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 — 李和生
当代太极拳名家李和生,深得拳学真谛, 功夫炉火纯青。与人交手似入无人之境,把对手当作皮球玩。引进落空一触即发,高大魁悟的壮汉,被他轻轻一碰,连滚带翻弹出丈外,真是神奇不可思议。
李和生老师说,真正的太极拳法,不用外力, 完全运用内气功力。以意带劲、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体。神经系统支配力量,一动无有不动。太极拳以内练为主,抱球桩是培养内气的根本,是成就拳术力量的基石。推手散打,完全是内气的作用,跟肌肉拙力的强弱没有任何关系。灵敏神经,培养新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巧妙应用力学原理, 就能牵动四两拨千斤。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绝技演练
视频【一】  http://video.sina.com.cn/v/b/44875956-1872097305.html
http://video.sina.com.cn/v/b/44917930-1872097305.html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交流研讨会
视频【二】     http://www.56.com/u58/v_NDgwNTYyMzE.html
http://www.56.com/u19/v_NTcxNjAwNTY.html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播客专辑)太极拳内功推手
视频【三】 http://you.video.sina.com.cn/a/4608892-1872097305.html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  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 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 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李和生,北京市人,北京市炎黄传统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现代管理学院东方武学馆馆长,北京市吴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嵩山少林寺武术协会顾问,美国中医药研究院教授,日本中日友好协会名誉理事。其生于一九二六年丙寅岁次,幼时聪颖夙慧,上学路上常拟老拳师之拳姿,仿之而惟妙惟肖,手眼身法步,有板有眼,俨然名家所传。时事戎潘继起,随之日寇入侵,国运乖戾,其虽难圆武学之梦,然凌云之志已铭刻于心。
生平经历
李和生先生祖居北京,1926年生。由于受北京市井社会的影响,自幼好武。他在上小学时,就利用课余时间,背着家人去街头巷尾观看卖艺人的“武把式”。时间长了,对练武人的招势模仿得惟妙惟肖,还真有点像名家们所传的样子。可能是天意,在他20岁时恰遇当时名贯北平的“李氏三杰”之嫡传弟子唐夙亭大师,随其学形意拳和八卦掌。这一学就是七八年。由于天赋极高,对形意拳及八卦掌的基本功法,掌握的得心应手,行起拳来,真有劈如斧,钻如电,崩如箭,横如弹的味道。
上世纪中叶,他又拜在吴式太极拳名宿杨禹庭高足王培生大师的门下,学习吴式太极拳。这一学就是二十年。其中,除了跟随王培生大师学吴式太极拳外,在恩师王培生离开北京的一段时间里,追随师爷杨禹庭继续深造。由于李和生先生孜孜不倦的习武精神,深得这位北京吴式掌门人的钟爱,使得一代武术名宿倾囊相授。李和生先生也尽获吴式门“以心行意,以意导气,按窍运身”的武学精髓。
为了探索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之奥秘,和“反璞归真”、“虚静为本”、“空空迹化归乌有”的太极武学精髓,他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他还利用那段特殊的“风云浮躁”的历史之隙,不辞辛劳地游奇山,访古刹,寻找高僧与贤人,习武论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游访中,巧遇一位高僧。在谈话中,知晓这位高僧也是一位学武之人,两人又都是游侠,竞有相见恨晚之感。相识投机,故而边谈边试手。在试手中,此僧也听出了李和生的功夫,遂挨身过招。这一过招,使李和生好不震惊,真可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就像有一股潜能入骨三分,想过不能,想脱不得。然而,高僧也看出了李先生的心思,却温文尔雅不露声色地撤手相脱,并说:“先生手不空行,好功夫”!
