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丹溪医案评析系列(71—80)

丹溪医案评析系列(71—80)

71.“一人年六十”案

 

     一人年六十,因坠马,腰疼不可忍。六脉散大,重取则弦小而长,稍坚。此有恶血,未可逐之。且以补接为先,以苏木煎参、归、芎、陈皮、甘草服之。半月后,脉渐敛,食渐进,遂以前药调下自然铜等药,一日而安。(《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三》)

 

     按:痛剧者脉本当沉紧,而此案却六脉散大,散大者近于虚洪,而较虚洪更不耐按,为气虚涣散不收摄之象。重取则弦小长坚,正为疼痛兼瘀血凝聚之证。因为气虚甚,不可破瘀耗散,故以人参、甘草补气益血,归、芎和血,陈皮理气。半月后,脉敛食进,胃气渐充,仍用本方冲服活血化瘀散剂。前者用汤取其“以气补气”而力宏,后者用散取其可以消磨有形之瘀结也。

由此案可以得知,治法与脉象具有对应的关系,不可违反这种对应规律。

 

72.“一老人心腹大痛”案

 

     一老人心腹大痛而脉洪大,虚痛昏厥,不食。不胜攻击者:四君子汤加当归、麻黄、沉香。(《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四》)

 

     按:痛脉本应弦紧反而洪大者,气血虚弱无力运行,脉气无以呈现弦紧之势也。本方以四君益气,沉香降气,当归和血润燥,麻黄温经止痛。凡脉象弦、紧、细、弱之类,为阳气虚弱或阴寒过盛,用药忌柔润宜刚燥,以辛热宣通,开结破阴;凡脉象洪、大、虚、散之类,多为血燥气虚之体,用药禁忌刚燥宜柔润,以温养收摄,润燥益营。本案应与《丹溪治法心要痞第五十三》中“一饮酒人”案互参。

 

73.“一男子忽患背胛缝有一线疼起”案

 

     一男子忽患背胛缝有一线疼起,上跨肩至胸前侧胁而止。其疼昼夜不歇,不可忍。其脉弦而数,重取大豁,左大于右。夫胛,小肠经也;胸胁,胆也。此必思虑伤心,心上未病而腑先病也。故痛从背胛起,及虑不能决又归之胆,故痛上胸胁而止。乃小肠火乘胆木,子来乘母,是为实邪。询之,果因谋事不遂而病。以:人参四钱、木通二钱,下龙荟丸,数服而愈。(《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四》)

 

     按:病发于急骤是为实证。胸胁前为胆经所过,胛属小肠经。脉象左手弦数为火,重取大豁,则心肝俱血虚而火盛。故以人参重用之以养心补血,当归龙荟丸苦寒直折心胆火邪,木通引热下行以泻火腑郁热。

 

74.“一饮酒人胃大满”案

 

     一饮酒人,胃大满,发热,夜谵语,类伤寒。右脉不如左大:补中益气汤去芪、柴胡、升麻,加半夏。以芪补气作满,柴胡、升麻又升,故去之。服后病愈,因食凉物心痛,于前药加草豆蔻数粒。(《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四》)

 

     按:夜热为外邪化热内陷于阴分,应该用补中益气汤升阳提邪。左手脉大者当补气血,而胃大满,又不宜于甘温壅补升提,故以原方去芪、升、柴,以参、术、甘、陈、归补脾益营。后因食凉物致使脘痛,加草豆蔻温阳行气降气,此东垣用法。此案用药之宜柔忌刚,参上面第73案。

又,黄芪不可用于脘腹胀满,亦不可一概而论。若左手脉洪大中复有涣散之象者,张石顽谓宜用黄芪、肉桂二味,一补一散,方为相宜,余亦历试不爽也。

 

75.“一男子年三十六”案

 

