“命门后突”应该是九十年代对于针灸穴位一知半解、朦胧了解的人一种标新立异、模糊大致的说法。因为大量竞相将经络穴位牵强附会搬到气功理论中去的现象是出现于80年代,继而,太极拳理论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也几乎都是不懂装懂故意将理论画蛇添足复杂化者的所为。其中尤其滑稽的是有人出版了一本《循经二十四式太极拳》,将中医的“子午流注”也搬到了太极拳中去了,说自己怎么研究“子午流注”,看了书才知道原来此人对“字午流注”一窍不通,纯属一派胡言。我觉得所谓的“命门后突”有一点这样的味道,这“命门后突”应该是笼统地指“脊柱后突”,准确的说,应该是指胸腰椎交界处的“脊柱后突”。说“命门后突”无非是为了使得称谓有点神秘与高雅的气息而已。那么,这样的“脊柱后突”到什么程度呢?是略向后鼓一下,腰椎仍然呈现前曲?还是大幅度的“后突”到腰椎变直?还是“后突”到呈现腰椎反弓?这“后突”对于太极拳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这些都不得而知。

终于,新世纪初,有位老师向我传授、介绍了“命门后突”的具体状态,与约去年《太极秘境》中一太极拳名家向邱慧芳女士所表演的“命门后突”是一样的。这种“后突”其实外形上也是看得出的是动态的整条脊柱的后撑,“后突”也没有形成脊背反弓。而我摸着他的后背,果然正如我预先揣测的,最“后突”处是在胸腰椎的交界处,并不是在“命门”穴处,这样的“命门后突”其实应该称为“脊柱后撑”,不应该称为“后突”。然而,在练拳时我仔细反复观察,没有发觉他有这样明显动态“命门后突”的出现。而之前我在许多读物中沙里淘金,已经获得了太极拳的许多动作手与身躯的运动趋向应该是相反的这样一个信息,这应该是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有前即有后”的反映。因此,我想由腰开始的“脊柱后撑”是对的。比如在前按时,如果这样的主动“脊柱后撑”可以感到前按的劲力更稳实,而且能够引起身体重心的后移,有利于“支撑八面”站立沉稳等等。遗憾的是直到现在,许多人包括某些名家练太极拳都是手往前身躯也主动前俯,这显然是错误的。于是,我受此启发,之后在练拳中,每一个拳式都有意地尤其主动大幅度地“脊柱后撑”,感到胸肋关节都发生了活动,甚至到了练拳后背脊与胸肋之关节都隐隐作痛,然而我乐此不疲,因为我感到这样练拳尤其沉着稳固有味,应该作为一种过渡的基本功,而这样练引起的隐痛大约有半年左右时间才渐渐适应而消失,而且感到动态幅度不需要这么大就有原来的效果了,动态幅度也就渐渐小了。

不过,经过这些年来的体悟,在我确认了太极拳包括“劲”的“气”就是人体的“动量传递”后,渐渐我认识到这样的练拳法脊柱中上段的主动后撑是错误的,是违反“如练一气”的,对于太极拳武术效果也是有一定弊病的,因而后来就不再这样练拳了。我现在认为“脊柱后撑”应该是由下而上波浪形动态的,身躯支配全身运动的力量应该是由腰骶部位发出的,最先的“后撑”应该还要尽量再低到腰51的这个腰骶部位。我现在感觉这样锻炼各方面的效果尤其的好。而腰51的这个腰骶部位离“命门”穴有脊柱中3个最大的腰椎,如果用穴位来表示,应该称“阳关后撑”更准确些,因为腰阳关穴在第45腰椎棘突之间。而这腰骶部位“后撑”的力量是由沉坐由脚传递上来的,因而腰骶部位“后撑”也是有被动的。腰骶部位“后撑”后这“后撑”就再向上传递,引起整条脊柱波浪形被动后撑,所谓的“拔背”其实就是整条脊柱被动后撑的一部分。

脊柱被动波浪形并且是无意识的、不假思索的后撑对于太极拳十分重要,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不用力又能够有力与发出强大的内劲、之所以能够“空肩”而令人“终不得力”、 之所以能够“支撑八面”、之所以能够沉着与轻灵等等,这种脊柱由下而上波浪形的被动后撑是关键的因素。而且,这种脊柱的被动后撑是越练动态幅度越小、上下波动的时间差越小、外形上是可以达到几乎没有变化而别人不能由观察了解的。就是说,这种“脊柱后撑”时脊柱的生理曲度几乎是没有变化的。因此,这种脊柱由下而上波浪形的后撑主要是自我感觉上的,感觉上也只有在发劲的瞬间才会较强烈。我七、八十年代认识了杭州洪雪珍老师后,之后凡有机会去杭州必要到洪老师那里去,洪老师是牛春明先生的再传弟子,又廋又小,身高可能不足15,然而推手五大三粗的人怎么也推她不倒,反倒被她推来推去,全国许多地方的太极拳爱好者几乎将杭州湖滨六公园与她的推手功夫联系在一起了。洪老师打拳似乎很难看,然而令我倍感兴趣,尤其令我瞩目的是她的拳架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似乎不可阻挡的气势与沉稳,我一直琢磨不出是什么道理。而当我在练拳时每一个拳式中有了脊柱由下而上被动后撑反应的体会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洪老师的每一个拳式都有“外不见形”的脊柱由下而上的后撑。

如上所述,太极拳“脊柱后撑”力度最大的就是腰骶部。那么,既然如此,就“后撑”最先、力度最大的部位而言,所谓的“命门后突”就更是名不副实了。不仅如此,“命门后突”的称谓容易被人理解为是以“命门”为中心的主动后突,甚至理解为是“反弓后鼓”。而如果这样做,不仅是错误的锻炼,而且是根本没有什么武术作用的;如果有人说这样的“命门后突”有什么武术作用,那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也是不能用任何学科的理论解释与证明的。而且,有动态幅度的“命门后突”是必需要有一定速度时间的,不可能是电光一闪那样快的,在实战中也这样“命门后突”,难道不是找挨打吗?而从我所知道的情况与从您的纸条看,现在确有不少人以为“命门后突”就是“后腰部微微向后鼓”,也有人以为是“后腰部向后反弓鼓出去”。可见“命门后突”之说既不准确,又很容易使人造成误解,这样的词语是应该摒弃的,而没有收到普遍注意的由下而上的“脊柱后撑”是应该在太极拳学练中强调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有“命门后突”一说
用脊柱行拳是养生祛病的根本所在
练功体会之——脊柱行拳
太极拳脊柱行拳是根本
杨氏太极秘法—以脊柱行拳
略谈太极拳身法的“含与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