李和生喜出望外,深感这是一位高僧,他那轻盈灵动之功,正是他所要寻求的。心想,此僧的内功不正是老子所讲的“及吾无身,我有何患吗? 自人道以来,不知与多少名人高手交锋,觉得自己身手还不错。可与此僧相比,真可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山外有山,人上有人”。三人行必有吾师。自1946年拜唐夙亭大师学形意拳起,时隔八年之后的1953年,他又拜全国武林名声显赫的“天下独步第一人”,吴式太极拳大师王培生为师,一学又是二十年啊!到此次云游与高僧相识,使他深感自己的功夫与内功拳法的要求,相去甚远。于是,他于1976年在北京与汪永泉高足,太极拳隐士朱怀元相识,遂拜师学艺。每谈到他对恩师朱怀元的感受时,他总是深情地说:“这是上帝的恩赐,连我自己都没想到,在我知天命的50岁时,能遇此高人,真是造化呀!”
这一练,又是十年。计算一下,李和生从1946年人道开始,历经40年时间,他先后拜唐夙亭、王培生与朱怀元为师。60年漫长的寻师之路,现已八旬出头的老人,仍然活跃在太极拳的第一线,授拳传道。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和生的内功已达“虚空神化”之境。无论是在与徒弟们试手,还是与各界高手们交流时,只要一沾手,即轻轻拿住,稍一沉掌即可发出。日久,便给人们一个莫测的感觉:“这李先生神了,哪儿来的这股劲头!”就连他的师叔与师兄们也都暗自揣摩:“和生的功夫真是神了!”对此,连李和生自己也有异样的感觉,他越来越觉得自己两臂松软如绳,一抬手自然就带着东西,一撒手就可放得出人!他想,这可能正如《拳谱》中所云:“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矣!” 是啊,对此如果没有身临其境和心灵感应的人,是很难理解的,甚至误以为是一种虚幻之境,是一种卖弄。
学艺生涯
阴霾散,红日灿,北平城解放,李和生边读书边练武。有武学大师唐风亭者,为形意门“李氏三雄”之武馆教务长,功夫了得,甚得三雄之秘,为人儒雅而名雀京华,乃李和生之启蒙师父也。春秋四易,李和生习之劈如斧、钻如电、崩如箭、炮如火、横如弹,已具大家风范;十二形操之曲伸往来、腾挪闪展、形神合一、已窥形意拳术之玄。于是,一九五三年,李和生入吴氏太极门,拜武学名家王培生为师,习练太极拳和八卦掌,尽得王培生大师“以心行意,以意导气,按窍运身”的武学心髓。后来王培生因故离京,李和生即随师祖杨禹庭老夫子进修,其勤学慧敏、孜孜不倦的精神,深得这位北方太极拳掌门人的钟爱,使得一代武林名宿倾囊相授。
很快,李和生以其纯正的太极绝技名震京城,来较技者无不猝然腾空而起,飞身跌之丈外。虚怀若谷的李和生以太极求大道,为达返璞归真的武学之巅,又拜太极隐世奇人朱怀元为师,恳请就学杨健侯式太极拳之玄妙真谛。杨健侯在清王府所传老六路62势太极,讲究“松稳慢匀”,在泰然自如、松而不懈、沉稳中正、缓慢从容、连绵不断之中,求得姿势、呼吸、意念和内劲的虚实、开合、转换、折叠的和谐匀称,上下如一,内外如一,神意气“匀”的高度统一,全身透空,从而达到“拳道如一”的空空妙境。李和生五十年如一日,深悟太极之蕴哲,而达无极之境,他终于站在武学之巅微笑了。
大连初试手
1985年7月,大连。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武术教师推手集训班”,从助教到教授,从粗练太极到太极高手,聆听了李和生的“太极推手三角力的阐秘”,特别是实三角、虚三角、意三角在推手中化、拿、打、发的深刻剖析,无不异口同赞,均以为是对武学理论的卓越贡献。集训快结束时,忽从山西来一个学员,身材魁梧,高达一米九○,犹如铁塔,其自荐是太行某拳的掌门人,曾多次在全国武术大赛中获得推手冠军,并提出要与李和生一比高低,言语极不友好。在推手中,该人忽然使出形意拳的“崩拳”,欲以迅猛的直冲爆发力,把仅一米六五的李和生击出。这时李和生以俩人的渗劲穴(接触点)、对方的肩井穴和重心脚涌泉穴构成的实三角化解,即刻又以渗劲穴(接触点)、对方的命门穴、俩人之间的焦点构成的虚三角,从内功劲道上以太极沾化之法,拿起了该人,该人立刻如偏瘫之人。正当李和生要以意三角把对方腾空发出时,该人露出乞求的眼神,考虑该人为一派拳法的掌门人的尊严及该拳在今后的声誉,李和生才轻轻扶起他,哈哈以一笑了之。此事得到了代表全国不同武术流派传人的首肯和赞扬,并成为武林佳话,盛传大江南北。
太原显神通
1986年7月,太原,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等院校武术助教太极推手强化班”。有一个助教,自幼苦练铁砂掌,功夫了得,对太极拳的技击产生疑问,传言“软绵绵的太极拳能否经得住铁砂掌的沉重一击?”这不仅对在此教拳的李和生是个极大的挑战,而且对整个太极拳界都是个严峻的考验。太极拳的历史上曾有杨露蝉大胜王府拳师立足京城,杨班侯教训雄县柳名扬武林,王培生折服东瀛武士称誉世界,但仍不能让人们真正了解太极拳的真实面貌,人们往往被太极拳卓越的健身作用所遮蔽,而忽略了它神奇的技击风范。李和生毅然果断的决定接受挑战。李和生于是找到那位助教,仔细讲解了太极拳的技击特点,说:“你要出手,必须使出全部的功力,将来才没有遗憾。”那位助教说:“我自七岁开始苦练铁砂掌,威力极大。今天,你是学习班的老师,我不能动手,惟恐伤人。”说罢挥手拍在木桌上,木桌即刻粉碎。在李和生解释了这次切磋武技的深刻意义后,那位助教即刻跃身上步,扑掌击来;只见李和生神定气闲,挥手在空中划一个圆弧,对方即被沾起,腾空撂出,飞落在一张床上。神技一出,立刻令在场的武术助教们高声叫绝,惊叹不已。