     一男子年三十六,业农而贫。秋深忽浑身发热,两臂膊及腕、两足及胯皆痛如锻,日轻夜重。医加风药则愈重,血药则不效,以待死而已。两手脉皆涩而数,右甚于左。其饮食如平日,因痛而形瘦如削。用:苍术一钱半,生附一片,生甘草二钱,麻黄五分,桃仁九个(研),酒黄柏一钱半。上作一帖,煎入姜汁些少,令辣。服至四帖后,去附子加牛膝一钱重。八帖后,气上喘促不得睡,痛却减,意其血虚,必服麻黄过剂,阳虚祛发动而上奔,当补血而镇之。遂以四物汤减芎,加人参五钱,五味子十二粒。以其气酸,收敛逆上之气,作一帖,服至二帖喘定而安。后三日,脉之数减大半,涩如旧。问其痛,则曰不减,然呻吟之声却无。察其气似无力,自谓不弱。遂以四物汤加牛膝、白术、人参、桃仁、陈皮、甘草、槟榔、生姜三片,煎服至五十帖而安。复因举重,痛复作,饮食亦少,亦以此药加黄芪三钱,又十帖方气痊愈。(《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四》)

 

     按:业农且病发于深秋,气虚虚弱而暑湿为发病之因可知矣。浑身发热,日轻夜重,为热邪陷于阴分。脉象两手涩数者,血燥邪阻之象。右甚于左者,气虚阳虚之征。饮食如常者,血虚热伏,邪未及于脾胃也。故首以苍术伍麻黄、姜汁通阳燥湿;黄柏、生甘草清阴分伏热;桃仁通络活血;附子通阳止痛。全方峻药轻投,以免损耗血气。服四剂后去附子,恐多用耗血,另加牛膝引诸药下行。八剂后喘促不得眠,必以前曾过服麻黄,而现只用麻黄五分,故不必减去。改四物汤减川芎之升窜,加参、味以补血敛降。三日后脉数减半,知伏热渐解,又改四物汤加参、术、陈、甘健脾养血,桃、膝活血通络,槟榔导湿下行。

 

76.“一人因酒肉多发热”案

 

     一人因酒肉多发热:青黛、瓜蒌仁、姜汁,上三味捣,每日以数匙如口中,三日愈。(《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四》)

 

     按:丹溪《本草衍义补遗》谓青黛能解热毒,消食积,为治疳积证之要药。本方以瓜蒌仁通便下气,姜汁滑痰利窍,三味共捣,以祛有形之邪。

 

77.“一妇人痞结”案

 

    一妇人痞结,膨胀不通,坐卧不安,用麦芽末,酒调服,良久自通。(《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四》)

 

    按:江南人习于食米,畏于面食,此案当为伤于面食所致之痞结。麦芽,《本草衍义补遗》谓其“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可知其功效。酒调服者,酒性辛热以助其开破之力。

 

78.“一妇人虚羸”案

 

     一妇人虚羸,盗汗恶寒,用吴茱萸鸡子大,酒三升浸半日,煮服。(《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四》)

 

     按:盗汗为心下停饮所致,饮聚则卫气涩滞,不能行护卫肌表之功,故而汗出不摄,盖“卫出中焦”之故也。《伤寒论》治疗饮证有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小半夏汤、五苓散等诸法,此案以恶寒尤甚,故以辛热尤烈的吴茱萸大剂投之,以温阳燥湿,宣通内外。

 

79.“一人六月得患恶寒”案

 

     一人六月得患恶寒,大便结燥,不敢见风,人肥实,起居如常:大承气汤。(《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四》)

 

     按:此案着眼点在大便结燥。肥实者,痰火内结,卫气不行,卫阳不能宣通,故恶寒,非真恶寒也。此类症候并不少见,只执伤寒眼光治必无效。

 

80.“一妇人恶寒”案

 

     一妇人恶寒,用:苦参、赤小豆各一钱,为末,虀水吐后,用川芎、苍术、南星、酒芩,酒曲糊丸服之。(《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卷四》)

 

     按:凡用吐法,必寸脉浮跃或伏而不见,此案病机与上案相同,均为痰火内郁证,亦必有这些症候,特略之耳。苦参味极苦,与赤小豆合用为酸苦涌泄之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杏石甘汤证
刘渡舟医案
丹溪医案评析系列(113)
颜面手足浮肿案
丹溪医案评析系列(孙曼之
[转载]《伤寒解惑论》(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