日本讲学
1992年,日本,李和生应邀来日旅游讲学。由于李和生名声卓著,从关东到关西,他所经之地,均有高手前来切磋技艺,请教拳法;柔道、空手道、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等等拳种的代表人物,都被他的应物自然的绝技所折服。全日本空手道冠军华学和博先生,上前就去抓李和生的右肩,李和生一个海底针即搓之于地下,虚三角一转即刻将其沾起。华学和博好像被巨大的磁场所吸住,失重而不得力,欲脱不得。李和生目中精光突射,肩微微一耸,用意三角把华学和博的经络劲路拿住,然后如“钱投鼓”“球掷壁”华学和博被弹射出丈外。华学和博鞠躬致敬,日本武士皆礼敬李和生如圣人。在前些年,人们被气功大师们的种种大法弄得晕头转向,而一套完整的太极拳学习起来得一个多月,于是他通过自己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三百多种辨证施功的小功法,让病人一学就会,几分钟的操作就见效。他撰写的《小功法治百病宝典》、《小功法治疗常见病》,一版再版,被气功宝典丛书编委会的专家们称之为“简易省时显效自疗的神童术”。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我国中医药的权威吕炳奎称赞李和生是“中国第一个在气功疗法系统化理论化探索的学者”。近些年来,年近八旬的李和生正着力于太极真谛的研究。他认为:太极拳是运动的哲学,是人身心运动对伟大宇宙真理的体现。宇宙之中,小到原子粒子,大到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其运动形式无不呈现太极之模式。每每立于天地间,如行云流水运起太极拳时,恍兮惚兮,引宇宙混沌真气于胸中,运阴阳造化之机于丹田,感天地之悠悠,悟人生之融融,实在是一大快事呀!他将太极拳的功力进程,分为三个境界: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以身变手,就是把腰劲(丹田功)练到手上,浑身是手。手上绝不能用力,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因为太极拳是心意所至,气血灌输,久练不辍,内劲蓬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的原则是:根松催,中通顺,梢发透。全身的虚灵之意向下松催,引根之反作用力上行,由脚到腰、脊、肩、肘、腕而行于手指,太极拳的意境就开始出来了。拳势打圆,肢体松透,意念轻运,劲道通畅,神清气爽,其乐无穷。
龙潭擒蛟龙
有一次,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李和生与弟子们正在练推手。忽然,来了五六个外国游客,从相貌上看有日本人、美国人和加拿大人,还扛着摄像机围观看热闹。此情此景,在北京是常有的事,不是稀奇。其中,一个日本游客是练跆拳道的,通过交谈得知,他们是慕名而来,想与李和生试手,并想录制点资料。后来,经弟子中的日本弟子与其沟通,得知他们是出于敬意,向李老先生学习来的。在试手中,日本游客使了个相扑式的蹲裆式,想将李先生扯住。李和生只是轻轻一送手,两臂已脱离对方之手。对方想上步侧身拳击李先生肋部,说来也巧,正好与李先生的视线相遇,李和生只是用手一抹,对方便退出丈余,几乎摔倒在地。那个日本弟子用日语说:好一个,两手轻相扶,所指绝无空。他说的是李先生的拳诀。其前两句是:“发劲意如何,犹如敬宾朋”。
2006年春季的一个周末,和平常一样,李先生正与北京及各地来京的弟子们试手。突然,来了一名不速之客,满脸胡须,袒胸露乳,胸前长毛护心,乍一看好似《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张飞。此人年龄三十开外,眼神有些呆滞,一口中原腔。看着正与弟子推手的李和生,便粗声粗气地说:“老师傅,我是来学拳的!能跟我过招吗?”李和生受他突如其来的举动一惊,随即说:“小伙子,我们是本市晨练的,不教拳。”
可这个人不听说,伸手就扑向李先生。李先生一看即知,此人是学外家拳的。从手上看出,此人可能有点“武把操”。说时迟那时陕,李先生随手一掌,正好击中要害。此人当即仆地,摔了个仰面朝天。过一天才知道,此人是学硬气功的,是某寺院的俗家弟子。一周后,他还拿着礼品去李和生老师家,要拜师学太极拳。李先生好言婉拒了他的要求。
渡重洋神手传佳话
步入新世纪以来,李先生除了在国内讲学传功以外,把主要精力用在对“杨式内功太极拳奥秘”的探索,和重点培养一批有“真功”的传人上,偶尔也应邀出国,或到港台地区传道。
2004年,他应斯洛文尼亚国总统之邀,去该国传授太极内功和气功功法。斯洛文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北部。它是原南斯拉夫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一个山城之国,自然和人文景观非常美丽,国土面积二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二百万。国家富庶,人民安居乐业。
李先生的斯洛文尼亚之行,起因于他的一个学生——玛丽。她从李先生那里获得有关练功的著述后,将其译成斯洛文尼亚文字,并送给该国总统。总统阅后,为中国的功夫所感动,遂于2004年向李先生发出邀请。李先生在斯洛文尼亚国期间备受尊重。前后十几天时间,给总统留下了深刻印象,增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005年,是李先生步入八十华诞的吉祥年。新春刚过,他就接到香港中华传统太极拳拳道学会的邀请。四月初,起程前往香港。在香港的二十几天里,受到香港各拳界的欢迎。他与同去的弟子姜有奎,每天向香港武术爱好者传授杨式内功太极拳(老六路),和“养生小功法”,深受武术爱好者及市民们的青睐。在香港同胞的要求下,还出版了《都市病预防及自然疗法》一书。香港传统太极拳拳道学会为答谢李大师的辛勤传导,赠送给李先生题有“武学泰斗”字样的镀金碑盘。
同月下旬,受新加坡海佛学院的邀请,李先生奔赴新加坡传授杨式内功太极拳“老六路”。听了李先生的讲授并看了内功表演以后,无不称赞其内功拳法,是当今罕见的“绝活”——真功夫。
东北伏冷手三丰
上世纪80年代末,李和生应邀去东北的沈阳、大连和鞍山讲学。期间,有两次遇见挑战者。一次是在公园与学生们试手时,有一个壮汉,企图用“黑手”打“冷拳”伤人,他趁大家不注意,利用试手人多混乱之机,冷不防使了一个“恶虎扑食”的冲拳,向李和生胸口打来。李和生稍一定神,看出此人的用心不良。当对方来拳还未挨身时,他微一含胸,用意摄住对方,也用同样手势向对方胸口轻轻一弹,此人即弯腰撤身,躲向一边。
还有一次,一位学过通臂拳的人,也想用甩臂崩打李和生的前胸,这是古猿人的长臂打击法。若是没有内功的拳家,则很难应付。然而,李先生的内功已入化境,沾身即起,指点即飞。他根本就没有动手,只用手一指就将来者摄住,用意一发,此人便像断线的风筝飞出。一位旁观者觉得神奇,不可思议,也提出来想亲自验证。考虑他不了解太极内功的神奇,看出此人并非恶意,李先生便从容地与之试手。由于挑战者用力过猛,这正好形成一条“根头棍”,李和生用手轻轻一顺,其人便“自动”跳出丈余。经过几个回合,此人折服地鞠躬敬礼,以示敬意。
李和生老师近照
大道无形不分国界,当代拳学大师李和生, 胸怀赤子之心, 祈愿人类健康。应用电子媒体平台, 以视频的方式,向全世界人们传播【净化心性、养生健身、技击防卫】融汇一体的太极拳谱。依据道法阴阳运动规律, 阐述内养身心延年益寿的修炼秘诀。讲解推手散打, 如何应用扛杆力、三角力、圆切线等力学原理。传授太极八门五步习拳功夫要领。培育未来苗子新秀, 弘扬返朴归真的道学文化。这种无我私欲的情操,义务传道的精神,不称之为高尚, 还有什么品德能够让人敬仰望重。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
太极之先,本无极。鸿蒙一炁,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炁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生万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行功之法不可废也。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太极行功法》张三丰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两手紧掩耳门,叠指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味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紧合其睫,眼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叩齿卅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卅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吾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昭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于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扬式太极拳创始人扬露禅
杨式太极拳总说  作者庞大明
http://www.wulinjj.com/act/A/?C-1-921.Html
扬氏太极拳流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23282.htm
杨澄浦弟子图谱
http://www.wuyitang.com/thread-279-1-1.html
扬氏太极拳九要诀  扬班候
http://www.rxyj.org/html/2009/0904/53242.php
扬氏太极拳九要诀八十一式注解  扬班候
http://www.xici.net/d52472842.htm
太极拳三层功夫  李和生
 http://wj01248.blog.hexun.com/49100078_d.html
扬澄甫<<太极拳使用法>>
(一)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顶皆可以,沾粘连随意气均。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二)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三)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全。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四)沾粘连随解
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粘者,留恋缱卷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斯沾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亦。
(五)顶匾丢抗解
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连随,断亦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知此病。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
(六)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 尽性、园、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上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水火分为二,则为水火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人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七)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双浮为病,只如飘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无者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园也。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园也。
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表里精细无不到,则以极大成。有何云四隅出方圆耶。所谓方而园,园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八)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开展得而成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毫。由尺进之功成,而后能寸进分进毫进。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故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数,必密授而能量之分毫内,即有点穴功也。
<<太极拳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为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往来,气贴背,敛入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神秘人物  蒋发简介
北派太极第二代宗师蒋发
http://www.wdgf.cn/wdgf/taiji/fa1.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3011.htm
古朴典雅原始太极拳
安声远传授http://www.ystj.org.cn/index.php
安声远传授http://wenku.baidu.com/view/dcce3212a2161479171128f5.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经梧谈拳
李经梧 一代太极大师
李派太极拳法简介
李和生《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太极圆 太极态 太极气/李品银
[转载]太极秘要/练拳要练桩_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